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564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转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柔性屏的转轴。



背景技术:

有些电子器件能够按照一定弧度弯曲,但是不能够随意的被拉伸或者挤压,例如柔性屏。对于这类电子器件,设计的转轴要求转轴的内侧长度尺寸保持不变,转轴的外侧尺寸可拉伸或者缩短,如此,将电子器件置于转轴内侧才能够伴随转轴实现特定的弯曲。

基于此,如何实现一款转轴,其内侧长度尺寸保持不变且外侧尺寸可拉伸或者缩短,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轴包括:平行排列的一组以上转动单元,其中,每组所述转动单元均包括:第一转体、第二转体以及第三转体;所述第二转体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转体与所述第三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转体呈轴对称;

所述第一转体、第二转体以及第三转体上设置有相应的凹槽结构和转轴结构,当各个转轴在相应的凹槽中移动时,所述第一转体、所述第二转体和所述第三转体所形成的第一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固定,第二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变化。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体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一转轴;

所述第二转体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二转体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四凹槽、第四转轴和第五转轴;

所述第三转体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凹槽、第六凹槽和第六转轴;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三凹槽中围绕第一固定点转动,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一凹槽中围绕第二固定点转动,所述第三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二凹槽中围绕第三固定点转动;所述第四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五凹槽中围绕第二固定点转动,所述第五转轴能够在所述第六凹槽中围绕第三固定点转动,所述第六转轴能够在所述第四凹槽中围绕第一固定点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体包括:第一连动部件、第二连动部件、第三连动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动部件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动部件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二固定点为圆心,所述第二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三固定点为圆心;

所述第二转体包括:第四连动部件、第五连动部件、第六连动部件;其中,

所述第四连动部件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连动部件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六凹槽和第六转轴;所述第五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二固定点为圆心,所述第六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三固定点为圆心。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动部件和所述第二连动部件的第一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二转体的第二侧面上;

所述第四连动部件和所述第五连动部件的第二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二转体的第一侧面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体包括:第七连动部件、第八连动部件、第九连动部件;其中,

所述第八连动部件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九连动部件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一固定点为圆心;

所述第八连动部件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四凹槽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九连动部件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五转轴;所述第四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一固定点为圆心。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八连动部件和所述第九连动部件的第二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一转体和第三转体的第一侧面上;

所述第八连动部件和所述第九连动部件的第一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四转体和第五转体的第二侧面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转轴中的各个转动单元的第一凸起结构嵌入至第一支架端,所述转轴中的各个转动单元的第二凸起结构嵌入至第二支架端,从而通过所述第一支架端和所述第二支架端维持所述转轴中各个转动单元平行排列。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各个凹槽内均设置有过盈组件,通过所述过盈组件对各个转轴产生摩擦扭力。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转轴包括:平行排列的一组以上转动单元,其中,每组所述转动单元均包括:第一转体、第二转体以及第三转体;所述第二转体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转体与所述第三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转体呈轴对称;所述第一转体、第二转体以及第三转体上设置有相应的凹槽结构和转轴结构,当各个转轴在相应的凹槽中移动时,所述第一转体、所述第二转体和所述第三转体所形成的第一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固定,第二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变化。本发明实施例为变轴心的转轴方案,通过止点和轨道实现了在打开动作时转轴中心的变化,实现了转轴内侧长度尺寸不变,外侧尺寸拉伸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简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轴处于18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轴处于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动单元处于18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动单元处于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动单元的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动单元处于180度的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动单元处于0度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简易图,如图1所示,虚线代表转轴的内侧,实现代表转轴的外侧。其中,转轴的内侧可以设置可弯曲不可伸缩的材料,如柔性屏。转轴的外侧可以设置可弯曲可伸缩的材料,如硅胶。转轴可以实现从0度到180度的弯曲。图1右半部分示意出了转轴为180度的情况,此时,转轴内侧的长度记为l1,转轴外侧的长度记为l2。转轴从180度到0度的过程中,转轴的内侧长度保持不变,转轴的外侧的长度被拉伸。图1左半部分示意出了转轴为0度的情况,此时,转轴内侧的长度记为l1,转轴外侧的长度记为l2’,l2’>l2。

为了实现如图1所示的转轴,本发明实施例的转轴包括:平行排列的一组以上转动单元,其中,每组所述转动单元均包括:第一转体、第二转体以及第三转体;所述第二转体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转体与所述第三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转体呈轴对称;

