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2985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线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块借助无限循环的多个滚珠安装在轨道轨上而能
装置,特别涉及滚珠的无限循环路相对于所述移动块形成为面对轨道 轨的轨槽的简易构造的直线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作机械的工件台或各种搬送装置的直线导向部,多采用搭载
了台等可动体的移动块沿轨道轨连续移动的滚动引导装置。在该种滚 动引导装置中,所述移动块借助多个滚珠安装在轨道轨上,滚珠在移 动块和轨道轨之间一边承担负荷一边滚动,由此能够使搭载在移动块 上的可动体能沿轨道以极小的阻力轻快地运动。另外,在移动块上具 有滚珠的无限循环路,通过使滚珠在该无限循环路内循环,所述移动 块可以沿轨道连续地移动。
以前,作为所述移动块,由金属制的块本体和结合在该块本体的 两端上的合成树脂制的端盖构成的产品是主流。在所述块本体上,在 与轨道轨的滚珠滚动槽之间形成滚珠一 边承担负荷一边滚动的负荷滚 动槽,同时,与该负荷滚动槽平行地穿设无负荷滚珠通路,由用于抑 制相对滚珠滚动的长时间摩损的、例如能淬火的钢形成。另外,在所 述端盖上形成方向转换路,为了实现复杂的形状,由合成树脂的射出 成形而形成。另外,通过把一对端盖相对于块本体的前后两个端面正 确地固定,负荷滚动通路的端部和无负荷滚珠通路的端部由方向转换 路连结,完成具有滚珠的无限循环路的移动块。
但是,这样的现有的移动块在加工及组装方面很费工夫,存在制 造成本增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WO2006/022242-A1中公示了极其简化了移动块的 构成的直线引导装置。在该直线引导装置中,滚珠的无限循环路相对 金属制的移动块作为轨槽形成,移动块由单一的金属块构成。所述轨 槽由以下部分构成在与轨道的滚珠滚动槽之间使滚珠边承担负荷边
滚动的负荷直线槽;分别设在该负荷直线槽的两个端部、使在这样的 负荷直线槽中滚动来的滚珠的滚动方向改变、使该滚珠从所述轨道的 滚珠滚动槽脱离的一对滚珠偏向槽;把无负荷状态的滚珠从一个滚珠
偏向槽移送到另一个滚珠偏向槽的无负荷直线槽。该轨槽在与所述移 动块的轨道相向的位置形成,由此,造成在滚珠偏向槽及无负荷直线 槽的内部在无负荷状态下滚动的滚珠从轨槽脱离。
另外,WO2006/064734-A1也公示了同样的直线引导装置。在该 直线引导装置中,通过在移动块和另一个滚珠循环板上形成所述轨槽, 使该滚珠循环板嵌合在移动块上,使轨槽配置在面对轨道轨的位置上。
所述轨槽能通过使用了立铣刀的切削加工相对移动块或滚珠循环 板连续地形成,在该点上规定比需要端盖的现有的直线引导装置有助 于降低生产成本。
专利文献l: WO2006/022242-A1
专利文献2: WO2006/064734-A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WO2006/022242-Al公示的直线引导装置中,在将轨道 轨剖面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将移动块形成为跨过该轨道轨的通道状的 情况下,所述轨槽位于移动块的通道槽的内侧面,当将立铣刀插入到 通道槽的深处进行轨槽的切削加工时,必须使立铣刀相对于通道槽的 内侧面大幅度倾斜,要精度良好地连续形成轨槽整体是困难的。
另外,在WO2006/064734-Al公示的直线引导装置中,由于在与 移动块分开的滚珠循环板中形成轨槽,所以这样的轨槽的形成本身没 有不适情况,但必须进行把完成了的滚珠循环板嵌合在移动块上的操 作,存在移动块的组装费工夫的问题。
