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2258发布日期:2019-04-29 13:3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涡旋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涡旋式压缩机,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涡旋式压缩机,即,包括固定涡旋盘及回旋涡旋盘,上述回旋涡旋盘与上述固定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上述回旋涡旋盘相对于上述固定涡旋盘进行回旋运动,从而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中设置有用于室内的制冷/制热的空调装置(airconditioning;a/c)。这种空调装置包括以压缩机来作为制冷系统的结构,上述压缩机将从蒸发器引入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将其发送至冷凝器。

而且,适用于汽车的压缩机通常由以接收引擎的驱动力来驱动的机械式压缩机形成,例如,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压缩机由以接收马达的驱动力来驱动的电动式压缩机形成。

另一方面,压缩机包括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压缩制冷剂的往复式和在进行旋转运动的过程中执行压缩的旋转式。往复式包括根据驱动源的传递方式来使用曲柄并向多个活塞传递的曲柄式和向设置有斜盘的旋转轴传递的斜盘式,旋转式包括使用旋转的旋转轴和叶片的叶片旋转式和使用回旋涡旋盘和固定涡旋盘的涡旋式。

与其他种类的压缩机相比,涡旋式压缩机可获得相对高的压缩比,制冷剂的吸入、压缩、排出行程顺畅,从而可获取稳定的扭矩,因此,在空调装置等中广泛使用此类制冷剂压缩机。

在韩国公开专利公报10-2016-0081675号中揭示了以电动式驱动的以往的涡旋式压缩机。

参照图1中的韩国公开专利公报10-2016-0081675号,以往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马达3,在外壳11的内部产生驱动力;旋转轴4,通过上述马达3进行旋转;回旋涡旋盘6,通过上述旋转轴4进行回旋运动;以及固定涡旋盘5,与上述回旋涡旋盘6一同形成压缩室。

而且,以往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第一轴承82,以上述马达3为基准,相对于上述外壳11,在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上述旋转轴4进行支撑;第二轴承81,以上述马达3为基准,相对于上述外壳11,在另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上述旋转轴4进行支撑;以及第三轴承83,以上述第二轴承81为基准,在上述第一轴承82的相反侧,相对于上述回旋涡旋盘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上述旋转轴4进行支撑。

但是,在这种以往的涡旋式压缩机中,上述第二轴承81易受损,因而存在涡旋式压缩机中断运行的问题。

并且,为了预防因上述第二轴承81受损而导致的涡旋式压缩机的运行中断,在上述第二轴承81由负荷能力比上述第一轴承82及上述第三轴承83优秀的轴承形成的情况下,涡旋式压缩机的成本、大小及重量会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防止在马达与回旋涡旋盘的之间支撑旋转轴的轴承破损的涡旋式压缩机。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因轴承而产生的成本、大小及重量上升的涡旋式压缩机。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涡旋式压缩机,上述涡旋式压缩机可包括:外壳;马达,在上述外壳1的内部产生驱动力;旋转轴,通过上述马达旋转;回旋涡旋盘,通过上述旋转轴进行回旋运动;固定涡旋盘,与上述回旋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第一轴承,以上述马达为基准,在一侧,相对于上述外壳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第二轴承,以上述马达为基准,在另一侧,相对于上述外壳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以及第三轴承,以上述第二轴承为基准,在上述第一轴承的相反侧,相对于上述回旋涡旋盘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在上述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上,当将上述第一轴承的中心作为第一轴承中心,将上述第二轴承的中心作为第二轴承中心,将上述第三轴承的中心作为第三轴承中心,将上述马达的转子的中心作为马达中心时,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为预先确定的距离,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

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为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9倍。

上述第二轴承中心可与上述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处于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17倍至1.22倍的范围。

上述第二轴承中心可与上述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为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2倍。

上述第二轴承的负荷能力可与在上述第一轴承和上述第三轴承中的至少一个的负荷能力相同。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涡旋式压缩机,上述涡旋式压缩机可包括:外壳;马达,在上述外壳1的内部产生驱动力;旋转轴,通过上述马达旋转;回旋涡旋盘,通过上述旋转轴进行回旋运动;固定涡旋盘,与上述回旋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第一轴承,以上述马达为基准,在一侧,相对于上述外壳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第二轴承,以上述马达为基准,在另一侧,相对于上述外壳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以及第三轴承,以上述第二轴承为基准,在上述第一轴承的相反侧,相对于上述回旋涡旋盘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在上述旋转轴3的延伸方向上,当将上述第一轴承的中心作为第一轴承中心,将上述第二轴承的中心作为第二轴承中心,将上述第三轴承的中心作为第三轴承中心时,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

