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软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20307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27]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8]实施例一:
[0029]本制动软管包括软管本体1、接头一 2、接头二 3和护套4。
[0030]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本制动软管包括软管本体1,在软管本体I的一端上连接有接头一 2,软管本体I的另一端连接有接头二 3,靠近接头一 2—侧的软管周围空间较小,在靠近接头一 2的一侧套接一个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的护套4,并且护套4与软管本体I采用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使用套设护套4的方法来改变软管本体I的结构形式,使整个软管本体I的硬度产生差异,并选择护套4的硬度大于软管本体I硬度。
[0031]由于护套4的硬度大于软管本体I的硬度,软管本体I会被护套4所约束,与护套4相接触部分的软管中心线与护套4中心线重合。在软管发生运动时,软管本体I的走向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使其避免与周边零部件发生干涉,对汽车驾驶造成危害。这样护套4就有效代替了使用固定支架来控制制动软管走向,减少了对固定支架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护套4结构简单,安装更加容易方便,有利于提高加工装配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另夕卜,护套4能够适用于各种安装环境,具备较好的通用性。
[0032]实施例二:
[0033]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靠近接头二 3—侧的软管周围空间较小,根据布置需要,护套4位于软管本体I上靠近接头二 3 —侧。
[0034]实施例三:
[0035]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靠近中部的软管周围空间较小,根据布置需要,护套4位于所述软管本体I中部上。
[0036]实施例四:
[0037]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根据布置需要,软管本体I上布置有三个护套4,上述护套4分别位于靠近接头一 2 —侧、中部和靠近接头二 3 —侧。
[0038]实施例五:
[0039]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或四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护套4与软管本体I之间采用紧固件来扎紧固定,紧固件为钢丝或塑料扎带。
[004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41]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 1、软管本体;2、接头一 ;3、接头二 ;4、护套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主权项】
1.一种制动软管,本制动软管包括软管本体(I),所述软管本体(I)的一端连接有接头一(2),所述软管本体(I)的另一端连接有接头二(3),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I)上套接有一个或多个护套(4),所述护套(4)相对于软管本体(I)位置固定,所述护套(4)的硬度大于软管本体(I)硬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4)与软管本体(I)紧配入口 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⑷与软管本体⑴通过紧固件扎紧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钢丝或塑料扎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4)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4)位于所述软管本体(I)上靠近接头一(2) —侧,所述软管本体(I)与护套(4)相接触部分的中心线与护套(4)中心线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4)位于所述软管本体(I)上靠近接头二(3) —侧,所述软管本体(I)与护套(4)相接触部分的中心线与护套(4)中心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4)位于所述软管本体(I)中部上,所述软管本体(I)与护套(4)相接触部分的中心线与护套(4)中心线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I)上布置有三个护套(4),上述护套(4)分别位于靠近接头一(2) —侧、中部和靠近接头二(3) —侦牝所述软管本体(I)与护套(4)相接触部分的中心线与护套(4)中心线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动软管,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控制制动软管走向所需要的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制动软管包括软管本体,软管本体的一端连接有接头一,软管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有接头二,软管本体上套接有一个或多个护套,护套相对于软管本体位置固定,护套的硬度大于软管本体硬度。利用在制动软管上套接护套的方式有效代替了部分固定支架来约束制动软管走向,减少了固定支架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了控制制动软管走向的生产成本。根据安装环境和布置需要,护套的位置和数量可以进行灵活设置,调整方便,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IPC分类】F16L35-00, F16L57-00
【公开号】CN204328338
【申请号】CN201420719747
【发明人】黄楠, 刘文凯, 邓荣, 朱敬国, 童华鑫, 刘巍, 潘之杰, 吴成明, 冯擎峰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