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交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877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交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交易装置,特别是涉及在保养时将壳体内部的一个或多个单元从 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的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金融机构和流通机构中,设置有许多被称作所谓的“ATM”的自动交易装置。在 自动交易装置当中,存在前面保养型的装置。并且,“前面保养型”是指,在保养时能够将壳 体内部的单元从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作业的结构的装置。此外,“保养作业”是 指,单元的检查作业、更换作业、调整作业等用于保持装置的状态正常的作业。
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通常具有保护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下部部分的下部 罩;和保护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的上部罩。作业员在对配置于壳体内部的下部侧的 单元(以下,称作“下部单元”)或配置于壳体内部的上部侧的单元(以下,称作“上部单 元”)进行保养作业的情况下,首先打开下部罩,然后打开上部罩,进行保养作业。
对于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例如作业员用显示部设置在下部罩的背面。作 业员用显示部是用于显示作业员用显示画面的显示部,作为作业员用显示画面,显示有在 装置中收纳的现金的余额或装置的保养方法等。在保养时,作业员一边观察设置在下部罩 的背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一边从壳体的内部将各种单元壳体向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进 行保养作业。
另外,在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当中,存在将设置于壳体的前表面侧的显示 部兼用作顾客用显示部和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的装置(即,为下述这样的装置在平时, 将显示部作为显示顾客用显示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并且,在保养时,将显示部作为 显示作业员用显示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334315号公 报)。以下,将作业员用显示部设置于下部罩的背面的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称作“第 I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并且,以下,将设置于壳体的前表面侧的显示部兼用作顾客用显 示部和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的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称作“第2现有例的自动交易盤晋”目.ο
可是,第I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和第2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分别如以下所说 明的那样存在在保养时有时作业效率下降的问题。
例如,对于第I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在保养时,作业员首先打开下部罩,然后 打开上部罩,对任意单元进行保养作业。在此,对作业员保养下部单元的情况进行说明。此 时,作业员一边观察设置于下部罩的背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一边操作下部单元。可是,由 于第I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的作业员用显示部被设置在下部罩的背面,因此,当下部单 元被拉出至壳体的前表面侧时,有时作业员用显示部的画面被下部单元遮挡。此时,作业员 因难以看到显示部的画面而难以进行保养作业。于是,作业员有时会反复进行下述动作为 了观察画面而将下部单元向壳体内部推入,或者相反,为了操作下部单元而将下部单元拉 出至壳体外部。因此,对于第I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因进行这些动作所产生的麻烦,从而导致作业效率下降。
另一方面,例如对于第2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在保养时,与第I现有例的自动 交易装置同样,作业员首先打开下部罩,然后打开上部罩,对任意单元进行保养作业。在此, 对作业员保养上部单元的情况进行说明。此时,作业员将设置于壳体的前表面侧的显示部 的画面从顾客用显示画面切换为作业员用显示画面,一边观察显示在该显示部的作业员用 显示画面,一边操作上部单元。可是,对于第2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由于显示部被设置 在壳体的前表面侧,因此,当上部单元被拉出至壳体的前表面侧时,有时显示部的画面被上 部单元遮挡。此时,作业员因难以看到显示部的画面而难以进行保养作业。于是,作业员有 时会反复进行下述动作为了观察画面而将上部单元推入至壳体内部,或者相反,为了操作 上部单元而将上部单元拉出至壳体外部。因此,对于第2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在这样的 情况下,存在因进行这些动作所产生的麻烦,从而导致作业效率下降。
此外,对于第2现有例的自动交易装置,还存在下述问题在下部单元被拉出时, 如果下部单元与显示部接触,则显示部有可能发生损伤。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保 养作业的效率下降的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能够防止显示部发生损伤的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I发明为一种自动交易装置,所述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 体的内部的单元从该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形成为下述这样 的结构,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 侦牝所述兼用显示部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 示作业员用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和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 侧的上部部分,所述上部罩的上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并且所述上部罩的下端 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开闭,在平时,所述上部罩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在所 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预定位置,另一方面,在保养时,所述上部罩使所述兼用显示部移动至 与从所述壳体的内部拉出的所述单元错开的位置,并且,所述上部罩以所述兼用显示部的 该显示面的方向能够变更的状态对所述兼用显示部进行支承。
该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在保养时,上部罩使兼用显示部移动至与从壳体的内部 拉出的单元错开的位置,并且,上部罩以兼用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方向能够变更的状态支承 兼用显示部。
该自动交易装置在保养时能够避免兼用显示部的画面被单元遮挡而难以观察到。 因此,作业员无需反复进行下述动作为了观察画面而将单元推入壳体的内部,或者相反, 为了操作单元而将单元拉出至壳体的外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易于进行保养作业, 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保养作业的效率下降。
此外,对于该自动交易装置,当拉出下部单元时,兼用显示部已移动至与下部单元 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下部单元与兼用显示部接触。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防止兼 用显示部发生损伤。
此外,第2发明为一种自动交易装置,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体的内部的单元从该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形成为下述这样的结构,所述自 动交易装置具有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所述兼用显示 部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 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和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所述 上部罩的上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上部罩的下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 上下方向开闭,在平时,所述上部罩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预定 位置,另一方面,在保养时,所述上部罩解除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的固定,使所述兼用显示部 成为能够从所述预定位置搬运的状态。
该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在平时,上部罩将兼用显示部固定在壳体的前表面侧的 预定位置,另一方面,在保养时,上部罩解除对兼用显示部的固定,从而使兼用显示部成为 能够从预定位置搬运的状态。
该自动交易装置在保养时能够避免兼用显示部的画面被单元遮挡而难以观察到。 因此,作业员无需重复进行下述动作为了观察画面而将单元推入壳体的内部,或者相反, 为了对单元进行操作而将单元拉出至壳体外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易于进行保养 作业,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保养作业的效率下降。