发明内容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引 导装置,其能够在形成为跨过轨道轨的通道状的移动块中利用切削加 工或磨削加工高精度地形成构成滚珠无限循环路的轨槽,而且能简单 且廉价地制造。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木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轨 道轨,其剖面形成大致矩形状、在两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各一条滚珠 滚动槽;移动块,其具有基部及从该基部突出设置的一对凸缘部,形
成为具有引导槽的通道状,相对于与所述引导槽有空隙地嵌合的轨道 轨借助多个滚珠进行安装,周时在面对轨道轨的引导槽内具有使所述
滚珠循环的多个轨槽。另外,所述轨槽由以下部分构成负荷直线槽, 其与轨道轨的滚珠滚动槽相向,在所述凸缘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无负 荷直线槽,其与上述负荷直线槽平行设置,同时设在所述凸缘部与基 部相交的所述引导槽的角落部或所述基部,与所述轨道轨相向;滚珠 偏向槽,其连通连结这些负荷直线槽和无负荷直线槽,使滚珠在它们 之间往来。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移动块具有基部及从该基部 突出设置的一对凸缘部,包括轨道轨所有空隙地嵌合的引导槽地形成 为隧道状。另外,移动块借助多个滚珠安装在轨道轨上,同时具有供 这些滚珠循环的轨槽,这样的轨槽形成在移动块的引导槽的内部。构 成轨槽的一部分的负荷直线槽与在轨道的侧面形成的滚珠滚动槽相 向,这样的负荷直线槽在移动块的凸缘部形成。另一方面,构成轨槽 的一部分并与所述负荷直线槽平行设置的无负荷直线槽,位于所述凸 缘部与基部相交的所述引导槽的角落部或所述基部。
为此,在用立铣刀切削加工所述轨槽的情况下,与在凸缘部形成 这样的轨槽的整体的情况比较,可以减小相对移动块的引导槽插入立 铣刀的量,能使立铣刀容易地接近轨槽的形成部位。即,在形成无负 荷直线槽的情况下,不使立铣刀相对基部大幅倾斜就能接近。另外,由于在凸缘部只形成负荷直线槽,所以凸缘部相对基部的突出设置高 度可以设定得低,即使在形成这样的负荷直线槽的情况下,也可以不 使立铣刀相对凸缘部大幅倾斜而接近。由此,可以精度良好地连续形 成轨槽的整体。
进而,所述负荷直线槽能在接近移动块的引导槽的角落部的位置 形成在所述凸缘部的内侧面上,即使在借助滚珠在移动块上作用推扩 其凸缘部的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这样的移动块的变形抑制到最小限 度。另外,构成所述轨槽的无负荷直线槽有必要形成为比负荷直线槽 深的槽,但由于这样的无负荷直线槽在从引导槽的角落部到基部的某 一处形成,所以与在凸缘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的情况比较,该凸缘部 可以形成得薄,可以将移动块的宽度抑制到最小限度。而且,因为在 所述移动块中把凸缘部相对基部的突出设置高度设定得低,所以跨过 这样的移动块的轨道轨的高度也可以设定得低。
即,在本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中,把在与轨道轨的长度方向垂直 的方向的移动块及轨道轨的剖面面积抑制为最小限度,且可以确保这 些移动块及轨道轨的刚性,进而能实现轻量化。因此,可以得到高精 度的直线往复运动。
不过在本发明中的轨槽不一定由利用了立铣刀的切削加工形成, 例如也可以使用金属注射成型,在移动块成形的同时形成轨槽。但是, 在考虑移动块的牢固性、负荷直线槽的耐摩损性、轨槽的加工的容易 性的情况下,移动块由可泮火处理的钢材制作,进行淬火处理后,通 过使用立铣刀的切削加工形成轨槽是理想的。
所述无负荷直线槽如果处在从移动块的引导槽的一个角落部到另 一个角落部之间,无论在包含这样的角落部在内在何处形成,都可以
得到前述的加工容易性。
