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中管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153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风扇中管结合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风扇领域,特别指风扇的中管与风扇框体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行散热风扇主要应用于针对需要散热之处进行强制引导气流散热使用,而散热风扇最主要由转子与定子两者间产生感应激磁后令转子产生转动进行引导气流工作。

散热风扇中的转子其主要由轴心与具有复数扇叶的风扇轮谷相互组设所构成,而定子则设置于风扇框体的轴筒外部并与该风扇轮谷相互对应设置,一般风扇轴筒由风扇框体一体射出成型之结构体,并另有使用铜质轴筒之散热风扇,透过铆接之方式将铜质之轴筒铆合于该风扇框体之底座上,但此项结构容易因为铆合过程造成风扇之结构受到破坏以及铆合不完全易造成松动等缺点;又因铆合工作时主要透过压力将铜质轴筒紧迫迫入该风扇框体之底座,则针对铜质轴筒与该风扇框体之底座之同心度亦难以控制,且若铆合后易造成松动时容易产生噪音。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之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之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发明之目的,提供一种提升风扇中管组装密合精度的风扇中管结合结构。

本发明之另一目的,提供一种增加风扇中管与底座的热传导面积,提升中管与底座间的热传导性。

为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中管结合结构,包含:一底座及一中管轴向结合该底座,该底座具有一底部形成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及该第二部分界定一锥形收容槽;该中管具有一第一凸部及一第二凸部及一嵌入槽位于该第一凸部及该第二凸部之间,该第二凸部轴向挤压置入该锥形收容槽且具有一过盈挤压面界定在该第二凸部的一最外侧并径向挤压该锥形收容槽,该底座的第二部分结合在该嵌入槽内被该第一凸部及该第二凸部上下夹持固定。

本发明提供更提供一种风扇中管结合结构,包含:一底座,具有一底部形成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份沿着该底座的一轴向倾斜凸伸,该第二部分连接该第一部分并沿一水平方向延伸有一自由端并具有一下结合面,该自由端界定一透孔,该下结合面设有一挤料凹槽,其中该第一部分及该第二部分界定一锥形收容槽连通该透孔,该锥形收容槽具有一内倾斜侧;一中管,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及容置空间,该顶端具有一开口连通该容置空间,该底端设有一第一凸部及一第二凸部位于该第一凸部下方,该第一凸部及该第二凸部设置在该中管的一外侧面,一嵌入槽位于该第一凸部及该第二凸部之间,且该第二凸部具有一上结合面及一过盈挤压面界定在该第二凸部的一最外侧,其中该中管的顶端贯穿该底座的透孔,使该第二凸部沿着该底座的轴向挤压置入该锥形收容槽,该过盈挤压面径向挤压该锥形收容槽的内倾斜侧,该第二部分的自由端结合在该嵌入槽内且被该第一凸部及该第二凸部上下夹持固定。

在一实施例,该第二凸部的上结合面接触该底座的第二部分的下结合面,且该第二凸部的上结合形成一挤料凸体配合该底座的第二部分的下结合面的挤料凹槽。

在一实施例,该第一凸部具有一下倾斜面接触该底座的第二部分。

在一实施例,该底座的第二部分的自由端具有一上倾斜导角对应配合该第一凸部的下倾斜面。

在一实施例,该底座设置在一风扇框体内。

【附图说明】

下列图式之目的在于使本发明能更容易被理解,于本文中会详加描述该些图式,并使其构成具体实施例的一部份。透过本文中之具体实施例并参考相对应的图式,俾以详细解说本发明之具体实施例,并用以阐述发明之作用原理。

图1为本发明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分解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设置在风扇框体内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设置在风扇框体内之剖视示意图。

主要符号说明:

