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及其适用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518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及其适用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尤指一种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及其适用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资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例如行动电话、平板电脑、可携式电脑、显示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备。一般而言,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需包括触控显示装置,其中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玻璃盖板、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触控模组架构于玻璃盖板之下,且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直接进行上下之迭合,因为触控模组为透明之面板,故影像可以穿透迭合在上之触控模组而显示,再通过触控模组作为输入之媒介或介面。然而,电子装置逐渐朝向轻薄及高密集度之趋势发展,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必须增加一个触控模组之重量,使得触控显示装置的重量大幅地增加,不符合现时市场对于显示器轻、薄、短、小的要求,而且直接迭合触控模组将增加厚度,因而降低了光线的穿透率,增加反射率、色偏与雾度,使萤幕显示的品质降低。此外,传统的触控模组及其设置方式将会增加工艺步骤与材料成本,且会影响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效能及显示模组的视觉效果。

现今市场上触控显示技术可简单区分为外挂式触控技术与内嵌式触控技术。外挂式触控技术将触控模组外加于显示模组,其主要包括单玻璃(OGS)、双玻璃(GG)与双薄膜(GFF)触控技术等类型,其中单玻璃触控技术将触控模组的玻璃与玻璃盖板整合为单片玻璃。内嵌式触控技术将触控感应器设置于显示模组中,其主要包括On-cell及In-cell等类型,其中On-cell指触控感应器设置于显示模组的彩色滤光片的表面,In-cell则指触控感应器设置于触控模组的液晶层或电晶体阵列层中。于这些技术中,单玻璃触控技术以及内嵌式触控技术具有整体厚度薄化、工艺简化,并可维持显示器原始呈色及亮度等优点,因此遂成研发的重点。目前的单玻璃触控技术以及内嵌式触控技术所采用的触控电极皆以氧化铟锡(以下简称ITO)的透明电极为主,然 而ITO触控电极的片电阻较高,触控反应较慢,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且不适于大尺寸及可挠显示应用。

图1A为现有触控显示装置的ITO触控电极的架构示意图,以及图1B为图1A所示的ITO触控电极于AA截面的截面图。如图1A及1B所示,目前单玻璃触控技术及内嵌式触控技术形成ITO触控电极10的方式以单层ITO图纹完成发射电极101与感应电极102的布设,由于发射电极101图纹与感应电极102图纹彼此相隔离且不接触,因此必须于电路导通的感应电极102图纹上,先就发射电极101图纹所需横跨的部份利用架桥方式形成一覆盖的绝缘层103,尔后再于该绝缘层103上形成一跨接导线104连接各发射电极101图纹单元而完成整体ITO触控电极10。然而实际应用时,除了工艺繁复、成本较高以及良率无法提升之外,于该绝缘层103上各发射电极101图纹单元的跨接导线104部份更易因高电阻的存在而影响整体触控性能的操作。