特别在相对引导槽的角落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的情况下,由于可 以使滚珠在负荷直线槽和无负荷直线槽之间往来的滚珠偏向槽的长度 最短,所以在切削加工轨槽的情况下可以谋求缩短其加工时间。另外, 与在基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的情况比较,在引导槽的角落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的情况下,基部的壁厚可以作得薄,能适应移动块小型化、 轻量化的要求。进而,如果在引导槽的角落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则 当移动块固定于台等的可动体上时,容易对基部确保设置固定螺栓所 螺紋接合的螺孔的空间。
另外,所述滚珠偏向槽如果可以使滚珠在负荷直线槽和无负荷直 线槽之间往来,其具体的形状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也无妨。
但是,当在移动块的基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使之与轨道轨的上面 相向时,由于滚珠以绕入与所述引导槽的角落部相向的轨道轨的角部 的方式在负荷直线槽和无负荷直线槽之间移动,所以当考虑滚珠在它 们之间往来的顺畅性时,所述滚珠偏向槽的与轨道轨的长度方向垂直 的剖面上的轨迹形成为以与所述移动块的引导槽的角落部相向的轨道 轨的角部为中心的单一圆弧是理想的。即,若按这样的轨迹形成滚珠 偏向槽,则在这样的滚珠偏向槽内的滚珠的动作稳定,能使滚珠在负 荷直线槽和无负荷直线槽之间顺畅地往来。
在该情况下,由于滚珠以绕入与所述引导槽的角落部相向的轨道 轨的角部的方式在负荷直线槽和无负荷直线槽之间移动,所以为了实 现在所述滚珠偏向槽内的滚珠的滚动顺畅,轨道轨的该角部形成为曲 面状是理想的。
另外,进一步作为所述无负荷直线槽及滚珠偏向槽,如果滚珠在 其内部在无负荷状态下滚动,则可以适宜调整其槽深度,但如果从滚 珠在这些槽内不弯曲行进而是排列滚动的观点出发,这些无负荷直线
槽及滚珠偏向槽按滚珠直径的1/2以上的深度形成是理想的。如果按
这样的深度形成无负荷直线槽及滚珠偏向槽,滚珠在其球体平分线沉
入的状态下在无负荷直线槽及滚珠偏向槽内滚动,能引导滚动的滚珠 的中心不弯曲行进而沿着规定的轨迹。


图l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剖 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直线引导装置的轨道轨的主视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直线引导装置的移动块的主视剖面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平面上展开移动块的轨槽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在移动块中的轨槽的加工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剖 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l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该直线 引导装置由剖面形成大致矩形的长的轨道轨1、和形成通道状并借助 多个滚珠3安装在所述轨道轨1上的移动块2构成,所述移动块2以 跨过轨道轨l的方式构成,以在该轨道轨1上自由地往复运动。
图2表示与所述轨道轨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在所述轨道轨 1的两侧面上沿长度方向各形成一条滚珠3的滚动槽10。这些滚动槽 10在稍离开轨道轨1上面的位置、具体地在距轨道轨1的上面11不 满滚珠3的半径的距离的位置上形成。所述滚动槽10由供滚珠3滚动 的两个凹曲面10a、 10b构成,其剖面呈所谓的哥特式拱形。因此,滚 珠3相对所述凹曲面10a、 10b在两点接触,其接触方向相对轨道轨l 的底面分别有45度的角度。另外,在轨道轨1上在长度方向按规定的 间隔贯通形成多个螺栓安装孔12,利用这样的螺栓安装孔12可以将 轨道轨1安装在各种机械装置的底座或立柱等固定部上。
