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0025发布日期:2020-07-21 12:3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结构。



背景技术:

轴承是用于支撑轴旋转的部件,泵轴的轴承结构对泵的工作效果非常重要。现有泵轴的轴承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轴承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驱动端轴承部件和非驱动端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驱动端轴承部件包括驱动端轴承体4,泵轴穿过驱动端轴承体4中部孔,驱动端轴承体4内端中部孔通过驱动端内轴承隔离器9与泵轴相连,驱动端轴承体4外端中部孔通过驱动端外轴承隔离器22与泵轴相连;

驱动端轴承体4内泵轴内侧通过驱动端向心球轴承5与驱动端轴承体4内壁相连,驱动端向心球轴承5外侧泵轴上套有驱动端甩油环套17,驱动端甩油环套17外端的泵轴上套有驱动端垫圈20,驱动端垫圈20外端的泵轴上旋有第二圆螺母21,驱动端甩油环套17上设置有驱动端甩油环18;

驱动端向心球轴承5内端的泵轴上设置有轴承挡圈6,轴承挡圈6内端与泵轴上的台阶端面相抵;

驱动端轴承体4上设置有驱动端放气口,驱动端放气口处设置有驱动端放气塞3,驱动端轴承体4上设置有驱动端放油孔,驱动端放油孔处设置有驱动端丝堵19;

非驱动端轴承部件包括非驱动端轴承体34,泵轴穿过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端中部孔后置于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端中部孔通过非驱动端内轴承隔离器310与泵轴相连;

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泵轴内侧依次通过非驱动端轴承套318、非驱动端角接触球轴承36与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壁相连,非驱动端角接触球轴承36外侧泵轴上套有非驱动端甩油环套319,非驱动端甩油环套319外端的泵轴上套有非驱动端垫圈322,非驱动端垫圈322外端的泵轴上旋有第一圆螺母323,非驱动端甩油环套319上设置有非驱动端甩油环320;

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置有非驱动端放气口,非驱动端放气口处设置有非驱动端放气塞33,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置有非驱动端放油孔,放油孔处设置有非驱动端丝堵32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内端通过第二紧固件8连接有驱动端内轴承压盖7,驱动端轴承体4外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驱动端外轴承压盖1。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端通过第一紧固件39连接有非驱动端内轴承压盖38,非驱动端轴承体34外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非驱动端外轴承压盖31。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非驱动端轴承套318内端的泵轴上套有轴承调整垫37,轴承调整垫37外端与泵轴上的台阶端面相抵。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和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有可观察润滑油的视油窗。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和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有恒位油杯10。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下部设置有第一翅片管13,第一翅片管13一端外壁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12与轴承体4内壁相连并连接有第一接头11,第一翅片管13另一端通过第一丝堵14与驱动端轴承体4相连。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下部设置有第二翅片管314,第二翅片管314一端外壁通过第二o型密封圈313与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壁相连并连接有第二接头312,第二翅片管314另一端通过第二丝堵315与驱动端轴承体34相连。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驱动端轴承体4部件主要承受径向力。

本实用新型轴承通过轴承挡圈6、甩油环套17及第二圆螺母21固定在轴上,防止轴承在轴向串动。

本实用新型轴承压盖7与轴之间用轴承隔离器9密封,防止油室润滑油向外泄露。

本实用新型轴承体4上面设有放气口,装有放气塞,开车前可用做注油孔,启动时当润滑油温度升高时做为放气口。

本实用新型轴承体4下面设有放油孔,装有丝堵,当需要更换润滑油时,将丝堵拧下即可放油。

本实用新型驱动端轴承为一个向心球轴承5,非驱动端轴承为一对角接触球轴承。整个转子在运行中无轴向窜动,大大的改善了机械密封的运行条件,轴承和轴承箱的设计方便更换机械密封,能够在大功率下平稳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驱动端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非驱动端轴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驱动端轴承部件和非驱动端轴承部件,驱动端轴承部件包括驱动端轴承体4,泵轴穿过驱动端轴承体4中部孔,驱动端轴承体4内端中部孔通过驱动端内轴承隔离器9与泵轴相连,驱动端轴承体4外端中部孔通过驱动端外轴承隔离器22与泵轴相连;

