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换向阀的阀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3396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电磁换向阀的阀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换向阀,具体涉及一种工程车上用的电磁换向阀的阀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程车(叉车、牵引车、装载机等等)所用的电磁换向阀包括阀体组件和电磁铁组件,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体、阀体端盖和阀芯,所述阀体端盖与阀体的一端固定连接,阀芯设在阀体的阀体主孔内,在已有技术中,一旦油液中的污物使阀芯卡在阀体的阀体主孔内,往往选择更换新的电磁换向阀,不能对电磁换向阀在当阀芯被卡住时作出充分的应急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阀芯被卡住时能作出应急处理的电磁换向阀的阀体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换向阀的阀体结构,具有阀体和阀体端盖,所述阀体具有阀体主孔,所述阀体端盖具有端部段和螺纹段,所述端部段的直径大于螺纹段的直径,且螺纹段与阀体的阀体主孔的一端螺纹连接,阀体端盖与阀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手动推杆,所述阀体端盖上设有安装孔并装有手动推杆,所述手动推杆的杆柄的外周与阀体端盖的安装孔之间密封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动推杆的内端具有杆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动推杆的杆柄的外周与阀体端盖的安装孔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动推杆的杆帽为环形帽体,或者是多边形帽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动推杆的杆柄的外周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二密封圈设在手动推杆的杆柄的环形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端盖的外端面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装配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回油口和进油口,还具有回油流道和油压平衡流道。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阀体还包括手动推杆,所述阀体端盖上设有安装孔并装有手动推杆,所述手动推杆的杆柄的外周与阀体端盖的安装孔之间密封连接,使用时,阀芯设在阀体的阀体主孔内,一旦油液中的污物使阀芯卡在阀体的阀体主孔内不能轴向向右移动时,可通过手动推杆推动阀芯轴向向右移动,这样,在对电磁换向阀在当阀芯被卡住时能作出应急处理作用不仅使用更加方便,而且节约了已有技术中需要更换新的电磁换向阀的时间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E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2所示,一种电磁换向阀的阀体结构,具有阀体2和阀体端盖1,所述阀体2具有阀体主孔2-1,所述阀体端盖1具有端部段1-1和螺纹段1-2,所述端部段1-1的直径大于螺纹段1-2的直径,且螺纹段1-2与阀体2的阀体主孔2-1的一端螺纹连接,阀体端盖1与阀体2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动推杆4,所述阀体端盖1上设有安装孔1-4并装有手动推杆4,所述手动推杆4的杆柄的外周与阀体端盖1的安装孔1-4之间密封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手动推杆4的内端具有杆帽4-1。使用时,阀芯设在阀体2的阀体主孔2-1内,一旦油液中的污物使阀芯卡在阀体的阀体主孔内不能轴向向右移动时,可通过手动推杆4,使得杆帽4-1推动阀芯轴向向右移动。

如图1所示,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合理,所述手动推杆4的杆柄的外周与阀体端盖1的安装孔1-4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5。

本实用新型所述手动推杆4的杆帽4-1为环形帽体,或者是多边形帽体。

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漏油,确保手动推杆与阀体端盖之间的密封性好,所述手动推杆4的杆柄的外周设有环形槽4-2,所述第二密封圈5设在手动推杆4的杆柄的环形槽4-2内。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阀体端盖1的内壁上设有用来设置第二密封圈5的环形槽。

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将阀体端盖1与阀体2进行组装,所述阀体端盖1的外端面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装配孔1-3。通过组装工具夹持阀体端盖1的装配螺孔1-3,将阀体端盖1与阀体2螺纹连接。

如图1、2所示,为了能够形成油回路,所述阀体2具有第一油口2-4、第二油口2-5、回油口2-6和进油口2-7,还具有回油流道2-2和油压平衡流道2-3。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阀芯设在阀体2的阀体主孔2-1内,一旦油液中的污物使阀芯卡在阀体2的阀体主孔2-1内不能轴向向右移动时,可通过手动推杆4推动阀芯轴向向右移动,这样,在对电磁换向阀在当阀芯被卡住时能作出应急处理作用不仅使用更加方便,而且节约了已有技术中需要更换新的电磁换向阀的时间和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