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900586阅读:来源:国知局
.5,其中比值为0.4时,减振效果最好;主活塞2设于环形凹槽15内且主活塞2周面与环形凹槽15的内壁相配合,环形凹槽15的下端与液压油缸3的内壁配合形成限位肩部,该限位肩部能够限制主活塞2的移动范围,避免活塞杆I下行速度过快时,中油腔6内压力过大而上油腔5内压力太小,造成减振器损坏或者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减少。
[0028]如图1所示,工作油腔16内还设有浮动活塞4且浮动活塞4位于主活塞2的下方,主活塞2和浮动活塞4将工作油腔16分隔成上油腔5、中油腔6和下油腔7,上油腔5位于主活塞2的上方,中油腔6位于主活塞2和浮动活塞4之间,下油腔7位于浮动活塞4的下方,主活塞2上设有使油液从中油腔6流向上油腔5的第一上行单向阀8和使油液从上油腔5流向中油腔6的第一下行单向阀9,浮动活塞4上设有使油液从中油腔6流向下油腔7的第二下行单向阀10,且第二下行单向阀10至少2个,该设计能够使减振器在振幅较大,速度较快时,使中油腔6内的油液能够更快的进入下油腔7,吸收振动能量,提高减振效果。
[0029]为了提高减振效果,快速吸收振动能量,液压油缸3上还设有调压阀组,调压阀组的进口端与上油腔5相连,调压阀组的出口端与下油腔7相连,调压阀组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因此调压阀组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均可以进入或者输出油液,对油液的方向不具有限定作用;的调压阀组包括第二上行单向阀11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第二上行单向阀11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并联设置,第二上行单向阀11的出口端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的入口端均与上油腔5相连,第二上行单向阀11的入口端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的出口端均与下油腔7连接,第二上行单向阀11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的设计能够使油液在上油腔5和下油腔7之间双向流动,当振动产生时,能够快速地调节上油腔5和下油腔7之间的压力,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效果。
[0030]作为另一种方案,该调压阀组还可以是双向阻尼阀。
[0031]本自调节减振器中第二下行单向阀10的设定压力大于第一上行单向阀8的设定压力,当振幅较小,速度较慢时,当活塞杆I带动主活塞2下行时,油液只需要通过第一上行单向阀8即可吸收振动能量,实现减振的目的,无需通过第二下行单向阀10,可以使浮动活塞4在振幅较小,速度较慢时,始终处于一个合适的高度,当出现振幅较大,速度较快时能够更好的起到减振的效果;第二下行单向阀10的设定压力小于第二上行单向阀11的设定压力,该设计可以使浮动活塞4处于一个适当的高度,否则当主活塞2下行时,第二下行单向阀10还未开启,浮动活塞4下移且第二上行单向阀11打开,油液通过第二上行单向阀11进入上油腔5,导致调压阀组的出口端阻塞,影响减振效果;第一下行单向阀9的设定压力小于第三下行单向阀12的设定压力,可以避免主活塞2上行时,油液先通过第三下行单向阀12进入下油腔7,导致下油腔7上浮并进入到环形凹槽15内,影响减振效果;本自调节减振器中各个单向阀的设定压力的设计,能够使浮动活塞4始终处于一个较为合适的位置,并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提高了减振的效果。
[0032]本自调节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减振器工作过程中,当振动幅度较小,速度较慢时,活塞杆I在下行过程中,中油腔6压力升高,油液从第一上行单向阀8流入上油腔5,并将振动能量吸收,活塞杆I上行过程中,上油腔5压力升高,油液从第一下行单向阀9流入中油腔6,并吸收振动能量;当振动幅度较大,速度较快时,活塞杆I在下行过程中,中油腔6中的油液从第一上行单向阀8流入上油腔5,同时中油腔6中的油液也从设置在浮动活塞4上的第二下行单向阀10中流入下油腔7,下油腔7中的油液从调压阀组中流入上油腔5,三个地方同时吸收振动能量,同时浮动活塞4下降加快平衡中油腔6的压力,这样可实现快速抑制振动,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增加舒适性;在活塞杆I上行过程中,上油腔5压力升高冲开第一下行单向阀9和调压阀组,油液分别从上油腔5流入中油腔6和下油腔7,油液流入下油腔7时将浮动活塞4往上顶使中油腔6容积缩小,加快各腔压力平衡,提高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
