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867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产品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在需要多个输出驱动机构运动的工作场合中,通常采用的是利用多个独立的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对应的输出机构进行工作,这样的结构通常需要布置多个独立的驱动机构,耗能大,而且由于多个驱动机构的原因,控制不便,增加的机构的复杂性;

另外,也有采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间进行啮合,将从动齿轮固定套设在驱动杆上,进而在驱动杆上套设多个齿轮的方式实现多个输出的方式来实现多个输出的功能,然而这类机构通常由于齿轮摩擦的原因,在多个齿轮啮合后误差不断增大,运动的精度无法达到生产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的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包括支撑轴和设置在支撑轴上的轮轴线重合的主动轮和若干从动轮,还设有至少一根穿过主动轮和各从动轮的轮面的传输杆,各传输杆均与主动轮和各从动轮的轮面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传输杆垂直于主动轮的轮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主动轮包括同轴心的外轮环、内轮环和设置在外轮环和内轮环之间的若干支承杆,各传输杆设置在对应的各支承杆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外轮环设置有若干分别卡固支承杆一端的卡槽,内轮环设置有与各卡槽对应的用于卡固对应支承杆另一端的基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卡槽呈角度的倾斜设置在外轮环的内环面上,各支承杆呈角度倾斜的设置在外轮环和内轮环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基座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对应传输杆的穿孔,各穿孔的孔轴线与内轮环的轮轴线垂直,与基座连接的各支承杆一端伸出至穿孔外,各传输杆插入设置在对应的伸出穿孔外的支承杆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伸出各基座的穿孔外的支承杆上还设置有固定台,各固定台设置有固定孔,各传输杆通过对应的固定孔固定设置在支承杆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伸出各基座的穿孔外的支承杆长度小于支承杆总长度的一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外轮环和各基座之间的对应各支承杆的长度可调节,各支承杆的长度调节范围不大于外轮环上对应卡槽的深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主动轮和各从动轮均为齿轮,主动轮和各从动轮与支撑轴间均设置有轴承,还设置有机架,机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座,支撑轴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安装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通过主动轮和若干从动轮的设置,当施加外力带动主动轮转动时,主动轮带动各传输杆摆动进而带动各从动轮实现转动,相对分别独立设置驱动的多输出结构,该装置结构简单,能耗低,且实现了驱动的单输入多输出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的主动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的外轮环结构示意图;

图4是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的内轮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单输入多输出的驱动装置,包括支撑轴8和设置在支撑轴8上的轮轴线重合的主动轮和若干从动轮2,还设有至少一根穿过主动轮和各从动轮2的轮面的传输杆6,各传输杆6均与主动轮和各从动轮2的轮面固定连接。

通过主动轮和若干从动轮2的设置,当施加外力带动主动轮转动时,主动轮带动各传输杆6摆动进而带动各从动轮2实现转动,相对分别独立设置驱动的多输出结构,该装置结构简单,能耗低,且实现了驱动的单输入多输出功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各传输杆6垂直于主动轮的轮面。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动轮包括同轴心的外轮环1、内轮环7和设置在外轮环1和内轮环7之间的若干支承杆3,各传输杆6设置在对应的各支承杆3上。

通过设置外轮环1和内轮环7以及连接外轮环1和内轮环7的若干支承杆3,进而减轻了主动轮的重要,减少了能耗,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外轮环1设置有若干分别卡固支承杆3一端的卡槽12,内轮环7设置有与各卡槽12对应的用于卡固对应支承杆3另一端的基座4。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各卡槽12呈角度的倾斜设置在外轮环1的内环面上,各支承杆3呈角度倾斜的设置在外轮环1和内轮环7之间。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各基座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对应传输杆6的穿孔41,各穿孔41的孔轴线与内轮环7的轮轴线垂直,与基座4连接的各支承杆3一端伸出至穿孔41外,各传输杆6插入设置在对应的伸出穿孔41外的支承杆3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伸出各基座4的穿孔41外的支承杆3上还设置有固定台5,各固定台5设置有固定孔,各传输杆6通过对应的固定孔固定设置在支承杆3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伸出各基座4的穿孔外的支承杆3长度小于支承杆3总长度的一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位于外轮环1和各基座4之间的对应各支承杆3的长度可调节,各支承杆3的长度调节范围不大于外轮环1上对应卡槽12的深度。

图2中,基座4将对应的支承杆3分成两段,伸出基座4的穿孔41外的支承杆3一端长度小于支承杆3另一端的长度,以避免各支承杆3之间安装时发生干涉。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动轮和各从动轮2均为齿轮,主动轮和各从动轮2与支撑轴8间均设置有轴承9,还设置有机架11,机架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座10,支撑轴8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安装座10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各卡槽12设置在外轮环1的内环面上,各卡槽12垂直于外轮环1轮面的贯穿或不贯穿设置于外轮环1轮面上,内轮环7的外环面上还设置有与各卡槽12对应的滑槽,各基座4底部还设置有与滑槽匹配的凸块,安装时,首先将支承杆3穿入基座4上的穿孔41,接着利用基座4底部的凸块滑入内轮环7外环面上的滑槽,再调节支承杆3位于对应基座4两端的长度,转动内轮环7和外轮环1并调节匹配好支承杆3一端与对应卡槽12间的连接位置,并完成卡槽12位置的连接、基座4与内轮环7间的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承杆3有三根,传输杆6对应设置为3根。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动轮的左右侧均同轴线设置有若干从动轮2,通过主动轮的转动带动各从动轮2等速转动,各从动轮2的半径可相同或不相同,各从动轮2可分别与所需的齿轮啮合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