另外,该轨道轨1的上面11和侧面相交的上角部13形成为曲面 状,呈与从所述滚动槽10的凹曲面10a向所述上面11连续的凸曲面。 如后所述,这是为了使移动块2中的滚珠3的无限循环顺畅化。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块2具有基部20及与该基部 20正交的一对凸缘部21,形成为通道状,在该一对凸缘部21之间具有引导槽22。另外,如图l所示,该移动块2在所述引导槽22中使 轨道轨l的上部有空隙地嵌合,夹着微小的间隙跨在轨道轨l上。即, 轨道轨1的两侧面与移动块2的凸缘部21的内侧面互为相向。另夕卜, 所述基部20的上面成为台等可动体的安装面23,在该基部20上形成 螺紋接合安装螺钉的螺孔24。
该移动块2具有供所述滚珠3进行无限循环的轨槽30。该轨槽30 由以下部分构成与轨道轨1的滚动槽IO相向地在所述凸缘部21的 内侧面形成的负荷直线槽31;与该负荷直线槽31平行形成并与轨道 轨l的上面11相向地在所述基部20上形成的无负荷直线槽32;在这 些负荷直线槽31和无负荷直线槽32之间使滚珠3往来的滚珠偏向槽 33。该轨槽30在其整个区域上向轨道轨1开放,排列在轨槽30上的 滚珠3在与轨道轨1面对的状态下在该轨槽30内循环。
图4及图5是图3所示的移动块的IV-IV线剖面图及V-V线剖视 图,所述轨槽以夹着移动块的引导槽22的角落部、跨过基部和凸缘部 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图4及图5中轨槽的整体的形状变得难以把握。 图6表示将所述轨槽在平面上展开的状态。
构成所述轨槽30的一部分的负荷直线槽31的剖面与轨道轨1側 的滚动槽IO—样形成为哥特式拱形,滚珠3相对负荷直线槽31在两 点接触。因此,滚珠3与负荷直线槽31的接触方向相对凸缘部21的 内侧面的法线方向(图3的纸面左右方向)在上下倾斜各45度。滚珠 3可以在轨道轨1的滚动槽10和移动块2的负荷直线槽31之间承担 负荷的同时进行滚动,移动块2承担作用于其移动方向以外的所有负 荷,同时沿轨道轨l往复移动。
另一方面,构成所述轨槽30的一部分的无负荷直线槽32形成为 比滚珠3的直径稍大的通路,向着轨道轨l的上面11的开口宽度设定 得比滚珠3的直径稍窄。因此,滚珠3可按无负荷状态、即保持为自 由旋转的状态收容在无负荷滚动槽32内。另外,虽然滚珠3成为由无 负荷直线槽32包住的状态,但这并不是有意地避免滚珠3和轨道轨1 的接触,而是使滚珠3边与轨道轨1接触边在无负荷直线槽32的内部滚动。
另外,所述滚珠偏向槽33具有连结负荷直线槽31和无负荷直线 槽32的大致U字形的轨道,构成使边承担负荷边在负荷直线槽31中 滚动的滚珠3从负荷中解放出来,同时使该滚珠3的滚动方向慢慢变 化地转换180度方向而送入到所述无负荷直线槽32。该滚珠偏向槽33 形成为在与负荷直线槽31的连结部位最浅,在与无负荷直线槽32的 连结部位最深。通过滚珠偏向槽33慢慢变深,在负荷直线槽31中滚 动来的滚珠3进入滚珠偏向槽33时,该滚珠3被从负荷中解放,成为 无负荷状态地在滚珠偏向槽33内向无负荷直线槽32行进,在该状态 下进入无负荷直线槽32。
使移动块2沿轨道轨1移动时,夹在轨道轨1的滚珠滚动槽10 和移动块2的负荷直线槽31之间的滚珠3,以移动块2相对轨道轨1 的移动速度V的一半的速度0.5V在负荷直线槽31内移动。在负荷直 线槽31内滚动的滚珠3到达滚珠偏向槽33时,由于如前所述的滚珠 偏向槽33的深度慢慢变深,逐渐被从负荷中解放。从负荷中解放出的 滚珠3被后续的滚珠3推压而照原样在轨道轨1的转动槽10内行进, 但滚珠偏向槽33遮挡滚动槽10中的滚珠3的滚动,使滚珠3的行进 方向被强制改变,所以滚珠3通过滚珠偏向槽33靠向滚动槽10的凹 曲面10a,在该凹曲面10a爬升而提升到轨道轨1的侧面。由此,滚 珠3从轨道轨1的滚动槽10完全脱离,完全收容在移动块2的滚珠偏 向槽33中。
