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82731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等速万向节/驱动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
【背景技术】
[0002]等速万向节是汽车驱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其主要承担扭力传输,补偿车辆上蹦下跳角度和行程偏差。现有等速万向节驱动轴由固定端等速万向节、中间芯轴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组成,各部件采用常规结构设计,通过三大组件的联动完成把变速箱端扭力向驱动轮的传输任务。
[0003]现有等速驱动轴技术方案能够满足车辆的一般使用需求,但因其在结构设计和使用功能上存在以下技术缺陷:①保持架窗口部位易发生应力集中,出现开裂等质量缺陷;②移动端万向节钢球与内星轮球道的有效接触面积小,产品承载强度低工作状态下,内星轮宜磨损失效;④常规内星轮材料为20Cr,采用渗碳淬火的热处理工艺,产品韧性低,抗冲击性能差。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强度的抗冲击等速驱动轴。
[0005]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包括固定端等速万向节、移动端等速万向节与连接在固定端等速万向节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之间的芯轴,移动端等速万向节具有杆体、杯体、保持架、钢球以及内星轮,杯体位于杆体一端,内星轮位于杯体内,钢球通过保持架约束在杯体和内星轮之间,杯体内壁和内星轮外壁在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球道,钢球位于球道内,杯体和芯轴之间包裹有护套,内星轮为经中频淬火处理的42CrMo质内星轮,内星轮安装在芯轴的端部,移动端等速万向节通过内星轮与芯轴连接。
[0006]作为优选,保持架的内壁面包括内球面,内球面的球心位于保持架的轴线上,内球面的球心到保持架的中心的距离为3.5mm,保持架的最大外径为53.8mm、最小内径为38.7mm、轴向长度为29mm,内星轮的最大外径为42.45mm、内径为22.7mm、轴向长度为22mm。
[0007]作为优选,保持架上设有铣窗,铣窗在保持架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壁面为球面,两个球面所在球的球心重合,球面所在球的直径为18.2mm,铣窗在保持架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为平行的平面,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5.0812mm。
[0008]作为优选,内星轮的一端端面设有在相邻两个球道之间设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所对应的圆心重合且均位于内星轮的中心线。
[0009]作为优选,弧形凹槽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弧形凹槽的槽深为0.3_。
[0010]作为优选,内星轮与芯轴通过花键连接。
[0011]作为优选,护套一端通过第一束环束在杯体上,护套另一端通过第二束环束在芯轴上。
[0012]作为优选,杆体表面以及芯轴表面均具有淬火层。
[0013]作为优选,固定端等速万向节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内填充有锂基润滑脂,锂基润滑脂中具有二硫化钼。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以后,通过将内星轮原材料由20Cr更改为42CrMo,热处理方式将原来的渗碳淬火改为中频感应淬火,不仅有效地改善金属的表面性能(如硬度、耐磨性、抗腐蚀性、导热、导电性能等深度),产品组织扭力提升,产品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會K。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保持架的剖视图;
[0018]图3为铣窗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内星轮的剖视图;
[0020]图5为内星轮的端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的优选实施例,该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包括固定端等速万向节1、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与连接在固定端等速万向节I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之间的芯轴6,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具有杆体12、杯体13、保持架14、钢球15以及内星轮16,杯体13位于杆体12 —端,内星轮16位于杯体13内,钢球15通过保持架14约束在杯体13和内星轮16之间,杯体13内壁和内星轮16外壁在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球道,钢球15位于球道内,杯体13和芯轴6之间包裹有护套4,护套4 一端通过第一束环3束在杯体上,护套4另一端通过第二束环5束在芯轴6上,其中,内星轮16为经中频淬火处理的42CrMo质内星轮,内星轮安装在芯轴6的端部,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通过内星轮与芯轴6连接。该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润滑,固定端等速万向节I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内填充有锂基润滑脂,锂基润滑脂中具有二硫化钼。内星轮与芯轴6通过花键连接。为加强强度,在杆体12表面以及芯轴6表面均通过淬火工艺形成淬火层19。
