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6225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学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PAD、智能仪表等信息产品的飞速发展,产品厚度要求越来越轻薄、重量要求越来越轻,相应的其内部的待检测基板越来越多、金手指宽度及Pitch越来越小。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FPC产品上金手指的Pitch仅为0.14mm,而金手指之间的间隙仅为0.07mm。若直接用线性探针进行测试,则会压伤产品,因此只能用转接基板来做中间连接桥梁,即线路金手指与金手指贴合。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在出厂前,需要进行一系列诸如频率测试、MIC校验、CAM等测试;而在高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自动化程度决定了其产品的质量、多样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现有技术中,柔性电路基板的全面测试需要使用多台检测设备按照检测工序进行检测,单发的压合治具,要经过多台治具测试,还需要中转上料与下料,效率低下,且费时费力。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采用四工位结构,将电路板所有的测试集成在其中两个检测工位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其包括机柜、固定在所述机柜上的旋转输送模组、固定在所述旋转输送模组上并随其进行旋转运动的若干下治具装置、围绕所述旋转输送模组设置的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第二检测工位以及下料工位,所述机柜上位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的上方固定有第一压合检测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上方固定有第二压合检测装置以及位于所述上料工位上方固定有CCD位置采集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机柜上位于所述下料工位旁设置有下料模组,所述下料模组旁设置有下料输送模组。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输送模组为四分盘结构,其包括第一安装面、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且位于其上方的第二安装面以及驱动所述第一安装面旋转的第一驱动模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面上等角度设置有四个开口,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对应于每个所述开口位置固定有一个所述下治具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机柜上设置有输送气体的电气滑环,所述电气滑环上端固定有滑环驱动板,所述滑环驱动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驱动模组的旋转端并带动所述电气滑环随着所述旋转输送模组一起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下治具装置包括微调装置、受所述微调装置驱动进行位置微调的下治具板以及承载待检测基板的定位承载板。

进一步的,所述微调装置包括固定导向块、套在所述固定导向块上的螺母滑块以及驱动所述螺母滑块在所述固定导向块上滑动的第二驱动模组,所述下治具板设置在所述螺母滑块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合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上治具板以及驱动所述第一上治具板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二压合检测装置包括第二上治具板以及驱动所述第二上治具板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模组包括旋转支板、固定在所述旋转支板上的吸盘以及驱动所述旋转支板进行旋转的第三驱动模组。

进一步的,所述机柜上部设置有PLC触控屏、位于所述PLC触控屏旁的CCD显示屏、在所述上料工位处的两侧设置有安全光栅、顶部设置有频率计以及万用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需要进行多项性能测试的产品的检测装置集成到一台设备上,采用四工位结构,利用四分盘实现产品的旋转运输,并将其中两个工位设计成检测工位,根据各项检测的时间长短合理分配两个检测工位中的检测项目,保证整体的测试节拍达到最低,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另外,对产品上料后进行位置的自动微调,保证产品与治具能够精准对接,进而保障了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四分盘中部采用电缆、气路可旋转的气电滑环结构,防止了旋转过程中电缆缠绕造成的事故隐患,且避免了气路管路杂乱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机柜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输送模组和下治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输送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治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压合检测装置与第二压合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料模组与下料输送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

1机柜;2旋转输送模组,21第一安装面,22第二安装面,23第一驱动模组,24电气滑环,25滑环驱动板;3下治具装置,31微调装置,311固定导向块,312螺母滑块,313第二驱动模组,32下治具板,33定位承载板;4第一压合检测装置,41第一上治具板,42第一气缸;5第二压合检测装置,51第二上治具板,52第二气缸;6CCD位置采集装置;7上料工位;8第一检测工位;9第二检测工位;10下料工位;11下料模组,111旋转支板,112吸盘,113第三驱动模组;12下料输送模组,121良品输送线,122不良品输送线,123收集盒;13PC主机;14键盘放置柜;15PLC触控屏;16CCD显示屏;17取料吸附负压表;18安全光栅;19频率计;20万用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8,本实施例为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100,其包括机柜1、固定在机柜1上的旋转输送模组2、固定在旋转输送模组2上并随其进行旋转运动的若干下治具装置3、围绕旋转输送模组2设置的上料工位7、第一检测工位8、第二检测工位9以及下料工位10。机柜1上位于第一检测工位8的上方固定有第一压合检测装置4、位于第二检测工位9的上方固定有第二压合检测装置5以及位于上料工位7上方固定有CCD位置采集装置6。机柜1上位于下料工位10旁设置有下料模组11,位于下料模组11旁设置有下料输送模组12。

