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停车引导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4346发布日期:2018-09-21 21:20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导系统,具体是指一种停车引导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城市汽车和停车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下停车场和地面多层停车场等占地少,容量大的场内停车设施越来越多的成为缓解城市停车压力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停车位有限的当下,有的车主由于各种原因在停车时经常没有将车辆完全停进车位内,出现“斜停”现象,有时甚至占用两个车位,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停车引导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停车引导系统,包括车位,设置在车位左右两侧限位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与红外线传感器相连接的提醒装置;所述提醒装置包括单片机,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时钟模块、报警器和A/D转换模块,以及与A/D转换模块相连接的调理模块;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与调理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位一侧的限位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数量为2个,且将限位线均分为三等分。

所述调理模块包括运放P1,串接在运放P1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3,与电阻R3相并联的电容C2,一端与运放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电阻R1后与运放P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1,以及与运放P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混合电路。

所述混合电路包括运放P2,运放P3,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一端与运放P1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运放P2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3,一端与电容C3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4后接地的电容C4,串接在运放P2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6,与电容C6相并联的电阻R5,N极与运放P3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运放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N极与运放P3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P极与运放P3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A/D转换模块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运放P3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2,一端与运放P2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7,与电阻R7相并联的电容C5,串接在运放P2的正极和正电源端之间的电阻R8,串接在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运放P2的正电源端之间的电阻R11,串接在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运放P2的正电源端之间的电位器R9,以及串接在场效应管Q2的栅极和场效应管Q1的源极之间的电阻R10;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接,其漏极接电源;运放P2的负电源端接地,其正电源端与电位器R9的控制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停车位左右两侧的限位线上设置红外线传感器,当车辆停入到车位内时,红外线传感器则不发送信号给提醒装置;当车辆出现“斜停”,甚至占用两个车位时,红外线传感器则发送信号给提醒装置,提醒装置则发出提醒声,以提醒车主将车辆停入到停车位内,防止占用车位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线传感器与提醒装置连接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调理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停车引导系统,包括车位1,设置在车位1左右两侧限位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2,与红外线传感器2相连接的提醒装置。具体的,该车位1一侧的限位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2的数量为2个,且将限位线均分为三等分。当车主在停车时,车辆如果完全停入到停车位内,此时车位1两侧上的红外线传感器不发送信号给提醒装置;如果车辆出现“斜停”即压到限位线,或占用两个车位时,车位1一侧限位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2则检测到车辆,此时红外线传感器2则发送信号给提醒装置,提醒装置则发出提醒信号给车主,以提醒车主将车辆停入到停车位内,防止占用多个车位。

如图2所示,该提醒装置包括单片机5,均与单片机5相连接的时钟模块6、报警器7和A/D转换模块4,以及与A/D转换模块4相连接的调理模块3;所述红外线传感器2与调理模块3相连接。

该调理模块可以对红外线传感器2传输的信号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给A/D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则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传输给单片机。时钟模块用于设定信号延续时间,如果红外线传感器连续输出信号的时间超过设定时间,则说明车辆停好后压到限位线,单片机则发送信号给报警器,使报警器发出提示声;如果红外线传感器连续输出信号的时间没有超过设定时间,则说明车辆只是在倒车过程压到限位线,而并非出现“斜停”现象,此时单片机则不发出信号给报警器,报警器不发声,如此则尽可能避免误报警现象;本实施例中将信号延续时间设定为15s。本实施例中,该单片机5可采用AT89C51单片机,A/D转换模块可采用AD9235型转换模块。

如图3所示,所述调理模块包括运放P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以及混合电路。其中,该电阻R3串接在运放P1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电容C2与电阻R3相并联。电阻R2的一端与运放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2相连接。电容C1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电阻R1后与运放P1的负极相连接。混合电路与运放P1的输出端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运放P1的型号为LM107,电阻R1的阻值为10KΩ,电阻R2的阻值为1KΩ,电阻R3的阻值为2.2KΩ,电容C1的容值为0.1μF,电容C2的容值为4.7μF。

另外,该混合电路包括运放P2,运放P3,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一端与运放P1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运放P2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3,一端与电容C3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4后接地的电容C4,串接在运放P2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6,与电容C6相并联的电阻R5,N极与运放P3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运放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N极与运放P3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P极与运放P3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A/D转换模块4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运放P3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2,一端与运放P2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7,与电阻R7相并联的电容C5,串接在运放P2的正极和正电源端之间的电阻R8,串接在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运放P2的正电源端之间的电阻R11,串接在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运放P2的正电源端之间的电位器R9,以及串接在场效应管Q2的栅极和场效应管Q1的源极之间的电阻R10;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接,其漏极接电源;运放P2的负电源端接地,其正电源端与电位器R9的控制端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容C3的容值为0.1μF,电容C4的容值为2.2μF,电容C5的容值为1μF,电容C6的容值为10μF,电阻R4的阻值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100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电阻R7的阻值为24KΩ,电阻R8的阻值为4.7KΩ,电位器R9的阻值为10KΩ,电阻R10的阻值为1KΩ,电阻R11的阻值为47KΩ,二极管D1~D3的型号均为1N4002,场效应管Q1和场效应管Q2的型号均为3DJ6G,运放P2的型号为LM741,运放P3的型号为LM107。

运行时,红外线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电阻R2后输入到运放P1,该运放P1、电阻R3以及电容C2共同形成一个前置放大器,信号由该前置放大器进行放大处理后从运放P1的输出端输出,经放大处理后可以提高信号的强度;该电阻R3为运放P1的负反馈电阻,其可稳定运放P1的工作点;电阻R1则给运放P1提供偏置电压。由运放P1输出的信号经电容C3和电阻R6后输入到运放P2,该电容C4和电阻R6形成RC滤波器,其可对信号中的干扰信号进行过滤;运放P2、电容C6、电阻R5共同形成第二级放大器,该信号由第二级放大器进行放大后从运放P2的输出端输出;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1、电阻R10、电阻R11以及电位器R9则形成恒流源电路,调节电位器R9则可以调节恒流的大小,输入电流经恒流源电路后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流给运放P2。从运放P2输出的信号经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后输入到运放P3,该运放P3和电阻R12则形成一个跟随器,该跟随器的输入阻抗很高,输出阻抗低;运放P3输出端输出的信号经二极管D3后输入到A/D转换模块。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