此外,传统内嵌式触控技术的感应电极层较接近显示模组的驱动线路而容易引入更多杂讯。再则,传统内嵌式触控技术需于显示模组的工艺步骤中增加多道工序以形成内嵌触控结构,此将会降低显示器产出量,拉长生产周期,使整体生产成本增加,且不易客制化,不易增加附加价值,并且无法使可靠度与良率提升。另外,回归技术本身:首先,传统内嵌式触控技术的导入估计会让面板厂于量产前即承受3%至10%不等的良率损失,也因此将造成可观的工艺及材料成本损失,所以良率提升势必为重要任务;再者,对于内嵌式触控技术含份最高的置入内嵌式(In-cell)触控显示模组(Touch Display Module,TDM),触控与显示层别高度共用线路布局,一旦面板解析度再提升,除需制作良率考量外,画素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和充电率(Charging Ratio)间的权衡(Trade-off)、显示驱动与触控侦测的分时处理(Timing Control)等机制,以及面板内部的电磁场杂讯干扰等等,原本就存在着一道道有待解决的关卡。此外,未来随产品在大尺寸、高解析的进化需求下,更需提出其他优化设计来增加产品可靠度。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以解决先前技术所面临的触控灵敏度不佳、工艺繁复、成本较高、迭构无法薄化、良率无法提升、光学性质较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及其适用的触控显示装置,其将金属网格线路设置于玻璃基板的至少一表面并以透光绝缘层保护与隔离,且可整合玻璃盖板或彩色滤光元件的功能,进而施用于触控显示装置,藉此使触控感应线路具有较佳视效、较佳光学特性与较低电阻值,可提升触控反应速度,并且使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轻薄化,简化工艺,降低成本,提升良率,实现超窄边框、无边框、可挠折性、可弯曲与任意笔触,包含主动、被动以及混合型笔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适用的触控显示装置,其将金属网格线路预先设置于玻璃基板的至少一表面,再将触控功能整合于玻璃盖板或彩色滤光元件的玻璃基板中,进而应用于触控显示装置内,藉此使触控显示装置具有极佳视效、极低反射率、无反光色偏兼具高触控解析度、具高整合良率、具抗静电能力,且不影响应用于高解析度的UHD、QWHD的萤幕视效。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包含玻璃基板、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一透光绝缘层及第二金属导电层。玻璃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第一金属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基板的第一表面,并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线路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第一透光绝缘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导电层上,且至少部分覆盖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二金属导电层,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上或设置于玻璃基板的第二表面,且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线路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其中第二金属网格线路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通过该第一透光绝缘层或该玻璃基板相隔离且不导通,且第一金属网格线路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错位设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含一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上偏光板、显示模组、下偏光板及背光模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包括玻璃盖板、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一透光绝缘层及第二金属导电层。玻璃盖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第一金属导电层,设置于玻璃盖板的第一表面,并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线路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第一透光绝缘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导电层上,且至少部分覆盖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二金属导电层,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上或设置于玻璃盖板 的第二表面,且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线路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其中第二金属网格线路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通过该第一透光绝缘层或该玻璃盖板相隔离且不导通,且第一金属网格线路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错位设置。上偏光板,设置于玻璃盖板的下方。显示模组,设置于上偏光板的下方。下偏光板,设置于显示模组的下方。背光模组,设置于下偏光板的下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再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含玻璃盖板、上偏光板、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彩色滤光层、液晶层、电晶体阵列层、下偏光板及背光模组。上偏光板,设置于玻璃盖板的下方。金属网格触控模组,设置于上偏光板的下方,且包括玻璃基板、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一透光绝缘层及第二金属导电层。玻璃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第一金属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基板的第一表面,并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线路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第一透光绝缘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导电层上,且至少部分覆盖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二金属导电层,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上,且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线路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其中第二金属网格线路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通过该第一透光绝缘层或该玻璃基板相隔离且不导通,且第一金属网格线路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错位设置。彩色滤光层,设置于玻璃基板的第二表面。液晶层,设置于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的下方。电晶体阵列层,设置于液晶层的下方。下偏光板,设置于电晶体阵列层的下方。背光模组,设置于下偏光板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触控显示装置的ITO触控电极的架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的ITO触控电极于AA截面的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2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BB截面的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3B为图3A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3C为图2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BB截面的另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3D为图2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BB截面的另一示范性结构的截 面图。

图3E为图3D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金属网格线路的金属微线的一示范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图7所示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CC截面的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8B为图7所示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CC截面的另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ITO触控电极

101:发射电极

102:感应电极

103:绝缘层

104:跨接导线

1:金属网格触控模组

11:玻璃基板

111a:第一表面

111b:第二表面

112a:第一侧边

112b:第二侧边

112c:第三侧边

113:可视触控区

114:周边线路区

115:遮光图案层

12:第一金属导电层

121:第一金属网格线路

122:第一金属引线

123:网格单元

13:第一透光绝缘层

131:第一抗反射层

132:第二抗反射层

133:第三抗反射层

14:第二金属导电层

141:第二金属网格线路

142:第二金属引线

15:第二透光绝缘层

16:排线连接部

2:触控显示装置

21:玻璃基板

22:上偏光板

23:显示模组

231:彩色滤光元件

2311:彩色滤光层

232:液晶层

233:电晶体阵列层

24:下偏光板

25:背光模组

AA、BB、CC: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系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2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BB截面的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如图2及图3A所示,本发明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包含玻璃基板11、第一金属导电 层12、第一透光绝缘层13、第二金属导电层14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玻璃基板11可为薄玻璃或可弯曲玻璃,且不以此为限。第一金属导电层12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a上,且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其中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邻接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一侧边112a且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相连接。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的构成可通过直接金属油墨网印方式,或以一蒸镀或溅镀或涂布金属层加以光罩微影蚀刻工艺方式形成。当然也可以卤化金属加以化学还原方式为之,本发明并不受限于其形成方式。第一透光绝缘层13设置于第一金属导电层12上,且至少部分覆盖第一金属导电层12。