此外,在该自动交易装置中,当下部单元被拉出时,兼用显示部已移动至与下部单 元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下部单元与兼用显示部接触。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防止 兼用显示部发生损伤。
并且,在该自动交易装置中,例如在对下部单元进行保养的情况下,作业员能够在 一边屈身一边将兼用显示部放置在身边的状态下对下部单元进行保养。因此,作业员无需 重复进行下述动作时而为了观察兼用显示部而站起,时而为了对下部单元进行保养而屈 身,能够在保持屈身的状态下对下部单元进行保养。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还能够降低在对 下部单元进行保养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力。
此外,第3发明为一种自动交易装置,所述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体内部的单元 从该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形成为下述这样的结构,所述自 动交易装置具有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所述兼用显示 部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 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所述上 部罩的上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上部罩的下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 下方向开闭;以及面板部件,所述面板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上部罩之间,并且,所述 面板部件的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所述面板部件以支承所述兼用显示部的状态相对于 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转动,在平时,所述上部罩配置于所述面板部件和所述兼用显示部的 上方,由此,使所述面板部件成为不能转动的状态,从而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在所述壳体 的上方,
另一方面,在保养时,将所述上部罩向上方敞开,由此,使所述面板部件成为能够 转动的状态,从而解除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的固定。
对于该自动交易装置,在平时,上部罩配置在面板部件和兼用显示部的上方,由 此,使面板部件成为不能转动的状态,从而将兼用显示部固定在壳体的上方,另一方面,在 保养时,将上部罩向上方敞开(移动),由此,使面板部件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从而解除对兼用显示部的固定。
对于该自动交易装置,当拉出下部单元时,能够使兼用显示部移动至与下部单元 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下部单元与兼用显示部接触。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防止 兼用显示部发生损伤。
此外,第4发明为一种自动交易装置,所述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体的内部的单 元从该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所述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 有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所述兼用显示部在平时作为 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 部来使用;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所述上部罩的上端部 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上部罩的下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开闭; 以及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上部罩之间,所述连杆机构使所述兼 用显示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移动,在平时,所述上部罩配置于所述连杆机构和所 述兼用显示部的上方,由此,使所述连杆机构成为不能移动的状态,从而将所述兼用显示部 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另一方面,在保养时,将所述上部罩向上方敞开,由此,使所述连杆 机构成为能够移动的状态,从而解除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的固定。
对于该自动交易装置,在平时,上部罩配置于连杆机构和兼用显示部的上方,由 此,使连杆机构成为不能移动的状态,从而将兼用显示部固定于壳体的上方,另一方面,在 保养时,将上部罩向上方敞开(移动),由此,使连杆机构成为能够移动的状态,从而解除对 兼用显示部的固定。
对于该自动交易装置,当拉出下部单元时,能够使兼用显示部移动至与下部单元 错开的位置,能够避免下部单元与兼用显示部接触。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防止兼用显 示部发生损伤。
根据第I发明和第2发明各个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避免保养作业的效率下降的前 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此外,根据第I发明和第2发明各个发明,也能够提供一种防止 显示部发生损伤的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
根据第3发明和第4发明各个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防止显示部发生损伤的前面保 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显示操作部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固定部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固定部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固定部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显示部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方向检测部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方向检测部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作检测部的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作检测部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作检测部的结构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线缆保护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密封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限位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限位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前面板的显示部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前面板的显示部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缓冲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缓冲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称作“本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并且,各附图只不过概要地示出到能够充分理解本发明的程度。因此,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图示例。此外,在各附图中,对共用的结构件和同样的结构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I
〈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以下,称作“ATM1”)是将显示部兼用作顾客用显示部和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的前面保养型的装置。但是,ATMl也能够形成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壳体的后表面设置后门,除了能够从前表面侧进行保养作业,还能够从后表面侧进行保养作业。
以下,参照图1 图4,对本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ATMl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 图 3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显示操作部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在ATMl的将各种单元收纳于内部的壳体2的前表面侧具有前面板3、 ATM门4、非接触式传感器11、卡插入排出口 12、存折插入排出口 13、显示操作部16、手持通话器17、纸币存取款口 21以及硬币存取款口 22。
前面板3是保护壳体2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的上部罩。
ATM门4是保护壳体2的前表面侧的下部部分的下部罩。
非接触式传感器11是为了检测顾客的接近而使用的传感器。
卡插入排出口 12是插入和排出现金卡(cash card)或转账卡(振込力一 K )等卡媒介的开口部。
存折插入排出口 13是插入和排出存折的开口部。
显示操作部16是显示各种画面、或接受各种指示和信息等的输入的结构件。
手持通话器17是例如为弱视者而设置的、以声音将各种引导信息通知给顾客的 结构件。
纸币存取款口 21是投入和排出纸币的开口部。
硬币存取款口 22是投入和排出硬币的开口部。
ATMl为下述这样的结构显示操作部16是通过将IXD等显示部14和触摸面板等 操作部15组合而成的。显示部14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此外,在保 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兼用作这两种显示部来使用。以下,也存在 将显示部14称作“兼用显示部14”的情况。