如图6所示,因为在平面上展开的滚珠偏向槽33具有大致U字 形的轨道,所以收容在这样的滚珠偏向槽33内的滚珠3使其滚动方向 反转,进入与轨道轨1的上面相向的移动块2的无负荷直线槽32内。 另外,在无负荷直线槽32内行进的滚珠3进入相反侧的滚珠偏向槽 33中,再次使滚动方向反转后,进入轨道轨l的滚动槽10和移动块2 的负荷直线槽31之间。此时,滚珠3从側方在滚动槽10的凹曲面10a 爬降而进入轨道轨1和移动块2之间,随着滚珠偏向槽33慢慢变浅, 从无负荷状态向承担负荷的状态转移。滚珠3这样地在移动块2的轨槽30内循环,随之移动块2可以沿 轨道轨1不间断地连续移动。
所述轨槽30的负荷直线槽31和无负荷直线槽32夹着移动块2 的引导槽22的角落部地形成,在滚珠偏向槽33中滚动的滚珠3绕入 与所述角落部相向的轨道轨1的上角部13的周围,在负荷直线槽31 和无负荷直线槽32之间往来。如图6所示,在平面上展开轨槽30的 整体的情况下,滚珠偏向槽33形成为大致U字形,但如图7所示, 在关于与轨道轨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观察滚珠偏向槽33的情况 下,这样的滚珠偏向槽33形成为以轨道轨1的上角部13为中心的一 定半径R的单一圆弧。即,滚珠偏向槽33具有组合成这样的图6及 图7所示形状的轨迹。这样,当将与轨道轨l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 中的滚珠偏向槽33的轨迹形成为以轨道轨1的上角部13为中心的单 一圆弧时,以绕入轨道轨1的上角部13周围的方式在负荷直线槽31 和无负荷直线槽32之间往来的滚珠3的动作稳定,能使滚珠偏向槽 33内的滚珠3的滚动顺畅。
另外,如前所述,由于轨道轨1的上角部13呈从所述滚动槽10 的凹曲面10a向与所述上面11连续的凸曲面,所以,在这一点上也可 以使得脱离了负荷直线槽31的滚珠3向着无负荷直线槽32在轨道轨 1的上角部13绕入的动作稳定,使滚珠偏向槽33内的滚珠3的滚动 顺畅。
下面,对所述移动块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该移动块2的制作如此进行,即,首先对棒状钢材实施拉伸加工, 形成通道状的形状后,对基部20进行螺孔24的加工,最后通过利用 球头立铣刀的切削加工形成轨槽30。另外,在切削加工轨槽30之前, 对形成为通道状的棒状钢材先实施淬火处理。另外,作为使棒状钢材 形成为通道状的方法,可以根据移动块2的材质适当选择,例如也可 以使用锻造加工。
如图7所示,所述轨槽30的切削加工把球头立铣刀4插入移动块 2的引导槽22中而得以进行。在球头立铣刀4的前端设有与滚动槽10的凹曲面10a、 10b的曲率一致的球状头40,该球状头40具有比滚珠 3的直径稍大的直径。在切削负荷直线槽31的情况下,球头立铣刀4 形成一个凹曲面10a后,沿凸缘部21的内侧面稍偏移后形成另一个凹 曲面10b。另外,可以与负荷直线槽的形成连续地在一个工序中切削 加工滚珠偏向槽及无负荷直线槽。
例如,把形成为通道状的移动块2固定在组合机床的工件主轴上, 另一方面,在铣刀主轴上固定球头立铣刀4,通过这些工件主轴和铣 刀主轴的连动能用一个工序形成轨槽30。在形成负荷直线槽31及无 负荷直线槽32时使铣刀主轴沿移动块2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形成滚珠 偏向槽33时与铣刀主轴的移动一致地使工件主轴边旋转规定角度边 进行切削加工。另外,在图7中描绘了固定在铣刀主轴上的球头立铣 刀4旋转规定角度来形成滚珠偏向槽33,但实际上,不使铣刀主轴旋 回,而是使固定了移动块2的工件主轴旋转规定角度进行滚珠偏向槽 33的形成。另外,轨槽的形成不限于组合机床,也可以由机械加工中 心进行力口工。
若不在移动块2的基部20上形成轨槽30的一部分,全部的轨槽 30只在凸缘部21的内侧面形成,则在谋求这样的移动块2的小型化 的情况下,球头立铣刀4相对移动块2的引导槽22的插入角度被制限, 精度良好地形成轨槽30可能变得困难。但是,如果像该第一实施方式 那样形成轨槽30使其跨过移动块2的引导槽22的角落部的话,则球 头立铣刀4就容易接近轨槽30的形成部位,就能在移动块2上高精度 地力口工出轨槽30。
