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物保护容器及其检测窗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96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文物保护容器及其检测窗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文物保护容器及其检测窗组件。



背景技术:

容器的检测窗一般用于显示检测模块探测到的容器内部温度、湿度、浓度等信息,以便于显示和控制。目前,文物保护容器的检测窗采用如下方式装配,在容器壁上开设窗孔,检测模块的显示屏安装在对应窗孔的位置,然后将透明材料制成的面板胶粘在窗孔的位置从而实现密封。面板采用胶粘固定的安装方式不便拆装,在需要对检测模块更改或维修、维护而拆除面板时,就极易破坏面板以及原来的窗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窗组件,以解决现有文物保护容器的检测窗拆卸不便、拆卸时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文物保护容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检测窗组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检测窗组件,包括用于穿装在窗孔内的内筒,内筒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内筒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与容器壁一侧挡止配合的挡圈,内筒还通过外螺纹旋装有用于与容器壁另一侧挡止配合的外圈,挡圈上和/或外圈上设有用于与容器壁密封配合的密封件,检测窗组件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所述内筒上的透视窗面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窗组件,在容器壁上的窗孔中穿装具有外螺纹的内筒,内筒通过挡圈和旋装在内筒上的外圈以将密封件压紧在容器壁和内筒外周面上,与此同时将内筒相对容器壁固定,这种可拆连接方式使得在需要对检测模块更换或维修时可以方便快捷的拆卸检测窗组件,且在拆卸时不会对容器壁上的窗孔及检测窗造成破坏,提高寿命、节省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通过内螺纹旋装在所述内筒上。挡圈与内筒也采用螺纹方式紧固,使得检测窗组件的拆装更加灵活,并可提高检测窗组件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与容器壁之间以及外圈与容器壁之间均设有所述密封件,挡圈和外圈相对的端面上均设有容纳密封件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从挡圈和外圈的端面贯通至其内周面。容器壁与挡圈、外圈之间均设置密封件使得内筒与容器壁之间的缝隙可以得到更好的密封,提高密封性能;环形凹槽的设置方式不仅可容纳密封件,而且该密封方式结构巧妙、拆卸方便,而且材料和加工成本低廉。

进一步地,所述外圈的外端设有内翻沿,所述透视窗面板被所述内翻沿压紧在内筒的外端上,所述透视窗面板与内筒的外端或与内翻沿之间设有密封垫。面板通过密封压紧方式代替传统胶粘方式,当外圈从内筒上拧下时,即可松开透视窗面板,当将外圈拧紧在内筒上时即可将透视窗面板密封固定,这种可拆固定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适用性较广。密封垫不仅可以使得透视窗面板与内筒之间的得以密封,而且可配合外圈与容器壁之间的密封件对内筒与容器壁之间缝隙的另一通道起到密封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垫设置在所述内翻沿与透视窗面板之间。由于内翻沿为活动部件,如果直接将内翻沿与透视窗面板接触,很容易对透视窗面板造成磨损,通过子啊两者之间增加密封垫不仅可保证密封性能而且防止内翻沿对透视窗面板的磨损。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具有用于安装或放置检测模块的内腔。内腔的设置可以为检测模块的安装提供便利,且节省了一部分容器内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内端还设有端板,端板或内筒上还设有用于连通容器内部与所述内腔的连通孔。通过在内筒的内端设置一块端板,端板的设置可以防止容器内的物品与内腔中的检测模块相碰撞,端板或内筒上通过开设连通孔,可保证检测模块能够检测到容器内的浓度、湿度、温度等信息,不仅方便检测模块的安装固定而且节省另外安装检测模块的不便,同时也方便检测模块的布置,方便检测模块的显示屏直接位于透视窗面板后部,方便通过透视窗面板查看检测模块显示的数据信息。

本实用新型文物保护容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文物保护容器,包括容器壳体和检测模块,容器壳体的侧壁上设有窗孔,还包括安装在窗孔内的检测窗组件,检测窗组件包括穿装在窗孔内的内筒,内筒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内筒的外周面上设有与容器壁一侧挡止配合的挡圈,内筒还通过外螺纹旋装有与容器壁另一侧挡止配合的外圈,挡圈上和/或外圈上设有与容器壁密封配合的密封件,检测窗组件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所述内筒上的透视窗面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文物保护容器,在容器壁上的窗孔中穿装具有外螺纹的内筒,内筒通过挡圈和旋装在内筒上的外圈以将密封件压紧在容器壁和内筒外周面上,与此同时将内筒相对容器壁固定,这种可拆连接方式使得在需要对检测模块更换或维修时可以方便快捷的拆卸检测窗组件,且在拆卸时不会对容器壁上的窗孔及检测窗造成破坏,提高寿命、节省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通过内螺纹旋装在所述内筒上。挡圈与内筒也采用螺纹方式紧固,使得检测窗组件的拆装更加灵活,并可提高检测窗组件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与容器壁之间以及外圈与容器壁之间均设有所述密封件,挡圈和外圈相对的端面上均设有容纳密封件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从挡圈和外圈的端面贯通至其内周面。容器壁与挡圈、外圈之间均设置密封件使得内筒与容器壁之间的缝隙可以得到更好的密封,提高密封性能;环形凹槽的设置方式不仅可容纳密封件,而且该密封方式结构巧妙、拆卸方便,而且材料和加工成本低廉。

