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传动装置、动力传动系统及单发动机起重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76819阅读:来源:国知局
2]以图4所示方向为例,上述角传动装置,输入轴I以绕水平轴线旋转的方式通过输入轴承7支承在角传动器壳体4中。输出轴3以绕竖直轴线旋转的方式通过输出轴承26支承在角传动器壳体4中。输入轴I的输入轴线与输出轴3的输出轴线成直角布置,与输入轴线同轴固定的输入锥齿轮6以及与输出轴线同轴固定的输出锥齿轮8进行啮合,以实现动力成一定角度方向的传递,此处实现角传动装置改变动力传递方向角度为90°。
[0063]单发动机起重机的上车驱动机构通过下车发动机动力系统来取力,通过该角传动装置实现上、下车动力的直角方向、机械式传递,完成整车行驶和上车起重作业。
[0064]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角传动装置,在不增加整机成本和整车体积的条件下,通过下车发动机动力向上车传递的机械式连接,为上车起升作业提供可靠动力来源,能够实现上、下车动力的高效传递。解决了液压式传动受限的问题,节省了整机部件布置空间,提升了工作效率及整机性能。
[0065]为有效支撑输入轴I,输入轴承7具体为第一锥形滚动轴承。第一锥形滚动轴承设置在角传动器壳体4中,且支撑输入轴I。
[0066]进一步地,角传动装置还包括输入轴承盖9。输入轴承盖9设置在第一锥形滚动轴承外侧,且输入轴承盖9位于角传动器壳体4中。
[0067]同理,输出轴承26具体为第二锥形滚动轴承。第二锥形滚动轴承设置在角传动器壳体4中,且支撑输出轴3。
[0068]此处,角传动装置还包括输出轴承盖10。输出轴承盖10设置在第二锥形滚动轴承外侧,且输出轴承盖10位于角传动器壳体4中。
[0069]参见图4,输入轴I的另一端设置有法兰接盘11。通过法兰接盘11将输入轴I与下车的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的传动轴连接。
[0070]为润滑角传动器壳体4中的各个运动部件,角传动器壳体4上开设有用于润滑输入锥齿轮6和输出锥齿轮8的加注油口 2。
[0071]参见图4,输入轴I和输出轴3上分别套设有用于密封润滑油的油封12和垫圈13。
[0072]该角传动装置安装形式为立式安装,即安装平面与输出轴3保持垂直。通过角传动装置的基座5上的4个螺栓孔进行安装固定。在角传动器壳体4内部设有油池,润滑形式采用自润滑,各个轴承座中设有润滑油路,保证输入轴1、输出轴3及齿轮运转过程中的润滑及冷却。
[0073]下面结合图4详细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角传动装置的结构。
[0074]角传动器壳体4上设置有两个开口,分别为侧向的开口和上开口。分别用于伸出输入轴I和输出轴3。在侧向的开口处通过螺栓连接有输入轴承盖9。角传动器壳体4中设有横向放置的输入轴I (亦可称为输入齿轮轴)。输入轴I的一端为锥齿式,轴头支承在壳体上。输入轴I的另一端穿过输入轴承盖9,输出型式为法兰盘连接。输入轴I通过输入轴承7支承在角传动器壳体4上,在输入轴承盖9内侧分别有油封12和垫圈13套在输入轴I上。
[0075]角传动器壳体4的上开口处通过螺栓连接有输出轴承盖10,角传动器壳体4中设有竖直放置的输出轴3。输出轴3的一端为锥齿式,轴头支承在壳体上。输出轴3的另一端穿过输出轴承盖10,输出型式为花键式,输出轴3通过输出轴承26支承在角传动器壳体4上,在输出轴承盖10内侧分别有油封12和垫圈13套在输出轴3上。该竖向设置的输出锥齿轮8与横向设置的输入锥齿轮6相互啮合。
[0076]采用该角传动装置,能够实现动力的直角方向传递,将下车发动机动力机械式传递给上车起升机构。参见图5,应用该角传动装置的单发动机起重机上、下车的动力传递路线为:下车发动机15 —离合器16 —变速箱17 —传动轴18 —下车分动箱23 —传动轴18 —角传动装置25—回转中心处上车分动箱20—上车液压泵21。上述各个部件基本都位于车架上平面14以下。
[0077]角传动装置25上方设置有电回转体24、回转支撑19、回转中心处上车分动箱20、上车液压泵21。
[0078]下车分动箱23上还有一路动力通过多个驱动轴22和传动轴18传递,以实现车辆的正常行驶。
[0079]下车行驶和上车起重作业是两个独立的工况,都是通过下车分动箱23将下车发动机15的动力进行传递分配。
[0080]下车行驶时,下车分动箱23给上车动力的上取力口断开,下车发动机15动力通过下车分动箱23的下面两个动力输出口分别前、后连接传动轴18传递到驱动轴22,实现车辆行驶功能。
[0081]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角传动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通过该角传动装置,能实现上、下车动力的机械式传递,工作效率高。相比纯液压形式,能量损耗较低,能保证上车起重的各种工况作业。并且,该角传动装置为大吨位起重机开发了单发动机动力系统,实现上、下车动力的机械式传递,达到整车成本及高效作业的双赢,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008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角传动装置。
[0083]下车的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通过传动轴与输入轴I上的法兰接盘11连接,将动力传递给角传动装置,角传动装置的输出轴3与上车的驱动机构连接,实现动力的上车传递。