另外,在该移动块2中,因为轨槽30以跨过移动块2的引导槽 22的角落部的方式存在,所以可以将相对基部20的凸缘部21的突出 设置高度设定得低,结果,也可以把移动块2被跨越的轨道轨1的高 度设定得低。由此,由于可以把沿轨道轨1往复运动的移动块2的重 心高度抑制得低,所以能抑制移动块2行走时发生起伏,得到速度波 动小的高精度的直线往复运动。
进而,若着眼于移动块2的生产率,这样的移动块2由于只通过对形成为通道状的棒状钢材形成轨槽30而完成,所以只要任意变更轨 槽30的负荷直线槽31及无负荷直线槽32的长度,就可以简单制作相 对同一轨道轨1负荷容量不同的移动块2。即,预先将棒状钢材加工 成与规定宽度的轨道轨1一致的通道状,将该棒状钢材装在前述的复 合机床上进行任意尺寸的轨槽30的加工后,只要符合轨槽30的尺寸 地切断棒状钢材,就可制成移动块2。因此,这样组合移动块2和轨 道轨l的直线引导装置即使因订货生产不同也能迅速生产,能抑制在 库管理产生的成本,能提供更低价格的直线引导装置。
接着,图8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直线引导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直线引导装置也由剖面形成大致矩形的长的轨 道轨5、和形成为通道状同时借助多个滚珠3组装在所述轨道轨5上 的移动块6构成,构成为所述移动块6在轨道轨5上自由地往复运动。
在所述轨道轨5的两侧面沿长度方向分别形成各一条滚珠3的滚 动槽50。这些滚动槽50的剖面呈所谓的哥特式拱形,这一点与前述 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轨道轨5上沿长度方向隔开规定的间 隔贯通形成多个螺栓安装孔51。
另外,该轨道轨5的上面52与侧面相交的上角部被斜切,形成后 述的无负荷滚珠辅助面53。因此,轨道轨5在比所述滚珠滚动槽50 的形成部位靠上方呈大致梯形。
另一方面,所述移动块6具有基部60及与该基部60正交的一对 凸缘部61、 61,形成为通道状,在这一对凸缘部61之间具有有空隙 地嵌合所述轨道轨5的上部的引导槽62。另外,所述基部60的上面 成为台等可动体的安装面63,在这样的基部60上形成螺紋接合安装 螺钉的螺孔64。
这样的移动块6具有供所述滚珠3无限循环的轨槽70。该轨槽70 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与轨道轨5的滚动槽50相向在所述凸 缘部61的内侧面形成的负荷直线槽71、与该负荷直线槽71平行形成 的无负荷直线槽72、在这些负荷直线槽71和无负荷直线槽72之间使 滚珠3往来的滚珠偏向槽73构成。该轨槽70在其整个区域向轨道轨5开放,排列在轨槽70中的滚珠3在与轨道轨5面对的状态下在该轨 槽70内循环。
但是,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无负荷直线槽72形成在移动块 6的基部60和凸缘部61相交的引导槽62的角落部。另外,该无负荷 直线槽72不与轨道轨5的上面52相向,而与在轨道轨5的上角部形 成的所述无负荷滚珠辅助面53相向。
该第二的实施方式的轨槽70也能对移动块6通过利用球头立铣刀 的切削加工形成,能连续地在一个工序中切削加工负荷直线槽71、滚 珠偏向槽73及无负荷直线槽72。另外,由于不在移动块的凸缘部的 内侧面而是在移动块6的引导槽62的角落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所以, 球头立铣刀接近轨槽70的形成部位变得容易,在移动块6上能高精度 地加工出这样的轨槽70。
特别在与第一实施方式比较的情况下,该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在引 导槽62的角落部形成无负荷直线槽,所以可以缩短连通连结负荷直线 槽和无负荷直线槽的滚珠偏向槽的长度,可以谋求缩短在用如前述的 切削加工形成轨槽时的加工时间,能提高移动块6的生产率。
另外,由于无负荷直线槽72与斜切轨道轨5的上角部而形成的无 负荷滚珠辅助面53相向,所以与滚珠3绕入轨道轨1的上角部在负荷 直线槽31和无负荷直线槽32之间循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较, 在负荷直线槽71和无负荷直线槽72之间的滚珠3的往来、即在滚珠 偏向槽73内的滚珠3的滚动可以变得顺畅。