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可处于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的2.97倍至3.27倍的范围。

当将上述马达2的转子的中心作为马达中心时,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可小于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

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可处于上述第二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60倍至1.80倍的范围。

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可大于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

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为上述马达中心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9倍。

上述第一轴承中心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为预先确定的距离。

并且,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涡旋式压缩机,上述涡旋式压缩机可包括:外壳;马达,在上述外壳1的内部产生驱动力;旋转轴,通过上述马达旋转;回旋涡旋盘,通过上述旋转轴进行回旋运动;固定涡旋盘,与上述回旋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以及第二轴承,在上述马达与上述压缩室之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上述旋转轴包括在上述旋转轴的轴方向上的与上述第二轴承重叠的位置旋转的偏心衬套,上述第二轴承在不与上述偏心衬套发生干涉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接近上述压缩室。

并且,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涡旋式压缩机,上述涡旋式压缩机可包括:外壳;马达,在上述外壳1的内部产生驱动力;旋转轴,通过上述马达旋转;回旋涡旋盘,通过上述旋转轴进行回旋运动;以及固定涡旋盘,与上述回旋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上述外壳包括:第一隔板,用于划分出收容上述马达的空间与收容用于控制上述马达的逆变器的空间;以及第二隔板,用于划分出收容上述马达的空间与设置有上述压缩室的空间,在上述第一隔板形成有插入用于支撑上述旋转轴的一端部的第一轴承的第一支撑槽,在上述第二隔板形成有插入用于支撑上述旋转轴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轴承的第二支撑槽,上述第二支撑槽在上述第二隔板中的与上述压缩室相向的面阴刻而成。

在上述第二轴承不从上述第二支撑槽沿着轴方向突出的范围内,上述第二支撑槽具有最大限度薄的厚度。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第一轴承,以马达为基准,在一侧,相对于外壳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轴;第二轴承,以马达为基准,在另一侧,相对于外壳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轴;以及第三轴承,以第二周称为基准,在第一轴承的相反侧,相对于回旋涡旋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轴,第一轴承中心与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为预先确定距离,马达中心与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马达中心与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二轴承中心与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轴承中心与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由此,马达与回旋涡旋盘之间,可防止支撑旋转轴的第二轴承的破损。

并且,第二轴承的负荷能力可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中的至少一个的负荷能力相同。由此,可抑制因轴承而产生的成本、大小及重量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在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根据马达中心与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及马达中心与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来向第一轴承及第三轴承施加的负荷的图表。

图3为示出在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根据第二轴承中心与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及马达中心与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来向第二轴承施加的负荷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剖视图,图2为示出在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根据马达中心与第一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及马达中心与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来向第一轴承及第三轴承施加的负荷的图表,图3为示出在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根据第二轴承中心与马达中心之间的距离及马达中心与第三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来向第二轴承施加的负荷的图表。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可包括:外壳1;马达2,在上述外壳1的内部产生驱动力;旋转轴3,通过上述马达2进行旋转;以及压缩机构4,通过上述旋转轴3驱动,用于压缩制冷剂。

上述外壳1可包括:第一外罩11,用于收容上述马达2;第二外罩12,用于收容控制上述马达2的逆变器5;以及第三外罩13,用于收容上述压缩机构4。

上述第一外罩11可包括:环形板111;第一隔板112,用于覆盖上述环形板111的一端部;以及第二隔板113,用于覆盖上述环形板111的另一端部,上述环形板111、上述第一隔板112及上述第二隔板113可形成收容马达2的马达收容空间。

上述第二外罩12与上述第一隔板112侧相结合,从而可形成收容上述逆变器5的逆变器收容空间。

其中,上述第一隔板112用于划分上述马达收容空间与上述逆变器收容空间,在上述第一隔板112的一侧可形成使得用于连接上述逆变器5与上述马达2的连接器6贯通的连接器孔1121。