[0022]如图2和3所示,保持架14的内壁面包括内球面141,内球面141的球心位于保持架14的轴线上,内球面141所在球的直径D4为42.45mm(误差范围为+0.025至+0.05之间);内球面141的球心O到保持架14的中心P的距离Dl为3.5mm,保持架14的最大外径D2为53.8mm(误差范围为-0.03至O之间)、最小内径D3为38.7mm(误差范围为O至+0.25之间)、轴向长度D5为29mm(误差范围为±0.05),保持架14上设有铣窗18,铣窗18在保持架14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壁面为球面181,铣窗18的两个球面所在球的球心重合于N点,铣窗18的两个球面所在球的直径D6为18.2mm(误差范围为+0.03至O),铣窗18在保持架14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为平行的平面182,球面181与平面182之间通过过渡面过渡连接,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D7为15.0812mm(误差范围为-0.03至O),该距离为钢球的直径,图3中铣窗内的两个虚线圆表示钢球在铣窗内的运动范围。上述结构加厚了保持架壁厚,使保持架内球面中心距拉往中0.4mm,让钢球在内星轮球道上有效接触面积增加,产品使用强度提尚。
[0023]如图4和5所示,内星轮16的最大外径D8为42.45mm(误差范围为-0.03至O)、内径D9为22.7mm(误差范围为±0.1)、轴向长度DlO为22mm(误差范围为-0.025至O),该结构与普通的内星轮相比,内星轮厚度加高1_(单边补偿0.5mm),同样是增加有效工作面积。图5中,内星轮16的一端端面设有在相邻两个球道之间设有弧形凹槽17,所有的弧形凹槽17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所对应的圆心M重合于内星轮16的中心线上,优选弧形凹槽17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弧形凹槽17的槽深为0.3_。
【主权项】
1.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包括固定端等速万向节(I)、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与连接在固定端等速万向节(I)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之间的芯轴(6),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具有杆体(12)、杯体(13)、保持架(14)、钢球(15)以及内星轮(16),杯体(13)位于杆体(12)—端,内星轮(16)位于杯体(13)内,钢球(15)通过保持架(14)约束在杯体(13)和内星轮(16)之间,杯体(13)内壁和内星轮(16)外壁在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球道,钢球(15)位于球道内,杯体(13)和芯轴(6)之间包裹有护套(4),其特征在于:内星轮(16)为经中频淬火处理的42CrMo质内星轮,内星轮安装在芯轴(6 )的端部,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 )通过内星轮与芯轴(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保持架(14)的内壁面包括内球面(141),内球面(141)的球心位于保持架(14)的轴线上,内球面(141)的球心到保持架(14)的中心的距离为3.5mm,保持架(14)的最大外径为53.8mm、最小内径为38.7mm、轴向长度为29mm,内星轮(16)的最大外径为42.45mm、内径为22.7mm、轴向长度为2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保持架(14)上设有铣窗(18),铣窗(18)在保持架(14)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壁面为球面(181),两个球面所在球的球心重合,球面所在球的直径为18.2mm,铣窗(18)在保持架(14)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为平行的平面(182),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5.08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内星轮(16)的一端端面在相邻两个球道之间设有弧形凹槽(17),弧形凹槽(17)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所对应的圆心重合且均位于内星轮(16)的中心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弧形凹槽(17)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弧形凹槽(17)的槽深为0.3_。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内星轮与芯轴(6)通过花键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护套(4)一端通过第一束环(3 )束在杯体上,护套(4 )另一端通过第二束环(5 )束在芯轴(6 )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杆体(12)表面以及芯轴(6)表面均具有淬火层(19)。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其特征在于:固定端等速万向节(I)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8 )内填充有锂基润滑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强度的抗冲击等速驱动轴,包括固定端等速万向节、移动端等速万向节与连接在固定端等速万向节和移动端等速万向节之间的芯轴,移动端等速万向节具有杆体、杯体、保持架、钢球以及内星轮,杯体位于杆体一端,内星轮位于杯体内,钢球通过保持架约束在杯体和内星轮之间,杯体内壁和内星轮外壁在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球道,钢球位于球道内,杯体和芯轴之间包裹有护套,内星轮为经中频淬火处理的42CrMo质内星轮,内星轮安装在芯轴的端部,移动端等速万向节通过内星轮与芯轴连接。
【IPC分类】F16D3/22
【公开号】CN204852056
【申请号】CN201520545649
【发明人】王立军, 钟芳平, 张俊, 殷健
【申请人】浙江欧迪恩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