11底座

111底部

112第一部分

113第二部分

1131自由端

1132下结合面

1133挤料凹槽

11311上倾斜导角

114透孔

115锥行收容槽

1151内倾斜侧

21中管

211顶端

2111开口

212底端

213容置空间

214第一凸部

2141下倾斜面

215第二凸部

2151上结合面

2152过盈挤压面

2153挤料凸体

216外侧面

217嵌入槽

a轴向

31风扇框体

32扇轮

33轴承

321轴杆

34定子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考图1为本发明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分解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组合剖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包括一底座11及一中管21,该底座11具有一底部111,该底部111的接近一中心处形成有一第一部分112及第二部分113,该第一部分112相对该底部111站立且沿着该底座11的一轴向a倾斜凸伸,该第二部分113连接该第一部分112并沿着一水平方向延伸有一自由端1131,该自由端1131界定一透孔114位于该底座11的底部111的约略中心位置处,该第一部分112及该第二部分113更界定一锥行收容槽115在该第二部分113的下方并连通该透孔114。再者,该第二部分113具有一下结合面1132面对该锥形收容槽115,该下结合面1132设有一挤料凹槽1133。该第一部分112面对该锥形收容槽115的一侧为该锥形收容槽115的一内倾斜侧1151。如图面所示该锥形收容槽115为上窄下宽的设置,也就是该锥形收容槽115在靠近该第二部分113的一侧(图面显示的顶侧)面积小于相反该第二部分113一侧(图面显示的底侧)的面积。

该中管21具有一顶端211及一底端212及容置空间213,该顶端211具有一开口2111连通该容置空间213,该底端212设有一第一凸部214及一第二凸部位215于该第一凸部214下方,该第一凸部214及该第二凸部215设置在该中管21的一外侧面216,一嵌入槽217位于该第一凸部214及该第二凸部215之间,且该第二凸部215具有一上结合面2151及一过盈挤压面2152界定在该第二凸部215的最外侧。

于组装时,利用油压或冲床使该中管21与底座两者铆合,具体使该中管21的顶端211贯穿该底座11的透孔114,顺势使该第二凸部215沿着该底座11的轴向a挤压置入该锥形收容槽115,同时该过盈挤压面2152径向挤压该锥形收容槽115的内倾斜侧1151,直到该第二凸部215的上结合面2151接触该底座11的第二部分113的下结合面1132,且该第二凸部215的上结合面2151形成一挤料凸体2153配合该底座11的第二部分113的下结合面1132的挤料凹槽1133,令该第二部分113的自由端1131结合在该嵌入槽217内被该第一凸部214及该第二凸部215上下夹持固定。

尤其是第二凸部215的过盈挤压面2152过盈配合(即紧配合)该锥形收容槽115,并沿着该锥形收容槽115的内倾斜侧轴向挤压,使该第二凸部215形成该挤料凸体2153配合该挤料凹槽1133。

再者,该第一凸部214具有一下倾斜面2141接触该底座11的第二部分113,且该底座11的第二部分113的自由端1131具有一上倾斜导角11311对应配合该第一凸部214的下倾斜面2141,藉此使结合在嵌入槽217内的自由端1131脱离,然后并将中管21从底座11的透孔114拔出。

请继续参考图5及图6为本发明设置在风扇框体内之实施。如图所示,该底座11及该中管21设置在一风扇框体31内,该底座11的周围藉由复数径向的结合肋条连结在风扇框体31的中央位置用以承载一扇轮32,该中管21的容置空间213容设有至少一轴承33被该扇轮32的一轴杆321插接,中管21的外侧套接一定子组34用以通电时驱动扇轮32运转。

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底座11的第二部分113的自由端1131结合在中管21的嵌入槽217内,并藉由中管21的第一凸部214及第二凸部215上下夹持该底座11的第二部分113,且产生一挤料凸体2153配合该挤料凹槽1133,以对该中管21产生一轴向固定的作用力,且藉由第二凸部215过盈挤压面2152过盈配合该锥形收容槽115以对该中管21产生一径向挤压的固定作用力,以提升底座11与中管21组装密合精度,且透过第二凸部215的上结合面2151接触该底座11的第二部分113的下结合面1132增加中管21与底座11的热传导面积,提升两者间的热传导性。

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发明之专利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