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5479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卧式压缩机中,压缩机的机体横卧,其传递旋转力的旋转曲轴横向设置。为了减小振动,安装时在压缩机的两端底部分别设置安装支架,再配合减振垫安装在需要位置或系统中。由于卧式压缩机的运行特性,安装支架在沿安装支架的安装方向上受到的振动较大,安装支架起到的减振作用有限,不能满足更高的减振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有效提高减振效果的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一种卧式压缩机,包括:

机体,包括设于其内的旋转曲轴,所述旋转曲轴具有旋转中轴线,所述机体的端面设有安装位,所述安装位位于所述旋转中轴线与所述端面的交点位置附近;及

安装支架,设于所述安装位上。

该卧式压缩机的安装支架与原来常规支架相比,将安装支架的安装位置从原来的外壳移到卧式压缩机的端面的旋转中轴线上,其支架安装半径大大缩短,因此其振动大小也大大减小,从而有效提高了减振效果,有效改善了噪音及振动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安装轴及支架本体,所述安装轴设于所述安装位上,所述支架本体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架本体通过所述安装孔连接于所述安装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分别垂直于所述旋转中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一过渡段及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段、第二过渡段及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各自的连接段及支撑段相对各自的过渡段朝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机体的径向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一支撑段分别呈弧形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及所述第二支撑段分别呈弧形结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减振圈,所述减振圈设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与所述安装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减振垫,所述减振垫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支架分别设于所述机体的两相对的端面。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卧式压缩机。

该空调器采用上述卧式压缩机,从而可有效改善空调器整体的振动及噪音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卧式压缩机的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卧式压缩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照图1,本较佳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100,包括机体110及安装支架120。该卧式压缩机100可用于空调器。

机体110包括设于其内的旋转曲轴(图未示),旋转曲轴具有旋转中轴线(图未示)。该旋转曲轴给卧式压缩机100提供旋转力。具体的,卧式压缩机100的机体110为圆柱结构,机体110以其轴向横向设置。

参照图1及图2,机体110的端面111设有安装位,安装位位于旋转中轴线与端面的交点位置附近。优选的,安装位位于旋转中轴线上,即正处于旋转中轴线与端面111的交点。可以理解,安装位位于该交点附近只要不偏离该交点太远的位置即可。具体的,机体110的端面111即为圆柱结构的端面。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卧式压缩机100的机体110外壳上的切向振动加速度可表示卧式压缩机100的振动大小。具体的,该切向振动加速度由at表示,且其满足公式(1);

at=ΔT*R/(0.5*m*r*r) (1)

其中,R为支架安装半径;m为卧式压缩机的质量;r为卧式压缩机的电机转子半径;ΔT=T1-T2,T1为卧式压缩机的电机输出扭矩,T2为气体压缩阻力矩。

该切向振动加速度不仅与卧式压缩机100的质量m、电机的转子半径r等有关,而且还与支架安装半径R有关。也就是说,在卧式压缩机100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卧式压缩机100的机体110外壳上不同支架安装半径R处的切向振动加速度at大小不同;对应的,安装支架120安装在不同支架安装半径R处受到的振动大小也不同。而且安装支架120的安装位置距离旋转中轴线的距离越大,对应的支架安装半径R越大,则安装支架120受到的振动也越大。反之,则安装支架120受到的振动越小。因此,只需要将安装支架120的安装位置及相关结构调整,即可有效改善卧式压缩机100振动水平,改善使用该卧式压缩机100的系统的噪音及振动情况。

基于此,安装位设于机体110的端面111且位于旋转中轴线与端面111的交点位置附近从而尽量减小支架安装半径R,进而减小该切向振动加速度at,即减小了压缩机的振动。

参照图2及图3,原来常规支架200设于卧式压缩机100的底部,旋转曲轴设于机体110的中心轴位置,其支架安装半径R相当于机体110的壳体半径。本实施例将安装支架120的安装位置从原来的外壳移到卧式压缩机100的端面111的旋转中轴线上,其支架安装半径R大大缩短,因此其振动大小也大大减小,从而有效提高了减振效果,有效改善了噪音及振动情况。

继续参照图2,具体的,安装支架120包括安装轴122及支架本体124。安装轴122设于安装位上。支架本体124设有安装孔(图未标),支架本体124通过安装孔连接于安装轴122。在本实施例中,支架安装半径R为安装支架120的安装轴122与旋转曲轴的旋转中轴线的距离。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24与安装轴122可为一体成型设于安装位上,也可使安装位上设有安装孔,支架本体124上设有安装轴122,安装轴122设于安装孔中从而使安装支架120连接于机体110上。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轴122在轴向上的尺寸为30mm。可以理解,安装轴122的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且综合考虑减振效果设置。

更具体的,支架本体124还包括第一支架123及第二支架125,且第一支架123与第二支架125分别连接于安装孔的孔壁。如此第一支架123和第二支架125形成比较牢固的支撑结构。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23与第二支架125分别垂直于旋转中轴线。第一支架1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231、第一过渡段1232及第一支撑段1233。第二支架12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段(图未标)、第二过渡段(图未标)及第二支撑段(图未标)。

第一连接段1231与第二连接段分别连接于安装孔的孔壁。第一连接段1231与第二连接段在同一直线上设置且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一连接段1231及第一支撑段1233相对第一过渡段1232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及第二支撑段相对第二过渡段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一支撑段1233的端部与第二支撑段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机体110的径向尺寸。如此支架本体124的两个支撑段之间的尺寸大于机体110的直径,从而使得支架本体124能更好的支撑机体110,从而进一步减机体110的振动。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段1232与第一连接段1231及第一支撑段1233分别呈弧形结构连接;第二过渡段与第二连接段及第二支撑段分别呈弧形结构连接。弧形结构连接可使支架本体124在受到振动或应力冲击时不容易发生折损,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20仅设于机体110的一个端面111,另一与之相对的端面111设有常规支架20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20为两个,两个安装支架120可分别设于机体110的两相对的端面111。此外,本实施例的安装支架120与常规支架200的安装不冲突,可以在机体110的同一端同时设置本实施例的安装支架120与常规支架200,具体如何安装可根据减振需求以及安装空间自主选择。

具体的,安装支架120还包括减振圈126和减振垫128。减振圈126设于安装孔的孔壁与安装轴之间。减振垫128设于支架本体124的底部。如此减振圈126和减振垫128通过两级减振结构可进一步减小卧式压缩机100的振动向空调器等系统整体的传递,从而改善振动及噪音情况。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垫128分别设于第一支架123的第一支撑段1233的底部及第二支架125的第二支撑段的底部。具体的,减振圈126和减振垫128均为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卧式压缩机100。采用上述卧式压缩机100,从而可有效改善空调器整体的振动及噪音情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