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球阀固定装置的水环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153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球阀固定装置的水环泵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泵球阀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球阀固定装置的水环泵。



背景技术:

目前水环泵应用的日益增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高温、高压、强腐蚀、气蚀冲刷等恶劣环境的影响,经常出现磨损、腐蚀、泄漏等现象。其中,随着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传统水环泵的尼龙球盖板经常发生螺丝松动或者掉落,导致尼龙球流失,进而导致水环泵内的水排走后又从高压力倒灌经泵腔内的高真空处,致使水环泵出现晃动、噪声增加等问题。其次,传统水环泵通过螺纹杆由水环泵外部向内穿入与尼龙球盖板螺纹连接,在水环泵叶轮转动时,会对螺纹杆产生短暂的吸力,会将螺纹杆吸进泵腔内,容易发生螺纹杆敲击叶轮,甚至出现卡壳的情况。因此,需要一种更牢固、更安全、具有球阀固定装置的水环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球阀固定装置的水环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球阀固定装置的水环泵,包括有泵体和固定装置,其中,固定装置包括有后盖圆盘、压盖、多个垫圈、多个尼龙球,所述后盖圆盘与泵体相配合连接且形成了水环泵的泵腔;所述后盖圆盘上开有多个圆形排气孔,其中,所述多个圆形排气孔的孔径在后盖圆盘上由泵腔内向外部逐渐增加;所述尼龙球球径大于圆形排气孔最小孔径且尼龙球与圆形排气孔相配合形成球阀结构;所述后盖圆盘内侧面上开有多个固定凹槽,且每个所述固定凹槽底面上均开有与螺纹杆相配合的圆盘螺纹穿孔;所述压盖设置于后盖圆盘外侧且压盖上开有多个与圆盘螺纹穿孔相对齐的压盖螺纹穿孔,所述多个垫圈设置于压盖与后盖圆盘之间,其中,所述垫圈的厚度小于尼龙球球径;通过螺纹杆由泵腔内向外穿出依次与圆盘螺纹穿孔、垫圈、压盖螺纹穿孔相配合后与位于压盖一侧的螺帽相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螺帽焊接固定在压盖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后盖圆盘和压盖之间设置厚度小于尼龙球球径的垫圈,从而保证尼龙球具有一定的空间活动以及防止尼龙球从后盖圆盘和压盖之间滑出;通过后盖圆盘上的排气孔与尼龙球相相配合形成球阀结构,使水环泵排水后压力波动时阻挡外界空气倒灌经泵腔内;通过螺纹杆由泵腔内向外穿出依次与后盖圆盘、垫圈、压盖相配合、从而使后盖圆盘、垫圈、压盖之间牢固连接,防止压盖出现松动;其次,通过设置有固定凹槽避免螺纹杆撞击水环泵叶轮,通过设置圆盘螺纹穿孔防止螺杆断裂时掉入泵腔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环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A。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泵体,2-固定装置,21-后盖圆盘,22-压盖,23-垫圈,24-尼龙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张具有球阀固定装置的水环泵,包括有泵体1和固定装置2,其中,固定装置2包括有后盖圆盘21、压盖22、多个垫圈23、多个尼龙球24;后盖圆盘21与泵体1相配合连接且后盖圆盘21与泵体1相配合形成水环泵的泵腔;水环泵的转轴与后盖圆盘21上预设有的转轴孔相配合;水环泵的泵腔内设置有与转轴转动配合的叶轮。后盖圆盘21上开有多个圆形排气孔,其中,多个圆形排气孔的孔径在后盖圆盘21上由泵腔内向外部逐渐增加;尼龙球24球径大于圆形排气孔最小孔径且尼龙球24与圆形排气孔相配合形成球阀结构;尼龙球24用于水环泵排水后压力波动时,关闭气门阻挡外界的空气倒灌经泵腔内;后盖圆盘21内侧面上开有两个固定凹槽,每个固定凹槽底面上均开有与螺纹杆相螺纹配合的圆盘螺纹穿孔;压盖22设置于后盖圆盘21外侧且压盖22上开有多个与圆盘螺纹孔相对齐的压盖22螺纹穿孔;在水环泵使用过程中螺纹杆发生断裂时,通过螺纹穿孔与断裂的螺纹杆相螺纹配合,防止螺丝断裂时被立即吸入泵腔内;两个垫圈23设置于压盖22和后盖圆盘21之间,其中,垫圈23的厚度小于尼龙球24球径;从而使尼龙球24在压盖22和后盖圆盘21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且不会滑出;通过采用螺纹杆由泵腔内向外依次与盘圆螺纹穿孔、垫圈23、压盖22螺纹穿孔相配合后于位于压盖22一侧的螺帽相螺纹连接,其中,为了避免螺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动,将螺帽焊接固定在压盖22上。由于水环泵的叶轮在转动时,会对螺纹杆有短暂的吸力,通过设置固定凹槽,防止螺纹杆被吸入泵腔内撞击叶轮,从而使水环泵更加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