[008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再提供一种单发动机起重机,其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动力传动系统。
[0085]起重机:一种用于起升重物的设备,安装在依靠轮胎结构移动的底盘上。
[0086]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单发动机起重机,应用了上述角传动装置,能实现上、下车动力的直角方向、机械式传递,将下车发动机动力传递到上车驱动机构。上车起重执行机构能通过下车发动机系统传递的动力进行驱动。通过下车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不仅能实现整车的行驶作业功能,而且能实现上车的起重作业功能。省去了上车发动机及其相关附件,重量减轻;而且降低了整车制造成本以及维护保养成本。
[008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0088]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89]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角传动器壳体(4)、输入轴(I)和输出轴(3); 所述输入轴(I)通过输入轴承(7)设置在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中,所述输入轴(I)的一端设置有输入锥齿轮(6),所述输入轴(I)的另一端伸出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 所述输出轴⑶通过输出轴承(26)设置在所述角传动器壳体⑷中,所述输出轴(3)的一端设置有输出锥齿轮(8),所述输出轴(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 其中,所述输入轴(I)的输入轴(I)线与所述输出轴(3)的输出轴(3)线成直角布置,所述输入锥齿轮(6)与所述输出锥齿轮(8)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承(7)为第一锥形滚动轴承; 所述第一锥形滚动轴承设置在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中,且支撑所述输入轴(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轴承盖(9); 所述输入轴承盖(9)设置在所述第一锥形滚动轴承外侧,且所述输入轴承盖(9)位于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中。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承(26)为第二锥形滚动轴承; 所述第二锥形滚动轴承设置在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中,且支撑所述输出轴(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轴承盖(10); 所述输出轴承盖(10)设置在所述第二锥形滚动轴承外侧,且所述输出轴承盖(10)位于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中。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I)的另一端设置有法兰接盘(11)。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传动器壳体(4)上开设有用于润滑所述输入锥齿轮(6)和所述输出锥齿轮(8)的加注油口(2)。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角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I)和所述输出轴(3)上分别套设有用于密封润滑油的油封(12)。
9.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角传动装置。
10.一种单发动机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角传动装置、动力传动系统及单发动机起重机,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用以实现单发动机起重机上的上、下车之间的动力传递。该角传动装置包括:角传动器壳体、输入轴和输出轴;输入轴通过输入轴承设置在角传动器壳体中,输入轴的一端设置有输入锥齿轮,输入轴的另一端伸出角传动器壳体。输出轴通过输出轴承设置在角传动器壳体中,输出轴的一端设置有输出锥齿轮,输出轴的另一端伸出角传动器壳体。其中,输入轴的输入轴线与输出轴的输出轴线成直角布置,输入锥齿轮与输出锥齿轮啮合。上述角传动装置能实现单发动机起重机上、下车之间的动力传动。
【IPC分类】F16H1-14, F16H57-023, B66C23-40
【公开号】CN204284310
【申请号】CN201420670741
【发明人】吴高腾, 李丽, 董玉光
【申请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