进一步地,所述外圈的外端设有内翻沿,所述透视窗面板被所述内翻沿压紧在内筒的外端上,所述透视窗面板与内筒的外端或与内翻沿之间设有密封垫。面板通过密封压紧方式代替传统胶粘方式,当外圈从内筒上拧下时,即可松开透视窗面板,当将外圈拧紧在内筒上时即可将透视窗面板密封固定,这种可拆固定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适用性较广。密封垫不仅可以使得透视窗面板与内筒之间的得以密封,而且可配合外圈与容器壁之间的密封件对内筒与容器壁之间缝隙的另一通道起到密封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垫设置在所述内翻沿与透视窗面板之间。由于内翻沿为活动部件,如果直接将内翻沿与透视窗面板接触,很容易对透视窗面板造成磨损,通过子啊两者之间增加密封垫不仅可保证密封性能而且防止内翻沿对透视窗面板的磨损。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具有用于安装或放置检测模块的内腔。内腔的设置可以为检测模块的安装提供便利,且节省了一部分容器内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内端还设有端板,端板或内筒上还设有用于连通容器内部与所述内腔的连通孔。通过在内筒的内端设置一块端板,端板的设置可以防止容器内的物品与内腔中的检测模块相碰撞,端板或内筒上通过开设连通孔,可保证检测模块能够检测到容器内的浓度、湿度、温度等信息,不仅方便检测模块的安装固定而且节省另外安装检测模块的不便,同时也方便检测模块的布置,方便检测模块的显示屏直接位于透视窗面板后部,方便通过透视窗面板查看检测模块显示的数据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窗组件安装在容器壁上的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视图;

图3为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透视窗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橡胶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橡胶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在内筒上盖上透视窗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将橡胶密封垫放置在面板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外圈拧紧在内筒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将橡胶密封圈放置在外圈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将图12的内筒安装在容器壁的窗孔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将橡胶密封圈放置在挡圈的环形凹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安装橡胶密封圈的挡圈从容器内部拧紧在内筒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完成安装后检测窗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筒,11-面板凹槽,12-端板,121-连通孔,13-外端,14-外螺纹,15-检测模块安装内腔,2-挡圈,3-外圈,31-内翻沿,4-橡胶密封圈,5-透视窗面板,6-橡胶密封垫,7-容器壁,8-环形凹槽,a-容器内,b-容器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文物保护容器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16所示,图中a处指容器内,b处指容器外。文物保护容器包括容器壳体,容器壳体的容器壁7见图1,容器壳体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文物保护容器还包括检测模块,检测模块为现有技术,用来检测容器内部的湿度、温度、浓度等数值,并将数值显示在其显示屏上,具体不再赘述。文物保护容器还包括安装容器壁7的窗孔上的检测窗组件。

检测窗组件包括横穿在容器壳体的容器壁7上的窗孔中的内筒1,如图1-3所示,内筒1整体呈圆筒状,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14,外螺纹14的大径略小于容器壁7上窗孔的内径,以便于顺利穿过窗孔的同时方便密封。内筒1的外端13上开设有环状的面板凹槽11,用于容纳透视窗面板5(见后述),对其挡止和限位。面板凹槽11为自内筒1的外端13贯通内筒1的内周面的通槽,如图3所示,面板凹槽11与内筒1的外端13形成台阶面,面板凹槽11的大小刚刚可容纳透视窗面板5的直径大小,面板凹槽11的深度与透视窗面板5的厚度一致,以便于密封。在其他实施例中,面板凹槽11的深度也限于只能与透视窗面板5的厚度一致,可根据需要调大或调小;在确保面板不会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不设置面板凹槽11或者将面板凹槽11替换为至少三个限位凸台或销柱等对透视窗面板5进行限位。

如图3所示,内筒1的内端端部一体成形有端板12,端板12与内筒1的内周面以及透视窗面板5共同构成容纳检测模块的检测模块安装内腔15,端板12的中部开设有连通孔121,以将检测模块安装内腔15与容器内部连通,保证位于检测模块安装内腔15内的检测模块可以正常检测容器内的温度、湿度、浓度等信息。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筒1端部的端板12也可采用可拆连接方式与内筒1连接或者焊接,不限于一体成形;当然,也可不设置端板12,直接将检测模块安装在内筒1内,通过常规的螺栓、胶粘等方式固定即可,或者将检测模块安装内容器内的其他位置,比如检测数据更准确的位置,只需要将检测模块的显示屏安装在检测窗可以直接看到的地方,以便可以从容器外透过检测窗读取数据,甚至可将检测模块的显示屏直接安装在透视窗面板5上。