权利要求
1. 一种直线引导装置,该直线引导装置由轨道轨(1、5)和移动块(2、6)构成;所述轨道轨(1、5)形成为大致矩形剖面,在两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各一条的滚珠滚动槽(10、50);所述移动块(2、6)具有基部(20、60)以及从该基部突出设置的一对凸缘部(21、61),形成为具备引导槽(22、62)的通道状,经由多个滚珠(3)被安装在有空隙地嵌合于所述引导槽(22、62)的轨道轨(1、5)上,而且,在面对轨道轨(1、5)的引导槽(22、62)内具有供所述滚珠(3)循环的多个轨槽(30、70),各轨槽(30、70)由负荷直线槽(31、71)、无负荷直线槽(32、72)和滚珠偏向槽(33、73)构成;所述负荷直线槽(31、71)与轨道轨(1、5)的滚珠滚动槽(10、50)相向地形成在所述凸缘部(21、61)的内侧面;所述无负荷直线槽(32、72)与该负荷直线槽(31、71)平行设置,而且设在所述凸缘部(21、61)与基部(20、60)相交的所述引导槽(22、62)的角落部或所述基部(20、60),与所述轨道轨(1、5)相向;所述滚珠偏向槽(33、73)连通连结这些负荷直线槽(31、71)和无负荷直线槽(32、72),使滚珠(3)在它们之间往来。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 (2、 6)由进行了淬火处理的钢形成,所述轨槽(30、 70)通过切削加工形成。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无负 荷直线槽(32、 72)设在移动块(2、 6)的基部(20、 60)上的情况 下,所述轨道轨(l、 5)的长度方向的垂直剖面中的所述方向转换槽(33、 73)的轨迹形成为以与所述移动块(2、 6)的引导槽(22、 62) 的角落部相向的轨道轨(1、 5)的角部为中心的单一圆弧。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轨道 轨(1、 5)与所述移动块(2、 6)的引导槽(22、 62)的角落部相向的角部形成为曲面状。
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负荷 直线槽(32、 72)设在所述凸缘部(21、 61)与基部(20、 60)相交 的所述引导槽(22、 62)的角落部,另一方面,在所述轨道轨(1、 5) 上,在形成了滚珠滚动槽(10、 50)的側面和与所述基部(20、 60) 相向的上面(11)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无负荷直线槽(32、 72)相向 的无负荷滚珠辅助面(5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可利用切削加工或磨削加工高精度地形成作为滚珠(3)的无限循环路的轨槽(30、70)并能简单且便宜地制造的直线引导装置,由轨道轨(1、5)和移动块(2、6)构成,该轨道轨在两侧面形成各一条滚珠滚动槽(10、50),该移动块具有基部(20、60)及一对凸缘部(21、61)并形成为具备引导槽(22、62)的通道状,在面对轨道轨(1、5)的引导槽内具有所述轨槽,所述轨槽包括在所述凸缘部内侧面形成的负荷直线槽(31、71)、设在所述凸缘部和基部相交的所述引导槽的角落部或所述基部上并与所述轨道相向的无负荷直线槽(32、72)、和连通连结这些负荷直线槽和无负荷直线槽使滚珠在它们之间往来滚珠偏向槽(33、73)。
文档编号F16C29/06GK101484712SQ20078002573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9日
发明者和泉慎史, 林勇树, 海老名茂, 白井武树 申请人:Th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