第二金属导电层14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13上,且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通过第一透光绝缘层13相隔离且不导通,且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13上,并且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实质上错位设置。此外,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共同组配而于玻璃基板11上方构成于一可视触控区113。第二金属引线142邻接该玻璃基板11的第二侧边112b而设置于该第一透光绝缘层13之上,并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相连接。可替换地,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亦可部分地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二侧边112b,部分地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三侧边112c,并且分别地延伸至玻璃基板11的第一侧边112a(未图示于图2)。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与第二金属引线142共同组配构成一相对于可视触控区113的周边线路区114。应注意的是,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与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于玻璃基板11上的设置方式并不以前述实施例为限,其亦可依实际应用需求而调整与变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的构成方式,与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的构成相同,可通过直接金属油墨网印方式,或以一蒸镀或溅镀或涂布金属层加以光罩微影蚀刻工艺方式形成。当然也可以卤化金属加以化学还原方式为之,本发明并不受限于其形成方式。于一些实施例中,玻璃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a及第二表面111b分别面向显示模组侧及外部环境侧,且第二表面111b上更可增设一遮光图案层115,该遮光图案层115对位于周边线路区114,可覆盖 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使其不被视认。可替换地,遮光图案层115亦可设置在玻璃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a与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之间,如图3B所示,使其不被视认,但不以此为限。遮光图案层115可通过油墨网印方式,或以蒸镀或溅镀或涂布或喷涂有色有机或无机材料加以图案化形成。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可分别构成触控电路所需的感应电极及发射电极结构,当然其对应关系并不受限,即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为感应电极时,第二金属网格线络141即为发射电极;反之亦同。当然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可分别透过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导接而整合于一排线连接部16输出。于本实施例中,于第二金属导电层14上更设置有第二透光绝缘层15,用以覆盖保护第二金属导电层14。第二透光绝缘层15的主要作用在绝缘保护其下方的第二金属导电层14。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C所示,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可部分覆盖于第一金属导电层12,且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第二透光绝缘层15(如图3A所示)亦可省略。于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可仅覆盖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而未覆盖于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且第二透光绝缘层15可仅覆盖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而未覆盖于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亦即第一透光绝缘层13与第二透光绝缘层15可仅覆盖于可视触控区113上。

图3D揭示图2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BB截面的另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如图3D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包含玻璃基板11、第一金属导电层12、第一透光绝缘层13、第二金属导电层14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玻璃基板11具有第一表面111a及与其相对的第二表面111b。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1a与第二表面111b以分别面向外部环境侧及显示模组侧为较佳。第一金属导电层12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a,并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其中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邻接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一侧边112a且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相连接。第一透光绝缘层13设置于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上方,且覆盖于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上,用以保护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另一方面,第二金属导电层14 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1b,其亦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其中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1b上,并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共同组配构成可视触控区113。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通过玻璃基板11相隔离且不导通,且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大体上错位设置。第二金属引线142邻接玻璃基板11的第二侧边112b而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1b上,并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相连接。可替换地,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亦可部分地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二侧边112b,部分地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三侧边112c,并且分别地延伸至玻璃基板11的第一侧边112a。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与第二金属引线142共同组配构成位于可视触控区113周边的周边线路区114。第二透光绝缘层15设置于第二金属导电层14上,且覆盖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用以保护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于此实施中,关于第一金属导电层12及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构成方法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又做为感应电极及发射电极的应用,其对应位置亦可互换,本发明亦不以此为限。

惟前述实施例所得的特殊的金属网格线路结构并不影响光线于触控薄膜的通透。实际应用时,更可针对前述金属网格线路的细微结构进一步优化,如当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以光罩显影蚀刻工艺制得时,控制光罩显影蚀刻工艺中各层蚀刻率以产生阶梯状表面的电极结构,可进一步将光线散射,降低被视认性。或于金属网格线路的金属微线表面覆盖一层黑化涂料层或在电极处加上粗化结构和色度调和层,藉此以降低金属反光影响偏光板的应用。更甚者,本发明的金属网格线路及多个金属引线预先整合于玻璃基板中,故得以将触控功能整合于玻璃盖板及彩色滤光元件的玻璃面板中,再直接导入触控显示装置内应用。