上述第三外罩13与上述第二隔板113侧相结合来形成收容上述压缩机构4的压缩空间。

其中,上述第二隔板113划分上述马达收容空间与上述压缩空间,起到支撑上述压缩机构4的主框架作用,在第二隔板113的中心侧可形成使得用于联动上述马达2与上述压缩机构4的上述旋转轴3贯通的收缩孔113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压缩机构4的后述固定涡旋盘41与上述第二隔板113相结合,上述第三外罩13可与上述固定涡旋盘41相结合。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上述第三外罩13收容上述压缩机构4并与上述第二隔板113结合。

上述马达2可包括:定子21,固定于上述第一外罩11;以及转子22,在上述定子21的内部,通过与上述定子21的相互作用进行旋转。

上述旋转轴3贯通上述转子22的中心部,上述旋转轴3的一端部31以上述转子22为基准,向上述第一隔板112侧突出,上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部32以上述转子22为基准,向上述第二隔板113侧突出。

上述旋转轴3的一端部3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上述第一隔板112的中心侧的第一轴承71支撑。

其中,可在上述第一隔板112的中心侧形成有插入上述第一轴承71及上述旋转轴3的一端部31的第一支撑槽1122,上述第一轴承71可设置于上述第一支撑槽1122与上述旋转轴3的一端部31之间。

上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部32贯通上述第二隔板113的收缩孔1131来与上述压缩机构4相连接。

而且,若将上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部32分为被上述第二隔板113支撑的第一部位321和与上述压缩机构4相连接的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则上述第一部位32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上述第二隔板113的收缩孔1131的第二轴承72支撑,上述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上述压缩机构4的第三轴承73支撑。

其中,在上述第二隔板113的收缩孔1131形成有插入上述第二轴承72和上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部32中的第一部位321的第二支撑槽1132,上述第二轴承72可设置于上述第二支撑槽1132与上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部32中的第一部位321之间。

而且,在上述压缩机构4的后述的回旋涡旋盘42可形成有插入上述第三轴承73和上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部中的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的凸台部423,上述第三轴承73可设置于上述凸台部423与上述旋转轴3的另一端部32中的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之间。

上述压缩机构4可包括:固定涡旋盘41,以上述第二隔板113为基准,在上述马达2的相反侧,与上述第二隔板113固定结合;以及回旋涡旋盘42,设置于上述第二隔板113与上述固定涡旋盘41之间,与上述固定涡旋盘41啮合来形成两个成对的压缩室,通过上述旋转轴3进行回旋运动。

上述固定涡旋盘41可包括:固定硬板部411,呈圆板形;以及固定卷体412,从上述固定硬板部411的压缩面突出,来与上述回旋涡旋盘42的后述的回旋卷体422相啮合。

在上述固定硬板部411的中心侧可形成排出口413,上述排出口413用于排出贯通上述固定硬板部411来在上述压缩室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其中,上述排出口413可以与设置于上述固定涡旋盘41与上述第三外罩13之间的排出空间相连通。

上述回旋涡旋盘42可包括:回旋硬板部421,呈圆板形;以及回旋卷体422,从上述回旋硬板部421的压缩面突出,来与上述固定卷体412相啮合并形成上述压缩室。

在上述回旋硬板部421可形成向上述回旋卷体422的相反侧突出来插入上述旋转轴3的上述凸台部423。

在基于这种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若向上述马达2施加电源,则上述旋转轴3与上述转子22一同旋转并向上述回旋涡旋盘42传递旋转力。因此,上述回旋涡旋盘42通过上述旋转轴3的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进行回旋运动,上述压缩室朝向中心侧持续移动并能够减少体积。因此,制冷剂可通过形成于上述第一外罩11的环形板111的制冷剂流入口(未图示)向上述马达收容空间流入。因此,上述马达收容空间的制冷剂可通过形成于上述第一外罩11的第二隔板113的制冷剂通过孔(未图示)向上述压缩室吸入。因此,向上述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沿着上述压缩室的移动路径向中心侧移动并被压缩,从而可通过上述排出口413向上述排出空间排出。向上述排出空间排出的制冷剂反复进行可通过形成于上述第三外罩13的制冷剂排出口向上述涡旋式压缩机的外部排出的一系列过程。