[0033]如图1所示,调压阀组为并联设置的第二上行单向阀11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时,当振动幅度较大,速度较快时,活塞杆I在下行过程中,下油腔7中的油液从第二上行单向阀11流入上油腔5,在活塞杆I上行过程中,上油腔5压力升高冲开第一下行单向阀9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油液分别从上油腔5流入中油腔6和下油腔7,提高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O
[003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包括活塞杆(I)、主活塞(2)和液压油缸(3),所述液压油缸(3)内具有用于容纳油液的工作油腔(16),所述主活塞(2)位于所述工作油腔(16)内,所述活塞杆(I)的下端与主活塞(2)固连,所述活塞杆(I)的上端位于液压油缸(3)的外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油腔(16)内还设有浮动活塞(4)且浮动活塞(4)位于所述主活塞(2)的下方,所述主活塞(2)和浮动活塞(4)将所述工作油腔(16)分隔成上油腔(5)、中油腔(6)和下油腔(7),所述上油腔(5)位于主活塞(2)的上方,所述中油腔(6)位于主活塞(2)和浮动活塞(4)之间,所述下油腔(7)位于浮动活塞(4)的下方,所述主活塞(2)上设有使油液从中油腔(6)流向上油腔(5)的第一上行单向阀(8)和使油液从上油腔(5)流向中油腔(6)的第一下行单向阀(9),所述浮动活塞(4)上设有使油液从中油腔(6)流向下油腔⑵的第二下行单向阀(10),所述液压油缸(3)上还设有调压阀组,所述调压阀组的进口端与上油腔(5)相连,所述调压阀组的出口端与下油腔(7)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压阀组包括第二上行单向阀(11)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所述第二上行单向阀(11)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并联设置,所述第二上行单向阀(11)的出口端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的入口端均与所述上油腔(5)相连,所述第二上行单向阀(11)的入口端和第三下行单向阀(12)的出口端均与所述下油腔(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活塞杆(I)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挡板(14),所述活塞杆(I)上套设有减振弹簧(13),所述减振弹簧(13)位于挡板(14)和液压油缸(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行单向阀(10)至少2个,所述第二下行单向阀(10)的设定压力大于第一上行单向阀(8)的设定压力且所述第二下行单向阀(10)的设定压力小于第二上行单向阀(11)的设定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行单向阀(9)的设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三下行单向阀(12)的设定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缸(3)上端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凹槽(15),所述主活塞(2)设于所述环形凹槽(15)内且所述主活塞(2)周面与所述环形凹槽(15)的内壁相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自调节减振器,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减振器在振动幅度较大,速度较快时,该液压缓冲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不是很明显等技术问题。本自调节减振器,包括活塞杆、主活塞和液压油缸,液压油缸内具有工作油腔,主活塞位于工作油腔内,工作油腔内还设有浮动活塞,主活塞和浮动活塞将工作油腔分隔成上油腔、中油腔和下油腔,主活塞上设有第一上行单向阀和第一下行单向阀,浮动活塞上设有第二下行单向阀,液压油缸上还设有调压阀组,调压阀组的进口端与上油腔相连,调压阀组的出口端与下油腔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地调节上油腔、中油腔和下油腔之间的压力,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效果。
【IPC分类】F16F13-00, F16F9-19, F16F9-34
【公开号】CN204610668
【申请号】CN201520324770
【发明人】林康, 朱双全, 吴天鹏, 潘胜永, 蔡庆峰
【申请人】林康,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