智能动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490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动力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北方或极寒地区的冬天,工程机械等液压系统工作或在其他需要使用动力油系统工作的时候,需要先用大量的时间对动力油进行预热,常用手段是设备空负荷运行,预热时间长,需要做大量的无用功,费时费力,消耗大量的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设备能正常工作、提高设备使用寿命、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的智能动力油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套装在油箱外侧壁上的热交换器、设置在油箱底部上的下出油口、设置在油箱上部的上进油口、设置在油箱内的搅拌桨、两端分别与上进油口和下出油口连接的辅助热油油路;所述辅助热油油路包括一端与下出油口通过管路连通的阀门、进油口与阀门另一端通过管路连通的油泵、两端分别与油泵出油口以及上进油口连接的加热管路以及套装在加热管路上的电加热线圈。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出油口设置在油箱底部中心。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搅拌桨的叶片设置在油箱内腔中,搅拌桨的底座安装在油箱顶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所述阀门与所述油泵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主油路电机电路启停的温控传感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管路包括套装在驱动所述油泵的电机外侧壁上的余热预热油路。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电加热线圈上套装有保温套。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管路从下向上经过电加热线圈。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余热预热油路位于所述油泵与所述电加热线圈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使用本实用新型,当工程机械等液压设备工作或动力油需要在户外存放并使用时,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第一次预热,由于动力油本身中心处的油液不易凝固,将阀门打开,启动驱动电机,位于油箱中部的油液经下出油口、温控传感器进入油泵,利用驱动电机工作散热对余热预热油路进行二次加热,当然,动力油也可以先经过余热预热油路在进入油泵,然后动力油经过电加热线圈,三次加热,通过上进油口返回油箱中,为了更好的使得动力油加热,通过搅拌桨搅拌做功;当动力油温度达到指定温度后,温控传感器控制相应的主油路的电机的开启,或控制相应报警指示电路,提醒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如果外界温度过低,可以将下出油口设置在底部一侧,动力油通过热交换器预热后变为液态,然后进入阀门中。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科学,使用方便,降低了动力油加热的能耗,提高主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油箱;2、热交换器;3、搅拌桨;4、下出油口;5、阀门;6、温控传感器;7、油泵;8、余热预热油路;9、电加热线圈;10、保温套;11、上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动力油装置,包括套装在油箱1外侧壁上的热交换器2、设置在油箱1底部上的下出油口4、设置在油箱1上部的上进油口11、设置在油箱1内的搅拌桨3、两端分别与上进油口11和下出油口4连接的辅助热油油路;辅助热油油路包括一端与下出油口4通过管路连通的阀门5、进油口与阀门5另一端通过管路连通的油泵7、两端分别与油泵7出油口以及上进油口11连接的加热管路以及套装在加热管路上的电加热线圈9;下出油口4设置在油箱1底部中心; 搅拌桨3的叶片设置在油箱1内腔中,搅拌桨3的底座安装在油箱1顶部;在阀门5与油泵7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主油路电机电路启停的温控传感器6; 加热管路包括套装在驱动所述油泵7的电机外侧壁上的余热预热油路8,余热预热油路8位于油泵7与电加热线圈9之间;在电加热线圈9上套装有保温套10;加热管路从下向上经过电加热线圈9,使得动力油受热更加合理。

使用本实用新型,当工程机械等液压设备工作或动力油需要在户外存放并使用时,通过热交换器2进行第一次预热,由于动力油本身中心处的油液不易凝固,将阀门5打开,启动驱动电机,位于油箱1中部的油液经下出油口4、温控传感器6进入油泵7,利用驱动电机工作散热对余热预热油路8进行二次加热,当然,动力油也可以先经过余热预热油路8在进入油泵7,然后动力油经过电加热线圈9,三次加热,通过上进油口11返回油箱1中,为了更好的使得动力油加热,通过搅拌桨3搅拌做功;当动力油温度达到指定温度后,温控传感器6控制相应的主油路的电机的开启,或控制相应报警指示电路,提醒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如果外界温度过低,可以将下出油口4设置在底部一侧,动力油通过热交换器2预热后变为液态,然后进入阀门5中。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科学,使用方便,降低了动力油加热的能耗,提高主设备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