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循环冷却式耐高温液压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4845阅读:1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循环冷却式耐高温液压缸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液压缸,属于液体压力执行机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液压技术的不断发展,液压缸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液压缸一般由缸体、活塞、缸杆和橡胶密封件组装而成,由于橡胶的耐高温性能较差,耐高温橡胶在100--200℃左右就要变形,而一般橡胶在100°C以下就会失效,因此液压缸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一直处在较低水平。

在高温环境中,作为执行元件的液压缸必然要直接接触高温,因此如何避免橡胶密封件因高温而损坏就成为提高液压系统工作可靠性的重要技术。申请号为CN201120085454.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风冷式耐高温液压缸,它将压缩空气介质引至液压缸,在缸体外表面形成环形气流,从而降低液压缸的温度,到达保护橡胶密封件的目的。此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提高液压缸的耐高温性能,但是增加了整个液压系统的复杂程度,而且只能在具有压缩空气的环境中使用,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自循环冷却式耐高温液压缸,在不影响液压缸应用范围的前提下,提高其耐高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循环冷却式耐高温液压缸,构成中包括液压缸本体、冷却外壳、前进油口、后进油口、两个梭阀和两个电磁换向阀,所述冷却外壳套在液压缸本体外部并与其缸体围成冷却油腔;第一梭阀的两端油口分别接前进油口和第一电磁换向阀的a口,中间油口接液压缸本体的有杆腔;第二梭阀的两端油口分别接后进油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a口,中间油口接液压缸本体的无杆腔;第一电磁换向阀的c口接后进油口,第二电磁换向阀的c口接前进油口,两个电磁换向阀的b口接冷却油腔。

上述自循环冷却式耐高温液压缸,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b口接于冷却外壳的前端,第二电磁换向阀的b口接于冷却外壳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以液压系统本身的回流液压油作为冷却介质对液压缸进行冷却,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橡胶密封件的安全,提高液压缸的耐高温性能,而且结构简单,对使用环境无特殊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原理图;

图2是缸杆推出时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循环示意图;

图3是缸杆退回时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循环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1、前进油口,2、第一梭阀,3、第一电磁换向阀,4、冷却外壳,5、缸体,6、有杆腔,7、缸杆,8、冷却油腔,9、活塞,10、无杆腔,11、第二电磁换向阀,12、第二梭阀,13、后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液压缸本体、冷却外壳4、第一梭阀2、第二梭阀12、第一电磁换向阀3、第二电磁换向阀11、前进油口1和后进油口13,其中,液压缸本体包括缸体5、活塞9和缸杆7。

图中显示,活塞9安装在缸体5内,可以沿缸体5内的圆柱形内腔轴向滑动,活塞9将缸体5的内腔分为有杆腔6和无杆腔10两部分;缸杆7位于有杆腔6内并与活塞9同轴,其一端固定在活塞9上,另一端穿过缸体5前端的通孔后伸到缸体5外部。在缸体5外部套装冷却外壳4,冷却外壳4与缸体5之间形成冷却油腔8,第一梭阀2和第一电磁换向阀3安装在液压缸的前进油口1上,第二梭阀12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1安装在液压缸的后进油口13上,用于控制液压油的流向。

图中显示,冷却油腔8将液压缸体5完全包围,回流液压油将通过冷却油腔8流回液压油箱,不仅将外部传到冷却外壳4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且隔绝外部环境与液压缸的接触,消除了外部环境对液压缸本身及内部密封的不良影响。

参看图2,液压缸的缸杆7推出时,液压油的流入路径为:后进油口13----第二梭阀12→无杆腔→10;油液流出路径为:有杆腔6→第一梭阀2→第一电磁换向阀3→冷却油腔8→第二电磁换向阀11→前进油口1。

参看图3,液压缸的缸杆7退回时,液压油的流入路径为:前进油口1→第一梭阀2→有杆腔6;油液流出路径为:无杆腔10→第二梭阀12→第二电磁换向阀11→冷却油腔8→第一电磁换向阀3→后进油口1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将液压油管分别与前进油口1及后进油口13相连接,即可开始正常使用。

液压油由油箱进入液压缸,从液压缸流出后通过梭阀和电磁换向阀导向进入冷却腔8,对液压缸进行冷却并隔绝外部热量传入液压缸,随后流回油箱进行冷却,再开始新的循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