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装置、主机装置以及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5146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外围装置、主机装置以及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围装置、一种主机装置以及一种处理方法,并且具体而言,例如,涉及一种外围装置、一种主机装置以及一种处理方法,其中,在具有插头的插头装置或者具有插座的插座装置内,可以切换分配给插头或插座的端子的电功能。

<交叉引用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4月11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4-082138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具有插头的插头装置或者具有插座的插座装置的实例包括在PTL 1中描述的充电装置、数据保持装置或充电适配器。

在PTL 1中描述的充电装置是具有插头的插头装置,并且数据保持装置和充电适配器是具有插座的插座装置。

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连接至充电装置的插头。在充电装置的插头连接至数据保持装置的插座时,充电装置通过数据线从数据保持装置中获取数据。

进一步,充电适配器具有机械检测开关,并且在充电适配器的插头与充电适配器的插座的连接由检测开关机械检测时,在充电装置中使用数据线给嵌入充电装置内的内置电池充电。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号2013-055774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顺便提一下,近年来,需要一种技术,该技术能够切换插头或插座的端子的电功能,同时在插头装置与插座装置之间传输和接收通过多路复用多个电信号所获得的多路复用数据。

可取地能够切换插头或插座的端子的电功能,同时在插头装置与插座装置之间传输和接收通过多路复用多个电信号所获得的多路复用数据。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外围装置是一种外围装置,包括:插头,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能移除地插入主机装置的插座内;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头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检测器,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主机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以及功能开关,其偶接至所述插头的至少第二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将电功能分配给所述第二端子。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外围装置的处理方法是一种外围装置的处理方法,所述外围装置包括:插头,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能移除地插入主机装置的插座内;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头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以及检测单元,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主机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外围装置将电功能分配给与所述第一端子不同的第二端子。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主机装置是一种主机装置,包括:插座,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接收插头装置的插头;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座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检测单元,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插头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以及功能切换单元,其偶接至所述插座的至少第二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将电功能分配给所述第二端子。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主机装置的处理方法是一种主机装置的处理方法,所述主机装置包括:插座,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接收插头装置的插头;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座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以及检测单元,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插头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主机装置将电功能分配给与所述第一端子不同的第二端子。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技术,例如,可以切换插头或插座的端子的电功能,同时在插头装置与插座装置之间执行通过多路复用多个电信号所获得的多路复用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进一步,不必限制在本文中描述的效果,并且所述效果可以是在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一个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技术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实例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应用本技术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实例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一具体实例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二具体实例的方框图;

图5是示出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三具体实例的方框图;

图6A是示出将插头插入插座内并且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示图;

图6B是示出将插头插入插座内并且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示图;

图6C是示出将插头插入插座内并且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示图;

图7A是示出从移除状态中将插头插入插座内的状态的示图;

图7B是示出从移除状态中将插头插入插座内的状态的示图;

图7C是示出从移除状态中将插头插入插座内的状态的示图;

图7D是示出从移除状态中将插头插入插座内的状态的示图;

图7E是示出从移除状态中将插头插入插座内的状态的示图;

图8是示出将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插入状态的变化的流程图;

图9A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9B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9C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9D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9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0是示出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流程图;

图11A是示出从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状态的示图;

图11B是示出从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状态的示图;

图11C是示出从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状态的示图;

图11D是示出从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状态的示图;

图11E是示出从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状态的示图;

图12A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2B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2C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2D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2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3是示出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的机械检测机构的示图;

图14A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4B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4C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4D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4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插头插入插座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5A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5B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5C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5D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5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在从插座中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6A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6B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6C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6D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6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供应给外围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7A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7B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7C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7D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7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供应给主机装置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图18是示出应用本技术的计算机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实例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用本技术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应用本技术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实例的方框图。

在图1,信号处理系统包括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

主机装置10包括插座11、对应性检测单元12、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控制单元14、功能切换单元15、一个或多个(K)功能块161、162、...16K、储存单元17以及信号处理单元18。

由于主机装置10包括插座11,所以主机装置10是插座装置。

例如,插座11是多极单头插座,多极单头插头插入该多极单头插座内并且具有多个(N)端子(N极)J1、J2、...、J#N。

例如,作为在插座11的N个端子J1到J#N之中的预定端子的端子J1连接至用于传输和接收多路复用数据的多路复用通信线JL,并且进一步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连接至对应性检测单元12和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

除了在插座11的这N个端子J1到J#N之中的端子J1以外的一个端子J#M(M是等于或大于2并且等于或小于N的整数)连接至地面(接地)。

而且,在插座11的端子J1到J#N之中的N-2其他端子J#n(除了端子J1和J#M以外的(N-2)端子J#n)连接至功能切换单元15。

对应性检测单元12检测其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是否是能够处理预定的多路复用数据的装置(在后文中称为对应装置)。

即,对应性检测单元12监控多路复用通信线JL,并且在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接收具有预定的认证模式PTNP的多路复用数据时,检测其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

对应性检测单元12将表示检测结果的检测信息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该检测结果表示其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是否是能够处理预定的多路复用数据的装置。进一步,对应性检测单元12必要时基于检测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

在此处,由于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可以处理下面描述的多路复用数据,所以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均是对应装置。

在对应性检测单元12的检测信息表示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插头)是对应装置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端子J1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对应装置)并且从该插头装置中接收多路复用数据。

即,例如,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将从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中供应的多个数字信号(信息)多路复用成预定格式的多路复用数据(例如,将表示在具有预定位长度的帧的每位中的预先确定的信息的数字信号设置为多路复用数据),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端子J1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

进一步,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端子J1接收从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中传输的多路复用数据,并且多路分用(解调)多路复用数据,以将多路复用数据分成多个原始数字信号。而且,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将与多路复用数据分离的数字信号供应给信号处理单元18或控制单元14。

进一步,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将表示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信息供应给控制单元14。

控制单元14控制整个主机装置10。

进一步,控制单元14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信息(信号),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

进一步,控制单元14从储存单元17中读取关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并且必要时,将该信息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在此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在多路复用数据中包括从控制单元14中供应的装置信息,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端子J1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

例如,在对应性检测单元12、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的控制下,功能切换单元15电连接插座11的端子J#n和在功能块161到16K之中的任何一个功能块16k,从而将功能块16k的电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

因此,通过改变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n的功能块16k,功能切换单元15可以切换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的电功能。

功能块16k提供预定的功能。例如,由功能块16k提供的功能包括传输电源(作为电源的电力)的电源功能、输出模拟音频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或者接收(输入)模拟音频的模拟音频输入功能。

例如,在功能块16k提供电源功能时,例如,功能块16k将作为电源的电力从电池(未示出)中输出给功能切换单元15,或者功能块16k从功能切换单元15中接收电力供应并且通过电力给电池(未示出)充电。

例如,在功能块16k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时,例如,功能块16k获取从信号处理单元18中供应的数字音频信号,执行DA(数模)转换,必要时进行放大,并且将所产生的模拟音频信号输出给功能切换单元15。

例如,在功能块16k具有模拟音频输入功能时,例如,功能块16k包括由电阻上拉的信号线,并且通过上拉信号线,将从功能切换单元15中供应的模拟音频信号供应给信号处理单元18,该信号线是一端连接至功能切换单元15并且另一端连接至信号处理单元18的信号线。

储存单元17储存关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例如,装置信息可以包括表示主机装置10是哪种类型的装置(例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或PC(个人电脑))的信息、表示主机装置10的功能(功能块161到16K的功能或者信号处理单元18可以执行的信号处理)的信息、或者表示将主机装置10的哪个功能提供给连接至(插入)插座11的插头装置(其类型)的信息。

进一步,装置信息可以包括识别主机装置10的制造商等的供应商ID(身份)或者用于识别主机装置(实体)的模型等的产品ID。

进一步,装置信息可以包括配置信息,其表示主机装置10的配置、模型、使用、性能等。

例如,信号处理单元18使用与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供应的多路复用数据分离的数字信号以及从功能块16k中供应的信号处理各种信号。

进一步,信号处理单元18必要时执行将通过信号处理等获得的信号供应给功能块16k或者将针对外围装置20的命令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

进一步,在作为对应装置的外围装置20的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可以在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端子J1与外围装置20交换的多路复用数据中包括下面描述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

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可以基于与多路复用数据分离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

进一步,信号处理单元18可以基于与多路复用数据分离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执行外围装置20的信号处理。

外围装置20包括插头21、对应性检测单元22、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控制单元24、功能切换单元25、一个或多个(L)功能块261、262、...26L、储存单元27以及多个(R)I/F(接口)281、282、...、28R

由于外围装置20包括插头21,所以外围装置20是插头装置。

例如,插头21是多极单头插头,并且包括多个(N)端子(N极)P1、P2、...、P#N。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插头21的端子P#n(电)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n。

例如,作为在插头21的N个端子P1到P#N之中的预定端子的端子P1连接至用于传输和接收多路复用数据的多路复用通信线PL,并且进一步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连接至对应性检测单元22和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除了在插头21的N个端子P1到P#N之中的端子P1以外的一个端子P#M连接至地面。

而且,在插头21的端子P1到P#N之中的N-2其他端子P#n(除了端子P1和P#M以外的N-2端子P#n)连接至功能切换单元25。

对应性检测单元22检测插头21插入插座内的插座装置是否是能够处理预定的多路复用数据的对应装置。

即,对应性检测单元22监控多路复用通信线PL,并且在对应性检测单元22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接收具有预定的认证模式PTNJ的多路复用数据时,对应性检测单元22检测插头21插入插座内的插座装置是对应装置。

对应性检测单元22将表示其插头21插入插座内的插座装置是否是能够处理预定的多路复用数据的装置的检测结果的检测信息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进一步,对应性检测单元22必要时基于检测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

在对应性检测单元22的检测信息表示插头21插入其内(插入插座内)的插座装置是对应装置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和端子P1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插头21插入其内的插座装置(对应装置)并且从该插座装置中接收多路复用数据。

即,例如,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将从控制单元24或I/F 28r中供应的多个数字信号(信息)多路复用成预定格式的多路复用数据,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和端子P1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插头21插入其内的插座装置。

进一步,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和端子P1接收从插头21插入其内的插座装置中传输的多路复用数据,并且通过多路分用多路复用数据,将多路复用数据分成多个原始数字信号。而且,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将与多路复用数据分离的数字信号供应给I/F 28r或控制单元24。

进一步,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将表示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信息供应给控制单元24。

控制单元24控制整个外围装置20。

进一步,控制单元24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的信息(信号),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

进一步,控制单元24必要时从储存单元27中读取关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并且将该装置信息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在此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在多路复用数据中包括从控制单元24中供应的装置信息,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和端子P1将装置信息传输给插头21插入其内的插座装置。

例如,在对应性检测单元22或控制单元24的控制下,通过电连接插座21的端子P#n和在功能块261到26L之中的任何一个功能块26l,功能切换单元25将功能块26l的电功能分配给插座21的端子P#n。