后述的控制单元7c (参照图2)搭载有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该未图示的 控制部在平时和保养时根据情况来切换模式,使顾客用画面和作业员用画面中的任一方在 显示部14上显示。
并且,“顾客用画面”是指用于提示顾客的画面。图8(a)示出了作为其一个例子的 顾客用画面2014a。此外,“作业员用画面”是指用于提示作业员的画面。图8(b)示出了作 为其一个例子的作业员用画面2014b。
并且,显示操作部16通常被大致水平地配置在前面板3与壳体2之间的预定位 置。从侧面方向观察时,前面板3形成为具有大致垂直的面和大致水平的面(严格来说,是 从近前侧(前表面侧)朝向进深侧(后表面侧)缓慢上升的倾斜面)的大致L字型的形 状。在前面板3的大致垂直的面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卡插入排出口 12和存折插入排出 口 13,并且,在前面板3的大致水平的面的近前侧(前表面侧)设置有显示操作部16和手 持通话器,在前面板3的大致水平的面的进深侧(后表面侧)设置有纸币存取款口 21和硬 币存取款口 22。此外,在前面板3的大致水平的面的与显示操作部16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开 口部9。前面板3在平时经由开口部9使显示操作部16露出至外部。
并且,前面板3的与显示操作部16对置的一侧的面(以下,称作“对置面”)的位 于开口部9周围的部分,成为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或其框体(比图18和图19所示的 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靠外侧的部分)抵接的抵接部10 (参照图4 (a))。在平时,前 面板3利用抵接部10将显示操作部16压紧在壳体2上,从而将显示操作部16固定在壳体 2的前表面侧的预定位置(与开口部9重叠的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ATMl的各种单元6、7被收纳在壳体2的内部。单元6、7被大 致区分为收纳于壳体2的上部侧的单元(以下,称作“上部单元”)6、和收纳于壳体2的下 部侧的单元(以下,称作“下部单元”)7。
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上部单元6,示出有卡读写器(卡RW)6a和存折 记账机6b,此外,作为下部单元7,示出有纸币存取款机7a、硬币存取款机7b、控制单元7c 以及电源单元7d。
卡读写器6a是从现金卡或转账卡等卡媒介读取信息的单元。
存折记账机6b是从存折读取信息或将交易信息记录在存折上的单元。
纸币存取款机7a是进行纸币的鉴别、保管等处理的单元。
硬币存取款机7b是进行硬币的鉴别、保管等处理的单元。
控制单元7c是搭载有控制ATMl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控制部的单元。
电源单元7d是向ATMl的各部分供给电源的单元。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ATMl的前面板3的上端部借助第I支点部31轴支承于壳体2的上部。由此,前面板3构成为其下端部能够相对于壳体2沿上下方向进行开闭的结构。
在保养时,作业员通过将前面板3的下端部相对于壳体2向上方抬起而打开前面板3。以下,有时将打开ATM门4和前面板3等的动作称为“敞开”。
前面板3构成为通过后述的固定部将显示操作部16固定,从而将显示操作部16 支承成能够自由移动。因此,如果前面板3在保养时被作业员打开,则如图2和图3所示, 使显示操作部16移动至相对于从壳体2的内部拉出的单元6、7向上方偏移的位置。
另外,优选为,避免前面板3在敞开时在作业员无意中随意关闭(S卩,避免下端部随意向下方转动)。因此,优选为,可以以使敞开时的重心靠后的方式设定前面板3在敞开时的敞开角度。
或者,优选为,前面板3也可以在敞开时被气压弹簧、撑杆等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例如,也可以使ATMl形成为下述结构在壳体2与前面板3之间具备气压弹簧、撑杆等未图示的支承部件,在使前面板3敞开的情况下,借助支承部件支承前面板3。在该情况下, 对于ATMl优选的是,如果能够使作为支承部件的气压弹簧、撑杆的支点的位置以多个阶段进行变化,则也能够调整前面板3的敞开角度。并且,能够将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方向(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调整为任意角度。
在上述的结构中,例如在保养单元6、7的情况下,作 业员首先打开设置在ATM门4 上的门锁71 (参照图11),以打开ATM门4。由此,ATMl成为壳体2的下部部分被敞开的状态。不过,对于ATM1,如果在该时刻将下部单元7从壳体2的内部拉出至外部,则存在下部单元7与显示操作部16接触而使显示操作部16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I中, ATMl具备以下述方式来限制下部单元7的拉出的未图示的机构在ATM门4和前面板3双方都打开的情况下,才能够拉出下部单元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I中,ATMl在该时刻处于下部单元7无法拉出的状态。
接下来,作业员打开设置于前面板3的未图示的门锁,将前面板3的下端部向上方 (离开壳体2的方向)抬起。于是,前面板3以第I支点部31为中心沿箭头Rl方向旋转移动(转动)。由此,ATMl成为前面板3打开而使得壳体2的上部部分敞开的状态。此外, 在ATMl中,使显示操作部16移动至相对于从壳体2的内部拉出的单元6、7向上方偏移的位置。此时,ATMl成为能够将单元6、7双方从壳体2拉出的状态。
此后,作业员将单元6、7从壳体2的内部拉出至壳体2的前表面侧,对单元6、7进行保养作业。然后,当对单元6、7的保养作业结束时,作业员首先关闭前面板3,对设置于前面板3的未图示的门锁上锁,接下来,关闭ATM门4,对设置于ATM门4的门锁71(参照图 11)上锁。
并且,ATMl在保养时,在前面板3打开的状态(即,使前面板3沿着图2和图3所示的箭头Rl方向转动后的状态)下,当作业员从ATMl的前表面侧观察显示操作部16时,能够观察到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此时,如图4(a)和图4(b)所示,显示操作部16成为下述状态显示操作部16的下端部14b配置在上方,显示操作部16的上端部14t配置在下方。
ATMl 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法使作业员观察到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 因此,如图3所示,ATMl具有用于使显示操作部16以第2支点部42为中心沿着箭头R2方向转动以使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及其背面翻转的机构。具体而言,ATMl的前面板3和 显示操作部16成为以下这样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前面板3在前述的对置面(与显示操作部16对置的一侧的 面)的、抵接部10(参照图4)的周围设置有从对置面向外侧突出的第I突出部41。在该第 I突出部41的末端部设有第2支点部42。第2支点部42是将显示操作部16轴支承成能 够转动以使得在保养时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及其背面翻转的结构件。
此外,前面板3分别在纸币存取款口 21 (参照图1)和硬币存取款口 22 (参照图1)的周围具备闸门收纳部26(参照图3),所述闸门收纳部26用于收纳开闭纸币存取款口 21(参照图1)的闸门(未图示)、和开闭硬币存取款口 22(参照图1)的闸门(未图示)。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的上端部14t附近设有从背面向 外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51。在该第2突出部51的末端部设有卡合部52。卡合部52是以 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与前面板3的第2支点部42 (参照图2)卡合的结构件。
通过使显示操作部16的第2突出部51的卡合部52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与前 面板3的第2支点部42卡合,如图3所示,显示操作部16能够以第2支点部42为中心沿 箭头R2方向转动。
当显示操作部16沿箭头R2方向转动时,显示操作部16与未图示的止挡件接触而 停止转动。由此,显示操作部16以显示部朝向ATMl的前表面侧的状态被保持。此时,如图 4(d)所示,显示操作部16成为下述状态显示操作部16的上端部14t配置在上方,显示操 作部16的下端部14b配置在下方。
对于这样的ATM1,通过使前面板3的第2支点部42(参照图2)与显示操作部16 的卡合部52(参照图4)卡合,将显示操作部16轴支承为能够转动。因此,ATMl能够使显 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及其背面以第2支点部42为中心进行翻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显示操作部16构成为在沿着箭头R2方向(参照图3) 转动的情况下,通过与未图示的止挡件接触而停止转动。但是,也可以使显示操作部16构 成为在与止挡件接触之前,在任意角度使转动临时停止。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显示操作部 16的显示面的方向(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调整为任意角度。
(固定部的结构)
如前述那样,显示操作部16被后述的固定部固定,前面板3将显示操作部16支承 为能够自由移动。在图4中示出该固定部的一个例子。图4 (a)示出了在将前面板3打开的 状态(即,使前面板3沿着图2和图3所示的箭头Rl方向转动后的状态)下从侧面方向观 察到的显示操作部16的结构。并且,图4(b)示出了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的结构。此外, 图4(c)示出了用于将显示操作部16固定在前面板3上的固定部的结构。此外,图4(d)示 出了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结构。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固定部构成为翼形螺钉(thumbscrew) 53。如图4(c)所示, 翼形螺钉53被配置在显示操作部16的下端部14b附近。通过将翼形螺钉53的外螺纹53a 经由在显示操作部16上形成的开口部和防脱用的垫圈53b而与在前面板3上形成的内螺 纹53c嵌合,从而将显不操作部16固定于前面板3。
另外,能够将前述的固定部(图4所示的翼形螺钉53)变更为其他结构。以下,参 照图5、图6以及图7对在本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固定部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图5、图6以及图7分别是示出在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固定部的结构的图。