于一些实施例中,构成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以及构成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与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的金属微线的材料可选自铜、金、银、铝、钨、铁、镍、铬、钛、钼、铟、锌、锡、钽、钒、铬、钴、锰或其至少任二者以上所 组成的复合材料,如铜钛铁合金、铜镍铁合金、镍铜合金、镍锌合金、镍钽合金、镍钨合金、镍铬合金、镍铜铬合金等,且不以此为限。其中,金属微线宽度可介于1μm至20μm,且以介于1μm至5μm为较佳,更以介于1μm至3μm为最佳。金属微线厚度可介于0.1μm至20μm,且以介于0.1μm至5μm为较佳。

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则可分别为抗反射介电绝缘层,其由氟化镁(MgF2)、氧化钛(TiO2)、氧化铌(Nb2O5)、氧化钽(Ta2O5)、氧化锆(ZrO2)、氧化钇(Y2O3)、氧化硅(SiO2)、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氮氧化硅(SiNxOy)、氧化铟锡(ITO)或其组合材料所构成,藉此使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提供介电层功能以保护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以及保护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与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且亦可使光线得以充分通过,并同时提供抗反射的功效。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的透光绝缘抗反射功效除了可透过前述透明金属或氧化物材料的选用施行外,更可透过多层抗反射介电绝缘的组合提升功效。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更可组配设计为双层抗反射膜的设计,以一层低折射率材料与一层高折射率材料堆迭,而其厚度可为但不受限于1/4λ与1/4λ或1/2λ与1/4λ的厚度设计组合,其中λ为可见光波长的范围。由于光线通过不同介质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当不同薄膜层的反射光互相产生破坏性干涉时,反射光就会被抵销,如此就可达成抗反射的效果。若想得到更宽广的低反射区,则更可透过三层以上的膜层迭构去设计。图3E更揭示图3D中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另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其构成元件与结构与图3D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惟相较于图3D的实施例,图3E的第一透光绝缘层13包括第一抗反射层131、第二抗反射层132及第三抗反射层133,其中第一抗反射层131与第三抗反射层133为两层1/4λ厚度膜,中间加插一层1/2λ厚度的第二抗反射层132为拓宽层。第一抗反射层131与第三抗反射层133可视为低折射率及中折射率膜层,分别具有折射率为n1及n3。而设置于第一抗反射层131与第三抗反射层133间的1/2λ厚度的第二抗反射层132,折射率为n2。则n1及n3需满足而n2必须满足:其中ns为玻璃基板11的折射率,n0为空气的折 射率。藉此,由第一抗反射层131、第二抗反射层132及第三抗反射层133所构成的第一透光绝缘层13除可提供介电层功能以保护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之外,其更具有宽广的抗反射范围。当然,本发明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的抗反射多层膜组合变化并不受限于前述实施例,不同折射率材质及抗反射层厚度或多层膜设计可交替组合变化于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之间,使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提供介电层功能以保护第一金属导电层12及第二金属导电层14外,且亦可使光线得以充分通过,并一并提供抗反射的功能。

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所构成的感应电极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所构成的发射电极彼此错位设置,且分别以弧形为佳。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金属网格线路的金属微线的一示范性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构成于可视触控区113的金属微线以弧形为佳,其曲率半径以介于0.05mm至5mm为佳,且倾斜于第一轴线(如X轴线)与第二轴线(如Y轴线),倾斜角度以介于30度至60度为佳,且多个网格单元123的轮廓皆不同,通过此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或避免干涉纹(Moire)。于一些实施例中,在双层电极的设计架构下,下层电极层的有效感应线路导电材料总面积系大于上层电极层的有效感应线路导电材料总面积,藉此可有效提升触控灵敏度、解析度与精准度;同时满足一组触控图案对应多组显示装置RGB排列(layout),而不会产生莫尔纹的设计。