因此,通过改变连接至插座21的端子P#n的功能块26l,功能切换单元25可以切换分配给端子P#n的电功能。

功能块26l提供预定的功能。例如,由功能块26l提供的功能包括上述电源功能、模拟音频输出功能以及模拟音频输入功能。

例如,在功能块26l提供电源功能时,例如,功能块26l将作为电源的电力从电池(未示出)等中输出给功能切换单元25,或者功能块26l从功能切换单元25中接收电力供应并且通过电力给电池(未示出)充电,或者通过电力操作,作为电源。

在功能块26l提供这种电源功能的情况下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将功能块26l的电源功能分配给插座21的端子P#n时,例如,在主机装置10中,具有电源功能的功能块16k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n,因此,将功能块16k的电源功能分配给端子J#n。

而且,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的端子J#n、插头21的端子P#n以及功能切换单元25,在主机装置10中具有电源功能的功能块26k与在外围装置20中具有电源功能的功能块16l之间进行电力传输。

例如,在功能块26l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时,例如,功能块26l包括驱动器(例如,包括线圈和振动板的换能器,其将音频信号转换成声音(声波),作为空气振动)(可以称为扬声器),并且输出(发射)对应于从功能切换单元25中供应的模拟音频信号的声音。

在功能块26l提供这种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情况下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将功能块26l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分配给插座21的端子P#n时,例如,在主机装置10中,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k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n,因此,将功能块16k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分配给端子J#n。

而且,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的端子J#n、插头21的端子P#n以及功能切换单元25,由在主机装置10中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k输出的模拟音频信号供应给在外围装置20中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26l,并且在功能块26l的驱动器中输出对应的模拟音频。

例如,在功能块26l具有模拟音频输入功能时,例如,功能块26l包括麦克风(未示出),作为换能器,该换能器将作为物理量的声音(声波)转换成作为电信号的音频信号,并且例如,收集声音,例如,用户的语音,并且将对应的模拟音频信号输出给功能切换单元25。

在功能块26l提供这种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情况下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将功能块26l的模拟音频输入功能分配给插座21的端子P#n时,例如,在主机装置10中,具有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功能块16k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n,因此,将功能块16k的模拟音频输入功能分配给端子J#n。

而且,通过功能切换单元25、插头21的端子P#n、插座11的端子J#n以及功能切换单元15,由在外围装置20中具有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功能块26l输出的模拟音频信号供应给主机装置10的具有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功能块16k,并且通过功能块16k供应给信号处理单元18。

储存单元27储存关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例如,装置信息可以包括表示外围装置20是哪种类型的外围装置(没有麦克风的头戴式受话器(双耳式耳机或耳机)、具有麦克风的头戴式受话器等)的信息、表示外围装置20的功能(功能块261到26L的功能或者I/F 28到28R的处理)的信息、或者表示将外围装置20的哪个功能提供给插头21插入其内的插座装置(其类型)的信息。

进一步,装置信息可以包括识别外围装置20的制造商等的供应商ID或者用于识别外围装置20(实体)的模型等的产品ID。

进一步,装置信息可以包括配置信息,其表示外围装置20的配置、模型、使用、性能等。

I/F 28r是用于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交换电信号的接口。在I/F 28r中,执行将电信号输出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并且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输入电信号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GPIO(通用输入/输出)接口、或与对应于接口的装置连接的单元可以用作I/F 28r

进一步,I/F 281到28R可以包括:用于输入物理量的多个物理量输入装置,作为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将物理量转换成数字信号,作为电信号,并且将数字信号输出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用于输出物理量的多个物理量输出装置,作为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将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输入(供应)的数字信号作为电信号转换成物理量并且输出物理量。

物理量输入装置的实例包括数字麦克风单元、开关单元或传感器单元,并且物理量输出装置的实例包括驱动器单元或发光单元。

例如,数字麦克风单元包括:麦克风,其将声音作为物理量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放大器,其放大模拟音频信号;以及ADC(模数转换器),其在放大成例如1位数字音频信号之后,在模拟音频信号上执行AD(模数)转换(Δ-σ调制),并且收集声音,作为物理量,将声音转换成对应的数字音频信号,并且将数字音频信号供应(输出)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例如,开关单元包括用户按压的开关,并且将作为物理量的用户对开关的按压操作(压力)转换成作为电信号的表示打开或关闭开关的1位数字信号(阻抗),并且将数字信号供应(输出)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例如,传感器单元包括:传感器,其检测物理量,例如,温度(包括体温)、湿度、光或速度,并且输出对应的电信号;以及ADC,其AD转换由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并且检测物理量,例如,温度,将物理量转换成对应的数字信号,并且将数字信号供应(输出)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驱动器单元包括DAC(数模转换器),其例如在数字音频信号上进行DA(数模)转换,并且输出模拟音频信号;放大器,其放大模拟音频信号;以及驱动器(扬声器),其在放大之后,输出对应于音频信号的声音,并且将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供应(输入)的数字音频信号作为电信号转换成对应的音频,作为物理量,并且输出音频。

例如,发光单元包括发光装置,其发射红外线,将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供应的数字信号作为电信号转换成光,例如,红外线,作为物理量,并且输出光。

在此处,物理量输入装置或物理量输出装置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其一些或所有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围装置20(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上。

即,例如,包括麦克风、放大器以及ADC的数字麦克风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使得麦克风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围装置20上。进一步,例如,包括DAC、放大器以及驱动器的驱动器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使得驱动器或驱动器和放大器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围装置20上。

进一步,在插头21插入作为对应装置的主机装置10的插座11内时,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插座11的端子J1、插头21的端子P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PL,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和23之间交换数字多路复用数据。

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和23之间交换的多路复用数据可以包括储存在储存单元17内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从主机装置10到外围装置20的命令、由I/F 28r输出的数字信号以及供应(输入)给I/F 28r的数字信号。

而且,控制单元24可以基于与多路复用数据分离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

进一步,在图1,在主机装置10中,多路复用通信线JL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1,并且通过固定的方式将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在后文中称为多路复用通信)的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1。进一步,插座11的端子J1连接至地面,因此,通过固定的方式将地面的功能分配给端子J#M。

因此,在主机装置10中,功能切换单元15将功能分配给其的目标端子是在插座11的端子J1到J#N之中的除了端子J1和J#M以外的N-2端子,但是端子J1和J#M可以是功能切换单元15将功能分配给其的目标端子。

在这方面,这同样适用于外围装置20的插头21的端子P1到P#N。

图2是示出图1的信号处理系统的操作的实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主机装置10的插座11和外围装置20的插头21未连接。

在步骤S2中,用户开始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在用户继续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在步骤S3中,该状态变成将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的状态(插头21可以不再插入插座11内,在后文中称为完全插入状态)。

在插头21进入完全插入状态时,插座11的端子J#n和插头21的端子P#n(电)连接。

而且,在步骤S11中,主机装置10的对应性检测单元12确定(检测)插头插入(在后文中简称为连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是否是对应装置。

即,在外围装置20中,例如,在从对应性检测单元22和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观看插头21的端子P1时,在阻抗(或端子P1的电压)发生预定变化时,插头21插入插座内,并且对应性检测单元22或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和插头21的端子P1传输预定的认证模式PTNP的多路复用数据。

对应性检测单元12通过插座11的端子J1和多路复用通信线JL接收该认证模式PTNP。

在对应性检测单元12接收认证模式PTNP时,对应性检测单元12确定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检测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并且在对应性检测单元12不接收认证模式PTNP时,确定插头装置不是对应装置。

在步骤S11中确定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时,处理继续进入步骤S12,并且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将多路复用数据装置信息传输给外围装置20并且从外围装置20中接收多路复用数据装置信息,作为是对应装置的插头装置。

即,通过控制单元14,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从储存单元17中获取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在多路复用数据中包括装置信息,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插座11的端子J1、插头21的端子P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PL,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进一步,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在下面描述的步骤S22中接收多路复用数据,包括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插头21的端子P1、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JL从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传输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

而且,在步骤S13中,在主机装置10中,功能切换单元15基于包含在由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内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例如,从该信息中识别的外围装置20的类型),连接插座11的必要端子J#n和必要功能块16k,以将包含在功能块16k内的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必要端子J#n,作为给外围装置20提供的装置相关功能。

即,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分离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和从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并且将装置信息供应给控制单元14和信号处理单元18。

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因此,功能切换单元15将在包含在功能块161到16K内的功能之中的取决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的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一个或多个端子J#n。

进一步,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信号处理单元18确定要执行的信号处理,并且开始信号处理。

因此,将取决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的功能和信号处理从主机装置10中提供给外围装置20。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确定插头装置并非对应装置时,处理继续进入步骤S14,并且对应性检测单元12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以连接插座11的预定数量的(一个或多个)默认端子J#n和具有默认功能的功能块16k,以将默认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默认端子J#n。

进一步,信号处理单元18确定默认信号处理是要执行的信号处理,并且开始默认信号处理。

因此,在并非对应装置的插头装置连接至主机装置10(插座11)时,将默认功能和默认信号处理从主机装置10中提供给外围装置20。

进一步,在插头21进入完全插入状态时,在步骤S21中,外围装置20的对应性检测单元22确定(检测)插头21插入(在后文中简称为连接)插座内的插头装置是否是对应装置。

即,在主机装置10中,例如,在从对应性检测单元12和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观看插座11的端子J1时,在阻抗(或端子J1的电压)发生预定变化时,插头插入插座11内,并且对应性检测单元12或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插座11的端子J1传输预定的认证模式PTNJ的多路复用数据。

对应性检测单元22通过插座21的端子P1和多路复用通信线PL接收该认证模式PTNJ。

在对应性检测单元22接收认证模式PTNJ时,对应性检测单元22确定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检测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并且在对应性检测单元22不接收认证模式PTNJ时,对应性检测单元22确定插头装置不是对应装置。

在步骤S21中确定插座装置是对应装置时,处理继续进入步骤S22,并且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在多路复用数据内包括装置信息,并且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主机装置10并且从主机装置10中接收多路复用数据,作为是对应装置的插座装置。

即,通过控制单元24,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从储存单元27中获取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在多路复用数据中包括装置信息,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插头21的端子P1、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JL,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

进一步,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在上述步骤S12中接收多路复用数据,包括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插座11的端子J1、插头21的端子P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PL从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传输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

而且,在步骤S23中,在外围装置20中,功能切换单元25基于包含在由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内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例如,从该信息中识别的主机装置10的类型),连接插头21的必要端子P#n和必要功能块26l,以将功能块26l的功能分配给插头21的必要端子P#n,作为给主机装置10提供的装置相关功能。

即,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分离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和从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并且将装置信息供应给控制单元24。

控制单元24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因此,功能切换单元25将在功能块261到26L的功能之中的取决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的功能分配给插头21的一个或多个端子P#n中的每个。

结果,将取决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的功能从外围装置20中提供给主机装置10。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中确定插座装置并非对应装置时,处理继续进入步骤S24,并且对应性检测单元22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以连接插头21的预定数量的(一个或多个)默认端子P#n和具有默认功能的功能块26l,以将默认功能分配给插头21的默认端子P#n。

因此,在并非对应装置的插座装置连接至外围装置20(插头21)时,将默认功能从外围装置20中提供给主机装置10。

如上所述,主机装置10包括检测插座11和插头装置是否是对应装置的对应性检测单元12,并且在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时,主机装置10通过插座11的端子J1传输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并且进行除了插座11的端子J1和J#M以外的端子的电功能的分配。

