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96673阅读:来源:国知局
轴颈5,复合轴瓦和轴颈5均水平放置,复 合轴瓦有间隙地套在轴颈5之外,轴颈5的重心向下,使轴颈5整体靠近复合轴瓦的下底 部,这样复合轴瓦和轴颈5之间形成楔形腔6。复合轴瓦与轴承座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在一 起。在上轴承座2-1以及复合轴瓦上开有贯通内外的进油孔1,进油孔1从外至内连通至楔 形腔6,进油孔1沿复合轴瓦的径向布置,进油孔1的中心线与复合轴瓦的轴心线相垂直。 外部普通压力的润滑油由此进油孔1进入楔形腔6中对整个轴承进行润滑。
[0019] 再参见图3,复合轴瓦由内轴瓦4与外轴瓦3组成,在内轴瓦4的下端外壁上开有 弧形凹槽状的注油腔8。将外轴瓦3同轴套在内轴瓦4外,并且,外轴瓦3的内壁与内轴瓦 4的外壁紧密贴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间隙,使注油腔8形成一定形状的封闭空间。外轴 瓦3和内轴瓦4通过几个销轴12固定连接为一体,将外轴瓦3通过螺钉再固定在轴承座上, 这样使外轴瓦3与内轴瓦4整体固定在轴承座上。内轴瓦4的内壁与轴颈5之间的间隙是 楔形腔6。在内轴瓦4上开有与注油腔8相连通的注油孔7,注油孔7的轴心线与内轴瓦4 的轴心线相平行且注油孔7的中心在内轴瓦4的垂直中心线上,由注油孔7向注油腔8内 注入的是高压油。
[0020] 注油腔8的径向截面是弧型,并且关于内轴瓦4的径向截面上的垂直中心线左右 对称,注油腔8的弧长占内轴瓦4周长的八分之一。注油腔8与内轴瓦4内壁形成内轴瓦 薄壁部分13,内轴瓦薄壁部分13的径向壁厚是内轴瓦4径向壁厚的八分之一。注油孔7的 中心与内轴瓦4内壁之间的距离占内轴瓦4径向壁厚的四分之一。
[0021] 内轴瓦4的径向壁厚是外轴瓦3的4倍,内轴瓦4与外轴瓦3采用常用的金属材 料。
[0022] 进油孔1的中心线与复合轴瓦的径向截面上的垂直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是30°,进 油孔1位于内轴瓦4与外轴瓦3的非承载区,进油孔1开在非承载区可保证油膜的承载能 力。
[0023] 当轴颈5受到外载荷比较大时,通过注油孔7注入高压油至注油腔8中,外轴瓦3 的存在使注油腔8形成一定形状的封闭空间,这种结构能减少注油腔8的加工难度。注油 腔8中充满高压油时,注油腔8中高压油所产生的压力迫使内轴瓦薄壁部分13发生塑形变 形。参见图4,由材料力学知识可知:当注油腔8中未注满高压油时,内轴瓦4的内轴瓦薄 壁部分13未发生弹性变形的弧长是 3^弧段;当高压油填满注油腔8后,内轴瓦薄壁部分 13受高压油所产生的压力作用发生塑形变形;因为受均布载荷作用,注油腔8结构又左右 对称,可知内轴瓦薄壁部分13关于内轴瓦4垂直线中心的左右两半部分发生的变形是对称 的,所以取@'弧段进行受力分析。弧段可看成是受均布载荷的单元,均布载荷迫使 弧段发生弯曲变形,弧段向楔形腔6内变形后成为如弧段;同理可得?弧段向楔形 腔6内变形后成为A弧段;于是弧段变形为弧段。由图4可知由弧段变为 aas1弧段的瞬间,导致复合轴瓦与轴颈5之间的间隙减小,油膜间隙减小,油膜厚度变薄, 油膜刚度变大。所以在往注油腔8中注入高压油时注油腔8会发生的形变,此塑形形变会 导致轴承油膜间隙减小,油膜厚度的变薄最终导致油膜刚度增大。
[0024] 当没有润滑油从进油孔1注入轴颈5与复合轴瓦之间的间隙楔形腔6中时,轴颈5 的中心向下,轴颈5靠近复合轴瓦的下底部,这样,轴颈5与复合轴瓦之间的间隙刚好形成 楔形腔6。当进油孔1中注入普通压力润滑油时,润滑油进入到轴颈5与复合轴瓦之间的楔 形腔6中,轴颈5以一定的转速旋转时,轴颈5的转动带动润滑油流动,而轴颈5与复合轴 瓦之间存在的楔形腔6,满足油膜压力产生的条件,从而支撑轴颈5稳定运转。此时的润滑 油为普通润滑油,产生的油膜力不足以使内轴瓦薄壁部分13发生塑性变形。
