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572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更特别地,涉及这样一种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在该装置中选择致动器和换挡致动器通过使用连杆连接结构而设置在相同的方向上,从而简化了基于变速器布置的布局并简化了致动器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广泛地开发出自动手动变速器,其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驾驶便捷性与手动变速器的燃料效率性能和高动力效率。

自动手动变速器是一种自动执行基于手动变速机构使用离合器来进行的离合致动和换挡的系统,通过使用由液压或马达驱动的致动器来执行这种致动。此外,作为用于换挡的致动器,可以一起使用用于控制指选择操作的选择致动器和用于换挡操作的换挡致动器。

也就是说,通过致动选择致动器和换挡致动器而操作选择杆和换挡杆,由此执行换挡,特别地,当控制指通过使用选择致动器来移动选择杆而选择多个换挡导块中的一个时,换挡轨道通过使用换挡致动器来进行的换挡导块的水平移动而移动从而执行换挡操作,由此执行换挡至相应换挡水平。

同时,图1显示现有技术中换挡装置的结构,参考随附的附图,选择致动器和换挡致动器设置成彼此垂直交叉。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选择致动器和换挡致动器设置成彼此交叉,因此由致动器占据的空间相对变宽,而且由于各个致动器之间的距离增加,因而传感器的液压管道和管线、气动管道和管线变长,或者分别地需要传感器的液压管道和管线、气动管道和管线,因此结构变得复杂。

同时,在现有技术中,已经介绍了韩国公开专利申请“10-2007-0006659”的“挡位选择装置”。

然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换挡装置中,用于选择操作和换挡操作的致动器是垂直交叉设置的,因此换挡装置所占据的空间变宽。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设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在该装置中通过使用连杆结构来沿相同的方向设置选择致动器和换挡致动器,以简化基于变速器布置的布局并简化致动器的连接结构。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其构造成包括:选择致动器,选择轴联接至所述选择致动器的一端,所述选择轴线性移动以提供选择致动;换挡致动器,其与所述选择致动器平行地设置,换挡轴联接至换挡致动器的一端,所述换挡轴线性移动以提供用于换挡致动的驱动力;以及致动力传递装置,在所述致动力传递装置中连杆构件的两端连接至所述选择轴和所述换挡轴,当所述选择轴线性移动时,所述选择轴的线形运动通过所述连杆构件的旋转运动而转换为所述换挡轴的旋转运动,因此所述换挡轴绕轴旋转以被选择致动。

所述致动力传递装置可以构造成包括:选择杆,其联接至所述选择轴并与所述选择轴一起线性移动;连杆构件,其一端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选择杆的端部,所述连杆构件绕中间端部可旋转地联接;换挡杆,所述连杆构件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换挡杆的一端,所述换挡杆绕所述换挡轴的轴可旋转地联接,因此当连杆构件旋转时所述换挡杆的另一端旋转以用于选择操作并与所述换挡轴一起线性移动以执行换挡操作。

以球形形成于所述连杆构件的一端的第一枢转操作单元可以形成为朝所述选择杆突出,第一引导凹槽可以形成于所述选择杆的端部,所述第一枢转操作单元可以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第一引导凹槽中。

以球形形成于所述连杆构件的另一端的第二枢转操作单元可以形成为朝所述换挡杆突出,第二引导凹槽形成于所述换挡杆的一端,所述第二引导凹槽的两端可以在所述换挡杆线形移动的方向上形成为开放的,所述第二枢转操作单元可以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第二引导凹槽中。

所述第二引导凹槽形成为在换挡杆移动的纵方向上比第二枢转操作单元的长度更长,因此换挡杆可以线性移动,同时第二枢转操作单元插入并被保持在所述第二引导凹槽中。

控制指设置于换挡杆的另一端,因此控制指可以沿着选择路径旋转。

所述选择致动器和所述换挡致动器可以成整体地设置。

所述选择轴和所述换挡轴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选择致动器的一端和所述换挡致动器的一端,选择致动器连接件和换挡致动器连接件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选择致动器的另一端和所述换挡致动器的另一端。

通过所述解决方式,根据本发明,选择轴的线形运动通过使用连杆构件而转换成换挡杆的旋转运动,换挡杆可旋转地联接至与选择轴平行设置的换挡轴,因此,选择制动器和换挡致动器彼此平行地设置在平行的结构中。因此,由换挡装置占据的空间得以最小化,简化了用于向致动器施加致动力的致动流体和电线的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描述现有技术中的换挡装置的挡位致动器的布局结构的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的构造的视图。

图3a1-图3c3是用于描述基于本发明图2的换挡装置中的换挡致动器的选择致动状态和选择致动原理的视图,其中图3a1-图3a3选择1/r换挡水平;图3b1-图3b3选择2/3换挡水平;图3c1-图3c3选择4/5换挡水平。

图4a-图4c是用于描述基于本发明图2的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的换挡致动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的构造的视图,图3a1-图3c3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换挡装置中的换挡致动器的选择致动状态和选择致动原理的视图,图4a-图4c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的换挡致动状态的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换挡装置通常构造成包括选择致动器10、换挡致动器30和致动力传递装置。

参照图2至4a-图4c,在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时候,换挡装置构造成包括:选择致动器10,其中选择轴12联接至所述选择致动器的一端,选择轴12线性移动以提供选择致动;换挡致动器30,其与选择致动器10平行设置,其中换挡轴32联接至所述换挡致动器的一端,换挡轴32线性移动以提供用于换挡致动的驱动力;以及致动力传递装置,其中连杆构件20的两端连接选择轴12和换挡轴32,当选择轴12线性移动时,选择轴12的线形运动通过连杆构件20的旋转运动而转换为换挡轴32的旋转运动,因此换挡轴32绕轴旋转以被选择致动。