在此过程中,上述旋转轴3以可旋转的方式被上述第一轴承71、上述第二轴承72及上述第三轴承73支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相比于向上述第一轴承71施加的负荷及向上述第三轴承73施加的负荷过大,由此,有可能导致上述第二轴承72容易受损。

为防止上述第二轴承72受损,上述第二轴承72可由负荷能力大于上述第一轴承71及上述第三轴承73的轴承形成,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二轴承72的成本、大小及重量将增加,最终,可导致涡旋式压缩机整体成本、大小及重量增加。

考虑到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以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来防止上述第二轴承72受损的方式使上述第二轴承72位于预先确定的位置。

具体地,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作为上述旋转轴3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与向上述旋转轴3施加的旋转力、在上述压缩机构4压缩制冷剂的过程中向上述旋转轴3施加的反力、上述旋转力的作用点和上述反力的作用点及上述旋转轴3的支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密切相关。

由此,为了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需减少上述旋转力及上述反力,或者调节上述旋转力的作用点、上述反力的作用点、上述旋转轴3的支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但是,在减少上述旋转力及上述反力的情况下,压缩性可能会降低,因此并不优选,考虑到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调节上述旋转力的作用点、上述反力的作用点、上述旋转轴3的支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

更具体地,在上述旋转轴3的延伸方向上(图1中的左右方向),当将上述第一轴承71的中心作为第一轴承中心cb1,将上述第二轴承72的中心作为第二轴承中心cb,将上述第三轴承73的中心作为第三轴承中心cb3,将上述马达2的转子22的中心为马达中心cm时,上述马达中心cm可成为上述旋转力的作用点,上述第三轴承中心cb3可成为上述反力的作用点,上述第一轴承中心cb1、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可成为上述旋转轴3的支撑点。

其中,上述第一轴承中心cb1和上述第三轴承中心cb3以使涡旋式压缩机的长度(图1中的左右方向长度)不超出预先确定的值的方式使上述第一轴承中心cb1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cb3之间的距离d1(以下,称为第一距离)达到预先确定的距离。其中,距离为沿着上述旋转轴3的延伸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测定的距离。

而且,上述马达中心cm以使上述马达2在有限的上述马达收容空间内最大限度确保上述马达2的性能的方式使得上述马达中心cm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cb3之间的距离d12(以下,称为第1-2距离)大于上述马达中心cm与上述第一轴承中心cb1之间的距离d11(以下,称为第1-1距离)。即,优选地,上述马达2不与上述第一隔板112及上述第二隔板113发生干涉,为了满足这种条件并使上述马达2的性能(大小)最大化,上述马达中心cm位于上述第一隔板112与上述第二隔板113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此情况下,上述第1-2距离d12大于上述第1-1距离d11。

另一方面,上述马达中心cm为上述旋转力的作用点,根据上述马达中心cm位于上述旋转轴3的延伸方向上的哪个位置,来使得向上述第一轴承71及上述第三轴承73施加的负荷发生变动,实验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为使向上述第一轴承71和上述第三轴承73施加的负荷之和(l1+l3)最小化,优选地,上述马达中心cm以使上述第1-2距离d12达到上述第1-1距离d11的1.9倍的方式形成。

而且,在上述第一轴承71、上述第三轴承73及上述马达中心cm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形成的状态下,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以使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减少的方式使得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与上述马达中心cm之间的距离d121(以下,称为第1-2-1距离)大于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与上述第三轴承中心cb3之间的距离d122(以下,称为第1-2-2距离)。

