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控制的智能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1692发布日期:2019-08-13 20:4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控制的智能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模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控制的智能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模温机又叫模具温度控制机,最初应用在注塑模具的控温行业,后来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模温机一般分水温机、油温机,模温机广泛应用于塑胶成型、压铸、橡胶轮胎、辊筒、化工反应釜、粘合、密炼等各行各业。从广义方面讲,叫温度控制设备,包含加温和冷冻两个方面的温度控制。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设备在需要进行排气时只能通过简单的温度控制来达到排气的目的,检测手段过于单一,若设备内部压力较高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无法将气体排出,导致排气过慢,系统运行压力不稳定,甚至会发生意外,造成安全事故。

2、现有的设备在需要进行排气时只能通过简单的温度控制来达到排气的目的,排气的方式较为被动,无法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随时排气,导致在很多意外情况下设备无法进行排气,不便于人员进行控制,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控制的智能排气系统,具有多种检测手段及便于控制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成控制的智能排气系统,包括油加热器组件和排气组件,所述油加热器组件包括机箱、油箱隔板、储油箱、油泵、油加热管、热油输送管和冷油回流管,所述油箱隔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的内壁,所述储油箱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的内壁,且位于所述油箱隔板的顶面,所述油泵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的内壁底面,所述油加热管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的内壁,所述热油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油加热管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组件包括传感器固定板、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警示灯和PLC控制面板,所述传感器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的内壁,且位于所述油加热管的上方,所述温度传感器固定连接于所述油加热管的外壁,且探测端位于所述油加热管的内部,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连接于所述油加热管的外壁,且探测端位于所述油加热管的内部,所述电磁阀固定连接于所述油加热管的外壁,所述警示灯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的顶面,所述PLC控制面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的外壁,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电磁阀、所述警示灯和所述PLC控制面板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油箱设置有连接管,且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储油箱的底面。

优选的,所述油泵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油泵输入管,所述油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油泵输出管,所述油泵输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油泵输出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加热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箱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所述冷油回流管,且所述冷油回流管位于所述机箱内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固定连接于所述油加热管靠近所述热油输送管的一端外壁。

优选的,所述电磁阀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电磁阀的输出端,且所述排气管远离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贯穿所述机箱,并位于所述机箱的外壁。

优选的,所述热油输送管与注塑模具的加热进管固定连接,所述冷油回流管与注塑模具的加热出管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输出的导热油温度,并及时传输至PLC控制面板,在温度达到预定的警戒值时,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开启电磁阀,进行排气作业,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油加热管内部的压力,并及时传输至PLC控制面板,在压力达到预定的警戒值时,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开启电磁阀,进行排气作业,同时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开启警示灯闪烁,对人员进行提示。

2、本实用新型在需要人工控制其进行排气时,通过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开启电磁阀,气体通过排气管输送至机箱外部,同时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开启警示灯闪烁,对人员进行提示,在不需要排气作业时,通过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关闭电磁阀,气体无法排出,同时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关闭警示灯,提示人员排气结束,实现对设备的自由排气。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机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力传感器固定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温度传感器固定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系统图;

图中:10、油加热器组件;11、机箱;12、油箱隔板;13、储油箱;131、连接管;14、油泵;141、油泵输入管;142、油泵输出管;15、油加热管;16、热油输送管;17、冷油回流管;20、排气组件;21、传感器固定板;22、温度传感器;23、压力传感器;24、电磁阀;241、排气管;25、警示灯;26、PLC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成控制的智能排气系统,包括油加热器组件10和排气组件20,油加热器组件10包括机箱11、油箱隔板12、储油箱13、油泵14、油加热管15、热油输送管16和冷油回流管17,油箱隔板12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内壁,储油箱13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内壁,且位于油箱隔板12的顶面,油泵14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内壁底面,油加热管15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内壁,热油输送管16的一端与油加热管15固定连接,通过油泵14将储油箱13内部的导热油输送至油加热管15内部,并由油加热管15对导热油进行加热,并通过热油输送管16输送至注塑模具内部进行加热,排气组件20包括传感器固定板21、温度传感器22、压力传感器23、电磁阀24、警示灯25和PLC控制面板26,传感器固定板21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内壁,且位于油加热管15的上方,温度传感器22固定连接于油加热管15的外壁,且探测端位于油加热管15的内部,压力传感器23固定连接于油加热管15的外壁,且探测端位于油加热管15的内部,电磁阀24固定连接于油加热管15的外壁,警示灯25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顶面,PLC控制面板26固定连接于机箱11的外壁,温度传感器22实时监测输出的导热油温度,并及时传输至PLC控制面板26,在温度达到预定的警戒值时,PLC控制面板26控制并开启电磁阀24,进行排气作业,压力传感器23实时监测油加热管15内部的压力,并及时传输至PLC控制面板26,在压力达到预定的警戒值时,PLC控制面板26控制并开启电磁阀24,进行排气作业,同时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开启警示灯25闪烁,对人员进行提示,温度传感器22、压力传感器23、电磁阀24、警示灯25和PLC控制面板26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油泵14的型号为WCB-30,PLC控制面板26内部的PLC型号为A-5189,温度传感器22的型号为AS-133,压力传感器23的型号为AS-900,电磁阀24的型号为2W160-15K。

具体的,储油箱13设置有连接管131,且连接管131固定连接于储油箱13的底面,通过连接管131可将储油箱13内部的导热油输送至油泵14内部,并通过油泵14进行加压泵送。

具体的,油泵14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油泵输入管141,油泵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油泵输出管142,油泵输入管141的另一端与连接管131固定连接,油泵输出管142的另一端与油加热管15固定连接,储油箱13内部的导热油通过连接管131和油泵输入管141输送至油泵14,在油泵14进行加压后,通过油泵输出管142输送至油加热管15内部。

具体的,机箱1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冷油回流管17,且冷油回流管17位于机箱11内部的一端与连接管131固定连接,模具回流的冷却的导热油通过冷油回流管17和连接管131输送至油泵14,并由油泵14重新加压泵送,实现循环的目的。

具体的,温度传感器22固定连接于油加热管15靠近热油输送管16的一端外壁,可测量油加热管15加热完成即将输送的导热油温度,使得测量的结果为最高温度,保证设备的安全性。

具体的,电磁阀24设置有排气管241,排气管241固定连接于电磁阀24的输出端,且排气管241远离电磁阀24的一端贯穿机箱11,并位于机箱11的外壁,可将气体通过排气管241输送至机箱11外部,防止气体在机箱11积累形成高压。

具体的,热油输送管16与注塑模具的加热进管固定连接,实现将加热后的导热油输送至注塑模具内部,冷油回流管17与注塑模具的加热出管固定连接,实现冷却后的导热油经过冷油回流管17进行回流,实现循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通过油泵14将储油箱13内部的导热油输送至油加热管15内部,并由油加热管15对导热油进行加热,并通过热油输送管16输送至注塑模具内部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22实时监测输出的导热油温度,并及时传输至PLC控制面板26,在温度达到预定的警戒值时,PLC控制面板26控制并开启电磁阀24,进行排气作业,压力传感器23实时监测油加热管15内部的压力,并及时传输至PLC控制面板26,在压力达到预定的警戒值时,PLC控制面板26控制并开启电磁阀24,进行排气作业,同时PLC控制面板控制并开启警示灯25闪烁,对人员进行提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