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2491阅读:1396来源:国知局
轴承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防水领域,提出一种轴承防水结构,其包括止水环,止水环套设在轴承内圈上,止水环的内壁与轴承内圈之间紧密夹设有密封圈,并使止水环与轴承内圈之间在周向上相对固定,止水环的外壁上设有多条环状凸缘,轴承外圈靠近其端面的内壁上设有多道环状凹槽,多条环状凸缘分别卡设在多道环状凹槽中并形成滑动密封连接。通过止水环的内壁与轴承内圈的外壁之前紧密夹设有密封圈,止水环通过其外壁上的多条环状凸缘与轴承内圈的内壁上的多道环状凹槽滑动密封连接,而使轴承内圈连同与其轴承固定的止水环与轴承外圈相对旋转并起到密封防水的作用,其防水效果好,操作简单,经久耐用。
【专利说明】轴承防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防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承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轴承是各类机械设备的重要基础零部件,其作用是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它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轴承一般由轴承外圈以及轴承内圈组成,在很多工作环境中,轴承经常会被溅上水,倘若水进入到轴承外圈与轴承内圈或轴承外圈与轴辊之间,会影响轴承的润滑,降低轴承的精度和性能,长期以来还会影响轴承的寿命,甚至导致轴承的损坏,所以对轴承设置防水结构显得至关重要。
[0003]现有的轴承防水结构主要采用在轴承内圈与轴承外圈之间设置密封圈或密封环,通过密封圈或密封环与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的滑动密封连接来起到防水的作用。由于密封圈或密封环与轴承内圈和(或)轴承外圈为滑动接触,所以其与轴承内圈和(或)轴承外圈之间的摩擦力不宜过大,即轴承外圈与轴承内圈对其压力不能过大。在轴承实际的运转过程中,轴承内圈与轴承外圈之间通常会产生径向上的相互作用力,这就使密封圈或密封环在周向上的受力分布不均匀,其某一侧受到较大的压力而被较多的压缩,同时其另一侧受到的压力较小,被压缩的量也较小,压缩量较小的一侧的密封效果就会下降,甚至造成密封圈或密封环与轴承外圈或轴承内圈之间产生缝隙,容易导致水从该处渗入。而且密封圈或密封环在长期与轴承内圈或轴承外圈滑动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磨损,需经常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轴承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差,需要经常更换密封圈或密封环,经济成本大。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防水结构,其包括止水环,所述止水环套设在轴承内圈上,所述止水环的内壁与轴承内圈之间紧密夹设有密封圈,并使止水环与轴承内圈之间在周向上相对固定,所述止水环的外壁上设有多条环状凸缘,轴承外圈靠近其端面的内壁上设有多道环状凹槽,多条所述环状凸缘分别卡设在多道所述环状凹槽中并形成滑动密封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止水环的一端的外缘设有挡水环,所述挡水环探出所述轴承的外部并与轴承外圈的端面滑动密封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止水环的内壁上设有密封圈槽,所述密封圈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密封圈的截面直径。
[0010]优选的,所述轴承外圈的内壁的底部靠近其端口处设有流水槽,所述流水槽由轴承外圈的端面延伸至第一道所述环状凹槽。[0011](三)有益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轴承密封结构,其止水环的内壁与轴承内圈的外壁之前紧密夹设有密封圈,夹紧力所产生的摩擦足以使止水环与轴承内圈之间周向上相对固定,止水环通过其外壁上的多条环状凸缘与轴承内圈的内壁上的多道环状凹槽滑动密封连接,而使轴承内圈连同与其轴承固定的止水环与轴承外圈相对旋转并起到密封防水的作用,本装置防水效果好,操作简单,经久耐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轴承防水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止水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轴承外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1、止水环;11、环状凸缘;12、挡水环;13、密封圈槽;2、轴承内圈;3、轴承外圈;31、环状凹槽;32、流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8]如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轴承防水结构,其包括止水环I,所述止水环I套设在轴承内圈2上,所述轴承还可以是轴辊轴承,相应的其轴承内圈2为轴辊,所述止水环I的内壁与轴承内圈2之间紧密夹设有密封圈,止水环I与轴承内圈2对密封圈的夹紧力所产生的静摩擦力足以使止水环I与轴承内圈2之间在周向上相对固定,较佳的,密封圈为O型圈,所述止水环I的外壁上设有多条环状凸缘11,轴承外圈3靠近其端面的内壁上设有多道环状凹槽31,多条所述环状凸缘11分别卡设在多道所述环状凹槽31中并形成滑动密封连接,各个环状凸缘11的表面与各个环状凹槽31的表面紧密接触,满足接触式密封即可,各个环状凸缘11与各个环状凹槽31之间的压力不宜过大,使止水环I能够较容易地相对于轴承外圈3旋转。