[0025] 下面对内轴瓦薄壁部分13受力的弹性变形进行具体的分析,由弹性力学公式知 圆筒受液压油受力后的变形量的公式如下:
【主权项】
1. 一种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包括轴瓦、轴颈及轴承座,轴承座有上轴承 座(2-1)和连接在上轴承座(2-1)下方的下轴承座(2-)组成,轴承座中间的空腔中设轴瓦 和轴颈,轴瓦与轴承座固定连接且轴瓦有间隙地套在轴颈外,其特征是:所述轴瓦是由内轴 瓦(4)与外轴瓦(3)组成的复合轴瓦,在内轴瓦(4)的下端外壁上开有弧形凹槽状的注油腔 (8),注油腔(8)与内轴瓦(4)内壁之间形成内轴瓦薄壁部分(13);外轴瓦(3)同轴紧密套在 内轴瓦(4)外,外轴瓦(3)和内轴瓦(4)固定连接为一体,内轴瓦(4)的内壁与轴颈(5)之 间的间隙形成楔形腔6 ;在内轴瓦(4)上开有与注油腔(8)相连通的注油孔(7),注油孔(7) 向注油腔(8)内注入的是高压油;在上轴承座(2-1)以及复合轴瓦上开有进油孔(1),进油 孔(1)连通楔形腔(6),从进油孔(1)注入的是普通压力的润滑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其特征是:注油腔(8)的径 向截面是弧型且关于内轴瓦(4)径向截面上的垂直中心线左右对称,注油腔(8)的弧长占 内轴瓦(4)周长的八分之一;内轴瓦薄壁部分(13)的径向壁厚是内轴瓦(4)径向壁厚的八 分之一。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其特征是:润滑油注入后, 当轴颈(5)旋转时,润滑油产生的油膜力不能使内轴瓦薄壁部分(13)发生塑性变形;当轴 颈(5)受到外载荷大时,通过注油孔(7)注入高压油至注油腔(8)中,高压油所产生的压力 使内轴瓦薄壁部分(13)发生塑形变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其特征是:注油孔(7)的中 心与内轴瓦(4)内壁之间的距离占内轴瓦(4)径向壁厚的四分之一。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其特征是:进油孔(1)的中 心线与复合轴瓦的径向截面上的垂直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是30°。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其特征是:内轴瓦(4)的径 向壁厚是外轴瓦(3)的4倍。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其特征是:上轴承座(2-1) 和下轴承座(2-2 )上均开有4个螺栓孔(9 ),轴承座的底座底部有底座槽(10 ),螺栓孔(9 ) 与底座槽(10)相通。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带注油腔的多层复合轴瓦滑动轴承,包括轴瓦、轴颈及轴承座,轴瓦是由内轴瓦与外轴瓦组成的复合轴瓦,在内轴瓦的下端外壁上开有弧形凹槽状的注油腔,注油腔与内轴瓦内壁之间形成内轴瓦薄壁部分;外轴瓦同轴紧密套在内轴瓦外;在内轴瓦上开有与注油腔相连通的注油孔,注油孔向注油腔内注入的是高压油;在上轴承座以及复合轴瓦上开有进油孔,进油孔连通楔形腔,从进油孔注入的是普通压力的润滑油;润滑油注入后,当轴颈旋转时,润滑油产生的油膜力不能使内轴瓦薄壁部分发生塑性变形;当轴颈受到外载荷大时,高压油所产生的压力使内轴瓦薄壁部分发生塑形变形,促使油膜厚度变薄,提高油膜阻尼刚度大小和提高转子的临界转速。
【IPC分类】F16C33-10, F16C35-02
【公开号】CN104613094
【申请号】CN201510046300
【发明人】周宏根, 景旭文, 曾庆水, 王磊, 田桂中, 李纯金, 袁春元
【申请人】江苏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