驱动端轴承体4内泵轴内侧通过驱动端向心球轴承5与驱动端轴承体4内壁相连,驱动端向心球轴承5外侧泵轴上套有驱动端甩油环套17,驱动端甩油环套17外端的泵轴上套有驱动端垫圈20,驱动端垫圈20外端的泵轴上旋有第二圆螺母21,驱动端甩油环套17上设置有驱动端甩油环18;

驱动端轴承体4上设置有驱动端放气口,驱动端放气口处设置有驱动端放气塞3,驱动端轴承体4上设置有驱动端放油孔,驱动端放油孔处设置有驱动端丝堵19;

非驱动端轴承部件包括非驱动端轴承体34,泵轴穿过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端中部孔后置于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端中部孔通过非驱动端内轴承隔离器310与泵轴相连;

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泵轴内侧依次通过非驱动端轴承套318、非驱动端角接触球轴承36与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壁相连,非驱动端角接触球轴承36外侧泵轴上套有非驱动端甩油环套319,非驱动端甩油环套319外端的泵轴上套有非驱动端垫圈322,非驱动端垫圈322外端的泵轴上旋有第一圆螺母323,非驱动端甩油环套319上设置有非驱动端甩油环320;

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置有非驱动端放气口,非驱动端放气口处设置有非驱动端放气塞33,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置有非驱动端放油孔,放油孔处设置有非驱动端丝堵321。

角接触球轴承为背靠背安装,承受轴向力,具有轴向定位的功能,防止转子部件在轴向串动。

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内端通过第二紧固件8连接有驱动端内轴承压盖7,驱动端轴承体4外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驱动端外轴承压盖1。

所述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端通过第一紧固件39连接有非驱动端内轴承压盖38,非驱动端轴承体34外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非驱动端外轴承压盖31。

所述非驱动端轴承套318内端的泵轴上套有轴承调整垫37,轴承调整垫37外端与泵轴上的台阶端面相抵。

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和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有可观察润滑油的视油窗15。

所述视油窗螺纹51安装,密封垫52密封。

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和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上设有恒位油杯10,恒位油杯与轴承体螺纹53连接。在轴承体4注入润滑油通过可视油窗观察到指定油位后,将恒位油杯注满润滑油后安装在轴承体4上,用来轴承体4补油。

所述驱动端轴承体4下部设置有第一翅片管13,第一翅片管13一端外壁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12与轴承体4内壁相连并连接有第一接头11,第一翅片管13另一端通过第一丝堵14与驱动端轴承体4相连。

所述非驱动端轴承体34下部设置有第二翅片管314,第二翅片管314一端外壁通过第二o型密封圈313与非驱动端轴承体34内壁相连并连接有第二接头312,第二翅片管314另一端通过第二丝堵315与驱动端轴承体34相连。

轴承润滑是通过甩油环18旋转后将润滑油甩到轴承上润滑,轴承体4及轴承压盖7设有回油槽和回油孔,使润滑油能够回到油室里,得到很好的循环,润滑油通过翅片、水冷却(翅片管进出冷却水)得到很好的降温以润滑轴承。

轴承体4及轴承压盖7设有回油槽54和回油孔55,使润滑油能够回到油室里,得到很好的循环。

轴承压盖7与轴承体4之间设置密封垫56,密封垫56可采用0.12mm模造纸。

轴承体4两端可装有迷宫环23,由不产生火花的铜材料制造,伸向轴承压盖7的内孔,在停车时密封同样有效,即可以防止灰尘或水份进入,又可以防止油泄漏。

角接触球轴承可采用接触角为40°角接触球轴承,适用于重型轴向负荷,能承受轴向负荷的经常变化,能承受倾覆力矩。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