图5示出了由搭扣午 >錠)55构成固定部的情况的例子。在图5(a)和图5(b) 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固定部的搭扣55被设置在显示操作部16的侧面。如图5(c)和图5(d) 所示,搭扣55具备定位片(ke印er)55a、臂55b、杆55c、基座55d以及轴55e。
定位片55a被安装在前面板3上。基座55d被安装在显示操作部16的侧面的与 定位片55a对置的位置。基座55d借助轴55e对杆55c进行轴支承。
如图5(c)所示,对于杆55c,臂55b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比轴55e靠后 端侧的位置。该臂55b的末端部与设于定位片55a的钩部卡合。
搭扣55构成为通过在臂55b的末端部与定位片55a的钩部卡合的状态下转动杆 55c,使得臂55b的末端部朝向从定位片55a的钩部离开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臂55b的 末端部与定位片55a的钩部牢固地啮合。由此,搭扣55将显示操作部16固定于前面板3。
图6和图7示出了由锁定轴机构56构成固定部的情况的例子。如图6(a)所示, 锁定轴机构56具备锁定轴56a、钩部56b、托架56c以及锁定弹簧56d。
锁定轴56a是与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抵接并与该背面平行地滑动的部件。钩部 56b是与锁定轴56a卡合的部件。托架56c是将锁定轴56a支承为能够自由滑动的部件。 锁定弹簧56d是对锁定轴56a朝向与钩部56b卡合的一侧施力的部件。
在锁定轴机构56中,托架56c被安装在显示操作部16的侧面,并且,钩部56b被 安装在前面板3的对置面。并且,钩部56b被安装在前面板3的对置面的比托架56c靠外 侧的位置。
托架56c形成有与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平行的长孔状的开口部56ba(参照图 6(b)和图6(c))。锁定轴56a被配置成贯穿该开口部56ba,锁定轴56a在开口部56ba的内 部沿着图6(c)所示的箭头方向滑动。
锁定轴机构56在平时通过使锁定轴56a与钩部56b卡合来将显示操作部16固定 于前面板3。
作业员在保养时使锁定轴56a沿着图7 (a)所示的箭头方向滑动。由此,锁定轴机 构56解除锁定轴56a与钩部56b之间的卡合。其结果是,显示操作部16成为能够以第2 支点部42为中心进行转动的状态。对于锁定轴机构56,当显示操作部16被作业员转动时, 锁定轴56a借助锁定弹簧56d的作用力复位至初始位置。
(显示画面的切换控制)
在上述的结构中,ATMl优选为,在平时和保养时可以将显示画面自动地切换为顾 客用画面和作业员用画面中的任一方。
这样的结构例如能够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对 用于检测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的检测部(以下,称作“方向检测部”)的检测 结果进行识别。
或者,这样的结构例如也能够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 的控制部对用于检测由作业员进行的特定动作的检测部(以下,称作“动作检测部”)的检 测结果进行识别。并且,“由作业员进行的特定动作”是指在从平时的模式向保养时的模式 切换时所进行的动作(例如,打开ATM门4的动作、从显示操作部16输入特定指示的动作 等)、在从保养时的模式向平时的模式切换时所进行的动作(例如,关闭ATM门4的动作、从显示操作部16输入特定指示的动作等)。
以下,参照图8 图13对本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操作显示部16的显示画面的切 换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显示部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图 9和图10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方向检测部的结构的图。图11 图13分别是示 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作检测部的结构的图。
方向检测部例如能够由图9所示的光电传感器62构成。以下,参照图9对作为方 向检测部的光电传感器6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a)和图9(b)示出了光电传感器62、和作 为与其成一对的部件的遮光板61的安装位置的一个例子。图9(c)将遮光板61的结构放 大并不出。图9(d)不出了遮光板61与光电传感器62之间的关系。
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例子中,ATMl的遮光板61被安装在显示操作部16的 侧面的、下端部14b的附近的位置。此外,光电传感器62被设置在前面板3的对置面的、与 遮光板61对置的位置。
如图9 (C)和图9 (d)所不,遮光板61具备突起部61a。另一方面,如图9 (d)所不, 光电传感器62具备传感器部62a。通过使遮光板61沿图9(d)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将遮 光板61的突起部61a插入到光电传感器62的传感器部62a的内部。
在传感器部62a的内部具备发光部62aa(参照图9(d))和受光部62ab(参照图 9 (d)),光从发光部62aa向受光部62ab照射。例如如图9 (a)和图9 (b)所不,传感器部62a 构成为在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朝向ATMl的后表面侧的情况(即,显示操作部16的显 不面的法线方向为ATMl的后表面方向的情况)下,遮光板61的突起部61a插入于传感器 部62a的发光部62aa与受光部62ab之间。由此,从发光部62aa照射的光被遮挡。其结果 是,被从光电传感器62输出至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的、受光部62ab的检测 信号的状态发生变化。
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通过识别该检测信号的状态,例如能够检测 到显不操作部16的显不面朝向ATMl的后表面侧和ATMl的前表面侧中的哪一个方向(即, 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为ATMl的后表面方向和前面方向中的哪一个方向)。
此外,方向检测部例如能够由图10所示的微动开关67构成。以下,参照图10对 作为方向检测部的微动开关67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0(a)和图10(b)所示的例子中,在ATMl中,开关板66被安装在显示操作部 16的侧面的、下端部14b附近的位置。此外,托架68被设置在前面板3的对置面的、与开关 板66对置的位置。在该托架68上安装有微动开关67。
如图10(c)所示,开关板66具备突起部66a。突起部66a形成为将平坦的板在大 致中央的位置弯折的形状。突起部66a的从靠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侧的末端部至弯折的 部位,与显示操作部16的厚度方向平行地形成,从弯折的部位至靠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 侧的末端部,沿着从微动开关67离开的方向形成。突起部66a的与微动开关67对置的一 侧的面,与微动开关67的开关部67a(参照图10(d))的末端部接触。
如图10(d)所示,微动开关67具备开关部67a。开关部67a被未图示的施力构件 朝向接近开关板66的突起部66a的方向施力。
例如,如图10(b)和图10(e)所示,在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朝向ATMl的后表面 侧的情况(即,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为ATMl的后表面方向的情况)下,开关部67a与开关板66的突起部66a接触,从而朝向离开开关板66的突起部66a的方向滑动。 其结果是,从微动开关67输出至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检测信号的状态 发生变化。
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通过识别该检测信号的状态,例如能够检测 到显不操作部16的显不面朝向ATMl的后表面侧和ATMl的前表面侧中的哪一个方向(即, 显不操作部16的显不面的法线方向为ATMl的后表面方向和前表面方向中的哪一个方向)。
如果像这样使用方向检测部,则能够例如在敞开前面板3并使显示操作部16的显 示面朝向ATMl的前表面侧的方向时,自动将显示画面切换至作业员用画面。
动作检测部例如能够由图11所示的微动开关72、图11所示的微动开关75或图 12所示的微动开关77构成。此外,动作检测部也能够通过使搭载于控制单元7c的显示控 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检测由顾客或作业员进行的对显示操作部16的操作内容来实现。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ATMl中,微动开关72被安装在ATM门4的内部。对于 ATMl,在ATM门4的周围设置有用于锁定ATM门4的门锁71。门锁71具备供门钥匙73插 入的锁芯。门锁71为当作业员将门钥匙73插入于锁芯中进行转动时该门锁71的末端部 转动的结构。
如图11(b)和图11(c)所示,在门锁71的末端部设置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开关凸 轮71a。在该开关凸轮71a的周围设置有微动开关72。微动开关72具备杆72a,该杆72a 的固定端借助于未图示的轴被轴支承为能够自由转动;和按钮72b,该按钮72b被杆72a按 下。杆72a和按钮72b被配置成与设置于门锁71的末端部的开关凸轮71a的外周对置。
在ATMl中,当作业员将门钥匙73插入到锁芯中而使门钥匙73沿着图11 (C)所示 的“开门方向”转动时,ATM门4的锁定被打开。
另一方面,在ATMl中,当作业员将门钥匙73插入到锁芯中并将门钥匙73沿着图 11(c)所示的“作业员用画面显示方向”转动时,开关凸轮71a向微动开关72的方向转动。 由此,开关凸轮71a的末端与微动开关72的杆72a的自由端侧接触。其结果是,杆72a翻 转而按下按钮72b。由此,从微动开关72输出至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检 测信号的状态发生变化。
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通过识别该检测信号的状态,能够检测到作 业员将门钥匙73沿作业员用画面显示方向进行了转动。
并且,在作业员关闭ATM门4的情况下,作业员将门钥匙73向初始位置(将门钥 匙73向锁芯中插入时的位置)转动。由此,开关凸轮71a的末端从杆72a离开。其结果是, 杆72a立起而从按钮72b的头部离开。由此,从微动开关72输出至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 图示的控制部的检测信号的状态发生变化。
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通过识别该检测信号的状态,能够检测到作 业员关闭了 ATM门4。
图12示出了作为其他的动作检测部的微动开关75的结构。在图12所示的例子 中,ATMl设置有门锁71A以代替门锁71。
门锁7IA的末端部构成为钥匙滑块(key slider) 74。当作业员将门钥匙73插入 到锁芯中并进行转动时,门锁7IA的末端部的钥匙滑块74沿轴向滑动。在该钥匙滑块74 的滑动方向上设置有微动开关75。
