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井式一体化智能控制与通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821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箱,尤其是一种单井式一体化智能控制与通讯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油田生产数据采集基本靠人工完成,采油工必须到现场录取油井示功图、电参数、温度、压力等数据,劳动强度大,用工数量多。个别油区进行了油田自动化建设探索,在井场安装了部分自动化设备,仅仅对油井进行部分数据自动采集,既没有统一的标准,油井生产参数也采集不全面,远远达不到智能控制的要求,并且使用成本较高。胜利油田在“四化”生产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该装置既提高了施工速度及质量,又降低了使用成本,即对油井生产中使用的数据进行了全部采集通讯,又能对油井进行远程智能控制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体化智能控制与通讯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单井式一体化智能控制与通讯装置,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其上部设置有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电源接口,该电源接口连接控制箱内设置的多功能电表,该多功能电表连接设置在控制箱内的继电器控制盒;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UPS电源、RTU控制装置、无线网桥、通讯装置、摄像机、交换机、POE电源模块、二合一避雷器以及微型熔断器,所述RTU控制装置、无线网桥、通讯装置、摄像机、POE电源模块、二合一避雷器以及微型熔断器分别与设置在继电器控制盒内设置的继电器分别独立连接,所述POE电源模块与交换机连接,所述通讯装置与无线网桥、交换机连接,所述交换机与RTU控制装置、摄像机以及多功能电表连接; 所述二合一避雷器、POE电源模块与无线网桥进行避雷连接;所述摄像机处设置有监控摄像头,该监控摄像头设置在顶盖上;所述继电器控制盒连接多功能电表和UPS电源。

优选的,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接线板,该接线板上设置有若干接线头,所述底座的底端设置有通风口。

优选的,所述UPS电源与电源接口连接,所述UPS电源与电源接口分别与继电器盒连接。

本实用新型该为实现油井多井生产参数及电参数的采集传输提供了保障,为了便于实施,本实用新型利用集成的方式,将通讯、采集、监控、电源、接线等集为一体,降低了生产中的设备采购,降低了成本,且集成控制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井式一体化智能控制与通讯装置,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4,其上部设置有顶盖17,所述底座4内设置有电源接口10,该电源接口10连接控制箱内设置的多功能电表11,该多功能电表11连接设置在控制箱内的继电器控制盒9;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UPS电源2、RTU控制装置12、无线网桥13、通讯装置14、摄像机15、交换机18、POE电源模块20、二合一避雷器19以及微型熔断器1,所述RTU控制装置12、无线网桥13、通讯装置14、摄像机15、POE电源模块20、二合一避雷器19以及微型熔断器1分别与设置在继电器控制盒9内设置的继电器3分别独立连接,所述POE电源模块20与交换机18连接,所述通讯装置14与无线网桥14、交换机18连接,所述交换机18与RTU控制装置12、摄像机15以及多功能电表11连接; 所述二合一避雷器19、POE电源模块20与无线网桥13进行避雷连接;所述摄像机15处设置有监控摄像头16,该监控摄像头16设置在顶盖17上;所述继电器控制盒9连接多功能电表11和UPS电源2。所述UPS电源2与电源接口10连接,所述UPS电源2与电源接口10分别与继电器盒9连接。在市电正常情况下,电源接口10为UPS电源2及继电器盒9供电,当市电故障时,UPS电源2为继电器盒9供电。所述底座4内设置有接线板6,该接线板6上设置有若干接线头,接线头一端连接继电器3,一端连接外部设备,为了使得控制箱便于通风,在所述底座4的底端设置有通风口5。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电表11使用220V交流电供电。多功能电表11采集单井的电流、电压等电参数并上传至RTU控制装置12,RTU控制装置12采集单井的电量参数、温度、回压、套压、示功图等参数,通过交换机18,将采集信息通过无线网桥13传至后台,实现统一管理。实用新型该为实现油井多井生产参数及电参数的采集传输提供了保障,为了便于实施,本实用新型利用集成的方式,将通讯、采集、监控、电源、接线等集为一体,降低了生产中的设备采购,降低了成本,且集成控制便于维护。

优选的,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