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结构、触控屏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57899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结构、触控屏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结构、触控屏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屏(Touch Panel)技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电容式触控屏具有定位精确灵敏、触摸手感好以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触控屏按触控方式可以分为互容式触控屏和自容式触控屏,由于互容式触控屏可以实现多点触控,因而互容式触控屏成为目前触控屏市场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0003]其中,互容式触控屏又可以分为外挂式触控屏和内嵌式触控屏,内嵌式触控屏又分为:外置式触摸屏(on cell Touch Panel)和嵌入式触摸屏(In Cell Touch Panel)。
[0004]目前,如图1所示,应用于互容式触控屏中的触控结构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10和第二触控电极20 ;第二触控电极20包括直接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区块201 ;第一触控电极10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区块101,相邻第一触控电极区块101通过搭桥102连接。其中,一般情况下,第一触控电极区块101和第二触控电极20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即,第一触控电极区块101和第二触控电极20同层设置。
[0005]然而,由第一触控电极区块101和第二触控电极20之间需要绝缘,因此在刻蚀过程中,需在二者之间刻蚀出沟槽30。其中,由于受到透明导电薄膜的材料、厚度及产线工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沟槽30的宽度多在10 μm以上(对于外置式触摸屏,该沟槽甚至可以达到20或30 μ m)。基于此,当显示基板在不点亮或者低灰阶点亮时,在反射光照射下,不同位置处的沟槽30规律性的反射光,宏观上可产生明显的明暗相间的条纹,导致严重的消影问题,而该消影问题很难通过刻蚀工艺的调整来彻底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结构、触控屏及显示装置,可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消影问题。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方面,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包括多个重复单元,每个所述重复单元包括交叉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采用搭桥方式连接;每个所述重复单元未设置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区域,还设置有虚拟电极;其中,所述虚拟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具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位于相邻重复单元内的所述虚拟电极之间具有第三沟槽;所述虚拟电极包括至少2个子虚拟电极,位于任一个所述虚拟电极内的相邻子虚拟电极之间具有第四沟槽;所述第一沟槽、所述第二沟槽、所述第三沟槽和所述第四沟槽的边缘均具有多个弯折点。
[0009]优选的,所述虚拟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〇〇1〇] 优选的,所述重复单元中的所述虚拟电极为4个,相邻所述虚拟电极沿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对称设置。
[00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四沟槽沿所述重复单元的对角线方向设置。
[0012]进一步优选的,对于任一个重复单元内且位于一条对角线上的两个相对的所述虚拟电极,其中的所述第四沟槽的方向与该对角线方向一致。
[0013]进一步优选的,对于任一个所述虚拟电极,所述第四沟槽的数量为2个,其中一个所述第四沟槽的正投影与所述对角线至少部分重合,另一个所述第四沟槽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三沟槽的弯折点的个数大于5个。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弯折点的个数大于8个。
[0016]优选的,与第二触控电极交叉的第一触控电极部分的宽度是第二触控电极宽度的1. 5-2. 5 倍。
[0017]基于上述,优选的,每个重复单元沿第一触控电极的方向的尺寸与沿第二触控电极的方向的尺寸相等。
[0018]进一步优选的,每个重复单元沿第一触控电极的方向的尺寸与沿第二触控电极的方向的尺寸均为3-8_。
[0019]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屏,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触控结构。
[0020]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位于所述彩膜基板出光侧的上偏光片和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入光侧的下偏光片;所述触控结构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与上偏光片之间。
[0021]可选的,所述触控屏还包括保护玻璃;所述触控结构设置在所述保护玻璃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所述触控结构与所述保护玻璃接触。
[0022]可选的,所述触控屏还包括保护玻璃;所述触控结构设置在基材上,设置有所述触控结构的基材设置在所述保护玻璃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0023]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屏。
[00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触控屏及显示装置,通过在触控结构的每一个重复单元内设置虚拟电极,可使虚拟电极分别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且相邻重复单元内的虚拟电极之间还形成第三沟槽,并且通过将虚拟电极划分为至少2个子虚拟电极,可使子虚拟电极之间形成第四沟槽,由于具备多个沟槽,因而可使该触控结构产生杂乱的视觉感受,从而避免产生规律的反光,因此,相对现有技术可改善消影问题。在此基础上,由于这些沟槽的边缘均具有多个弯折点,而相对平滑的直线,人眼对具有弯折点的沟槽的边缘曲线不敏感,因而可进一步的改善消影问题。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结构示意图;
[0027]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2b为图2a中的一个重复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0029]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示意图;
[0030]图3b为图3a中的一个重复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0031]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示意图;
[0032]图4b为图4a中的一个重复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00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嵌式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挂式触摸屏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挂式触摸屏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01_触控结构;02-重复单元;10-第一触控电极;101-第一触控电极区块;102-搭桥;20-第二触控电极;201-第二触控电极区块;30-沟槽;301-第一沟槽;302-第二沟槽;303-第三沟槽;304-第四沟槽;40-虚拟电极;401-子虚拟电极;50-下偏光片;60-阵列基板;70-液晶层;80-彩膜基板;90-上偏光片;100-保护玻璃;110-0CR ;120-基材。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结构01,如图2a、图3a和图4a所示,该触控结构01包括多个重复单元02,如图2b、图3b、图4b所示,每个重复单元02包括交叉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10和第二触控电极20,第一触控电极10采用搭桥方式连接。每个重复单元02未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10和第二触控电极20的区域,还设置有虚拟电极40。
[0039]其中,虚拟电极40分别与第一触控电极10和第二触控电极20之间具有第一沟槽301和第二沟槽302 ;位于相邻重复单元内的虚拟电极之间具有第三沟槽303。
[0040]虚拟电极40包括至少两个子虚拟电极401,位于任一个所述虚拟电极40内的相邻子虚拟电极401之间具有第四沟槽304。
[0041]第一沟槽301、第二沟槽302、第三沟槽303和第四沟槽304的边缘均具有多个弯折点。
[004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不对触控结构01中重复单元02的个数和尺寸进行限定,具体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触摸屏的大小以及触控精度进行调整。
[0043]第二,由于第一触控电极10和第二触控电极20相互交叉且相互绝缘,因此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10时,第一触控电极10需在与第二触控电极20相交叉的位置处断开,在此基础上,断开的第一触控电极10通过搭桥102连接。搭桥102通过设置在保护层上的过孔与断开的第一触控电极10分别连接。搭桥102材料例如可以是铟锡氧化物(ΙΤ0)、铝锌氧化物(ΑΖ0)、或者金属材料例如银(Ag)等。
[0044]此外,不对第一触控电极10和第二触控电极20的形状及尺寸进行限定,可根据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