如图1所示,检测窗组件还包括与内筒1的外螺纹14配合以将内筒1相对容器壁7固定的挡圈2和外圈3,挡圈2和外圈3分别从容器壁7的两侧拧紧在内筒1上,以将内筒1相对容器壁7固定,同时也将内筒1、容器壁7与外圈之间的密封件压紧,达到固定和密封同步完成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圈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采用三个或者更多,比如外圈3有一个,从内筒1外端13拧紧,而挡圈2设置成两个,两者并排拧紧在内筒1的内端并压紧容器壁7,由于增加了一个挡圈2,相应的增加了一个密封件,使得内筒1与外圈之间的气密封更严密。密封件为橡胶密封圈4,如图8所示,橡胶密封圈4不仅密封性能好且价格低廉,当然也可采用密封垫或者其他材质的密封圈。

如图5所示,挡圈2的内周上设有与内筒1的外螺纹14配合的内螺纹,挡圈2的一端设有环形凹槽8,环形凹槽8自挡圈2的端面贯通至挡圈2的内周面,形成一个可容纳橡胶密封圈4的环形空间,环形凹槽8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横截面的长宽比橡胶密封圈4的直径略小,以便橡胶密封圈4能够被挡圈2挤压而起到密封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凹槽8的横截面也可为弧形或者其他多边形形状,但横截面的整体尺寸要比橡胶密封圈4的横截面尺寸略小,以便挡圈2在内筒1上向容器壁7靠近时能够挤压橡胶密封圈4以起到密封作用。

如图1和4所示,外圈3的结构与挡圈2的结构很相似,不同的是外圈3的外侧具有内翻沿31,内翻沿31与外圈3为一体成型制成,内翻沿31用于将透视窗面板5压紧在内筒1的面板凹槽11中,同时,内翻沿31中间的圆孔可供观察者透过其观察透视窗面板5后面的数值信息。透视窗面板5和内翻沿31之间还设有橡胶密封垫6,如图7所示,以便外圈3将透视窗面板5压紧的同时能够起到密封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透视窗面板5与外圈3可采用密封胶粘接固定或者使外圈3直接由透明材料制成;橡胶密封垫6也可以设置在面板凹槽11和透视窗面板5之间,外圈3压紧在透视窗面板5上时即可将缝隙密封。

如图1所示,挡圈2和外圈3上的环形凹槽8相对设置,即在安装挡圈2和外圈3时,两者的环形凹槽8均对准容器壁7,以便于挤压时能将橡胶密封圈4压紧。挡圈2和外圈3的外周上均加工出印花或防滑结构,以方便人手旋拧挡圈2和外圈3。

如图6所示,透视窗面板5为圆形透明薄片,由玻璃或透明树脂等材质制成,以便于透过其能够看到其后面的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信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外圈3与透视窗面板5一体成形加工时,两者均由透明材质制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筒1与挡圈2为一体设置结构,仅通过另一侧的外圈3将内筒1相对容器壁7固定,相应的只需要在外圈3上设置环形凹槽8和橡胶密封圈4即可,结构更简单。

在其他实施例中,透视窗面板5不仅可与内筒1的外端压接方式连接,也可采用胶粘方式、嵌装方式或者直接与内筒1一体成形;透视窗面板5也可与外圈3密封连接在一起,如胶粘、嵌装或者与外圈3一体成形。

本实用新型的文物保护容器在使用时,其检测窗组件装配过程如下:如图9所示,首先将检测模块放置于内筒1与端板12形成的检测模块安装内腔15中,保证检测模块的显示屏正对内筒1的外端13开口处,在内筒1的外端13的面板凹槽11中盖上透视窗面板5。如图10所示,在透视窗面板5上放置橡胶密封垫6。如图11所示,将外圈3拧紧在内筒1的外端13上,并使外圈3的内翻沿31压紧橡胶密封垫6和透视窗面板5,以保证气密封完好。如图12所示,将橡胶密封圈4放置在外圈3的端部的环形凹槽8内。如图13所示,将放置好橡胶密封圈4的内筒1安装在容器壁7的窗孔上,保证外圈3的环形凹槽8对准容器壁7,并且环形凹槽8内的橡胶密封圈4紧贴容器壁7。如图14所示,在挡圈2的环形凹槽8内放置橡胶密封圈4。如图15所示,将该挡圈2拧紧在上步的内筒1的另一端,保证挡圈2的环形凹槽8正对容器壁7,且其内的橡胶密封圈4紧贴容器壁7,此时由于挡圈2和外圈3相互拧紧作用下,可将内筒1相对容器壁7固定,且位于两个环形凹槽8内的两个橡胶密封圈4压紧容器壁7和内筒1外周面,起到良好的密封和固定作用。

由于内筒1的检测模块安装内腔15通过端板12上的连通孔121与容器内连通,可方便检测模块对容器内的温度、湿度及浓度等信息的检测,检测到的信息显示在位于内筒1的显示屏上,人眼通过透视窗面板5即可直接读取显示屏上的数值。

当需要更换检测模块或维修、维护时,只需按照上述装配相反的步骤将挡圈2和外圈3从内筒1上旋下,即可将检测窗组件从容器壁7的窗孔上拆下,拆装方便,且不会损坏容器壁7。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窗组件与本实用新型的文物保护容器的各具体实施例中的检测窗组件的各具体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