所述第一转体、第二转体以及第三转体上设置有相应的凹槽结构和转轴结构,当各个转轴在相应的凹槽中移动时,所述第一转体、所述第二转体和所述第三转体所形成的第一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固定,第二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变化。

参照图2和图3,其中,图2为转轴处于18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图3为转轴处于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转轴由一组以上转动单元11组成,转动单元11的个数越多,则转轴的长度就越长。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需数目的转动单元,将多个转动单元并行排列即可形成本发明实施例的转轴。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个转动单元进行解释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转轴所包括的所有转动单元具有相同的结构。

参照图4和图5,其中,图4为转动单元(也即单个转轴模组)处于18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图5为转动单元处于0度的整体形态示意图,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每组转动单元均包括:第一转体21、第二转体22以及第三转体23;所述第二转体22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转体21与所述第三转体23相对于所述第二转体22呈轴对称。整个转动单元呈轴对称结构。

参照图6,图6为转动单元的爆炸图,从图6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转体21、第二转体22以及第三转体23上设置有相应的凹槽结构和转轴结构,当各个转轴在相应的凹槽中移动时,所述第一转体21、所述第二转体22和所述第三转体23所形成的第一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固定,第二侧面沿所述凹槽方向的长度变化。从而实现了如图1所示的转轴效果。

具体地,参照图6,所述第一转体21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和第一转轴213;

所述第二转体22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221、第二转轴222和第三转轴223,所述第二转体22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四凹槽(图中未示出)、第四转轴(图中未示出)和第五转轴(图中未示出);这里,第二转体22的第一侧面上的结构与第二侧面上的结构呈轴对称。

所述第三转体23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凹槽(图中未示出)、第六凹槽和(图中未示出)第六转轴(图中未示出);这里,第三转体23的第二侧面上的结构与第一转体21的第一侧面上的结构呈轴对称。

当图6所示的三个转体部件相互嵌入形成一个转动单元整体时,即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转轴功能,参照图7和图8,其中,图7为转动单元处于180度的原理图,图8为转动单元处于0度的原理图,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转轴213能够在所述第三凹槽221中围绕第一固定点转动,所述第二转轴222能够在所述第一凹槽211中围绕第二固定点转动,所述第三转轴223能够在所述第二凹槽212中围绕第三固定点转动;所述第四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五凹槽中围绕第二固定点转动,所述第五转轴能够在所述第六凹槽中围绕第三固定点转动,所述第六转轴能够在所述第四凹槽中围绕第一固定点转动。

上述方案中,第一固定点对应图中的b点,第二固定点对应图中的a点,第三固定点对应图中的c点。本发明实施例将a点、b点、c点称为旋转止挡点,d、e、f分别为轴心旋转移动的轨迹,在180度到0度时,转轴围绕a、b、c在各自对应的凹槽中实现旋转。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转体21包括:第一连动部件31、第二连动部件32、第三连动部件33;其中,

所述第一连动部件31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11,所述第二连动部件32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12和第一转轴213;所述第一凹槽211的弧度以所述第二固定点为圆心,所述第二凹槽212的弧度以所述第三固定点为圆心;

所述第二转体22包括:第四连动部件34、第五连动部件35、第六连动部件36;其中,

所述第四连动部件34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连动部件35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六凹槽和第六转轴;所述第五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二固定点为圆心,所述第六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三固定点为圆心。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动部件31和所述第二连动部件32的第一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二转体22的第二侧面上;

所述第四连动部件34和所述第五连动部件35的第二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二转体22的第一侧面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体22包括:第七连动部件37、第八连动部件38、第九连动部件39;其中,

所述第八连动部件38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221和第二转轴222,所述第九连动部件39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三转轴223;所述第三凹槽221的弧度以所述第一固定点为圆心;

所述第八连动部件38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四凹槽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九连动部件39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五转轴;所述第四凹槽的弧度以所述第一固定点为圆心。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八连动部件38和所述第九连动部件39的第二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一转体21和第三转体23的第一侧面上;

所述第八连动部件38和所述第九连动部件39的第一侧面上均伸出一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分别嵌入在所述第四转体和第五转体的第二侧面上。

参照图2和图3,所述转轴中的各个转动单元11的第一凸起结构嵌入至第一支架端12,所述转轴中的各个转动单元11的第二凸起结构嵌入至第二支架端13,从而通过所述第一支架端12和所述第二支架端13维持所述转轴中各个转动单元11平行排列。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各个凹槽内均设置有过盈组件,通过所述过盈组件对各个转轴产生摩擦扭力。

本发明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