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062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屏。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进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及生活电器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触控显示屏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触。

而且触控显示屏具有耐用、反应速度快、节省空间、易于人机交流等优点,用户只需用手轻轻触碰显示屏上的标记或者文字图像就能实现对主机操作,简单方便。

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屏所采用的触控面板,大多数为电容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技术是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进行工作的所述的电容形式的触控面板设有两个电极,一个发射电极TX,一个感应电极RX,且发射电极TX与感应电极RX均设置于基板两侧,此类模式是虽然制造工艺成熟,但是形式单一,不利于进一步减少触控面板的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屏,以达到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厚度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绝缘基板、多个感应电极RX和多个发射电极TX;所述感应电极RX与所述发射电极TX均位于绝缘基板的同侧。

所述感应电极RX与所述发射电极TX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感应电极RX呈锯齿状,所述发射电极TX也呈锯齿状,并且二者相对布置呈咬合状态。

所述感应电极RX与所述发射电极TX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感应电极RX呈条状结构,由多个菱形子电极组成,相邻的菱形子电极之间通过第一桥接线连接;

所述发射电极TX也呈条状结构,由多个菱形子电极组成,相邻的菱形子电极之间通过第二桥接线连接;并且,所述感应电极RX与所述发射电极TX交叉布置。

所述感应电极RX与所述发射电极TX异面布置,所述感应电极RX与所述发射电极TX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感应电极RX为长条状,其上设有矩形凸起,所述矩形凸起的槽内设置有长方形状的发射电极TX,所述发射电极TX与所述感应电极RX纵横交叉,其交叉区域的所述发射电极TX与所述感应电极RX之间设有绝缘层。

所述绝缘层的数量、形状与所述发射电极TX的数量、形状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为一整体,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感应电极RX的矩形凸起通过通孔穿过所述绝缘层。

优选的,所述发射电极TX选用氧化铟锡ITO制作而成,所述感应电极RX采用石墨烯制作而成。

优选的,所述的绝缘基板为玻璃基板、薄膜基板FILM和陶瓷基板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触控显示屏,包括: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括:绝缘基板、多个感应电极RX和多个发射电极TX,并且感应电极RX与发射电极TX均设置于绝缘基板的同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在基板两侧设置有发射电极TX与感应电极RX的单一模式,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组合方式为进一步减小触控面板的厚度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为锯齿形状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为菱形状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为菱形状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10、绝缘基板;

120、感应电极RX;121、矩形凸起;

130、发射电极TX;

140、绝缘层;150、第一桥接线;

S1~S6、触控面板制作方法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绝缘基板110、感应电极RX120和发射电极TX130;感应电极RX120与发射电极TX130均位于绝缘基板110的同侧。

本实施例中将感应电极RX120与发射电极TX130同时设置于绝缘基板110的同侧,与现有技术中发射电极TX130与感应电极RX120设置于基板两侧的模式不同,为进一步减小数控面板的厚度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并且,传统的触控面板所采用的发射电极TX与感应电极RX分别设置于基板两侧的模式中,其导线的布线包括发射电极TX与感应电极RX的布线,二者的导线布线同样分布位于基板两侧,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其导线布线可以设置于绝缘基板的同一侧,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导线布线层的体积。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上述感应电极RX120与所述发射电极TX130处于同一平面,并且感应电极RX120呈锯齿状,发射电极TX130也呈锯齿状,进一步的,该感应电极RX120与该发射电极TX130相对布置,呈咬合状态。

将上述感应电极RX120与所述发射电极TX130设置于同一层,相当于该触控面板主要有两层结构组成,一层为绝缘基板,另一层为功能层,该功能层上同时布置感应电极RX120和发射电极TX130,且这两个电极相对布置,因此,此类触控面板的厚度会远远低于现有技术中的触控面板采用发射电极层与感应电极层分设于基板两侧模式下的厚度。

并且,上述的感应电极RX与发射电极TX呈咬合状的配合,可以大大节省整个电极层的面积。

并且,如图3、图3a所示,上述将感应电极层与发射电极层设置于绝缘基板的同一侧,并且所述感应电极RX120与所述发射电极TX130处于同一平面,此时,感应电极RX120也可以设置为条状结构,由多个菱形子电极组成,相邻的菱形子电极之间通过第一桥接线150连接;

