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4613发布日期:2019-05-17 20:22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电能表、负荷管理终端和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在检定/检测合格后,以及现场安装验收完成后,都要在固定的位置“加标记”。目前,标记物塑壳电能计量封印已全面代替传统的铅封,有效地解决传统铅封存在的可追溯性差、防伪性能差等方面的不足。但塑壳电能计量封印的检测方法及其专用设备没有适时的跟进,使得电能计量封印产品没有相应完善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现阶段仍处于肉眼观察颜色,手工测量外形尺寸,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机械性能,施封力、抗拉力等重要性能无法检测的落后状态,检测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且存在检测不规范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阶段检测封印率低,人工成本高,且存在检测不规范的情况问题,提供一种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

一种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包括:用于检测封印的施封力和抗拉力的拉应力测试仪,用于检测封印抗冲击性能的耐冲击专机,以及与所述拉应力测试仪和耐冲击专机均电连接的后台。

本技术方案的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运用自动化原理实现耐冲击专机对封印的多次冲击试验以及对封印的施封力和抗拉力的试验,通过后台控制耐冲击专机及拉应力测试仪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避免了以往采用人手进行冲压测试、拉压测试,从而减轻了人工的疲劳强度,减少人工成本,且自动化控制提高了产品的检验效率、准确性和规范性,检测数据自动保存,避免人工记录出现的错记或漏记的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拉应力测试仪包括定位调节平台,与所述定位调节平台配合连接的第一夹具,设于所述定位调节平台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夹具配合的第二夹具,以及与所述第二夹具连接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后台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调节平台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板、夹板和顶板,所述底板和夹板之间设有第一移动机构,所述夹板和顶板之间设有第二移动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的移动方向互相垂直;所述顶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夹具的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均为丝杠螺母机构,且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的丝杠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的丝杠互相垂直;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的螺母与所述夹板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的螺母与所述顶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耐冲击专机包括控制台以及与所述控制台电连接的冲击组件;所述控制台与所述后台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冲击组件包括用于固定封印的第三夹具以及用于对封印进行往复冲击的冲击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冲击组件设于所述控制台上方,且所述冲击组件的外围设有用于隔绝试验危险的保护罩。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罩为透明罩。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获取封印尺寸的尺寸投影仪,所述尺寸投影仪包括用于放置封印的置物平台,以及对所述封印进行投影并获取尺寸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所述后台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辅助识别封印颜色的标准光源,和/或用于判断二维码识读灵敏度的扫描枪,所述扫描枪与所述后台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拉应力测试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耐冲击专机的结构示意图。

10、拉应力测试仪;11、调节平台;111、底板;112、夹板;113、顶板;114、第一移动机构;115、第二移动机构;116、通孔;12、第二夹具;13、传感器;20、耐冲击专机;21、控制台;22、冲击组件;221、第三夹具;222、冲击机构;23、保护罩;30、后台;40、尺寸投影仪;41、置物平台;42、摄像头;50、标准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包括:用于检测封印的施封力和抗拉力的拉应力测试仪10,用于检测封印抗冲击性能的耐冲击专机20,以及与所述拉应力测试仪10和耐冲击专机20均电连接的后台30。本实施方式所述后台30为电脑。

本实施方式的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运用自动化原理实现耐冲击专机20对封印的多次冲击试验以及对封印的施封力和抗拉力的试验,通过后台30控制耐冲击专机20及拉应力测试仪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避免了以往采用人手进行冲压测试、拉压测试,从而减轻了人工的疲劳强度,减少人工成本,且自动化控制提高了产品的检验效率、准确性和规范性,检测数据自动保存生成工作单检验报告标准模版,避免人工记录出现的错记或漏记的现象。