进一步,外围装置20包括插头21、包括将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或者将电信号转换成物理量的一个或多个转换单元的I/F 28r、以及检测插座装置是否是对应装置的对应性检测单元22。在插座装置是对应装置时,外围装置20通过插头21的端子P1传输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并且进行除了插头21的端子P1和P#M以外的端子的电功能的分配。

因此,可以切换插座11或插头21的端子的电功能,同时在作为插座装置的主机装置10与作为插头装置的外围装置20之间进行多路复用数据的传输和接收。进一步,可以实现插座11的端子J#n和插头21的端子P#n的有效使用。

进一步,由于主机装置10根据连接至主机装置10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将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但是可以根据连接至主机装置10的外围装置20,灵活地(动态)切换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的功能。

同样,由于外围装置20根据连接至外围装置20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将功能分配给插头21的端子P#n,但是可以根据连接至外围装置20的主机装置10,灵活地切换分配给插头21的端子P#n的功能。

进一步,主机装置10的插座11的端子J#n的数量N和外围装置20的插头21的端子P#n的数量N不必匹配,但是假设插座11的端子J#n的数量N和插头21的端子P#n的数量N匹配,以便简化描述。

进一步,不特别限制在插座11的端子J#n的数量N、插头21的端子P#n的数量N、功能块16k的数量K以及功能块26l的数量L之间的关系。也不特别限制在功能块16k的数量K与功能块26l的数量L之间的关系。

在此处,例如,能够进行信号处理的便携式装置(例如,便携式电话、智能电话、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或膝上型PC(个人电脑))可以用作主机装置10。进一步,例如,能够进行信号处理的任意装置(例如,便携式端子、固定PC或TV(电视机))可以用作主机装置10。

例如,具有将音频信号转换成对应声音并且输出声音的一个驱动器的头戴式受话器、包括收集声音并且将声音转换成对应音频信号的一个或多个驱动器和一个或多个麦克风的头戴式受话器等可以用作外围装置20。

进一步,例如,包括将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的一个或多个转换单元或者将电信号转换成物理量的一个或多个转换单元的装置(例如,如上所述,物理量输入装置或物理量输出装置)可以用作外围装置20。

进一步,对于外围装置20的转换单元,转换单元可以固定至外围装置20,并且转换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使得转换单元的所有或一些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围装置20上。

在后文中,为了方便描述。具有处理音频信号的装置(例如,音乐播放器或电话)的功能的智能电话用作主机装置10,作为智能电话连接至主机装置10的头戴式受话器用作外围装置20,并且描述包括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具体实例。

<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一具体实例>

图3是示出图1的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一具体实例的方框图。

进一步,与在图1的部分对应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后文中,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图3,例如,具有5极的多极3.5mm多极单头插头用作插头21,并且对应于具有5极的多极3.5mm多极单头插头的多极单头插座用作插座11。

因此,插座11包括5个(极)端子J1到J5,并且插头21包括个(极)端子P1到P5。而且,在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时,插座11的端子J#n和插头21的端子P#n(电)连接。

进一步,在图3,在插座11的5个端子J1到J5之中的端子J1连接至多路复用通信线JL,并且端子J2连接至地面。而且,其他端子J3到J5连接至功能切换单元15。

进一步,在图3,在插头21的5个端子P1到P5之中的端子P1连接至多路复用通信线PL,并且端子P2连接至地面。而且,其他端子P3到P5连接至功能切换单元25。

在后文中,连接至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PL的端子J1和P1分别称为通信端子J1和P1,并且连接至地面的端子J2和P2分别称为GND端子J2和P2。

在此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包括具有带5极的3.5mm多极单头插头的头戴式受话器,包括用于输出L和R信道的(2个)L(左)和R(右)信道驱动器(扬声器)的端子、用于收集L和R信道的声音的(2个)L和R信道麦克风的端子以及GND端子。

如上所述具有与包含在现有头戴式受话器内的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头相同的结构的插头可以用作插头21,并且如上所述与包含在现有头戴式受话器内的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头对应的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座可以用作插座11。

在这种情况下,插头21能插入插座装置的插座(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座)内,例如,现有音乐播放器,该插头可以使用具有5极(具有多极单头插头)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进一步,具有5极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插头(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头)能插入插座11内。

进一步,插头21不限于与包含在现有头戴式受话器内的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头相同的插头,并且不限于带5极的插头。即,例如,带2或4极的插头或者带6或更多极的插头可以用作插头21。这同样适用于插座11。

进一步,在图3(以及上述图1和下面要描述的附图),插头21直接位于外围装置20的主体内,以便简化图3,但是插头21可以通过电缆连接至外围装置20的主体。进一步,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可以通过电缆彼此连接,其中,在一端提供与插头21相同的插头,并且在另一端提供与插座11相同的插座。

在此处,包含在现有头戴式受话器内的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头的5极端子(这同样适用于对应于该插头的带5极的插座)包括例如供应给L和R信道驱动器的音频信号的端子(在后文中分别称为L驱动器端子和R驱动器端子)、从L和R信道麦克风中输出的音频信号的端子(在后文中分别称为L麦克风端子和R麦克风端子)、以及连接至地面的GND端子。

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一个实例包括具有带4极的(多极单头)插头(例如,具有CTIA4极的插头,其中,从插头的头部提供L驱动器端子、R驱动器端子、GND端子以及单声道麦克风端子)的头戴式受话器,其中,提供从单声道麦克风中输出的音频信号的单声道麦克风端子,代替在带5极的插头的L驱动器端子、R驱动器端子、L麦克风端子、R麦克风端子、以及GND端子之中的L麦克风端子和R麦克风端子。

进一步,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一个实例包括具有带3极的(多极单头)插头的头戴式受话器,其中,没有在带5极的插头的L驱动器端子、R驱动器端子、L麦克风端子、R麦克风端子、以及GND端子之中的L麦克风端子和R麦克风端子。

带5极的插头21可以被配置成使得GND端子P2连接至带4极的插座的GND端子,带4极的插座的L驱动器端子、R驱动器端子、以及单声道麦克风端子分别连接至在端子P1和P3到P5之中的一个非重叠端子,并且在插头21插入与带4极的插头对应的带4极的插座内时,在带5极的插头21的端子P1到P5之中的任意两个端子或者在4极插座的L驱动器端子、R驱动器端子以及单声道麦克风端子之中的任意两个端子不短路。

进一步,带5极的插头21可以被配置成使得GND端子P2连接至带3极的插座的GND端子,带3极的插座的L驱动器端子和R驱动器端子分别连接至在端子P1和P3到P5之中的一个非重叠端子,并且在插头21插入与带3极的插头对应的带4极的插座内时,在带5极的插头21的端子P1到P5之中的任意两个端子或者3极插座的L驱动器端子和R驱动器端子不短路。

这同样适用于插座11。

在图3,提供5个功能块161到165,作为主机装置10的功能块161到16K

例如,5个功能块161到165的功能块161具有上述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因此,功能块161进行从信号处理单元18供应的数字音频信号的DA转换,必要时放大音频信号,并且将所产生的模拟音频信号输出给功能切换单元15。

进一步,例如,功能块162具有上述模拟音频输入供。因此,例如,功能块162具有信号线,该信号线由电阻上拉并且其一端连接至功能切换单元15并且另一端连接至信号处理单元18,并且功能块162通过上拉的信号线,将从功能切换单元15中供应的模拟音频信号供应(传输)给信号处理单元18。

功能块163到165分别具有预定的功能a、b以及c。例如,作为功能a到c中的一个功能c可以是上述电源功能。

进一步,在图3,提供5个功能块261到265,作为外围装置20的功能块261到26K

例如,功能块261到265的功能块261具有上述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因此,功能块261包括驱动器,并且输出对应于从功能切换单元25中供应的模拟音频信号的音频。进一步,可以在功能块261内提供输出单声道音频的一个驱动器或输出L和R信道音频的两个驱动器。

进一步,例如,功能块262具有上述模拟音频输入功能。因此,功能块262具有麦克风,收集声音,并且将对应的模拟音频信号输出给功能切换单元25。

功能块263到265分别具有预定的功能a、b以及c。例如,如上所述,作为功能a到c中的一个功能c可以是电源功能。

进一步,例如,主机装置10的功能块163和外围装置20的功能块263均具有功能a,但是在功能块163和功能块263电连接的状态中,总体上假设功能块163和263提供功能a。这同样适用于其他功能块16i和26i

在图3,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1以及在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的端子J#n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彼此连接,并且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261以及在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之中的端子P#n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彼此连接。因此,功能块161和功能块261彼此电连接,并且提供模拟音频输出功能。

即,由功能块161输出的数字音频信号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的端子J#n、插头21的端子P#n以及功能切换单元25供应给功能块261,并且从功能块261的驱动器中输出对应于由功能块161输出的数字音频信号的声音。

进一步,具有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功能块162以及在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的端子J#n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彼此连接,并且具有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功能块262以及在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之中的端子P#n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彼此连接。因此,功能块162和功能块262彼此电连接,并且提供模拟音频输入功能。

即,在功能块162中,例如,对应于麦克风收集的声音(例如,用户的语音)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功能切换单元25、插头21的端子P#n、插座11的端子J#n以及功能切换单元15供应给功能块262,并且传输给信号处理单元18。

在信号处理单元18中,例如,如上所述供应(传输)的模拟音频信号DA转换和记录或者传输,作为是智能电话的主机装置10的电荷的音频信号。

进一步,具有功能a的功能块163以及在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的端子J#n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彼此连接,并且具有功能a的功能块263以及在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之中的端子P#n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彼此连接。因此,功能块163和功能块263彼此电连接,并且提供功能a。

进一步,具有功能b的功能块164以及在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的端子J#n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彼此连接,并且具有功能b的功能块264以及在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之中的端子P#n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彼此连接。因此,功能块164和功能块264彼此电连接,并且提供功能b。

同样,具有功能c的功能块165以及在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的端子J#n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彼此连接,并且具有功能c的功能块265以及在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之中的端子P#n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彼此连接。因此,功能块165和功能块265彼此电连接,并且提供功能c。

在图3,提供数字麦克风单元281、开关单元282以及GPIO装置单元283,作为外围装置20的I/Fs 281到28R

麦克风单元281包括将声音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的麦克风、放大模拟音频信号的放大器、以及ADC,所述ADC将在放大之后的模拟音频信号AD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收集声音,将声音转换成对应的数字音频信号,并且将数字音频信号供应(输出)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进一步,在数字麦克风单元281中,可以提供多组麦克风、放大器以及ADC(在后文中称为数字麦克风组),作为将声音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的转换单元,并且由多个数字麦克风组获得的多个信道的音频信号可以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作为包含在多路复用数据内的信号。

开关单元282包括用户按压的开关,并且将作为物理量的用户对开关的按压操作(压力)转换成作为电信号的表示打开或关闭开关的1位数字信号(阻抗),并且将数字信号供应(输出)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进一步,对于开关单元282,可以提供多个开关,并且可以将表示打开或关闭多个开关的多位的数字信号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与麦克风单元281一样。