微动开关75具备杆75a,该杆75a的固定端借助未图示的轴被轴支承为能够自 由转动;和按钮75b,该按钮75b被杆75a按下。杆75a和按钮75b被配置成与门锁71的 末端部的钥匙滑块74对置。
当作业员将门钥匙73插入到锁芯中并将门钥匙73沿“作业员用画面显示方 向”(参照图11 (C))转动时,钥匙滑块74与该微动开关75的杆75a的自由端侧接触。其 结果是,杆75a翻转而按下按钮75b。由此,从微动开关75输出至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 示的控制部的检测信号的状态发生变化。
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通过识别该检测信号的状态,能够检测出作 业员打开了 ATM门4(已将门钥匙73插入到锁芯中)。
并且,在作业员关闭ATM门4的情况下,作业员将门钥匙73向初始位置方向转动。 由此,钥匙滑块74从杆75a离开。其结果是,杆75a立起而从按钮75b的头部离开。由此, 从微动开关75输出至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检测信号的状态发生变化。
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通过识别该检测信号的状态,能够检测出作 业员关闭了 ATM门4(已将门钥匙73从锁芯拔出)。
图13进一步示出了作为其他的动作检测部的微动开关77的结构。在图13所示 的例子中,ATM门4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ATM门4的内侧的右边侧设置有铰链79,该铰链 79对ATM门4进行轴支承,以该铰链79为中心来开闭ATM门4的左边侧。此外,在ATM门 4的内侧的左边侧设置有开关托架78。此外,在ATMl的壳体2的与开关托架78对置的位 置设置有微动开关77。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微动开关77为头部与开关托架78接触的结 构。
如图13 (b)所示,当作业员打开ATM门4时,开关托架78从微动开关77的头部离 开。由此,微动开关77成为断开(OFF)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3(c)所示,当作业员关闭 ATM门4时,开关托架78与微动开关77的头部接触。由此,微动开关77成为接通(ON)状 态。其结果是,当开闭ATM门4时,从微动开关77输出至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 制部的检测信号的状态发生变化。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通过识别该检测信 号的状态,能够检测出作业员关闭了 ATM门4。
如果像这样使用动作检测部,则能够例如在作业员打开ATM门4时自动将显示画 面切换至作业员用画面。
(线缆保护部件的结构)
在ATMl中,以能够通信的方式将显示操作部16和前述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 控制部连接起来的线缆81 (参照图14(b)和图14(c))沿着前面板3的对置面进行布线。
由于成为显示操作部16相对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 (参照图4)转动的结构,因 此,该线缆81的一部分被从前面板3的对置面朝向显示操作部16引出至外侧。因此,线缆 81存在与其周围的部件接触而损伤的可能性。
因此,ATMl优选为下述结构例如,借助图14(a)所示的线缆保护部件82来保护 线缆81,以避免线缆81与其周围的部件接触而损伤。
并且,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线缆保护部件的结构的图。图14(b)以作 为线缆保护部件82的连结部件82a的结构为一个例子来示出。连结部件82a是这样的部 件在内部形成有空腔,从而能够与其他部件连结。图14(c)以作为线缆保护部件82的波纹软管82b的结构为一个例子来示出。波纹软管82b是由树脂构成的筒状体。ATMl通过利 用线缆保护部件82来保护线缆81,从而能够防止线缆81发生损伤。
(密封部件的结构)
如上所述,ATMl成为显示操作部16相对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 (参照图4)转动 的结构。因此,ATMl存在下述可能性在显示操作部16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之间产生 间隙。如果在显示操作部16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之间产生间隙,则ATMl存在异物侵入 到ATMl的内部的可能性,因此不是优选的。
因此,优选的是,可以使ATMl形成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例如,通过图15所示的密封 部件3b将显示操作部16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之间堵塞,以防止在显示操作部16与前 面板3的抵接部10 (参照图4)之间产生间隙。
并且,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密封部件的结构的图。图15(a)将从显示 操作部16的显示面方向观察到的密封部件3b的配置位置作为一个例子来示出。此外,图 15(b)将从显示操作部16的侧面方向观察到的密封部件3b的配置位置作为一个例子来示出。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前面板3的抵接部10构成为包围开口部9的四个角部的 遮光板(bezel) 3a。密封部件3b被设置在该遮光板3a的末端部。显示操作部16与前面板 3的抵接部10之间被密封部件3b堵塞,因此能够防止异物侵入ATMl内部。
并且,作为密封部件3b,例如能够使用日东电工制造的“二 卜'>一9 一”(商品 名)等。此外,密封部件3b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部件,也能够使密封部件3b作为缓和被施 加给显示操作部16的冲击的缓冲件来发挥作用。
(限位部件的结构)
如前述那样,ATMl成为显示操作部16相对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 (参照图4)转 动的结构。因此,ATMl存在下述可能性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沿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偏移。
在ATMl中,如果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发生偏移,则会对作业员或顾客产生不协调 感,因此不是优选的。例如,在TMl中,如果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向右侧偏移2_,则显示操 作部16的右边向开口部9的右边靠近2mm,显示操作部16的左边从开口部9的左边离开 2mm。因此,在显示操作部16的右边和左边,距开口部9的距离之差为4mm。因此,在ATMl 中,当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偏移时,会使顾客或作业员产生显示操作部16从预定位置显著 地发生了偏移这样的不良印象,其结果是,可能导致顾客或作业员对ATMl的信赖性降低。
因此,优选的是,可以使ATMl形成为例如具有图16所示的限位部件85或图17所 示的限位部件87的结构。限位部件是对显示操作部16相对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 (参照 图4)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部件。并且,图16和图17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 涉及的限位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16(a)示出了从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方向观察到的作为限位部件的限位托架 85的结构。图16(b)示出了从显示操作部16的下端部14b方向观察到的限位托架85的结 构。
在显示操作部16的下端部14b附近且在显示操作部16的左右各配置有一个限位 托架85。限位托架85形成为将平坦的板在两端部向相同方向弯折而成的形状。
限位托架85的一个端部被弯折成直角,该端部作为固定端被安装在前面板3的对置面。此外,限位托架85另一端部成为自由端,以从显示操作部16的侧面离开的方式被弯 折成钝角。
配置在显示操作部16左右的2个限位托架85彼此的对置面与显示操作部16的 侧面接触。由此,ATMl能够防止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发生偏移。
图17(a)示出了从显示操作部16的背面方向观察到的作为限位部件的限位柱87 的结构。图17(b)示出了从显示操作部16的下端部14b方向观察到的限位柱87的结构。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前面板3的靠显示操作部16右侧的位置配置有限位柱87。
限位柱87具备突出部87a,该突出部87a是与定位板86的开口部86a嵌合的部 件,该定位板86与限位柱87对置地配置。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限位柱87被配置在前面 板3的对置面的、比显示操作部16的右边靠外侧的位置。限位柱87形成为突出部87a从 前面板3的对置面向垂直方向突出。
并且,定位板86被安装在显示操作部16的与限位柱87对置的位置。定位板86 形成为将平坦的板弯折成L字状的形状。定位板86的开口部86a形成于与限位柱87对置 的位置。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ATMl中,限位柱87与定位板86的开口部86a嵌合。由 此,ATMl能够防止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发生偏移。
(开口部的结构)
图16所示的限位部件85和图17所示的限位部件87是通过从物理上限制显示操 作部16的位置而使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不发生偏移的。由此,限位部件85、87防止对作 业员或顾客造成不协调感。
但是,在ATMl中,通过对形成于前面板3的开口部9的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即使显 示操作部16的位置发生偏移,也能够防止对作业员或顾客造成不协调感。
以下,参照图18和图19对形成于前面板3的开口部9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8和 图19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前面板的显示部周围的结构的图。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ATMl构成为在开口部9的内周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 区域18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离开区域9a,以使开口部9的内周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 18的外周向外侧离开基于显示操作部16的所预测的位置偏移量所得到的边缘量以上的值 (例如,预测的位置偏移量的2倍、4倍...等的值)。
