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诊断系统转接头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361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诊断系统转接头及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诊断系统(OBD)转接头。



背景技术:

汽车OBD(On Board Diagnostics)接口是用于读取汽车数据和诊断各种故障的对外通信接口,由于现在的汽车网络拓扑结构越来越复杂,车载诊断系统接口通常都会与整车所有的CAN总线相连,使得诊断设备可以通过OBD访问所有网络数据。CAN总线采集卡国际上采用标准的D型9针(DB9)接口,如果需要通过采集卡读取车辆数据,就需要一个OBD转接线将DB9和OBD相连,由于OBD上集成了多路CAN总线,所以通常这个OBD转接线的另外一端就需要分成多个DB9接口,如图1所示,如果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读取不同CAN通道的数据,就需要重新插拔DB9接口,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OBD转接头的设计,能够在不同通道之间随意切换,增加了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诊断系统转接头,使其能够实现在不同通道之间随意切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诊断系统转接头,包括:

车载诊断系统接口;

与所述车载诊断系统接口连接的滑块;

与所述滑块连接的固定端;

与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的D型9针接口;

与所述车载诊断系统接口和D型9针接口固定连接的壳体;

所述滑块与所述固定端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其中,所述车载诊断系统接口的管脚与所述滑块一侧的两个连接端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滑块的另一侧的两个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端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端与所述D型9针接口连接的两个连接端与所述D型9针接口的管脚焊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壳体顶面对应滑块滑动的区域具有开口,所述滑块的顶端穿过所述开口,外露于所述壳体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诊断系统转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滑块与车载诊断系统接口滑动连接,同时另一侧与固定端滑动连接,固定端与D型9针接口的管脚焊接,通过推动滑块,能够使车载诊断系统接口的管脚分别和滑块一侧的两个连接端相连,滑块另一侧的两个连接端通过固定端与D型9针接口的管脚焊接,这种设计结构,使得OBD转接头变得简洁,易于携带,同时实现了不插拔就能够切换通道的目的,提高了车辆调试的效率,此外,此种设计具备很大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OBD转DB9接口;

图2是本实用新型OBD转接头各部件的连接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OBD转接头立体示意图1;

图4是本实用新型OBD转接头立体示意图2。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载诊断系统接口,2-滑块,3-固定端,4-D型9针接口,5-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诊断系统转接头,包括: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与所述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连接的滑块2;与所述滑块2连接的固定端3;与所述固定端3固定连接的D型9针接口4;与所述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和D型9针接口4固定连接的壳体5;所述滑块2与所述固定端3安装在所述壳体5内。

如图2所示,所述滑块2一侧的两个连接端与所述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的管脚滑动连接,所述滑块2另一侧的两个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端3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端3与所述D型9针接口4连接的两个连接端与所述D型9针接口4的管脚焊接在一起,所述D型9针接口4用于与诊断设备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为OBD公座接口,该接口与汽车原有的OBD母座相连,实现与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通信;所述壳体5远离顶面开口的一侧具有与D型9针接口4相匹配的开口,壳体5通过上述开口与D型9针接口4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5顶面对应滑块2滑动的区域具有开口,所述滑块2的顶端穿过所述开口,外露于壳体表面;所述壳体5靠近顶面开口的一侧具有一与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相匹配的开口,所述壳体5通过上述开口与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推动滑块2外露于壳体5的部分,使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的管脚分别和滑块2一侧的两个连接端相连,从而使与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的上述管脚相连的CAN总线的数据通过上述OBD转接头传输给诊断设备。上述OBD转接头不插拔就能切换通道的结构,使诊断技术人员只需要固定好所述OBD转接头的两端(车载诊断系统接口1和D型9针接口4),就可以通过CAN采集卡随意访问车辆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诊断系统转接头。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