GPIO装置单元283包括能够通过GPIO交换数字信号的装置,并且根据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进行数字信号的交换。

在此处,假设作为智能电话的主机装置10包括嵌入其内的电池(未示出),并且通过电池的电力操作。进一步,在主机装置10中,例如,假设通过电池的电力上拉多路复用通信线JL。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图3的信号处理系统中,在用户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并且插头21进入完全插入状态时,即,在插座11的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彼此连接时,通过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端子P1,将多路复用通信(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和23之间的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所需要的电力从上拉在作为智能电话的主机装置10中的多路复用通信线JL的电源(未示出)中供应给作为头戴式受话器的外围装置20的多路复用通信线PL。外围装置20进入外围装置20可以将这种电力用作电源来进行多路复用通信的状态。

在此处,从主机装置10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多路复用通信线PL的电力例如是执行关于多路复用通信的处理所需要的最小电力或者通过给需要的最小电力增加某个边缘所获得的低电力,因此,假设低电力不能用作与关于多路复用通信的处理分开的处理(执行该过程的块体)的电源。即,为了外围装置20执行要求与关于多路复用通信的处理分开的电源的处理,与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多路复用通信线PL的电力分开,需要将电力供应给外围装置20。

进一步,例如,电力(例如,电池(未示出))可以嵌入外围装置20内,并且可以从电源中供应需要的电力。在这种情况下,外围装置20不需要从主机装置10中接收作为电源的电力的供应。

在插头21进入为完全插入状态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和插座11的端子J1传输预定的认证模式PTNJ的多路复用数据。

通过插头21的端子P1和多路复用通信线PL,由对应性检测单元22接收该认证模式PTNJ。

通过接收认证模式PTNJ,对应性检测单元22检测插头21插入其内的插座装置是对应装置,并且将表示检测结果的检测信息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在插头21进入完全插入状态并且从对应性检测单元22中供应表示插头21插入其内的插座装置是对应装置的检测信息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和插头21的端子P1传输预定的认证模式PTNP的多路复用数据。

通过插座11的端子J1和多路复用通信线JL,由对应性检测单元12接收该认证模式PTNP。

通过接收认证模式PTNP,对应性检测单元12检测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并且将表示检测结果的检测信息供应给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

在从对应性检测单元12中供应表示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是对应装置的检测信息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通过控制单元14从储存单元17中获取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包括在多路复用数据内的装置信息,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插座11的端子J1、插头21的端子P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PL,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

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接收多路复用数据,包括从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传输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分离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和多路复用数据,并且将装置信息供应给控制单元24。

控制单元24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因此,功能切换单元25将在功能块261到265的功能之中的取决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的功能分配给在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端子P#n。

进一步,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通过控制单元24从储存单元27中获取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包括在多路复用数据内的装置信息,并且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PL、插头21的端子P1、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JL,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

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接收多路复用数据,包括从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传输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分离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和多路复用数据,并且将装置信息供应给控制单元14和信号处理单元18。

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因此,功能切换单元15将在功能块161到165的功能之中的取决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的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端子J#n。

进一步,根据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信号处理单元18确定要执行的信号处理,并且开始信号处理。

进一步,通过多路复用通信线JL、插座11的端子J1、插头21的端子P1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线PL,在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与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之间传输和接收需要的多路复用数据。

从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传输给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的多路复用数据可以包括例如外围装置20的命令、供应(输入)给GPIO装置单元283等的数据。

在此处,根据外围装置20的命令,主机装置10可以控制外围装置20,并且识别外围装置20的状态。

从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传输给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多路复用数据可以包括对应于数字麦克风单元281收集的声音的数字音频信号、对应于开关单元282的操作的数字信号、由GPIO装置单元283输出的数据、对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命令的响应等。

在此处,在图3,在主机装置10中,例如,基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认识到外围装置20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

由于主机装置10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与外围装置20一样,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将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视为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的共同功能。

进一步,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从共同功能之中选择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作为分配功能,并且选择分配功能要分配给其的端子J#n,作为分配端子J#n。

而且,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以连接具有分配功能的功能块16k和作为分配功能要分配给其的端子所选择的插座11的分配端子J#n。

在控制单元14或信号处理单元18的控制下,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具有分配功能的功能块16k和插座11的分配端子J#n,以将分配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分配端子J#n。

而且,在外围装置20中,与主机装置10一样,基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控制单元24将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视为共同功能。

进一步,控制单元24从共同功能之中选择分配给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作为分配功能,并且选择分配功能要分配给其的端子P#n,作为分配端子P#n。

而且,控制单元24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以连接具有分配功能的功能块26l和作为分配功能要分配给其的端子所选择的插头21的分配端子P#n。

在控制单元24的控制下,功能切换单元25连接具有分配功能的功能块26l和插头21的分配端子P#n,以将分配功能分配给插头21的分配端子P#n。

在此处,插座11的端子J#n和插头21的端子P#n的参数n称为端子号,并且在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时,如果假设具有相同端子号n的端子J#n和P#n连接,则选择具有相同端子号n的端子J#n和P#n,作为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内的某个功能x的分配端子J#n和P#n。

因此,具有相同功能x的功能块16k和26l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的分配端子J#n、插头21的分配端子P#n以及功能切换单元25连接,并且提供功能x。

进一步,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通过确定选择端子J#n和P#n的端子号n,作为提前用于某个功能x的分配端子J#n和P#n,可以选择具有相同端子号n的端子J#n和P#n,作为例如某个功能x的分配端子J#n和P#n。

进一步,例如,在主机装置10中,在多路复用数据内包括为某个功能x分配的分配端子J#n的端子号n,并且将该端子号n传输给外围装置20,并且在外围装置20中,选择具有与包含在主机装置10的多路复用数据内的端子号n相同的端子号n的端子P#n,作为功能x的分配端子P#n。因此,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可以选择具有相同端子号n的端子J#n和P#n,作为某个功能x的分配端子J#n和P#n。

在图3,由于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端子P1通过固定的方式分配给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并且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端子P1通过固定的方式连接至GND,所以总共三个功能可以分别分配给三个端子组,包括插座11的端子J3和插头21的端子P3的端子组(在后文中称为端子组(J3,P3)、端子组(J4,P4)以及端子组(J5,P5))。

然而,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之间完成装置信息的传输和接收之后,可以将除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以外的功能分配给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端子组(J1,P1)。

进一步,在功能切换单元15和25中,在进行给这三个端子组(J3,P3)、(J4,P4)以及(J5,P5)分配功能时,可以分配给这三个端子组(J3,P3)、(J4,P4)以及(J5,P5)的功能的最大数量是3。

同时,图3的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具有总共5个功能,包括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因此,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从这五个功能之中选择最多3个功能,作为分配功能,从这三个端子组(J3,P3)到(J5,P5)之中,选择对应于分配功能的数量的端子组,作为分配端子组,并且将分配功能分配给分配端子组。

例如,在主机装置10中,可以从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选择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和模拟音频输入功能这两个功能,作为分配功能,并且从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选择对应于分配功能的数量的端子J3和J4,作为分配端子。而且,例如,将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分配给分配端子J3,并且将模拟音频输入功能分配给分配端子J4。

在这种情况下,在外围装置20中,从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选择包括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和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两个功能,作为分配功能,选择插头21的端子P3和P4,作为分配端子,将模拟音频输出功能分配给分配端子P3,并且将模拟音频输入功能分配给分配端子P4,与主机装置10一样。

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功能a到c中的一个可以分配给端子组(J5,P5),或者功能a到c可以都不分配给端子组(J5,P5)。

进一步,例如,在主机装置10中,从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选择包括功能a到c的3个功能,作为分配功能,从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之中选择对应于分配功能的数量的3个端子J3到J5,作为分配端子,并且可以分别将分配功能a到c分配给分配端子J3到J5。

在这种情况下,在外围装置20中,从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选择包括功能a到c的3个功能,作为分配功能,选择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作为分配端子,并且可以分别将分配功能a到c分配给分配端子P3到P5,与在主机装置10中一样。

如上所述,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具有多个功能,作为可以作为分配功能选择的功能(共同功能)时,例如,可以通过图像或声音通知用户指定作为分配功能选择的功能这一事实。

可替换地,例如,对于每个功能,在装置信息内可以包括作为分配功能选择的优先权,并且可以根据作为分配功能的优先权,选择对应于功能可以分配给其的端子的数量的功能。

进一步,在没有作为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之间的共同功能的功能时,通过图像或声音通知用户该事实。

进一步,例如,在功能c是上述电源功能,选择电源功能,作为分配功能,并且将电源从外围装置20供应给主机装置10时,外围装置20可以根据基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识别的主机装置10的类型或模型,设置作为电源电流的电流的供应量。

在此处,在图3的外围装置20中,环境声音可以由数字麦克风单元281收集,对应于环境声音的数字音频信号可以包含在从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传输给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的多路复用数据内。在这种情况下,在主机装置10中,包含在多路复用数据内的对应于环境声音的数字音频信号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供应给信号处理单元18。

另一方面,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在现在至少选择模拟音频输出功能,作为分配功能时,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插头21以及功能切换单元25,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1将从信号处理单元18中供应的音频信号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261,并且功能块261的驱动器输出对应的模拟音频。

在这种情况下,信号处理单元18可以使用对应于包含在多路复用数据内的环境声音的音频信号,在供应给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1的音频信号上执行NC(噪声降低)处理,作为信号处理,并且将所产生的音频信号供应给功能块161

对于在该信号处理单元18中作为信号处理的NC处理,在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内包括关于功能块261的驱动器或数字麦克风单元281的麦克风的特征的信息,并且可以基于包含在装置信息内的特征信息,确定在NC处理中执行的过滤的过滤系数。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功能块261的驱动器或数字麦克风单元281的麦克风的特征,执行有效的NC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作为对应装置的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可以提供取决于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的功能和信号处理。

进一步,在主机装置10中,在对应性检测单元12检测到插头装置并非对应装置时,功能切换单元15从主机装置10的功能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默认功能,作为分配功能,从插头11的端子J#n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默认端子(对应于分配端子的数量),作为分配端子,并且将作为分配功能的默认功能分配给作为插头11的分配端子的默认端子。

例如,在作为智能电话的主机装置10中,在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提前设置为默认功能,并且分配给作为插头11的分配端子的默认端子。

例如,在作为并非对应装置的具有带3或4极的插头的现有插头装置的头戴式受话器等的插头插入插座11内时,插头11的默认端子适合于连接至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插头的驱动器(扬声器)。

因此,在并非对应装置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插头插入插座11内时,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和插头,在作为智能电话的主机装置10中由具有作为默认功能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1输出的音频信号供应给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驱动器,并且输出对应的声音。

如上所述,甚至在现有头戴式受话器连接至并非对应装置的主机装置10时,主机装置10具有所谓的向后兼容性,其中,主机装置10可以供现有头戴式受话器使用。

同样,外围装置20具有向后兼容性。

即,在外围装置20中,在对应性检测单元22检测到插座装置并非对应装置时,功能切换单元25从包含在外围装置20内的功能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默认功能,作为分配功能,从插头21的端子P#n之中选择个或多个默认端子(对应于分配功能的数量),作为分配端子,并且将作为分配功能的默认功能分配给作为插头11的分配端子的默认端子。