同样的,发射电极TX也呈条状结构,由多个菱形子电极组成,相邻的菱形子电极之间通过第二桥接线连接;并且,上述感应电极RX120与上述发射电极TX130交叉布置。

本实施例中,感应电极RX与发射电极TX都设置成条状结构,并且都有子电极电性连接组成,因为所述的子电极均呈菱形状,并且感应电极RX与发射电极TX的各自具有的子电极之间分别通过第一桥接线、第二桥接线连接,相邻的电性连接的子电极之间具有空白区域,因此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使感应电极RX与发射电极TX的导线布线均穿过第一桥接线与第二桥接线的下方,以此进一步达到节省触控面板空间面积的目的。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感应电极RX120与发射电极TX130位于绝缘基板的同侧,并且该感应电极RX120与该发射电极TX130异面布置,二者不位于同一层上,并且上述感应电极RX120与上述发射电极TX13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40。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感应电极RX120为长条状,其上设有矩形凸起121,所述矩形凸起121的槽内设置有长方形状的发射电极TX130,所述发射电极TX130与所述感应电极RX120相互交叉,其交叉区域的发射电极TX130与感应电极RX120之间设有绝缘层140。

并且,上述的绝缘层140的数量、形状与上述发射电极TX130的数量、形状相对应,绝缘层位于发射电极TX130与感应电极RX120之间,绝缘层140与发射电极130均位于感应电极RX120的的矩形凸起121的槽内。

此种模式下,感应电极RX120以及发射电极TX130与绝缘基板110的连接会更加稳固,并且能够满足除采用蚀刻方法生成感应电极层和发射电极层之外,也完全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绝缘基板固定连接,并且粘接固定效果显著。

在不影响发射电极TX130与感应电极RX120的工作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设置使绝缘层140整个布置于绝缘基板上,具体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感应电极RX120为长条状,其上设有矩形凸起121,该矩形凸起121的槽内设置有长方条状的发射电极TX130,所述发射电极TX130与所述感应电极RX120相互交叉布置,其交叉区域的发射电极TX130与感应电极RX120之间设有绝缘层,并且该绝缘层为一整体,其上设置有通孔,上述感应电极RX120的矩形凸起120通过通孔穿过所述的绝缘层140。

此时绝缘层140可以由绝缘胶、油膜等制作而成,并且,所述的绝缘层可以通过贴附或者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绝缘基板上,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在特定位置预留感应电极RX的通孔,也可以是在绝缘层整体加工制作完成以后,再加一道打孔的工序,以制造通孔。

相对应的,图6的实施例中给出了,制作上述触控面板的方法,如图6所示,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设置绝缘基板;

并将绝缘基板进行清洗;

S2、在所述绝缘基板上表面形成多个长方形状发射电极TX;并且该发射电极TX间隔预设距离,均匀布置。

S3、在绝缘基板上的发射电极TX的两个长边的每一侧各形成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上述发射电极TX与上述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之间预留一定距离;

S4、在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以及发射电极TX的上方形成绝缘层;

此处的绝缘层为一个整体,覆盖于绝缘基板、发射电极TX以及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的上方;

S5、在绝缘层上制造通孔,露出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的连接端(即与上述发射电极TX相邻的一端);

上述的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与上述发射电极TX相邻的一端即为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与第二感应电极矩形块的连接端;

S6、在绝缘层上方形成第二感应电极矩形块,该第二感应电极矩形块穿过上述通孔,并与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的连接端电性连接。

上述的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与第二感应电极矩形块连接后即为感应电极RX,并且该感应电极RX与发射电极TX是呈交叉状态,并且优选为垂直交叉状态。

进一步的,上述绝缘层140可以由绝缘胶、油膜等制作而成,所述的绝缘层可以通过贴附、印刷或者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绝缘基板上,并且也可以是在绝缘层制作过程中在特定位置预留感应电极RX的通孔。

进一步的,上述发射电极TX选用氧化铟锡ITO制作而成,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矩形块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矩形块采用石墨烯制作而成。

在具体应用实例中,上述的绝缘基板可以选用玻璃基板,所述的玻璃基板成本低,制造技术成熟,且具有硬质、导热快的优点。

或者,上述的绝缘基板采用薄膜FILM替换,采用FILM作为基板可以克服玻璃面板由于其自身的性质所具有的厚度、密度相对较大,而且不可以弯曲的缺陷;可以进一步满足制作质轻、超薄、可弯曲的触控面板,继而进一步满足制作各式各样的触控显示屏。

上述的感应电极RX、发射电极TX在使用FILM作为基板时,同样可以通过蚀刻的方式将感应电极RX、发射电极TX固定于FILM基板上,也可以通过贴附、粘接等其他的固定方式实现。

为增加附着的稳定性,在不影响电极层功能的情况下,在使用FILM作为基板时,我们也可以在电极层与FILM基板之间设置过渡层。

此外,上述的绝缘基板也可以是陶瓷基板和其他用于印制电路板的基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屏,包括所述的触控面板,此类触控显示屏能够结合上述是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