例如,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ATMl构成为以如下方式设置离开区域9a:使开口部 9的内周的上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上边向外侧离开距离al以上,使 开口部9的内周的下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下边向外侧离开距离a2 以上,使开口部9的内周的左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左边向外侧离开 距离a3以上,使开口部9的内周的右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右边向外 侧离开距离a4以上。
由此,在ATMl中,即使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发生偏移,也能够使显示操作部16的 位置偏移不醒目,为不会对顾客或作业员造成不协调感的程度。
此外,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ATMl构成为在开口部9的内周与显示操作部16的 显示区域18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离开区域9a,以使开口部9的内周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 区域18的外周向内侧离开基于显示操作部16的所预测的位置偏移量所得到的边缘量以上的值。
例如,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ATMl构成为以如下方式设置离开区域9a:使开口部 9的内周的上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上边向内侧离开距离bl以上,使 开口部9的内周的下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下边向内侧离开距离b2 以上,使开口部9的内周的左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左边向内侧离开 距离b3以上,使开口部9的内周的右边从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区域18的外周的右边向内 侧离开距离b4以上。
由此,在ATMl中,即使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发生偏移,由于显示操作部16的四个 角部位于比开口部9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借助前面板3来隐藏显示操作部16的位置偏 移。
(缓冲部件的结构)
如前述那样,ATMl是显示操作部16相对于前面板3的抵接部10 (参照图4)转动 的结构。因此,ATMl构成为,每当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方向被变更时,有可能对作为 精密机械的显示操作部16产生冲击,从而显示操作部16有可能发生损伤。
因此,优选的是,ATMl可以构成为具有下述缓冲部件的结构在变更显示操作部 16的显示面的方向的情况下,对显示操作部16施加与变更的方向反向的推压力,从而减弱 作用于显示操作部16的冲击力。
作为缓冲部件,例如能够由图20所示的气压弹簧91构成。以下,参照图20,对作 为缓冲部件的气压弹簧9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气压弹簧91为具备筒92、和在筒92的内部滑动的活塞杆94的结 构。气压弹簧91的筒92的末端部被第I螺柱93轴支承于前面板3上。此外,气压弹簧91 的活塞杆94的末端部被第2螺柱95轴支承于显示操作部16的第2突出部51a。
并且,第2突出部51a是与图4所示的第2突出部51相同的结构件,但由于需要 配置第2螺柱95,因此,第2突出部51a形成为具有面积比图4所示的第2突出部51大的 平坦面的板状结构件。第2螺柱95被配置在该第2突出部51a的卡合部52的周围。
在使显示操作部16沿着图20(a)所示的箭头R2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气压弹簧91 从图20(b)所示的状态变化为图20(c)所示的状态。由此,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方向 被变更。此时,活塞杆94沿着气压弹簧91的长度(从筒92的末端部至活塞杆94的末端 部的长度)收缩的方向在筒92的内部滑动。
相反,在使显示操作部16沿着图20(a)所示的箭头R3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气压弹 簧91从图20(c)所示的状态变化为图20(b)所示的状态。由此,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 的方向被变更。此时,活塞杆94沿着气压弹簧91的长度(从筒92的末端部至活塞杆94 的末端部为止的长度)延长的方向在筒92的内部滑动。
对于气压弹簧91,气体封入于筒92的内部,当活塞杆94在筒92的内部滑动时,气 体在筒92的内部移动。由此,气压弹簧91的气体对活塞杆94施加与活塞杆94的行进方 向反向的推压力。因此,活塞杆94在筒92的内部缓慢地滑动。
其结果是,在ATMl中,在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方向被变更的情况下,对显示 操作部16施加与变更的方向反向的推压力,从而能够减弱作用于显示操作部16的冲击力。
并且,ATMl优选的是,例如,如果能够使气压弹簧95的支点(图20所示的第I螺柱93和第2螺柱95)的位置以多个阶段变化,则也能够调整显示操作部16的转动角度。在该的情况下,能够将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方向(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调整为任意的角度。
此外,作为缓冲部件,例如能够由图21所示的减振器99构成。以下,参照图21,对作为缓冲部件的减振器99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在前面板3安装有减振器99。并且,齿轮98被设置在显示操作部16 的第2突出部51b。另外,第2突出部51b为与图4所示的第2突出部51同样的结构件,但是成为安装有齿轮98的结构。
齿轮98与前面板3的第I突出部41 (参照图2和图3)的第2支点部42 (参照图 2和图3)同轴地设置。齿轮98与减振器99啮合。在显示操作部16以第2支点部42 (参照图2和图3)为中心转动的情况下,减振器99对齿轮98施加与转动方向反向的负载。
其结果是,在ATMl中,在显示操作部16的显示面的方向被变更的情况下,对显示操作部16施加与变更的方向反向的推压力,从而能够减弱作用于显示操作部16的冲击力。
这样的ATMl例如在保养时能够使显示操作部16移动至与从壳体2的内部拉出的单元6、7错开的位置。由此,ATMl能够避免显示操作部16的画面被单元6、7遮挡而难以观察到。因此,作业员无需反复进行下述动作为了观察画面而将单元6、7推入壳体2的内部,或者相反,为了操作单元6、7而将单元6、7拉出至壳体2的外部。因此,能够易于对 ATMl进行保养作业,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保养作业的效率下降。
此外,在ATMl中,当下部单元7被拉出时,显示操作部16移动至与下部单元7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下部单元7与显示操作部16接触。因此,ATMl能够防止显示操作部16发生损伤。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ATM1,在保养时,能够避免显示操作部16 的画面被单元6、7遮挡而难以观察到。因此,根据ATM1,能够易于进行保养作业,其结果是, 能够避免保养作业的效率下降。
此外,根据ATMl,当下部单元7被拉出时,能够避免下部单元7与显示操作部16接触。因此,根据ATMl,能够防止显示操作部16发生损伤。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以下称作“ATM1B” )是能够将显示操作部 (以下称作“显示操作部16B”)从壳体2卸下以进行搬运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22对ATMl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ATMlB是能够将显示操作部16B从壳体2卸下的结构。该显示操作部16B借助线缆81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在壳体2内部的控制单元7c上搭载的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连接。
进而,在平时,ATMlB的前面板3将显示操作部16B固定在壳体2的前表面侧的预定位置。并且,在保养时,ATMlB的前面板3解除对显示操作部16B的固定,从而使显示操作部16B成为能够从预定位置搬运的状态。
另外,优选的是,可以使ATMlB为下述这样的结构设置用于检测对显示操作部 16B的固定的解除状态的、未图示的传感器,使用该传感器来自动切换显示画面。在该情况下,ATMlB能够在对显示操作部16B的固定被解除时,该传感器工作,从而自动地将显示画面切换至作业员用画面。
另外,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ATMlB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显示操作部16B与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中继通信的中继基板81a。进而,ATMlB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利用线缆81b将显示操作部16B与中继基板81a连接起来,并且,利用线缆81b 将中继基板81a与显示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部连接起来。
此外,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ATMlB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显示操作部16B与中继基板81a之间设置有用于收卷线缆81的线缆收卷部112。当作业员从壳体2将显示操作部 16B卸下进行搬运时,线缆81被从线缆收卷部112的内部拉出至外部。因此,只要是从线缆收卷部112拉出的线缆81的长度以内的范围,作业员能够自由地搬运显示操作部16B。
另外,线缆收卷部112始终对线缆81朝向收纳方向施加牵引力。因此,当作业员将搬运的显示操作部16B放回(装配到)壳体2中时,线缆收卷部112将线缆81收纳至内部。因此,作业员能够将显示操作部16B放回壳体2,而不会使从线缆收卷部112拉出的线缆81成为障碍。
作业员在保养时打开ATM门4,进而打开前面板3,从而使显示操作部16B成为能够从壳体2卸下的状态。并且,如果看起来显示操作部16B的画面要被上部单元6遮挡而难以观察到,则作业员可以将显示操作部16B从壳体2卸下并搬开。由此,由于能够避免显示操作部16B的画面被上部单元6遮挡而难以观察到这一情况,因此,作业员能够容易地保养上部单元6。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ATM1B,与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ATMl同样,能够在保养时避免显示操作部16B的画面被单元6、7遮挡而难以观察到。因此,根据 ATM1B,能够易于进行保养作业,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保养作业的效率下降。