图5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包含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上偏光板22、显示模组23、下偏光板24,以及背光模组25,其中触控显示装置2由上而下的元件构成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上偏光板22、显示模组23、下偏光板24,以及背光模组25。显示模组23为液晶显示模组,且包括依序层迭设置的彩色滤光元件231、液晶层232以及电晶体阵列层233。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即与图2对应图3D揭示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相同。于本实施例中,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玻璃基板11可架构为触控显示模组2的玻璃盖板,且由于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第一金属导电层12及第二金属导电层14可分别由第一透光绝缘层13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所覆盖保护,故即便做为触控显示装置2的 玻璃盖板功能,使用者仍得以手指直接进行触控操作而不损坏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结构。

图6系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包含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上偏光板22、显示模组23、下偏光板24,以及背光模组25,其中触控显示装置2由上而下的元件构成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上偏光板22、显示模组23、下偏光板24,以及背光模组25。显示模组23为液晶显示模组,且包括依序层迭设置的彩色滤光元件231、液晶层232以及电晶体阵列层233。其中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即与图2对应图3A或对应图3C揭示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相同。不同于图5的实施例,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以相对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a面向于上偏光板22,而以玻璃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1b提供使用者以手指直接触控操作。

图7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A为图7所示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CC截面的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的结构由上而下的元件构成为玻璃盖板21、上偏光板22、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液晶层232、电晶体阵列层233、下偏光板24,以及背光模组25。其中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如图8A所示,其结构包含玻璃基板11、第一金属导电层12、第一透光绝缘层13、第二金属导电层14及第二透光绝缘层15。玻璃基板11可架构为液晶显示模组中布设彩色滤光元件的玻璃基板,换言之,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可作为彩色滤光元件的一部分。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导电层12设置于玻璃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1a上,并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及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其中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架构为触控电路的发射电极。第一透光绝缘层13设置于第一金属导电层12上,且完全覆盖第一金属导电层101。第二金属导电层14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13之上,且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及多个第二金属引线142。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与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通过第一透光绝缘层13相隔离且不导通,且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13上,并且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大体上错位设置。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共同组配而于玻璃基板11 上方构成于可视触控区113。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架构为触控电路的感应电极,其中发射电极与感应电极的位置可互换,不以此实施例为限。第二金属引线142设置于第一透光绝缘层13之上,并与多个第一金属引线122共同组配构成位于可视触控区113周边的周边线路区114。此外,玻璃基板11相对于第一表面111a的第二表面111b则更设置有彩色滤光层2311。于此,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具彩色滤光层2311的第二表面111b即向下结合于液晶层232之上,而液晶层232之下则设有电晶体阵列层233,则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玻璃基板11及彩色滤光层2311与液晶层232及电晶体阵列层233便成为一液晶显示模组结构。通过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所构成的触控电路,如图7所示,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液晶层232与电晶体阵列层233即同时整合为一内嵌式液晶显示模组。

图8B为图7所示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于CC截面的另一示范性结构的截面图。如第7及8B图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及其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构成元件与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惟相较于图8A的实施例,于图8B中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更省略第二透光绝缘层15。于此实施例中,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上方可利用光学胶直接与上偏光板22贴合,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第二金属导电层14则可为上偏光板22所保护。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则与液晶层232及电晶体阵列层233组构为一液晶显示模组结构。通过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的第一金属导电层12的第一金属网格线路121与第二金属导电层14的第二金属网格线路141所构成的触控电路,如图7所示,由上而下的元件迭构玻璃盖板21、上偏光板22、金属网格触控模组1、液晶层232、电晶体阵列层233、下偏光板24,以及背光模组25即得构成触控显示装置2。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及其适用的触控显示装置,其将金属网格线路预先设置于玻璃基板的至少一表面,再将触控功能整合于玻璃盖板或彩色滤光元件的玻璃基板中,进而应用于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内。由于金属网格线路具有较低的片电阻,故可使触控感应线路具有较佳视效与较低电阻值,进而提升触控反应速度,并且使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轻薄化,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及提升良率,实现超窄边框、无边框、可挠折性、 可弯曲与任意笔触,包含主动、被动以及混合型笔触。另一方面,高效能抗反射的触控模组整合于玻璃盖板或彩色滤光元件的玻璃基板中,得以使触控显示装置具有极佳视效、极低反射率、无反光色偏兼具高触控解析度、具高整合良率、具抗静电能力,且不影响应用于高解析度的UHD、QWHD的萤幕视效。

本发明得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