旋转输送模组2为四分盘结构,其包括第一安装面21、固定在第一安装面21上且位于其上方的第二安装面22以及驱动第一安装面21旋转的第一驱动模组23。第二安装面22上等角度设置有四个开口,第一安装面21上对应于每个所述开口位置固定有一个下治具装置3。机柜1上设置有输送气体的电气滑环24,电气滑环24上端固定有滑环驱动板25,滑环驱动板25的上端固定在第一驱动模组23的旋转端,并带动电气滑环24随着旋转输送模组2一起旋转。

下治具装置3包括微调装置31、受微调装置31驱动进行位置微调的下治具板32以及承载待检测基板的定位承载板33。微调装置31包括固定导向块311、套在固定导向块311上的螺母滑块312以及驱动螺母滑块312在固定导向块311上滑动的第二驱动模组313。下治具板32设置在螺母滑块312上。第二驱动模组313是通过电子元件控制的,可自动调节下治具板32在一个自由度方向上的位置。从而调节与待检测产品对接区域的精准对接。

第一压合检测装置4包括第一上治具板41以及驱动第一上治具板41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42。第一上治具板41位于第一检测工位8位置处下治具板32与定位承载板33的上方。

第二压合检测装置5包括第二上治具板51以及驱动第二上治具板51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52。第二上治具板51位于第二检测工位9位置处下治具板32与定位承载板33的上方。

下料模组11包括旋转支板111、固定在旋转支板111上的吸盘112以及驱动旋转支板111进行旋转的第三驱动模组113。

下料输送模组12包括良品输送线121与不良品输送线122。良品输送线121与不良品输送线122的末端均设置有产品收集盒123。

机柜1旁设置有PC主机13,机柜1上位于上料工位7处设置有键盘放置柜14,键盘放置柜14中设置有键盘。机柜1上部设置有PLC触控屏15以及位于PLC触控屏15旁的CCD显示屏16,PLC触控屏15与CCD显示屏16之间设置有取料吸附负压表17,机柜1在上料工位7处的两侧设置有安全光栅18,防止旋转输送模组2在旋转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手伸入旋转区域造成安全事故。机柜1顶部设置有频率计19以及万用表20。PC主机13与频率计19以及万用表20电气连接。PLC触控屏15、PC主机13与下治具装置3、第一压合检测装置4以及第二压合检测装置5电气连接。CCD显示屏16与CCD位置采集装置6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100的工作原理为:

1)首先操作员在上料工位7处将待检测基板放在定位承载板33上,CCD位置采集装置6对待检测基板的位置进行拍照,并将信息传送给电控部分,控制微调装置31对下治具板32进行微调,使得下治具板32中的连接部位与待检测基板精准对接;

2)旋转输送模组2带动下治具装置3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到达第一检测工位8位置,第一压合检测装置4中的第一上治具板41下压,对产品进行一部分的性能检测,如ICT测试、OSC测试等;

3)第一检测工位检测完毕后,旋转输送模组2带动下治具装置3旋转到第二检测工位9位置,第二压合检测装置5中的第二上治具板51下压,对产品进行剩下的性能检测,如MIC测试、S/N测试、ID测试以及DCI测试等;

4)测试结束后,下料模组11根据检测结果将产品吸附到相应的下料输送线上。

本实施例多工位自动检测一体化设备100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需要进行多项性能测试的产品的检测装置集成到一台设备上,采用四工位结构,利用四分盘实现产品的旋转运输,并将其中两个工位设计成检测工位,根据各项检测的时间长短合理分配两个检测工位中的检测项目,保证整体的测试节拍达到最低,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另外,对产品上料后进行位置的自动微调,保证产品与治具能够精准对接,进而保障了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四分盘中部采用电缆、气路可旋转的气电滑环结构,防止了旋转过程中电缆缠绕造成的事故隐患,且避免了气路管路杂乱的现象。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