例如,在作为智能电话的外围装置20中,在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提前设置为默认功能,并且分配给作为插座21的分配端子的默认端子。

例如,在插座21插入作为并非对应装置的具有带3或4极的插座的现有插座装置的智能电话的插座内时,插座21的默认端子连接至从其中输出音频信号的端子。

因此,在插座21插入作为并非对应装置的现有智能电话的插座内时,在作为头戴式受话器的外围装置20内,通过插座21和功能切换单元25,将从现有智能电话的插座的端子中输出的音频信号供应给具有作为默认功能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261,并且输出对应的声音。

如上所述,甚至在外围装置20连接至并非对应装置的现有智能电话时,外围装置20具有向后兼容性,其中,外围装置20可以供现有智能电话使用。

进一步,在作为智能电话的主机装置10中,除了在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也可以设置为默认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在主机装置10中,在作为并非对应装置的具有带4极的插头的现有插头装置的头戴式受话器的插头插入插座11内时,头戴式受话器的插头的与连接至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麦克风连接的端子的端子用作模拟音频输入功能分配给其的默认端子。

因此,在并非对应装置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带4极的插头插入插座11内时,在作为智能电话的主机装置10中,通过插座11和功能切换单元15,将对应于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麦克风收集的声音的音频信号供应给具有作为默认功能的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功能块162,并且供应给信号处理单元18并且由其处理。

因此,在并非对应装置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带4极的插头插入插座11内时,可以使用具有带4极的插头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麦克风。

同样,在作为头戴式受话器的外围装置20中,除了在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也可以设置为默认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在外围装置20中,在插头21插入智能电话的插座内时,连接至作为并非对应装置的具有带4极的插座的现有插座装置的智能电话的插座的音频输入端子的端子用作模拟音频输入功能分配给其的默认端子。

因此,在插头21插入并非对应装置的现有智能电话的带4极的插座内时,通过功能切换单元25和插头21,将在作为头戴式受话器的外围装置20中对应于具有作为默认功能的模拟音频输入功能的功能块262收集的声音的音频信号输入现有智能电话内。

因此,在插头21插入并非对应装置的现有智能电话的带4极的插座内时,对应于功能块262收集的声音的音频信号可以输入(供应)给具有带4极的插座的现有智能电话,并且可以处理。

<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二具体实例>

图4是示出图1的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二具体实例的方框图。

进一步,与在图3的部分对应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后文中,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图4,主机装置10与图3的主机装置的相同之处在于,主机装置10包括插座11、对应性检测单元12、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控制单元14、功能块163到165以及信号处理单元18。

然而,图4的主机装置10与图3的主机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主机装置10不包括功能切换单元15和功能块161和162

进一步,图4的主机装置10与可以切换与相应的功能块163到165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n的图3的主机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功能块163到165通过固定的方式分别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3到J5。

进一步,在图4,外围装置20与图3的外围装置的相同之处在于,包括插头21、对应性检测单元22、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控制单元24、功能切换单元25、功能块261到265、数字麦克风单元281、开关单元282以及GPIO装置单元283

然而,图4的外围装置20与图3的外围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围装置20不包括储存单元27。

如上所述,在图4,由于主机装置10不包括功能切换单元15,并且功能块163到165通过固定的方式连接至插座11的端子J3到J5,所以难以切换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的功能。

因此,由于根据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主机装置10难以切换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的功能,所以外围装置20不包括储存装置信息的储存单元27。

因此,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从主机装置10传输给外围装置20,但是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不从外围装置20传输给主机装置10。

进一步,由于主机装置10不包括功能块161和162,所以主机装置10没有包含在功能块161内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以及包含在功能块162内的模拟音频输入功能。

然而,由于主机装置10包括功能块163到165,所以功能块163到165具有相应的功能a到c。

因此,包括表示包括功能a到c的信息的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储存在主机装置10的储存单元17内。进一步,将功能a到c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n的信息(例如,端子号)包含在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内。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信号处理系统中,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对应性检测单元12检测到作为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的外围装置20是对应装置,对应性检测单元22检测到作为插头21插入插座内的插座装置的主机装置10是对应装置,并且开始多路复用通信,以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传输和接收多路复用数据,与图3的情况一样。

在多路复用通信中,包括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从主机装置10传输给外围装置20。

在外围装置20中,基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控制单元24认识到主机装置10具有功能a到c以及将功能a到c分配给其插座11的端子J#n的端子号。

而且,基于从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中识别的信息,控制单元24将在外围装置20具有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的与主机装置10的功能相同的功能a到c分配给将功能a到c分配给其的具有与插座11的端子J#n相同的端子号的插头21的端子P#n。

结果,具有主机装置10的功能a的功能块163和具有外围装置20的功能b的功能块263、具有主机装置10的功能b的功能块164和具有外围装置20的功能b的功能块264、具有主机装置10的功能c的功能块165和具有外围装置20的功能c的功能块265通过插座11、插头21以及功能切换单元25互连,因此,提供功能a到c。

进一步,在图4的信号处理系统中,不包括功能切换单元15的主机装置10没有向后兼容性,但是包括功能切换单元25的外围装置20具有向后兼容性。

<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三具体实例>

图5是示出图1的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三具体实例的方框图。

进一步,与在图3的部分对应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后文中,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图5,外围装置20与图3的外围装置的相同之处在于,外围装置20包括插头21、对应性检测单元22、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控制单元24、功能块261到265、储存单元27、数字麦克风单元281、开关单元282以及GPIO装置单元283

然而,图5的外围装置20与图3的外围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围装置20不包括功能切换单元25和功能块264和265

进一步,图5的外围装置20与可以切换与相应的功能块261到263连接的插头21的端子P#n的图3的外围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功能块261到263通过固定的方式分别连接至插头21的端子P3到P5。

进一步,在图5,主机装置10与图3的主机装置的相同之处在于,主机装置10包括插座11、对应性检测单元12、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控制单元14、功能切换单元15、功能块16/1到165以及信号处理单元18。

然而,图5的主机装置10与图3的主机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主机装置10不包括储存单元17。

如上所述,在图5,由于外围装置20不包括功能切换单元25,并且功能块261到263通过固定的方式连接至插头21的端子P3到P5,所以难以切换分配给插头21的端子P#n的功能。

因此,由于在外围装置20中,根据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难以切换分配给插头21的端子P#n的功能,所以主机装置10不包括储存装置信息的储存单元17。

因此,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从外围装置20传输给主机装置10,但是主机装置10的装置信息不从主机装置10传输给外围装置20。

进一步,由于外围装置20不包括功能块264和265,所以外围装置20没有包含在功能块264内的功能b以及包含在功能块265内的功能c。

然而,由于外围装置20包括功能块261到263,所以外围装置20具有功能块261到263具有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

因此,包括表示外围装置20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的信息的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储存在外围装置20的储存单元17内。进一步,将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n的信息(例如,端子号)包含在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内。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信号处理系统中,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对应性检测单元22检测到作为插头21插入插座内的插座装置的主机装置10是对应装置,对应性检测单元12检测到作为插头插入插座11内的插头装置的外围装置20是对应装置,并且开始多路复用通信,其中,在外围装置20与主机装置10之间传输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与图3的情况一样。

在多路复用通信中,包括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从外围装置20传输给主机装置10。

在主机装置10中,基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控制单元14认识到外围装置20具有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以及将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n的端子号。

而且,基于从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中识别的信息,控制单元14将在主机装置10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到c之中的作为外围装置20共享的功能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分配给将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分配给其的具有与插头21的端子P#n相同的端子号的插座11的端子J#n。

结果,具有外围装置20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261和具有主机装置10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1、具有外围装置20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262和具有主机装置10的模拟音频输出功能的功能块162、以及具有外围装置20的功能a的功能块263和具有主机装置10的功能a的功能块163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以及插头21彼此连接,因此,提供模拟音频输出功能、模拟音频输入功能以及功能a。

进一步,在图5的信号处理系统中,不包括功能切换单元25的外围装置20没有向后兼容性,但是包括功能切换单元15的主机装置10具有向后兼容性。

<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并且从插座中移除插头>

图6A到6C是示出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并且从插座中移除插头的示图。

进一步,在后文中,假设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的配置与例如在图3的第一具体实例中的配置相同。

图6A示出从插座11中完全移除插头21的移除状态。

在移除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n都未连接至插头21的端子P#n。

图6B示出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完全插入状态中,连接在插座11和插头21中具有相同端子号的端子J#n和P#n。即,插座11的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彼此连接。

图6C示出在插头21从移除状态中插入插座11内时的半插入状态或者在从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的半插入状态。

在图6C的半插入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4和J5与插头21的端子P5接触,因此,虽然插座11的端子J4和插头21的端子P5不应连接,但是插座11的端子J4和插头21的端子P5无意中短路,并且插座11的端子J4和J5通过端子P5无意中短路。

如上所述,在作为多极单头插头的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或者从插座中移除时,例如,端子号不同的插座11的端子J#n和插头21的端子P#n'可以短路(n不等于n'),或者在插入或移除期间,插座11的两个端子J#n和J#n+1可以在半插入状态中无意中短路。

在插座11的两个端子J#n和J#n+1短路时,通过这两个端子J#n和J#n+1,将过多流量或电压供应给主机装置10,并且例如,在电源功能分配给这两个端子J#n和J#n+1中的一个端子并且从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其的端子中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时,主机装置10可以不正常操作。

进一步,甚至在端子号不同的插座11的端子J#n和插头21的端子P#n'短路时,同样,通过端子P#n'或J#n,将过多流量或电压供应给外围装置20或主机装置10,并且例如,在电源功能分配给这两个端子J#n和P#n'中的一个端子并且从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其的端子中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时,主机装置10或外围装置20可以不正常操作。

因此,描述了一种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其中,例如,防止因如上所述的意外短路而造成电力的意外供应(例如,将过多流量或电压供应给主机装置10或外围装置20)。

<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

图7A到7E是示出从移除状态中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的状态的示图。

图7A示出了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的移除状态。

进一步,如图7A所示,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端子J1和P1,并且端子J2和P2连接至地面,除非另有规定。进一步,假设功能c是电源功能,并且作为功能c的电源功能分配给端子J3和P3。进一步,假设将功能a分配给端子J4和P4,并且将功能b分配给端子J5和P5。

进一步,对应电源功能,例如,假设通过插座11的端子J3以及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3,将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

如上所述,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时,作为电源的电力从插座11的端子J3中供应给插头21的端子P3。在后文中,用于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的端子(例如,端子J3)称为电源端子,并且用于接收作为电源的电力的端子(例如,端子P3)称为电力接收端子。

进一步,在后文中,连接至地面的端子(例如,端子J2和P2)称为GND端子。

图7B示出了从图7A的移除状态中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的半插入状态1。

在图7B,插座11的GND端子J2、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以及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连接)。结果,端子J2和J3通过端子P5短路。

图7C示出了从图7B的半插入状态1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内的半插入状态2。

在图7C,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以及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P4与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即,端子J3通过端子P5与端子J4短路。

进一步,在图7C,插座11的端子J1和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3短路,并且插座11的GND端子J2以及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

