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8440发布日期:2018-07-11 02:20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上都装有减震器,其结构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安全可靠,舒适性和操控性。驱动轴的阻尼减震结构主要起到避开因发动机产生振动时造成的与驱动轴共振的问题,减小震动、降低噪声,提高乘坐的舒适性,保证车辆的安全性。普遍采用的阻尼块减震结构一般为一体式结构,装配时需先驱动轴轴杆从阻尼块减震器中间孔中穿入,后采用工装夹具将阻尼块减震器进行定位,最后通过一次性卡箍进行夹紧处理防止松脱。现有的阻尼减震结构装配及定位困难,装配后易松动,阻尼减震结构沿驱动轴方向蹿动,这就有可能造成阻尼减震结构与驱动轴之间发生磨损,减震套的受损程度加剧,并且严重影响驾乘的舒适性,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另外现有技术中阻尼减震结构装配后不可拆卸及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易装配、拆卸以及定位困难、装配后易松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包括卡接在驱动轴外的减震套,该减震套包括两个呈首尾对接的阻尼块;两所述阻尼块之间的衔接处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两所述阻尼块为半圆弧形,在两所述阻尼块的内弧面上均设有限位筋,该限位筋沿所述阻尼块圆弧方向设置;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与所述限位筋对应设置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阻尼块端部两侧内的两个插孔和设置于另一所述阻尼块端部两侧的两个插片;两所述插片分别对应两所述插孔插装;各所述插片前端均设有向外侧的卡钩,相应的各所述插孔的孔壁上均设有与所述卡钩配合卡止的卡口。

进一步地,所述卡钩为倒三角形,所述卡钩的前端设有圆弧导入头;所述卡钩的宽度与所述插孔的宽度相适应。

进一步地,两所述阻尼块上各设有两个限位筋,其中一个所述阻尼块上的一个所述限位筋与另一所述阻尼块上的一个所述限位筋首尾拼接,形成第一限位环,同样的,一个所述阻尼块上的另一个所述限位筋与另一所述阻尼块上的另一个所述限位筋首尾拼接,形成第二限位环;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环和所述第二限位环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块外设柔性外套,该柔性外套的材料为橡胶或柔性塑料其中之一;所述阻尼块的材料为硬金属或硬塑料其中之一。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套固定在驱动轴的中间部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所述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包括卡接在驱动轴外的减震套,该减震套包括两个呈首尾对接的阻尼块;两所述阻尼块之间的衔接处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此结构便于调整其在驱动轴上的位置,安装方式简单,解决装配困难的问题。此结构中无需通过一次性卡箍进行夹紧处理防止松脱,所述卡钩可多次重复使用。

2、所述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阻尼块端部两侧内的两个插孔和设置于另一所述阻尼块端部两侧的两个插片;两所述插片分别对应两所述插孔插装;各所述插片前端均设有向外侧的卡钩,相应的各所述插孔的孔壁上均设有与所述卡钩配合卡止的卡口。所述卡钩为倒三角形,所述卡钩的前端设有圆弧导入头;所述卡钩的宽度与所述插孔的宽度相适应。圆弧导入头导入最方便,卡钩沿插片的方向滑入到插孔内,便于可拆卸连接件的快速插装。在需要对所述阻尼块与所述驱动轴进行分离操作时,通过细杆类的工具用力顶住所述卡口,所述卡钩向内侧挤压,实现从卡口脱开,从而将两所述阻尼块分离,便于进行减震套的拆卸及调整。可重复利用减震套,节约成本。

3、两所述阻尼块为半圆弧形,在两所述阻尼块的内弧面上均设有限位筋,该限位筋沿所述阻尼块圆弧方向设置;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与所述限位筋对应设置的限位槽。同理,在两所述阻尼块的内弧面上均设有限位槽,该限位槽沿所述阻尼块圆弧方向设置;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对应设置的限位筋。各所述限位筋与各所述限位槽一一对应,进行轴杆方向限位。限位槽配合限位筋轴向限位牢固,防止阻尼块蹿动,并且解决了所述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定位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阻尼块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阻尼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包括卡接在驱动轴1外的减震套2,该减震套包括两个呈首尾对接的阻尼块3;两所述阻尼块之间的衔接处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所述阻尼块外设柔性外套4,该柔性外套的材料为橡胶或柔性塑料其中之一;所述阻尼块的材料为硬金属或硬塑料其中之一。所述减震套固定在驱动轴的中间部位。此结构便于调整其在驱动轴上的位置,安装方式简单,解决装配困难的问题。此结构中无需通过一次性卡箍进行夹紧处理防止松脱,所述卡钩可多次重复使用。

参见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阻尼块端部两侧内的两个插孔5和设置于另一所述阻尼块端部两侧的两个插片6,两个插片成轴对称设置;两个插孔成轴对称设置,两所述插片分别对应两所述插孔插装;各所述插片前端均设有向外侧的卡钩7,相应的各所述插孔的孔壁上均设有与所述卡钩配合卡止的卡口8。通过其中一块所述阻尼块上下调转方向,实现插片与插孔的插装,实现周向限位卡紧,使两块阻尼块相互连接固定在驱动轴上,安装方式为按压。所述卡钩为倒三角形,所述卡钩的前端设有圆弧导入头9;所述卡钩的宽度与所述插孔的宽度相适应。圆弧导入头导入最方便,卡钩沿插片的方向滑入到插孔内,便于可拆卸连接件的快速插装。在需要对所述阻尼块与所述驱动轴进行分离操作时,通过细杆类的工具用力顶住所述卡口,所述卡钩向内侧挤压,实现从卡口脱开,从而将两所述阻尼块分离,便于进行减震套的拆卸及调整。可重复利用减震套,节约成本。

参见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两所述构造相同的阻尼块为半圆弧形,在两所述阻尼块的内弧面上均设有限位筋10,该限位筋沿所述阻尼块圆弧方向设置;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与所述限位筋对应设置的限位槽11。本实施例各所述限位筋与各所述限位槽一一对应,进行驱动轴方向限位。所述限位槽配合所述限位筋轴向限位牢固,防止阻尼块蹿动,并且解决了所述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定位困难的问题。

进一步地,两所述阻尼块上各设有两个限位筋,其中一个所述阻尼块上的一个所述限位筋与另一所述阻尼块上的一个所述限位筋首尾拼接,形成第一限位环12,同样的,一个所述阻尼块上的另一个所述限位筋与另一所述阻尼块上的另一个所述限位筋首尾拼接,形成第二限位环13;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环和所述第二限位环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筋和两个所述限位槽的结构使所述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的定位更加准确,限位更加牢固,所述阻尼块不会沿驱动轴方向蹿动。

同理,本实施例在两所述阻尼块的内弧面上均设有限位槽,该限位槽沿所述阻尼块圆弧方向设置;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对应设置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配合所述限位槽轴向限位牢固,以防阻尼块蹿动。

进一步地,两所述阻尼块上各设有两个限位槽,其中一个所述阻尼块上的一个所述限位槽与另一所述阻尼块上的一个所述限位槽首尾拼接,形成第三限位环,同样的,一个所述阻尼块上的另一个所述限位槽与另一所述阻尼块上的另一个所述限位槽首尾拼接,形成第四限位环;相应的所述驱动轴上沿其周向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三限位环和所述第四限位环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限位筋。两个所述限位槽和两个所述限位筋的结构使所述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的定位更加准确,限位更加牢固,所述阻尼块不会沿驱动轴方向蹿动,以防阻尼减震结构与驱动轴之间发生磨损,造成减震套的受损程度加剧。

基于上述中所述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还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对应安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