[0019]较佳的,所述挡水环12探出所述轴承的外部并与轴承外圈3的端面滑动密封连接,将止水环I的环状凸缘11卡设到轴承外圈3的环状凹槽31中时,使止水环I的挡水环12卡在轴承外圈3侧端的外侧,将止水环I与轴承外圈3之间的缝隙遮挡,同样地,止水环I侧端的挡水环12与轴承外圈3之间形成接触式密封即可,不影响止水环I相对于轴承外圈3的相对转动。当有水喷洒向轴承的侧面时,挡水环12能够避免水对止水环I与轴承外圈3之间的缝隙的直接冲击,能够大量削减进入缝隙中的水量。较佳的,挡水环12的外侧面边缘设为斜面,当水流沿轴承侧端流到挡水环12与轴承外圈3之间的缝隙时,能够很流畅地沿挡水环12外侧边缘的斜面流下,而不会被挡水环12的侧面所阻挡而积留,对挡水环12与轴承外圈3之间的缝隙产生相对较大的水压,从而流入较多的水。较佳的,挡水环12为止水环I最外侧的一条环状凸缘11,挡水环12在结构上与环状凸缘11相似,可将最外侧的环状凸缘11作为挡水环12,减小止水环I的加工难度。
[0020]较佳的,所述止水环I的内壁上设有密封圈槽13,所述密封圈槽13的深度小于所述密封圈的截面直径,所述密封圈嵌在所述密封圈槽13中,在将止水环I套设到轴承内圈2上时,由于密封圈槽13将密封圈在轴承内圈2上的位置固定,套设起来更加容易。较佳的,所述密封圈为多组,相应的所述密封圈槽13为多道,使密封防水效果更佳。
[0021]较佳的,所述轴承外圈3的内壁的底部靠近其端口处设有流水槽32,所述流水槽32由轴承外圈3的端面延伸至第一道所述环状凹槽31,即在轴承外圈3的内壁上的最外侧一道环状凹槽31的外侧壁的底部向外贯穿开设一流水槽32,当水通过挡水环12与轴承外圈3之间的缝隙,进入到流水槽32所在环段时,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或随轴承内圈2的转动而流入下方的流水槽32中,再沿流水槽32流出。
[0022]操作过程:
[0023]将密封圈嵌入到止水环内壁的密封圈槽中,轴承外圈在轴向上分为对称的两半,将止水环的环状凸缘插入到一侧半轴承外圈的环状凹槽中,环状凸缘与环状凹槽之间形成滑动密封连接,将止水环最外侧的挡水环(即最外侧环状凸缘)卡设在轴承外圈的端面的外侦牝挡水环内侧与轴承外圈的端面之间亦为滑动密封连接,再将另一侧半轴承外圈与前一侧半轴承外圈用螺栓固定在一起,同样的,使其环状凹槽与环状凸缘相对,由此将止水环卡设到了轴承外圈中。将轴承内圈插设到止水环的环孔中,轴承内圈的外径表面与止水环内壁上固定的密封圈之间紧密连接,其间的压力足以使止水环在周向上相对于轴承内圈固定住。轴承的内圈在外部机械装置的带动下转动,止水环在轴承内圈的带动下,其环状凸缘在轴承外圈的环状凹槽中滑动,止水环的挡水环与轴承外圈的端面之间先对滑动旋转。当外部环境有水溅射到轴承的侧端时,溅射的水首先被挡水环阻挡,水只能沿轴承外圈的侧壁流到挡水板的周侧侧壁上,并沿挡水板倾斜的周侧侧壁顺畅地流下去,只有少部分水进入到挡水板与轴承外圈之间的缝隙中,水沿缝隙流入到流水槽所处的环形段的缝隙处,此部分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或随轴承内圈旋转而落入该环形段下方的轴承外圈底部的流水槽中,流水槽中的水再沿流水槽流出。即使再有少量的水再沿缝隙向轴承的内部流动,止水环的多条环状凸缘与轴承外圈的环状凹槽的配合形成多道阻隔密封墙,在一般的非水下工况下,几乎不可能有水进入到轴承的内部。
[00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承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止水环,所述止水环套设在轴承内圈上,所述止水环的内壁与轴承内圈之间紧密夹设有密封圈,并使止水环与轴承内圈之间在周向上相对固定,所述止水环的外壁上设有多条环状凸缘,轴承外圈靠近其端面的内壁上设有多道环状凹槽,多条所述环状凸缘分别卡设在多道所述环状凹槽中并形成滑动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的一端的外缘设有挡水环,所述挡水环探出所述轴承的外部并与轴承外圈的端面滑动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的内壁上设有密封圈槽,所述密封圈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密封圈的截面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的内壁的底部靠近其端口处设有流水槽,所述流水槽由轴承外圈的端面延伸至第一道所述环状凹槽。
【文档编号】F16C33/72GK203702883SQ201420082367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5日
【发明者】贾立志 申请人:北京克尘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