如图2所示,所述拉应力测试仪10包括定位调节平台11,与所述定位调节平台11配合连接的第一夹具(图中未示出),设于所述定位调节平台11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夹具配合的第二夹具12,以及与所述第二夹具12连接的传感器13,所述传感器13与所述后台30电连接。所述传感器13为拉压力传感器,通过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12将封印固定,并施加一定的拉力或压力,且通过传感器13感应拉力和压力,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30保存。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调节平台11设于底板上,第一夹具以及传感器设于位于底板一侧的立柱上,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12形成夹具对,固定封印,且第一夹具上设有拉压力施加机构,从而实现对封印的拉压应力的施加。

所述定位调节平台1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板111、夹板112和顶板113,底板111、夹板112和顶板113形状相同,所述底板111和夹板112之间设有第一移动机构114,所述夹板112和顶板113之间设有第二移动机构115,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14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15的移动方向互相垂直;所述顶板113上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夹具的固定件。通过互相垂直设置的第一移动机构114和第二移动机构115实现夹板112以及顶板113的移动,即最终顶板113可实现前后左右的移动动作。又由于顶板113上设有至少两个固定件,故可通过顶板113的移位,使得不同的固定件上的第二夹具12通过移位分别与第一夹具配对,免除了拆装夹具以及封印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为通孔116和螺栓,通过设于顶板113上的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多个通孔,将第一夹具通过螺栓与通孔116连接,完成第一夹具的固定。本实施方式有三个固定件,即有三个通孔区,可分别固定三个不同或相同的第一夹具,以提高本实施方式的适用性和工作效率。

具体地,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14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15均为丝杠螺母机构,且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14的丝杠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15的丝杠互相垂直;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14的螺母与所述夹板112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15的螺母与所述顶板113连接。当旋转丝杠时,相应的螺母即做直线运动,带动夹板112或顶板113做相应的左右移动或前后移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14的丝杠轴向方向为垂直于夹板112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15的丝杠的轴向与顶板113的长度方向一致。另外,为了保证移动的精度,在底板111与夹板112之间,以及夹板112与顶板之间113还设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的设置与相应丝杠的轴向方向相同。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耐冲击专机20包括控制台21以及与所述控制台21电连接的冲击组件22;所述控制台21与所述后台30电连接。具体地,所述控制台21包括不锈钢壳体,以及设于不锈钢壳体内的PLC,且所述不锈钢壳体的外壁还设有控制PLC的按键和与PLC电连接的显示屏,所述PLC与后台30和冲击组件22均电连接。可人工控制PLC也可通过后台控制PLC。

所述冲击组件22包括用于固定封印的第三夹具221以及用于对封印进行往复冲击的冲击机构222,所述第三夹具221与冲击机构222正对。本实施方式所述冲击机构222为电缸,用电缸的往复运动代替人手冲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冲击机构222可为气缸、液压缸等往复运动机构。

为了方便运输、储藏及装配,本实施方式的耐冲击专机20为一体式设计,所述冲击组件22设于所述控制台21上方,且所述冲击组件22的外围设有用于隔绝试验危险的保护罩23,提高安全系数。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所述保护罩23为透明罩,既可隔离危险,也可随时观察冲击试验的情况。可采用玻璃板或透明PVC板制作。

本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获取封印尺寸的尺寸投影仪40,所述尺寸投影仪40包括用于放置封印的置物平台41,以及对所述封印进行投影并获取尺寸的摄像头42,所述摄像头42与所述后台30电连接。所述摄像头42设于所述置物平台41的正上方,方便封印图像的获取,并记录其尺寸外形等参数传输至后台30。

本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辅助识别封印颜色的标准光源50,将封印置于标准光源50下,即可方便人眼观察颜色,减小误差。

本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判断二维码识读灵敏度的扫描枪,所述扫描枪与所述后台30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可及时有效地对电能计量封印进行检测,包括颜色、外形尺寸、施封力、抗拉力、耐冲击力以及二维码识读灵敏度等方面,保证其性能稳定可靠。同时,本实施方式的电能计量封印检测设备简单便捷、易于操作,检测方法规范、有效,可形成电能计量封印检测作业指导书,从而实现标准化作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