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503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



背景技术:

无损探伤装置作为探伤技术的新一代机械设备,其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1520674664.6公开一种全自动在线轮毂高可靠性无损探伤系统,包括机械手、输送装置、自动浸泡槽、清洗装置和吹干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上包括位于自动浸泡槽上游的上料工位,位于自动浸泡槽下游的出料工位及位于吹干装置下游的探伤工位、下料工位,所述机械手将轮圈搬运到所述上料工位上并从下料工位上搬下来;所述自动浸泡槽对经上料工位输送过来的轮圈进行浸泡;所述清洗装置对经出料工位输送过来的轮圈进行清洗;所述吹干装置对清洗后的轮圈进行吹干;清洗吹干的轮圈经所述输送装置依次输送到探伤工位探伤、下料工位待下料。所述自动浸泡槽为双工位自动浸泡槽。所述输送装置为输送带传送装置。所述机械手至少具有两个夹爪。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清洗本体、安装在清洗本体内壁上的复数喷淋头和与喷淋头相连的循环泵。所述探伤工位为荧光探伤检查打刻工位。

前述实用新型在实际工作中可在一定程度具有自动化检测的高效性,但是其检测效率仍有提高的空间,而且结构较复杂,合理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检测件的抓取动作规则、机动灵活,可辅助探伤探头对检测件进行顺畅高效的无损探伤检测,自动化程度高,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的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包括对检测件进行探伤的探伤探头,承载并输送检测件的输送装置,供应检测件的供应装置,从供应装置抓取检测件并放置在输送装置上的第一机械手,从输送装置抓取检测件并放置在出料槽的第二机械手,以及至少对探伤探头、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上设有放置检测件的放置装置;所述供应装置设有直接供所述第一机械手抓取检测件的检测件供应部,所述第一机械手来往于所述检测件供应部和所述放置装置之间;所述第二机械手来往于所述放置装置和所述出料槽的进入端之间;所述第一机械手配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机械手配设有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水平设置并处于所述检测件供应部和所述放置装置之间的第一导向滑轨,所述第一机械手配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滑轨相匹配的第一导向滑套,所述第一机械手依靠所述第一导向滑套与第一导向滑轨相配合进行移动;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水平设置并处于所述放置装置和所述出料槽的进入端之间的第二导向滑轨,所述第二机械手配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滑轨相匹配的第二导向滑套,所述第二机械手依靠所述第二导向滑套与第二导向滑轨相配合进行移动。

所述第一机械手配设有沿横向驱动的第一横向驱动装置和沿竖向驱动的第一竖向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机械手配设有沿横向驱动的第二横向驱动装置和沿竖向驱动的第二竖向驱动装置。

所述输送装置为配设有转动驱动装置的转盘,多个所述放置装置设于所述转盘上并呈均匀环形分布;所述第一机械手处于探伤探头的上游,所述第二机械手处于探伤探头的下游。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同或分别配设有连接于地面上的固定支撑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突破传统探伤装置的构造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支架对第一机械手进行承载,第二支架对第二机械手进行承载,结构稳固,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各个装置协调动作,相互配合对齿轮等检测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具体是供应装置对探伤探头进行检测件供应,由第一机械手将检测件从供应装置上的检测件供应部抓取并放置在输送装置上的放置装置上,由输送装置向下游输送一个工位与探伤探头相对应,由探伤探头对此检测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然后由输送装置向下游输送一个工位与第二机械手相对应,由第二机械手将检测件从放置装置上抓取并放置在出料槽中,而后进行收集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其对检测件的抓取动作规则、机动灵活,可辅助探伤探头对检测件进行顺畅高效的无损探伤检测,自动化程度高,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简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简易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探伤探头

2-输送装置 21-放置装置

3-供应装置 31-检测供应部

4-第一机械手 41-第一支架

42-第一导向滑轨 43-第一导向滑套

44-第一横向驱动装置 45-第一竖向驱动装置

5-第二机械手 51-第二支架

52-第二导向滑轨 53-第二导向滑套

54-第二横向驱动装置 55-第二竖向驱动装置

6-出料槽 7-固定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型自动化无损探伤装置,如图1和2所示,包括探伤探头1、输送装置2、供应装置3、第一机械手4、第二机械手5和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

