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凿井绞车的闸瓦磨损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077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凿井绞车的闸瓦磨损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闸瓦磨损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凿井绞车的闸瓦磨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凿井绞车主要用于煤矿、金属矿及非金属矿竖井筒掘进时悬吊吊盘、水泵、水管等掘进设备,也可用于矿井的维修换绳。凿井绞车由电机、主轴装置、减速器、弹性联轴器、工作制动器、安全制动器、液压站、机架、电气等组成。其中安全制动器采用6副安全制动器制动,安全制动器为盘式液压制动,由液压驱动释放,蝶形弹簧施力制动。盘式制动器主要由制动器基座、制动盘、制动衬垫、制动瓦、活塞、活塞杆、油缸、蝶形弹簧、调节杆等组成,当液压站在控制系统指令下向制动器油缸供给压力油,推动活塞向外侧运动并进一步压缩碟簧,制动瓦在活塞杆的牵引下脱离制动盘,制动力矩消除:当液压站在系统指令控制下接通回油通道,压力油在碟簧力作用下回流液压站油箱,活塞和活塞杆向制动盘侧运动,碟簧力通过制动瓦传递到制动盘上,产生规定的制动力矩。

安全制动在操作过程中会导致闸瓦的磨损,当磨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存在安全制动隐患,人为判断闸瓦磨损程度并不精确,存在着资源的浪费以及安全隐患的双重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凿井绞车的闸瓦磨损检测装置,实现了对凿井绞车的闸瓦的自动检测,保证了安全的同时也没有造成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凿井绞车的闸瓦磨损检测装置,包括安全制动器,所述安全制动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内设有活塞杆,在所述基座的右侧设有与活塞杆连接的闸瓦,所述基座上设有接近开关,所述闸瓦上安装有检测挡板,所述检测挡板与所述接近开关匹配使用能够检测闸瓦的磨损,所述接近开关的继电器KA1控制报警电路与凿井绞车安全控制回路。

所述检测挡板与所述接近开关的距离在闸瓦磨损为0mm且制动器处于抱紧状态时为5.8-6.2mm。

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电源通过继电器KA1连接报警器。

所述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

所述继电器KA1连接在供电电源与凿井绞车安全控制回路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当制动轴瓦磨损严重时,通过接近开关的控制信号给出报警指示并断开绞车控制回路使绞车无法启动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从而实现了闸瓦的自动检测,节省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控制图。

其中,1活塞杆;2检测挡板;3接近开关;4闸瓦;5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适用于凿井绞车的闸瓦磨损检测装置,包括安全制动器,所述安全制动器包括基座5,所述基座内设有活塞杆1,在所述基座的右侧设有与活塞杆连接的闸瓦4,所述基座上设有接近开关3,所述闸瓦上安装有检测挡板2,所述检测挡板与所述接近开关匹配使用能够检测闸瓦的磨损,所述接近开关的继电器KA1控制报警电路与凿井绞车安全控制回路。

所述检测挡板与所述接近开关的距离在闸瓦磨损为0mm且制动器处于抱紧状态时为5.8-6.2mm。

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电源通过继电器KA1连接报警器。

所述报警器为光电报警器。

所述继电器KA1连接在供电电源与凿井绞车安全控制回路之间。

接近开关型号:LJ18A3-8-J/EZ其工作参数为两线制220V常开检测距离8mm。工作原理为在接近开关工作接触面前方放一金属遮挡物,当遮挡物与检测头距离<8mm时,接近开关的常开触点闭合接通检测控制回路。当距离>8mm时接近开关则不动作。

现将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将接近开关按上图安装于制动器基座上并能调整前后位置,检测挡板安装于轴瓦上,两者之间的间隙保持在6mm左右。当制动器处于开闸状态下时,闸瓦在活塞杆的作用下内侧移动约3mm,接近开关与检测挡板之间距离为3mm,则接近开关动作其常开点闭合,继电器KA1吸合,指示灯HL1通电显示轴瓦磨损正常,凿井绞车安全控制回路处于闭合状态,绞车能正常开动。当制动器处于抱紧状态时,闸瓦在蝶形弹簧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接近开关与检测挡板之间距离为6mm,则接近开关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KA1吸合,闸瓦磨损正常指示灯HL1通电,凿井绞车安全控制回路处于闭合状态,绞车能正常开动。当闸瓦磨损超过2mm,在制动器抱闸状态下检测挡板随闸瓦向外侧移动,接近开关与检测挡板之间距离>8mm,则接近开关触点不吸合,继电器KA1不吸合,闸瓦磨损正常指示灯HL1失电报警,同时KA1辅助触触点断开凿井绞车安全控制回路,绞车控制回路无法接通绞车无法开动。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