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连杆构件20选择轴12的线形运动转换为换挡杆34的旋转运动,换挡杆34可旋转地联接至与选择轴12平行设置的换挡轴32,因此选择致动器10和换挡致动器30彼此平行地设置成平行结构,由此使得换挡装置所占据的空间最小化。

这里,如图2所示,选择致动器10和换挡致动器30可以成整体地设置。优选地,选择致动器10的外表面和换挡致动器30的外表面可以成整体地形成。

此外,选择轴12和换挡轴32可以分别设置在选择致动器10的一端和换挡致动器30的一端,选择致动器连接件18和换挡致动器连接件38可以分别设置在选择制动器10的另一端和换挡致动器30的另一端。

也就是说,选择致动器10和换挡致动器30彼此平行地设置,选择致动器连接件18和换挡致动器连接件38布置成在相同的方向上彼此靠近,因此简化了用于向致动器提供致动力的致动流体与电线的连接结构。

同时,参考图2和图3a1-图3c3,在本发明中,致动力传递装置可以构造成包括:选择杆14,其联接至选择轴12并与选择轴12一起线性移动;连杆构件20,其一端可旋转地联接至选择杆14的端部,所述连杆构件绕中间端部可旋转地联接;换挡杆34,其中连杆构件20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联接至换挡杆的一端,并且绕换挡轴32的轴可旋转地联接,因此当连杆构件20旋转的时候,换挡杆34的另一端旋转以用于选择操作并与换挡轴32一起线性移动以执行换挡操作。

这里,连杆构件20可以形成为“l”形,连杆构件20绕所述中间端部弯曲。

也就是说,在通过致动选择致动器10而使选择轴12线性移动的同时,联接至选择轴12的选择杆14一起线性移动,同时连杆构件20的一端可旋转地联接至选择杆14的底部,因此连杆构件20绕中间端部旋转。

然后,由于换挡杆34可旋转地联接至连杆构件20的另一端,因此连杆构件20的旋转力提供至换挡杆34,从而换挡杆34可以绕轴旋转。

这里,控制指34a设置在换挡杆34的另一端,因此控制指34a可以沿着选择路径旋转。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路径是沿着设置在换挡轨道40上的多个换挡导块(未示出)中的空间形成的路径,当换挡杆34旋转的时候控制指34a同时沿着选择路径移动,用于换挡至相应的换挡水平齿轮的换挡导块可以在多个换挡导块之中选择。

这样,取决于选择致动器10的线形运动的致动力通过选择杆14和连杆构件20被传递为换挡杆34的旋转运动,因此由于换挡杆34的旋转,可以执行用于换挡相应的换挡水平的齿轮的选择操作。

在本发明中,第一枢转操作单元26a以球形形成于连杆构件20的一端,并可以形成为朝选择杆14突出,第一引导凹槽16可以形成于选择杆14的端部,第一枢转操作单元26a可以可滑动地插入到第一引导凹槽16中。

这里,第一引导凹槽16的形状可以形成为面对第一枢转操作单元26a的端部是开放的,以便于插入第一枢转操作单元26a。

亦即,第一引导凹槽16通过选择杆14线性移动,同时与第一引导凹槽16联接的第一枢转操作单元26a绕连杆构件20的中间端部旋转,因此,选择杆14的运动轨迹和第一枢转操作单元26a的运动轨迹彼此不一致。因此,当选择杆14线性移动的同时,形成第一枢转操作单元26a内部的球形表面吸收轨迹差,同时在第一引导凹槽16中滑动地摩擦,因此平稳地执行选择杆14的线形运动和连杆构件20的旋转。

此外,在本发明中,以球形形成于连杆构件20另一端的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可以形成为朝换挡杆34突出,第二引导凹槽36可以形成于换挡杆34的一端,第二引导凹槽36的两端形成为沿换挡杆34线形移动的方向开放,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可以可滑动地插入第二引导凹槽36中。

也就是说,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绕连杆构件20的中间端部旋转,同时换挡杆34的与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联接的第二引导凹槽36线性移动,因此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的运动轨迹和换挡杆34的运动轨迹彼此不一致。因此,当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旋转的同时,形成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内部的球形表面吸收轨迹差,同时在第二引导凹槽36中可滑动地摩擦,因此平稳地执行连杆构件20的旋转和换挡杆34的线性运动。

这里,如图4a-图4c中所示,第二引导凹槽36形成为在换挡杆34移动的纵方向上比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的长度更长,因此换挡杆34可以线性移动,同时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插入并被保持在第二引导凹槽36中。

也就是说,当换挡杆34旋转同时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插入到第二引导凹槽36中,由此设置在换挡杆34底部的控制指34a选择与换挡水平的齿轮相对应的换挡导块的时候,换挡轨道40与换挡导块一起线性移动同时换挡杆34通过换挡致动器30线性移动到一侧或者另一侧,因此相应的换挡水平的齿轮可以执行换挡操作。

特别地,第二引导凹槽36沿换挡轴的轴向方向形成的长度形成为比形成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的球的直径大,因此即使换挡杆34线性移动,第二枢转操作单元26b也不会脱离第二引导凹槽36。

同时,在上文中已经就本发明的详细示例做出详尽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并且这种变形和修改自然也属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