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02074发布日期:2019-10-29 21:55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机电设备一般指机械、电器及电气自动化设备,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机电设备也是朝着大型化、重量化发展,大多数情况下,大型机电设备均是直接摆放在地面,为了防止毁坏地面或降低震动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在机电设备使用时均需用到减震装置。

现有的机电设备减震装置,一般采用减震垫或减震器,减震垫和减震器均通过自身弹力来削弱机电设备的上下振动,由于减震垫和减震器的弹性形变有限,在遇到强度较大的振动时,减震垫和减震器容易损坏,导致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较短,减震效果较差。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具有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升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设备主体、底座和基座,所述设备主体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和基座之间竖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杆、压力环板和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减震座;所述减震座内设有顶端开口设置的减震腔,减震杆与减震腔活动连接;所述减震座内设有顶端开口设置的液压环槽,减震腔位于液压环槽中间,压力环板与液压环槽活动连接;所述减震座内设有将减震腔和液压环槽连通的通孔;所述压力环板套设有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一端与减震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压力环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环槽和减震腔内均储存有液体,在设备主体上下振动时,设备主体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克服第一减震弹簧的弹力后挤压液压环槽内的液体,便于初次削弱设备主体的振动强度;液压环槽内的液体受挤压后经通孔流入减震腔内,液体流入减震腔后挤压减震杆,使减震杆竖直向上移动直至与底座底面抵触挤压,便于第二次削弱设备主体的振动强度,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力环板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设有供减震杆穿过的减震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底座与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使得设备主体的安装与拆卸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杆包括与减震腔活动连接的套筒、与套筒活动连接的伸缩杆和与伸缩杆顶端固定连接的抵触板;所述伸缩杆套设有第二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一端与套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抵触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减震弹簧,在抵触板与底座抵触挤压时,伸缩杆沿套筒轴线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减震弹簧压缩,便于再次削弱设备主体的振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触板上表面为背向伸缩杆凸起的球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减少抵触板与减震孔之间的摩擦损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腔内密封连接有自力式压力控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自力式压力控制阀,液体在较大压力作用下开启自力式压力控制阀,使得减震装置开始工作,减少减震装置在较小振动强度下进入工作状态的情况发生,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力式压力控制阀底面的竖直高度大于压力环板底面的竖直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减震腔内的液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液压环槽和减震腔内均储存有液体,在设备主体上下振动时,设备主体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克服第一减震弹簧的弹力后挤压液压环槽内的液体,便于初次削弱设备主体的振动强度;液压环槽内的液体受挤压后经通孔流入减震腔内,液体流入减震腔后挤压减震杆,使减震杆竖直向上移动直至与底座底面抵触挤压,便于第二次削弱设备主体的振动强度,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利用第二减震弹簧,在抵触板与底座抵触挤压时,伸缩杆沿套筒轴线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减震弹簧压缩,便于再次削弱设备主体的振动强度;利用自力式压力控制阀,液体在较大压力作用下开启自力式压力控制阀,使得减震装置开始工作,减少减震装置在较小振动强度下进入工作状态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设备主体;11、底座;12、基座;2、减震组件;21、减震座;22、减震腔;23、液压环槽;24、通孔;25、自力式压力控制阀;3、压力环板;31、第一减震弹簧;32、安装板;33、减震孔;4、减震杆;41、套筒;42、第二减震弹簧;43、伸缩杆;44、抵触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设备主体1、底座11和基座12,设备主体1与底座11固定连接,底座11和基座12之间竖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震组件2。本实施例中采用九个排列分布的减震组件2,减震组件2的数量可根据设备主体1的重量和工作强度进行增加或减少。

如图1与图2所示,减震组件2包括减震杆4、压力环板3和与基座12固定连接的减震座21。减震座21内设有顶端开口设置的减震腔22,减震杆4与减震腔22插接。减震座21内设有顶端开口设置的液压环槽23,减震腔22位于液压环槽23中间,压力环板3与液压环槽23插接。减震座21内设有将减震腔22和液压环槽23连通的通孔24。压力环板3套设有第一减震弹簧31,第一减震弹簧31一端与减震座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压力环板3固定连接。液压环槽23和减震腔22内均储存有液体,在设备主体1上下振动时,设备主体1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克服第一减震弹簧31的弹力后挤压液压环槽23内的液体,便于初次削弱设备主体1的振动强度。液压环槽23内的液体受挤压后经通孔24流入减震腔22内,液体流入减震腔22后挤压减震杆4,使减震杆4竖直向上移动直至与底座11底面抵触挤压,便于第二次削弱设备主体1的振动强度,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

如图1与图2所示,压力环板3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2,安装板32设有供减震杆4穿过的减震孔33。将底座11与安装板32通过螺栓连接,使得设备主体1的安装与拆卸操作方便。

如图1与图2所示,减震杆4包括与减震腔22活动连接的套筒41、与套筒41活动连接的伸缩杆43和与伸缩杆43顶端固定连接的抵触板44。伸缩杆43套设有第二减震弹簧42,第二减震弹簧42一端与套筒4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抵触板44固定连接。利用第二减震弹簧42,在抵触板44与底座11抵触挤压时,伸缩杆43沿套筒41轴线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减震弹簧42压缩,便于再次削弱设备主体1的振动强度。

如图2所示,抵触板44上表面为背向伸缩杆43凸起的球面,便于减少抵触板44与减震孔33之间的摩擦损耗。

如图2所示,减震腔22内密封连接有自力式压力控制阀25。利用自力式压力控制阀25,液体在较大压力作用下开启自力式压力控制阀25,使得减震装置开始工作,减少减震装置在较小振动强度下进入工作状态的情况发生,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自力式压力控制阀25底面的竖直高度大于压力环板3底面的竖直高度,便于减震腔22内的液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

工作原理:液压环槽23和减震腔22内均储存有液体,在设备主体1上下振动时,设备主体1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克服第一减震弹簧31的弹力后挤压液压环槽23内的液体,便于初次削弱设备主体1的振动强度。液压环槽23内的液体受挤压后经通孔24流入减震腔22内,液体流入减震腔22后挤压减震杆4,使减震杆4竖直向上移动直至与底座11底面抵触挤压,便于第二次削弱设备主体1的振动强度,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