探伤探头1对检测件(图中未示出)进行探伤,输送装置2承载并输送检测件,供应装置3对探伤探头1供应检测件,第一机械手4从供应装置3抓取检测件并放置在输送装置2上,第二机械手5从输送装置2抓取检测件并放置在出料槽6,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对探伤探头1、第一机械手4和第二机械手5进行控制;输送装置2上设有放置检测件的放置装置21;供应装置3设有直接供第一机械手4抓取检测件的检测件供应部31,第一机械手4来往于检测件供应部31和放置装置21之间;第二机械手5来往于放置装置21和出料槽6的进入端之间;第一机械手4配设有第一支架41,第二机械手5配设有第二支架51。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支架41对第一机械手4进行承载,第二支架51对第二机械手5进行承载,结构稳固,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各个装置协调动作,相互配合对齿轮等检测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具体是供应装置3对探伤探头1进行检测件供应,由第一机械手4将检测件从供应装置3上的检测件供应部31抓取并放置在输送装置2上的放置装置21上,由输送装置2向下游输送一个工位与探伤探头1相对应,由探伤探头1对此检测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然后由输送装置2向下游输送一个工位与第二机械手5相对应,由第二机械手5将检测件从放置装置21上抓取并放置在出料槽6中,而后进行收集处理。

为了实现第一机械手4和第二机械手5的具体移动结构,优选地,第一支架41上设有水平设置并处于检测件供应部31和放置装置21之间的第一导向滑轨42,第一机械手4配设有与第一导向滑轨42相匹配的第一导向滑套43,第一机械手4依靠第一导向滑套43与第一导向滑轨42相配合进行移动,并来往于检测件供应部31和放置装置21之间;第二支架51上设有水平设置并处于放置装置21和出料槽6的进入端之间的第二导向滑轨52,第二机械手5配设有与第二导向滑轨52相匹配的第二导向滑套53,第二机械手5依靠第二导向滑套53与第二导向滑轨52相配合进行移动,并来往于放置装置21和出料槽6的进入端之间。此结构简单,动作灵活顺畅。

为了实现第一机械手4和第二机械手5的具体移动动力结构,优选地,第一机械手4配设有沿横向驱动的第一横向驱动装置44和沿竖向驱动的第一竖向驱动装置45,第二机械手5配设有沿横向驱动的第二横向驱动装置54和沿竖向驱动的第二竖向驱动装置55。第一横向驱动装置44可驱动第一机械手4实现横向移动,第一竖向驱动装置45可驱动第一机械手4实现竖向移动,第二横向驱动装置54可驱动第二机械手5实现横向移动,第二竖向驱动装置55可驱动第二机械手5实现竖向移动。第一横向驱动装置44、第一竖向驱动装置45、第二横向驱动装置54和第二竖向驱动装置55具体可为横向设置的气缸或油缸等流体压缸。

优选地,输送装置2为配设有转动驱动装置的转盘,多个放置装置21设于转盘形式的输送装置2上并呈均匀环形分布;第一机械手4处于探伤探头1的上游,第二机械手5处于探伤探头的下游。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多个呈均匀环形分布的放置装置21可分别供第一机械手4连续依次放置检测件、供探伤探头1连续依次对检测件进行探伤和供第二机械手5连续依次抓取,配合转盘形式的输送装置2的顺畅输送,可大大提高无损探伤的效率。具体是由第一机械手4将检测件从供应装置3上的检测件供应部31抓取并放置在输送装置2上的放置装置21上,由输送装置2向下游输送一个工位与探伤探头1相对应,由探伤探头1对此检测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然后由输送装置2向下游输送一个工位与第二机械手5相对应,由第二机械手5将检测件从放置装置21上抓取并放置在出料槽6中,而后进行收集处理。所述转动驱动装置具体可为步进电机,转盘的下方配设有支撑座,步进电机形式的转动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支撑座内。

为了实现第一机械手4和第二机械手5的具体稳定支撑结构,优选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51共同配设有连接于地面上的固定支撑架7。

为了实现第一机械手4和第二机械手5的具体稳定支撑结构,优选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51分别配设有连接于地面上的固定支撑架7。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