图7D示出了从图7C的半插入状态2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内的半插入状态3。

在图7D,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P4以及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并且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以及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P4短路。

进一步,在图7C,插座11的GND端子J2以及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3短路,并且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插头21的GND端子P2短路。

图7E示出了从图7D的半插入状态3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内并且完全插入插座11内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图7E,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以及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连接)。

图8是示出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插入状态的变化的流程图。

在插头21从在图7A中描述的移除状态中开始插入插座11内时,在步骤S41中,插头21(以及插座11)进入在图7B描述的半插入状态1。进一步,在插头21继续插入时,在步骤S42中,插头21进入在图7C中描述的半插入状态2。

进一步,在插头21继续插入时,在步骤S43中,插头21进入在图7D中描述的半插入状态3。而且,然后,插头21进入在图7E中描述的完全插入状态。

图9A到9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下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下,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断开,直到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传输和接收包括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而且,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传输和接收包括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之后,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以实现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

图9A示出了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的移除状态。

在图9A,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电)断开。

图9B示出了从图9A的移除状态中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的半插入状态1。

在图9B,插座11的GND端子J2、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以及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连接)。

因此,电源端子J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2和P5直接或间接短路。

然而,在图9B,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J3供应给与电源端子J3短路的端子J2和P5。

图9C示出了从图9B的半插入状态1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内的半插入状态2。

在图9C,插座11的端子J4和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并且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和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

进一步,在图9C,插座11的GND端子J2和插头21的电源端子P3短路,并且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GND端子P2短路。

因此,电源端子J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P4短路。

然而,在图9C,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J3供应给与电源端子J3短路的端子P4。

图9D示出了直接在从图9C的半插入状态2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并且完全插入插座11内之后的完全插入状态1。

在图9D,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彼此短路(连接)。

因此,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通过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1,交换认证模式PTNJ和PTNP,并且检测到装置是对应装置。

进一步,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交换包括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

在主机装置10中,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内接收包括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时,控制单元14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以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

因此,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

图9E示出了在图9D的完全插入状态1之后直接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交换包括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之后的完全插入状态2。

在图9E,插座11的端子J1到J5、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连接,如上所述。

因此,在主机装置10中,执行从电源端子J3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但是通过与电源端子J3短路的电力接收端子P3,将电力供应给外围装置20。

如上所述,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下,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功能切换单元15断开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直到可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例如,交换包括装置信息的多路复用数据。在可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并且将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时,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因此,甚至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期间,在半插入状态中,电源端子J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n或P#n短路时,可以防止作为电源的电力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

图10是示出在图9A到9E示出的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流程图。

在插头21从在图9A中描述的移除状态中开始插入插座11内时,在步骤S51中,插头21进入在图9B描述的半插入状态1,并且在插头21继续插入时,在步骤S52中,插头21进入在图9C中描述的半插入状态2。

进一步,在插头21继续插入时,在步骤S53中,插头21进入在图9D中描述的完全插入状态1。

在此处,在步骤S51的半插入状态1、步骤S52的半插入状态1以及步骤S53的完全插入状态1中,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端口(未连接)。

在插头21进入在图9D中描述的完全插入状态1时,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连接。

结果,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通过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1,交换认证模式PTNJ和PTNP,并且在步骤S54中检测到装置是对应装置。

进一步,在步骤S54中,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交换装置信息(多路复用数据)。

在步骤S54中,在主机装置10接收(获取)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时,在步骤S55中,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

结果,将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并且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提供功能a和b。

图11A到11E是示出从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的状态的示图。

图11A示出了完全插入状态,与图9E一样。

在图11A,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以及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连接)。

进一步,在图11A,由于插头21进入完全插入状态并且完成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之间交换装置信息,所以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

图11B示出从图11A的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的半插入状态1。

在图11B,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4、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5、以及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并且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以及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

进一步,在图11B,插座11的GND端子J2和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3短路,并且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插头21的GND端子P2短路。

进一步,在图11B,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以及电源功能和功能a和b连接。

因此,在图11B,作为电源的电力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P4,所述电力接收端子与电源端子J3无意中短路。

图11C示出了从图11B的半插入状态1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的半插入状态2。

在图11C,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和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P4与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即,电源端子J3与端子J4与端子P5短路。

进一步,在图11C,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3短路,并且插座11的GND端子J2以及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

进一步,在图11C,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以及电源功能和功能a和b连接。

因此,在图11C,作为电源的电力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4和P5,所述电力接收端子与电源端子J3无意中短路。

图11D示出了从图11C的半插入状态2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的半插入状态3。

在图11D,插座11的GND端子J2和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与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即,电源端子J3与端子J2和P5短路。

进一步,在图11D,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1和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

进一步,在图11D,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以及电源功能和功能a和b连接。

因此,在图11D,作为电源的电力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2和P5,所述电力接收端子与电源端子J3无意中短路。

图11E示出了从图11D的半插入状态3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并且从插座11中完全移除插头的移除状态。

在图11E,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以及电源功能和功能a和b连接。

然而,由于在移除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都不与插头21的端子P3到P5连接(短路),所以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

图12A到12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下在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下在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检测开始移除,并且将开始移除用作触发,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和(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断开。因此,可以实现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

图12A示出了完全插入状态,与图11A一样。

即,在图12A,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以及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进一步,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彼此连接。

图12B示出从图12A的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的半插入状态1。

在图12B的半插入状态1中,从完全插入状态中开始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并且在完全插入状态中短路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以及插头21的端子P1断开。即,插座11的端子J1与在插头21的端子P1和P2之间的绝缘体接触。

在此处,插座11和插头21被配置成使得在从完全插入状态中移除插头21的过程中,在完全插入状态中短路的端子J#n和P#n之中的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上的端子J1和在插头21的根侧上的端子P1的连接(短路)首先断开。

在图12B,仅仅端子J1和P1的连接断开,并且依然保持其他端子J2到J5以及端子P2到P5的相应连接。因此,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和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3连接,并且将作为电源的电力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将电力供应给其的电力接收端子P3。

由于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端子J1和P1,所以在端子J1和P1的连接断开时,难以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进行多路复用通信。

图12C示出了如上所述直接在端子J1和P1的连接断开并且难以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进行多路复用通信之后的半插入状态2。

难以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进行多路复用通信时,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检测(认识)难以传输和接收多路复用数据的状态(在后文中称为通信不可用状态),作为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

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检测到通信不可用状态是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将该事实提供给控制单元14。在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提供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是通信不可用状态这一事实时,控制单元14基于通信不可用状态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从而断开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

在图12C,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

在图12C,依然保持端子J2到J5和端子P2到P5的相应连接。因此,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和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3连接,与图12B一样。

然而,在图12C,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与电源端子J3连接(短路)的电力接收端子P3。

图12D示出了从图12C的半插入状态2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的半插入状态3。

在图12D,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4、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5、以及将功能b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并且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和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

进一步,在图12D,插座11的GND端子J2和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3短路,并且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GND端子P2短路。

因此,电源端子J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P4短路。

然而,在图12D,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与电源端子J3短路的端子P4。

图12E示出了从图12D的半插入状态3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并且从插座11中完全移除插头的移除状态。

在图12E,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以及电源功能和功能a和b断开。

进一步,在移除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都未连接至插头21的端子P1到P5。

因此,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

如上所述,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下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功能切换单元15保持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的相应连接,直到难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在难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并且插头21开始移除时,功能切换单元15断开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因此,甚至在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期间,在半插入状态中,在电源端子J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n或P#n短路时,可以防止作为电源的电力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

进一步,除了识别是否难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的方法(多路复用通信的状态),检测插入和移除(包括开始移除插头21)的方法的一个实例包括在移除时检测第一断开端子J1(或P1)的电压的方法。

即,例如,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被配置成使得在插头21不插入插座11内时,向上或者向下拉动插座11的端子J1的电压,并且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并且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端子P1连接时,改变并且向下或者向上拉动端子J1的电压,并且检测端子J1的电压的上拉或下拉。因此,可以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

除了如上所述监控端子J1的多路复用通信的状态或电压的电方法以外,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的方法还包括使用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的机械检测机构的方法。

图13是示出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的机械检测机构的示图。

即,图13示出插座11和插头21的剖视图。

在图13,在插座11内与端子J1到J5分开提供与插头21接触以在插头21进入完全插入状态(包括接近完全插入状态的状态)时检测插头(其插入和移除)的单独检测机构。

例如,开关或电极(端子)用作检测机构。

图14A到14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供应给主机装置10的情况下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图15A到15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供应给主机装置10的情况下在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的示图。

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供应给主机装置10时,例如,基于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等,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并且在插头21不处于完全插入状态时,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断开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26l具有的)功能a和b,与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一样。而且,在插头21处于完全插入状态时,功能切换单元25使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26l具有的)功能a和b彼此连接。因此,可以实现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

进一步,由于如图7A到7E所示,作为功能c的电源功能分配给端子J3和P3,但是在图14A到15E,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供应给主机装置10,所以插头21的端子P3是电源端子,并且插座11的端子J3是电力接收端子。

进一步,在图14A到15E,具有分配给主机装置10的插座11的端子J3的电源功能的功能块16k包括嵌入其内的电池,并且假设供应给电力接收端子J3的作为电源的电力用于给电池充电。嵌入具有电源功能的功能块16k内的电池可以用作供应电力的电源,如在图14A到15E的虚线所示。

可以选择给电池充电还是基于用户的操作、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等,在具有电源功能的功能块16k中,从电池中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在图14A到15E,选择给电池充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外围装置20用作给电池充电的充电器。

图14A示出了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的移除状态。

在移除状态中,即,在难以进行多路复用通信的状态中,在主机装置10的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彼此断开(依然处于断开状态)。

同样,甚至在外围装置20中,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26l具有的)功能a和b彼此断开(依然处于断开状态)。

图14B示出了从图14A的移除状态中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的半插入状态1。

在图14B,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电源端子P3短路,并且插座11的GND端子J2和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连接)。

进一步,在图14B,插座11的电源端子J3和端子J4以及插头21的端子P5彼此短路。

因此,电源端子P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1短路。

然而,在图14B,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断开,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P3供应给与电源端子P3短路的端子J1。

图14C示出了从图14B的半插入状态1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内的半插入状态2。

在图14C,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GND端子P2短路,并且插座11的GND端子J2和插头21的电源端子P3短路。

进一步,在图14C,插座11的电力接收端子J3和插头21的端子P4彼此短路,并且插座11的端子J4和插头21的端子P5彼此短路。

因此,电源端子P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GND端子J2短路。

然而,在图14C,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断开,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P3供应给与电源端子P3短路的GND端子J2。

图14D示出了直接在从图14C的半插入状态2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并且完全插入插座11内之后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图14D,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连接)。

因此,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通过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1,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和23之间执行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

在主机装置10中,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可以执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时,控制单元14认识到插头21(以及插座11)处于完全插入状态,并且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以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块16k具有的)功能a和b。

同样,甚至在外围装置20中,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可以执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时,控制单元24认识到插头21(以及插座11)处于完全插入状态,并且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以连接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块26l具有的)功能a和b。