即,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为同时施加基于上述旋转力的负荷(以下,称为第一负荷)和基于上述反力的负荷(以下,称为第二负荷)的部位,上述第一负荷与上述旋转力的强度和上述第1-2-1距离d121呈比例,上述第二负荷与上述反力的强度和上述第1-2-2距离d122成比例。由此,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越接近上述第一轴承71侧,上述第1-2-1距离d121减少,从而导致上述第一负荷减少,但因上述第1-2-2距离d122增加而导致上述第二负荷增加。相反,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越接近上述第三轴承73侧,上述第1-2-2距离d122减少,从而导致上述第二负荷减少,但因上述第1-2-1距离d121增加而导致上述第一负荷增加。但是,由于上述旋转力小于上述反力,因此,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总负荷因上述第1-2-2距离d122而受到的影响将大于因上述第1-2-1距离d121而受到的影响,因此,若使上述第1-2-1距离d121大于上述第1-2-2距离d122,则可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总负荷。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1-2-1距离d121在上述第1-2距离d12中所占据的比例超出预先确定的范围的情况下(第1-2-1距离d121相比于第1-2-2距离d122过大的情况),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总负荷反而增加。即,实验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在上述第1-2-1距离d121在上述第1-2距离d12中所占的比例为0.62(=1.17/1.9)以下的情况下,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总负荷l2逐渐减少,在上述第1-2-1距离d121在上述第1-2距离d12中所占的比例为0.62的情况下,总负荷l2阶梯式减少,在上述第1-2-1距离d121在上述第1-2距离d12中所占的比例大于0.62且小于0.64(=1.22/1.9)以下的情况下,总负荷l2在逐渐减少之后,在超出0.64的情况下会再次增加。由此,优选地,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以使向第二轴承72施加的总负荷l2显著减少的方式使得上述第1-2-1距离d121在上述第1-2距离d12中占据的比例处于0.62至0.64的范围,优选地,以使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总负荷l2最小化的方式使得上述第1-2-1距离d121在上述第1-2距离d12中占据的比例达到0.64。即,优选地,上述第二轴承中心cb2使上述第1-2-1距离d121处于上述第1-1距离d11的1.17倍至1.22倍的范围,更优选地,上述第1-2-1距离d121为上述第1-1距离d11的1.22倍。

其中,在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中,随着上述第一距离d1达到预先确定的距离,上述第1-2距离d12大于上述第1-1距离d11,上述第1-2-1距离d121大于上述第1-2-2距离d122,可在预先确定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整体长度内使得上述马达2的性能最大化,可通过使得向上述第一轴承71和上述第三轴承73施加的负荷最小化,来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从而防止上述第二轴承72破损。

由此,在上述第二轴承72由具有与以往同等水平的负荷能力的轴承形成的情况下,可提高上述第二轴承72及涡旋式压缩机的整体耐久可靠性。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轴承72可由负荷能力比以往小的轴承替代。即,上述第二轴承72的负荷能力可与第一轴承71和第三轴承73中的至少一个的负荷能力相同。由此,可抑制因轴承而产生的成本、大小及重量的上升。只是,优选地,考虑到稳定性,即使上述第二轴承72的负荷能力比以往小,负荷能力也大于第一轴承71及第三轴承73的负荷能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上述第一距离d1达到预先确定的距离并使上述第1-2距离d12大于上述第1-1距离d11的状态为前提,上述第1-2-1距离d121将大于上述第1-2-2距离d122,但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仅通过使得上述第1-2-2距离d122小于上述第1-1距离d11与上述第1-2-1距离d121之和,也可以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上述第1-1距离d11与上述第1-2-1距离d121之和处于上述第1-2-2距离d122的2.97倍(=(1+1.17)/(1.9-1.17))至3.27倍(=(1+1.22)/(1.9-1.22))的范围。

或者,仅通过使得上述第1-2-2距离d122小于上述第1-2-1距离d121,也可以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上述第1-2-1距离d121处于上述第1-2-2距离d122的1.60倍(=1.17/(1.9-1.17))至1.80倍(=1.22/(1.19-1.22))的范围。

或者,即使不考虑上述第一轴承71、上述第二轴承72及上述第三轴承73之间的距离关系,仅通过使上述第二轴承72与上述压缩室相邻形成,也可以减少向上述第二轴承72施加的负荷。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旋转轴3的轴方向上,在与上述第二轴承72重叠的位置旋转的上述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有可能与上述第二轴承72发生干涉,因此,为了防止这种问题,上述第二轴承72有必要在不与上述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发生干涉的范围内最大限度与上述压缩机相邻。为此,上述第二支撑槽1132在上述第二隔板113中的与上述压缩室侧相向的面阴刻而成,上述第二轴承72可在不从上述第二支撑槽1132向上述第二部位322(偏心衬套)侧(轴方向)突出的范围内,具有最大限度薄的厚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可防止在马达与回旋涡旋盘的之间支撑旋转轴的轴承受损的涡旋式压缩机。

并且,本发明提供可抑制因轴承而产生的成本、大小及重量上升的涡旋式压缩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