此外,根据ATM1B,当下部单元7被拉出时,能够使显示操作部16B移动至与下部单元7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下部单元7与显示操作部16B接触。因此,根据ATM1B,也能够防止显示操作部16B发生损伤。
而且,根据ATM1B,例如在对下部单元7进行保养的情况下,作业员能够在一边屈身一边将显示操作部16B放置在身边的状态下对下部单元7进行保养。因此,作业员无需重复下述动作时而为了观察显示操作部16B而站起,时而为了对下部单元7进行保养而屈身,能够在保持屈身的状态下对下部单元7进行保养。因此,根据ATM1B,也能够降低作业员在对下部单元7进行保养的情况下所需的劳动力。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以下称作“ATM1C”)为下述这样的结构 显示操作部(以下称作“显示操作部16C”)被后述的面板部件122支承。并且,当面板部件122以后述的支点部122a为中心转动时,显示操作部16C与面板部件122 —起转动。
以下,参照图23对ATMlC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23所示,ATMlC在壳体2与前面板3之间具有面板部件122。面板部件122 构成为装配显示操作部16C的IXD组件。
面板部件122的一个端部(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为上端部)作为支点部122a被轴支承于壳体2。并且,面板部件122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保养时,另一个端部(图23所示的例子中为下端部)以该支点部122a为中心相对于壳体2沿上下方向(图23所示的位置Pl和位置P2中的任一方向)转动。
在ATMlC中,在平时,前面板3被配置在面板部件122和显示操作部16C的上方, 由此,使面板部件122成为不能转动的状态,从而将显示操作部16C固定在壳体2之上。此夕卜,在保养时,使前面板3向上方转动,由此,使得面板部件122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从而解除对显示操作部16C的固定。其结果是,ATMlC能够使显示操作部16C从图23所示的位置Pl移动至位置P2。
作业员在保养时打开ATM门4,再打开前面板3,从而使面板部件122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进而,当下部单元7被拉出时,如果看起来下部单元7好像要与显示操作部16C 接触,则作业员可以使显示操作部16C与面板部件122 —起相对于壳体2向上方(从图23 所示的位置Pl朝向位置P2的方向)转动。由此,ATMlC能够避免下部单元7与显示操作部16C接触。
另外,面板部件122可以是下述这样的结构在保养时,作业员能够大幅度地将下部单元7拉出。由此,面板部件122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使面板部件122向位置P2的方向转动时,使显示操作部16C转动(移动)至显示操作部16C的背面从下部单元7要通过的空间离开预定的距离以上的位置。此外,面板部件122也可以是下述这样的结构在保养时,作业员能够容易地观察到显示操作部16C的画面。由此,面板部件122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作业员将面板部件122向位置P2的方向转动并拉出下部单元7之后,使面板部件122 沿位置Pl的方向返回,此时,例如借助于下部单元7或未图示的支承部件将面板部件122 支承成大致水平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ATM1C,当下部单元7被拉出时,能够使显示操作部16C移动至与下部单元7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下部单元7与显示操作部 16C接触。因此,根据ATM1C,能够防止显示操作部16C发生损伤。·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以下称作“ATM1D”)为下述这样的结构 显示操作部(以下称作“显示操作部16D”)被后述的连杆机构131支承。并且,当连杆机构131动作时,显示操作部16D沿上下方向移动。
以下,参照图24,对ATMlD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24(a)所示,ATMlD在壳体2与前面板3之间具有连杆机构131。连杆机构 131是使显示操作部16D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机构。
如图24(a)所示,连杆机构131由第I连杆部件132和第2连杆部件133构成。 另外,ATMlD在显示操作部16D的周围具有支承板136,该支承板136对第2连杆部件133 的一个端部进行轴支承。支承板136以收纳至ATM门4的内侧的方式设置成从壳体2朝向 ATM门4侧突出。
第I连杆部件132和第2连杆部件133分别由长条的部件构成。第I连杆部件 132和第2连杆部件133各自的中央附近被轴134c轴支承。
第I连杆部件132和第2连杆部件133被分别设置在显示操作部16D的上下左右的任意一对相对置的边上。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第I连杆部件132和第2连杆部件133 分别设置在显示操作部16D的左边和右边。
第I连杆部件132的一个端部被轴134a轴支承于显示操作部16D的边上,并且, 第I连杆部件132的另一个端部被轴134e轴支承于壳体2。另外,在第I连杆部件132的 另一个端部形成有长孔135b。轴134e以能够滑动的状态插入于该长孔135b。
并且,第2连杆部件133的一个端部被轴134b轴支承于支承板136,该支承板136 被设置在壳体2上,并且,第2连杆部件133的另一个端部被轴134d轴支承于显示操作部 16D的边上。另外,在第2连杆部件133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长孔135a。轴134d以能够滑 动的状态插入于该长孔135a。
在ATMlD中,在平时,前面板3被配置在连杆机构131和显示操作部16D之上,由 此,使得连杆机构131成为不能动作的状态,从而将显示操作部16D固定在壳体2之上。并 且,在保养时,使前面板3向上方转动,由此使得连杆机构131成为能够动作的状态,从而解 除对显示操作部16D的固定。其结果是,ATMlD能够使显示操作部16D从图24(a)所示的 位置Pld移动至位置P2d。
作业员在保养时打开ATM门4,再打开前面板3,从而使连杆机构131成为能够动 作的状态。进而,当下部单元7被拉出时,如果看起来下部单元7好像要与显示操作部16D 接触,则作业员可以使连杆机构131动作,以使显示操作部16D相对于壳体2向上方(从图 24(a)所示的位置Pld朝向位置P2d的方向)移动。由此,ATMlD能够避免下部单元7与显 示操作部16D接触。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ATM1D,当下部单元7被拉出时,能够使 显示操作部16D移动至与下部单元7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下部单元7与显示操作部 16D接触。因此,根据ATM1D,能够防止显示操作部16D发生损伤。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 种变更或变形。
例如,可以使前面板3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前面板3借助于气压弹簧等以能够相对 于壳体2开闭的状态被支承。此外,能够用气压弹簧来代替封入有油液等液体的弹簧机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交易装置,所述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体的内部的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其中,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所述兼用显示部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和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所述上部罩的上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并且所述上部罩的下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进行开闭,在平时,所述上部罩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预定位置,另一方面,在保养时,所述上部罩使所述兼用显示部移动至与从所述壳体的内部拉出的所述单元错开的位置,并且,所述上部罩以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述显示面的方向能够变更的状态对所述兼用显示部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所述上部罩具备第I支点部,所述第I支点部设置于所述上端部,并且将所述上部罩轴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开闭所述上部罩的所述下端部;抵接部,在平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壳体对置,并与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显示面或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框体抵接而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压紧在所述壳体上;以及第2支点部,所述第2支点部设置于所述抵接部的周围,所述第2支点部将所述兼用显示部轴支承成能够旋转,以便在保养时使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述显示面和所述兼用显示部的背面翻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所述上部罩具备第I突出部,所述第I突出部设置于所述抵接部的周围,并且所述第 I突出部向外侧突出;和所述第2支点部,所述第2支点部设置于所述第I突出部的末端部, 并且,所述兼用显示部具备 第2突出部,所述第2突出部设置于所述背面的上端部附近,所述第2突出部从所述背面向外侧突出;和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2突出部的末端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2支点部卡合,通过使所述第2支点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上部罩将所述兼用显示部轴支承成能够旋转。