图14E示出了在图14D的完全插入状态之后直接在主机装置10和外围装置20中交换多路复用数据之后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图14E,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连接,并且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连接,如上所述。

因此,在外围装置20中,执行从电源端子P3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但是通过与电源端子P3短路的电力接收端子J3,将电力供应给主机装置10,并且电力用于给作为连接至电力接收端子J3的电源功能的电池充电。

如上所述,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中供应给主机装置10的情况下,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功能切换单元15断开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并且功能切换单元25断开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直到可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在可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并且将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时,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并且功能切换单元25连接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因此,甚至在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期间,在半插入状态中,电源端子P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n或P#n短路时,可以防止作为电源的电力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

在后文中,描述在插头21如上所述进入完全插入状态之后移除插头21的情况。

图15A示出了完全插入状态,与图14E一样。

即,在图15A,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以及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进一步,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连接,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连接。

图15B示出从图15A的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的半插入状态。

在图15B的半插入状态中,从完全插入状态中开始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并且在完全插入状态中短路的插座11的端子J1以及插头21的端子P1断开。

在此处,插座11和插头21被配置成使得在从完全插入状态中移除插头21的过程中,在完全插入状态中短路的端子J#n和P#n之中的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上的端子J1和在插头21的根侧上的端子P1的连接首先断开,如在图12A到12E所述。

在图15B,仅仅端子J1和P1的连接断开,并且依然保持其他端子J2到J5以及端子P2到P5的相应连接。因此,插座11的电力接收端子J3和插头21的电源端子P3连接,并且将作为电源的电力从电源端子P3中供应给将电力供应给其的电力接收端子J3。

由于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端子J1和P1,所以在端子J1和P1的连接断开时,难以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进行多路复用通信。

图15C示出了如上所述直接在端子J1和P1的连接断开并且难以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进行多路复用通信之后的半插入状态。

难以在主机装置10与外围装置20之间进行多路复用通信时,主机装置1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检测到难以传输和接收多路复用数据的状态(通信不可用状态),作为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

在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检测到通信不可用状态是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将该事实提供给控制单元14。在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中提供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是通信不可用状态这一事实时,控制单元14基于通信不可用状态控制功能切换单元15,从而断开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

同样,外围装置20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检测到通信不可用状态是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

在检测到通信不可用状态是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时,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将该事实提供给控制单元24。在从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23中提供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是通信不可用状态这一事实时,控制单元24基于通信不可用状态控制功能切换单元25,从而断开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

在图15C,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

进一步,在图15C,保持端子J2到J5和端子P2到P5的相应连接,与图15B一样。因此,插座11的电力接收端子J3和插头21的电源端子P3连接。

然而,在图15C,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断开,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P3中供应给与电源端子P3连接(短路)的电力接收端子J3。

图15D示出了从图15C的半插入状态2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的半插入状态。

在图15D,插座11的端子J4和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并且插座11的电力接收端子J3和将功能a分配给其的插头21的端子P4短路。

进一步,在图15D,插座11的GND端子J2和插头21的电源端子P3短路,并且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其的插座11的端子J1和插头21的GND端子P2短路。

因此,电源端子J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GND端子J2短路。

然而,在图15D,由于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作为电源功能的电池以及功能a和b断开,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所以不将电力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与电源端子J3短路的GND端子J2。

图15E示出了从图15D的半插入状态3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并且从插座11中完全移除插头的移除状态。

在图15E,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以及电源功能和功能a和b断开,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断开。

进一步,在移除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未连接。

因此,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J3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

如上所述,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下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插座11的端子J3到J5与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并且功能切换单元25连接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直到难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在难以进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并且插头21开始移除时,功能切换单元15断开插座11的端子J3到J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并且功能切换单元25断开插头21的端子P3到P5和电源功能以及功能a和b。因此,甚至在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期间,在半插入状态中,在电源端子J3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J#n或P#n短路时,可以防止作为电源的电力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

在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上述技术中,通过在功能切换单元15中进行与插座11的端子J3到J5的连接或断开,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防止电源短路,其中,电源端子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短路。然而,例如,使用将电源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以及插头21的端子P#n的方案,可以防止电源短路。

图16A到16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供应给外围装置20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在图16A到16E,在主机装置10中,具有电源功能的功能块16k包括嵌入其内的电池,并且从电池中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

进一步,在图16A到16E,在主机装置10的功能切换单元15中,电源功能(即,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的电池)在插座11的最内侧连接至端子J5(从插头21通过其插入的插入端口的角度看),因此,端子J5变成电源端子。

进一步,在图16A到16E,在主机装置10的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3连接至功能b,并且端子J4连接至功能a。而且,端子J1变成用于进行多路复用通信的通信端子,并且端子J2变成GND端子。

进一步,在图16A到16E,省略外围装置20的功能切换单元25的说明。

在外围装置20中,插头21的端子P1变成通信端子,端子P3连接至功能b,并且端子P4连接至功能a。进一步,端子P2变成GND端子。而且,与在插座11的最内侧的电源端子J5短路(接触)的在插头21的头部的端子P5作为电力接收端子连接至功能a和b,使得供应给电力接收端子P5的电力作为电源供应给(功能块26l具有的)功能a和b。

图16A示出了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图16A,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源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

在完全插入状态中,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的电源端子J5以及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5,由主机装置10的电池供应的电力作为电源提供给外围装置20的(功能块26l具有的)功能a和b。

图16B示出从图16A的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的半插入状态。

在图16B的半插入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1与在插头21的端子P2与P3之间的绝缘体接触,并且插座11的端子J2与插头21的端子P3短路。

进一步,插座11的端子J3与在插头21的端子P4与P5之间的绝缘体接触,并且插座11的端子J4与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5短路。

进一步,插座11的电源端子J5与插头21的任何端子P#n都不短路。

如上所述,由于插座11的电源端子J5与插头21的任何端子P#n都不短路,所以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J5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插头21的端子P#n。

图16C示出了从图16B的半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并且从插座11中完全移除插头的移除状态。

在移除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1到J5都未连接至插头21的端子P1到P5。

因此,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J5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插头21的端子P#n。

图16D示出了从图16C的移除状态中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的半插入状态。

在图16D的半插入状态中,插座11和插头21的状态与图16B的半插入状态相同。

因此,由于插座11的电源端子J5与插头21的任何端子P#n都不短路,所以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J5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插头21的端子P#n。

图16E示出了从图16D的半插入状态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内并且完全插入插座11内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完全插入状态中,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如图16A所述。

因此,在完全插入状态中,通过功能切换单元15、插座11的电源端子J5以及插头21的电力接收端子P5,由主机装置10的电池供应的电力作为电源提供给外围装置20的功能a和b。

如上所述,在主机装置10的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的电池以及在插座11的最内侧的端子J5,将端子J5用作电源端子,并且将在外围装置20的插头21的头部的端子P5用作电力接收端子时,即,在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最内侧的端子J5以及在插头21的头部的端子P5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在插座11的最内侧的端子J5与在插头21的头部的端子P5不短路,因此,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时,可以防止电源短路,其中,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插座11的电源端子J5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短路。

进一步,通过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最内侧的端子J5和在插头21的头部的端子P5,在防止电源短路时,在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带3极或4极的插头插入插座11内并且检测到现有头戴式受话器并非对应装置之后,功能切换单元15需要根据适合于插头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插头的规格,切换插座11的端子J#n的功能的分配,以便保持主机装置10的向后兼容性,如上所述。

这同样适用于保持外围装置20的向后兼容性的情况。

图17A到17E是示出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供应给主机装置10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用于防止电源短路的方法的示图。

在图17A到17E,在主机装置10中,具有电源功能的功能块16k包括嵌入其内的电池,并且将用于给电池充电的作为电源的电力供应给电池。

进一步,在图17A到17E,在主机装置10的功能切换单元15中,具有电源功能的电池(即,接收作为电源的电力的供应的电池)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连接至端子J1、,因此,端子J1是电力接收端子。

进一步,在图17A到17E,在主机装置10的功能切换单元15中,插座11的端子J4连接至功能a,并且端子J5连接至功能b。而且,端子J2变成GND端子,并且端子J3变成通信端子。

进一步,在图17A到17E,在外围装置20的功能切换单元25中,电源功能(即,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的功能)连接至在插头21的根侧的端子P1,因此,端子P1是电源端子。

进一步,在图17A到17E,在外围装置20的功能切换单元25中,插头21的端子P4连接至功能a,并且端子J5连接至功能b。而且,端子J2变成GND端子,并且端子J3变成通信端子。

图17A示出了插头21完全插入插座11内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图17A,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源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

在完全插入状态中,通过功能切换单元25、插头21的电源端子P1、插座11的电力接收端子J1以及功能切换单元15,通过外围装置20的电源功能供应的作为电源的电力供应给主机装置10的电池。

图17B示出从图17A的完全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移除插头21时的半插入状态。

在图17B的半插入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1与插头21的GND端子P2短路,并且插座11的端子J2与在插头21的端子P2和P3之间的绝缘体接触。

进一步,插座11的端子J3与在插头21的端子P3与P4之间的绝缘体接触,并且插座11的端子J4与在插头21的端子P4和P5之间的绝缘体接触。

进一步,插座11的端子J5与插头21的端子P5短路,并且插头21的电源端子P1与插座11的任何端子J#n都不短路。

如上所述,由于插头21的电源端子P1与插座11的任何端子J#n都不短路,所以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P1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插座11的端子J#n。

图17C示出了从图17B的半插入状态中从插座11中进一步移除插头21并且从插座11中完全移除插头的移除状态。

在移除状态中,插座11的端子J1到J5都未连接至插头21的端子P1到P5。

因此,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P1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插座11的端子J#n。

图17D示出了从图17C的移除状态中将插头21插入插座11内时的半插入状态。

在图17D的半插入状态中,插座11和插头21的状态与图17B的半插入状态相同。

因此,由于插头21的电源端子P1与插座11的任何端子J#n都不短路,所以作为电源的电力不从电源端子P1中供应给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插座11的端子J#n。

图17E示出了从图17D的半插入状态中将插头21进一步插入插座11内并且完全插入插座11内的完全插入状态。

在完全插入状态中,旨在最初连接的插座11的端子J1到J5和插头21的端子P1到P5短路,如图17A所述。

因此,在完全插入状态中,通过功能切换单元25、插头21的电源端子P1、插座11的电力接收端子J1以及功能切换单元15,由外围装置20的电源功能提供(供应)的电力作为电源提供给电池。

如上所述,在主机装置10的功能切换单元15连接接收作为电源的电力的供应的电池以及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的端子J1并且将端子J1用作电力接收端子,并且外围装置20的功能切换单元25连接电源功能(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的功能)以及在插头21的根部的端子P1并且将端子P1用作电源端子时,即,在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的端子J1以及在插头21的根部的端子P1时,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在插头21的根部的端子P1在插头21的根部的电源端子P1与在插头21的插入端口侧的电力接收端子J1不短路,因此,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中供应给主机装置10时,可以防止电源短路,其中,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插头21的电源端子P1与并非电力接收端子的端子短路。

进一步,通过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的端子J1和在插头21的头部的端子P1,在防止电源短路时,在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带3极或4极的插头插入插座11内并且检测到现有头戴式受话器并非对应装置之后,功能切换单元15需要根据适合于插头的现有头戴式受话器的插头的规格,切换插座11的端子J#n的功能的分配,以便保持主机装置10的向后兼容性,如上所述。

这同样适用于保持外围装置20的向后兼容性的情况。

进一步,在根据将电源功能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以及插头21的端子P#n的方案防止电源短路的情况下,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时,需要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最内侧的端子J5以及在插头21的头部的端子P5,如在图16A到16E所述。另一方面,在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中供应给主机装置10时,需要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的端子J1以及在插头21的根部的端子P1,如在图17A到17E所述。

因此,为了处理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的情况以及作为电源的电力从外围装置20中供应给主机装置10的情况,切换单元15和25需要根据供应作为电源的电力的方向改变将电源功能分配给其的端子J#n和P#n。

<应用本技术的计算机的描述>

接下来,上述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13和23、控制单元14和24、信号处理单元18等的处理序列可以由硬件执行,或者可以由软件执行。在所述处理序列由软件执行时,配置该软件的程序安装在计算机(例如,微型计算机)内。

因此,图18示出用于执行上述处理序列的程序安装在其内的计算机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实例。

程序可以提前记录在硬盘105或ROM 103内,作为嵌入计算机的记录介质。

可替换地,进一步,程序可以储存(记录)在可移除记录介质111内。可以提供这种可移除记录介质111,作为所谓的封装软件。在此处,可移除记录介质111的实例包括软盘、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MO(磁光)盘、DVD(数字化通用磁盘)、磁盘以及半导体存储器。

进一步,如上所述,程序可以不仅从可移除记录介质111中安装在计算机内,而且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或广播网络下载到计算机中并且安装在嵌入其内的硬盘105内。即,例如,程序可以通过用于数字卫星广播的卫星从下载站无线传输给计算机,或者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通过网络(例如,LAN(局域网)或互联网)传输给计算机。

计算机具有嵌入其内的CPU(中央处理单元)102,并且输入-输出接口110通过总线101连接至CPU 102。

在例如由操作输入单元单元107的用户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0输入指令时,CPU 102根据指令执行储存在ROM(只读存储器)内的程序。可替换地,CPU 102可以将储存在硬盘105内的程序载入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04中并且执行程序。

因此,CPU 102执行根据上述流程图的处理或者由上述方框图的配置执行的处理。而且,例如,必要时,CPU 102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0从输出单元106输出处理结果,从通信单元108中传输处理结果,或者在硬盘105上记录处理结果。

进一步,输入单元107可以包括键盘、鼠标或麦克风。进一步,输出单元106可以包括LCD(液晶显示器)、扬声器等。

在此处,在本说明书中,不必按照在流程图中描述的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执行计算机根据程序执行的处理。即,计算机根据程序执行的处理包括平行或者单独执行的处理(例如,平行处理或者基于对象的处理)。

进一步,程序可以由一个计算机(处理器)处理,或者可以由多个计算机通过分布的方式处理。进一步,程序可以传输给远程计算机并且由远程计算机执行。

进一步,在本说明书中,系统表示一组多个元件(设备、模块(部件)等),并且所有元件是否在相同的外壳内,这并不重要。因此,在单独外壳内接收的并且通过网络连接的多个设备以及在一个外壳内接收多个模块的一个设备都是系统。

进一步,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具有各种变化。

例如,本技术可以具有云计算配置,以通过网络在多个装置中共同共享和处理一个功能。

进一步,在上述流程图中描述的每个步骤可以由一个装置执行或者可以由多个装置分割和执行。

进一步,在一个步骤内包括多个处理时,在一个步骤内包括的多个处理可以不仅由一个装置执行,而且可以由多个装置共享和处理。

进一步,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仅是说明性的,没有限制性。可以具有其他效果。

例如,并非单头插头的插头可以用作插头21。这同样适用于插座11。

进一步,在具有带5极的插座11的主机装置10以及具有带5极的插头21的外围装置20中,可以通过切换分配给插座11的全部5个端子J1到J5的功能的功能切换单元15以及切换分配给插头21的全部5个端子P1到P5的功能的功能切换单元25,在要求用于交换包括GND的5种或更少种类型的信号的信号线的信号标准内,实现数据传输。

例如,通过将USB的D+、D-、电源(+5V)以及GND分配给在5个端子组(J1,P1)到(J5,P5)之中的任何四个端子组(J#n,P#n),可以在USB内实现数据传输。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例如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一个剩余端子组(J#n,P#n)。

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将USB的D+、D-、电源(+5V)以及GND分配给在5个端子组(J1,P1)到(J5,P5)之中的除了端子组(J1,P1)以外的四个端子组(J#n,P#n),并且可以可以将多路复用通信功能分配给端子组(J1,P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基于端子组(J1,P1)的通信状态,检测插头21的插入和移除,并且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在功能切换单元15和25中,将电源功能(电源(+5V))分配给其的端子组与电源功能的连接断开。因此,可以实现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

进一步,可以将USB的D+、D-、电源(+5V)以及GND分配给(连接至)在5个端子组(J1,P1)到(J5,P5)之中的除了端子组(J1,P1)以外的四个端子组(J#n,P#n),并且例如,可以将由电阻上拉信号线分配给端子组(J1,P1)的端子J1或P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基于过渡到端子J1或P1的上拉或过渡到下拉,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

进一步,例如,可以将MHL(移动高清连接)的MHL+、MHL-、电源(+5V)、GND以及CBUS(控制总线)分配给这5个端子组(J1,P1)到(J5,P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MHL内实现数据传输。

例如,在将MHL的MHL+、MHL-、电源(+5V)、GND以及CBUS分配给这5个端子组(J1,P1)到(J5,P5)的情况下,在将CBUS分配给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的端子J1和在插头21的根侧的端子P1的端子组(J1,P1)时,可以通过CBUS基于通信状态,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

进一步,在将多路复用通信或其他通信的功能分配给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的端子J1和在插头21的根侧的端子P1的端子组(J1,P1)时,基于在插座11的插入端口侧的端子J1和在插头21的根侧的端子P1的端子组(J1,P1)的通信状态,检测插入和移除插头21,并且在功能切换单元15和25中,在插入和移除插头21时,插头11的端子和插座21的端子与分配给这些端子的功能的连接断开。因此,可以实现用于防止意外短路的技术。

进一步,例如,带4极的多极单头插头(而非带5极的多极单头插头)可以用作外围装置20的插头21,并且对应于作为插头21的带4极的多极单头插头的带4极的多极单头插座可以用作主机装置10的插座11。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将扬声器输出(左)、扬声器输出(右)、GND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的功能分配给从作为带4极的多极单头插座的插座11的内侧到前侧的四个端子,作为默认功能。

进一步,例如,在作为带4极的多极单头插头的插头21插入作为带4极的多极单头插座的插座11内时,例如,主机装置10可以根据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将分配给从插座11的内侧到前侧的四个端子的功能切换成扬声器输出(单声道)、GND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的功能,并且将某个幅度的作为电源的电力从主机装置10中供应给外围装置20。

进一步,例如,在主机装置10中,可以根据外围装置20的装置信息,将分配给从插座11的内侧到前侧(插入端口)的四个端子的功能切换成多路复用通信(用于多路复用数据传输)、多路复用通信(用于多路复用数据接收)、GND以及多路复用通信(用于多路复用数据接收)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主机装置10中单独提供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外围装置20的专用信号线以及接收从外围装置20中传输的多路复用数据的专用信号线,所以可以单独执行将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给外围装置20并且接收从外围装置20中传输的多路复用数据的双向通信。

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主机装置10中提供用于接收从外围装置20中传输的多路复用数据的两个专用信号线,所以可以实现增大在从外围装置20中传输给主机装置10的多路复用数据中多路复用的信号的信道的数量或者扩大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频带。

进一步,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或插头21的端子P#n的功能不限于上述功能。即,例如,功能切换单元15或25可以将I2C的CLOCK或DATA信号(传输该信号的功能)或1线的通信信号分配给插座11的端子J#n或插头21的端子P#n,因此,插座11或插头2可以用作对应于各种装置的柔性接口。

进一步,本技术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1>

一种外围装置,包括:

插头,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能移除地插入主机装置的插座内;

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头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

检测器,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主机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以及

功能开关,其偶接至所述插头的至少第二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将电功能分配给所述第二端子。

<2>

根据<1>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所述功能切换单元至少部分基于所述主机装置,执行所述电功能的分配。

<3>

根据<2>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所述功能切换单元基于关于所述主机装置的装置信息,执行所述电功能的分配。

<4>

根据<3>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由所述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从所述主机装置中接收装置信息。

<5>

根据<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所述插头是单头插头。

<6>

根据<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是在所述插头的根侧上的端子。

<7>

根据<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所述功能切换单元从多个功能之中选择要分配给第二端子的电功能。

<8>

根据<1>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功能包括传输电力的功能。

<9>

根据<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围装置,

其中,在传输电力的功能分配给第二端子并且将电力从第二端子分配给主机装置时,至少部分基于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控制所述电力。

<10>

一种外围装置的处理方法,所述外围装置包括:插头,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能移除地插入主机装置的插座内;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头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以及检测单元,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主机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使所述外围装置将电功能分配给与所述第一端子不同的第二端子。

<11>

一种主机装置,包括:

插座,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接收插头装置的插头;

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座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

检测单元,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插头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以及

功能切换单元,其偶接至所述插座的至少第二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将电功能分配给所述第二端子。

<12>

根据<11>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所述功能切换单元至少部分基于所述插头装置,执行所述电功能的分配。

<13>

根据<11>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所述功能切换单元基于关于所述插头装置的装置信息,执行所述电功能的分配。

<14>

根据<1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由所述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从所述插头装置中接收装置信息。

<15>

根据<11>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所述插座是单头插头能插入其中的单头插座。

<16>

根据<11>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是在所述插座的插入端口侧上的端子。

<17>

根据<11>到<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所述功能切换单元从多个功能之中选择要分配给第二端子的电功能。

<18>

根据<11>到<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功能包括传输电力的功能。

<19>

根据<18>所述的主机装置,

其中,在传输电力的功能分配给第二端子并且将电力从第二端子分配给插头装置时,至少部分基于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状态,控制所述电力。

<20>

一种主机装置的处理方法,所述主机装置包括:插座,其具有多个端子并且被配置成接收插头装置的插头;至少一个处理器,其偶接至所述插座的第一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传输和/或接收多路复用数据;以及检测单元,其偶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检测所述插头装置是否能够处理多路复用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使所述主机装置将电功能分配给与所述第一端子不同的第二端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只要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就可以发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变更。

附图标记列表

10:主机装置

11:插座

12:对应性检测单元

13: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

14:控制单元

15:功能切换单元

161到16K:功能块

17:储存单元

18:信号处理单元

21:插头

22:对应性检测单元

23:传输和接收处理单元

24:控制单元

25:功能切换单元

261到26L:功能块

27:储存单元

281到28R:I/F

101:总线

102:CPU

103:ROM

104:RAM

105:硬盘

106:输出单元

107:输入单元

108:通信单元

109:驱动器

110:输入-输出接口

111:可移除记录介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