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在所述自动交易装置中还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将被所述第2支点部轴支承成能够旋转的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于所述上部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在所述自动交易装置中还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和方向检测部,所述方向检测部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述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进行检测,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方向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选择性地将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显示画面切换为所述顾客用画面和所述作业员用画面中的任一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在所述自动交易装置中还具有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和 动作检测部,所述动作检测部对由所述作业员进行的特定动作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动作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选择性地将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显示画面切换为所述顾客用画面和所述作业员用画面中的任一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在所述自动交易装置中还具有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线缆,所述线缆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和所述控制部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起来;以及 线缆保护部件,所述线缆保护部件包围在所述线缆的周围以保护所述线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在所述自动交易装置中还具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兼用显示部与所述上部罩相抵接的部位,以堵塞所述兼用显示部与所述上部罩之间的间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在所述自动交易装置中还具有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在平时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相对于所述上部罩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上部罩具备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平时使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述显示面朝向外部露出, 所述开口部被设置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从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显示区域的外周向外侧离开基于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预测的位置偏移量得到的边缘量以上的值。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上部罩具备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平时使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述显示面朝向外部露出, 所述开口部被设置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从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显示区域的外周向内侧离开基于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预测的位置偏移量得到的边缘量以上的值。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上部罩具有缓冲部件,在变更所述兼用显示部的所述显示面的方向的情况下,所述缓冲部件对所述兼用显示部施加与变更的方向反向的推压力,以减弱作用于所述兼用显不部的冲击力。
13.一种自动交易装置,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体的内部的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其中,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 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所述兼用显示部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和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所述上部罩的上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并且所述上部罩的下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进行开闭 ,在平时,所述上部罩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预定位置,另一方面,在保养时,所述上部罩解除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的固定,使所述兼用显示部成为能够从所述预定位置搬运的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在所述自动交易装置中还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线缆,所述线缆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和所述控制部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起来;以及线缆收卷部,所述线缆收卷部设置于所述兼用显示部与所述控制部之间,所述线缆收卷部将所述线缆收卷起来。
15.一种自动交易装置,所述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体的内部的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其中,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所述兼用显示部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所述上部罩的上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并且所述上部罩的下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进行开闭;以及面板部件,所述面板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上部罩之间,并且,所述面板部件的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所述面板部件以支承所述兼用显示部的状态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转动,在平时,所述上部罩配置于所述面板部件和所述兼用显示部的上方,由此,使所述面板部件成为不能转动的状态,从而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上方,另一方面,在保养时,将所述上部罩向上方敞开,由此,使所述面板部件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从而解除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的固定。
16.一种自动交易装置,所述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将壳体的内部的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拉出以进行保养,其中,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兼用显示部,所述兼用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所述兼用显示部在平时作为显示顾客用画面的顾客用显示部来使用,在保养时作为显示作业员用画面的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上部罩,所述上部罩保护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所述上部罩的上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并且所述上部罩的下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进行开闭;以及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上部罩之间,所述连杆机构使所述兼用显示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平时,所述上部罩配置于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兼用显示部的上方,由此,使所述连杆机构成为不能移动的状态,从而将所述兼用显示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方, 另一方面,在保养时,将所述上部罩向上方敞开,由此,使所述连杆机构成为能够移动的状态,从而解除对所述兼用显示部的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在前面保养型的自动交易装置中,能够避免保养作业的效率下降。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兼用作顾客用显示部和作业员用显示部来使用的兼用显示部(14)、和上端部被轴支承于壳体(2)上部的上部罩(前面板(3)),在平时,上部罩将兼用显示部固定在壳体的前表面侧的预定位置,另一方面,在保养时,上部罩使兼用显示部移动至与从壳体的内部拉出的单元(6)错开的位置,并且上部罩以兼用显示部的显示面的方向能够变更的状态支承兼用显示部。
文档编号G07F19/00GK103021095SQ20121003441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久松猛 申请人: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