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支承结构以及具备该轴支承结构的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835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轴支承结构以及具备该轴支承结构的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支承结构以及具备该轴支承结构的光盘装置,该轴支承结构包括设置有轴支承部的基体和配设于所述基体的轴支承部的轴。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由轴支承某对象物的结构被用于各种各样的机器。在这样的结构中,轴本身被基体所支承,并且该轴支承结构也有多种。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轴支承结构中,轴的一端插入设置在机壳上的轴承孔内。这样一来,轴在径向上的移动就受到限制。而且,在轴上设置有沿径向贯穿该轴的限位销。支架从机壳沿着轴延伸。在该支架上形成有与轴的径向平行延伸的长孔。限位销的一端插入该支架的长孔内。通过该限位销与长孔的接合,轴在轴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在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轴支承结构中,螺旋弹簧套在轴上,利用该螺旋弹簧的弹力将轴推压固定到框架(frame)的固定部。具体而言,在框架上形成有对框架进行切削而形成的俯视呈L字形的固定部,轴配置在该固定部。而且,螺旋弹簧套在轴上。在轴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槽,螺旋弹簧嵌在该槽内。从螺旋弹簧的两端延伸出的两个臂部分别与形成于框架上的接合孔接合。此时,两个臂部以将螺旋弹簧压向沿着其周向收紧的方向的状态与框架上的接合孔接合。结果,螺旋弹簧将轴推压到框架的固定部上。这样一来,轴在径向上的移动就受到限制。而且,因为螺旋弹簧嵌入沿轴的周向延伸的槽内,所以螺旋弹簧相对于轴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如前所述,因为螺旋弹簧与框架的接合孔接合,所以螺旋弹簧就被固定在框架上。也就是说,通过螺旋弹簧和框架的接合、以及螺旋弹簧和槽的接合,轴在轴向上的移动就受到限制。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实开平02-2930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06-2366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这样一来,轴就设置成在其径向和轴向上的移动受限制的状态。然而,为了限制轴在径向和轴向上的移动,轴的支承结构就必定会复杂化。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轴支承结构下,让限位销贯穿轴或者在机壳上设置支架。而且,在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轴支承结构下,在轴上形成有用于与螺旋弹簧接合的槽。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用简单的结构来限制轴在径向和轴向上的移动。一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本发明以一种轴支承结构为对象,该轴支承结构包括设置有轴支承部的基体和配设在所述轴支承部的轴。轴支承结构还包括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具有套在所述轴上的螺旋部、分别从该螺旋部的两端延伸出的第一和第二臂部;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和第二臂部接合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所述螺旋弹簧利用由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基体的第一接合部接合且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基体的第二接合部接合所产生的弹力,沿着所述轴的径向将所述轴推压到所述轴支承部上;所述第二臂部的一部分位于与所述轴在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相向的位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包括所述轴支承结构和由所述轴支承而可滑动的光拾取器(optical pickup)。一发明的效果一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用简单的结构来限制轴在径向和轴向上的移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板簧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轴后端部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第一轴后端部周围所得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受扭螺旋弹簧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轴前端部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从其它角度观察第一轴前端部周围所得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图8中已拆下受扭螺旋弹簧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图9中已拆下受扭螺旋弹簧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2是从上方观察第一轴前端部周围所得的放大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轴前端部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与图 13相对应。图1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轴前端部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与图13 相对应。一符号说明一10光盘装置22光拾取器23 第一轴(轴)3 基体36第一接合孔(第一接合部)37第二接合孔(第三接合部)4受扭螺旋弹簧(螺旋弹簧)40螺旋部41第一臂部42第二臂部7轴支承部
74钩状部(第二接合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例举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 2是表示光盘装置10的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已拆去图1的上部机壳11和托盘13的状态的图。<1.驱动装置1的结构>驱动装置1包括上部机壳11、下部机壳12和托盘13。上部机壳11安装在下部机壳12上。这样一来,由上部机壳11和下部机壳12形成在一个侧周面有开口的箱状机壳。 托盘13配设在由上部机壳11和下部机壳12构成的机壳内,构成为从形成于一个侧周面上的开口自由进出机壳内外。下部机壳12上设置有光盘装置10。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为方便起见,以设置有上部机壳11的一侧为“上”、设置有下部机壳12的一侧为“下”、托盘13从机壳中退出的方向(即形成开口的一侧)为“前”、 托盘13进入机壳内的方向为“后”。而且,以面向“前”方时的右侧为“右”、左侧为“左”。如图2所示,光盘装置10包括基体3、主轴机构21、光拾取器22、第一轴23、第二轴对、步进电机25、丝杠沈、受扭螺旋弹簧4和三个板簧支承部5、5、…。主轴机构21、光拾取器22、第一轴23、第二轴24、步进电机25、丝杠沈、受扭螺旋弹簧4和三个板簧支承部 5、5、…安装在基体3上。基体3经四个防震胶垫四、29、…安装在下部机壳12上。基体3由基板30构成,基板30由金属板制成。基板30具有前侧短边部31、后侧短边部32、右侧长边部33和左侧长边部34,整体呈框架形状。后侧短边部32具有从右侧长边部33的后端朝着左侧延伸的右后短边部32a、从左侧长边部34的后端朝着右侧延伸的左后短边部32b、以及将右后短边部3 的后端缘和左后短边部32b的后端缘连结的中央连结部32c,该后侧短边部32呈中央被切去一大块的形状。主轴机构21构成为包含主轴电机和机构部件等,是固定光盘并使光盘转动的机构。主轴机构21由螺钉固定在基体3的前侧短边部31。第一轴23和第二轴M以相互平行且夹着主轴机构21的状态安装在基体3上。具体而言,第一轴23位于主轴机构21的右侧,第二轴M位于主轴机构21的左侧,二者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轴23的前端部经受扭螺旋弹簧4安装在基体3上,后端部经板簧支承部 5安装在基体3上。而且,第二轴M的两端部分别经板簧支承部5、5安装在基体3上。第一轴23是轴之一例。对第一和第二轴23、24的支承结构的详细说明如后所述。丝杠沈的基端部连结在步进电机25上,由该步进电机25驱动丝杠沈转动。步进电机25在丝杠沈与第一轴23相邻且平行于第一轴23的状态下固定在基体3的右侧长边部33。S卩,第一轴23、第二轴M和丝杠沈相互平行。丝杠沈的顶端部由基体3的右侧长边部33支承而转动自如。在丝杠沈上切出有螺纹槽。光拾取器22具有本体部22a,该本体部2 设置有光源、光学系统、传感器等。在本体部22a的右端部设置有与第一轴23嵌合的第一嵌合部22b、22b。而且,在本体部2 的左端部设置有与第二轴M嵌合的第二嵌合部22c。在第一嵌合部22b上一体安装有与丝杠26的螺纹槽螺合的螺合部22d。通过第一嵌合部22b与第一轴23嵌合、第二嵌合部22c 与第二轴24嵌合,光拾取器22以可沿第一和第二轴23、24滑动的状态由第一和第二轴23、 24支承。在该状态下,螺合部22d与丝杠26螺合。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光拾取器22中,步进电机25 —驱动丝杠26转动,螺合部22d 就一边被导入丝杠26的螺纹槽内,一边在丝杠26的轴向上移动。如果螺合部22d在丝杠 26的轴向上移动,则第一嵌合部22b、22b也随之在丝杠26的轴向上,即在第一轴23的轴向上移动。这样,光拾取器22就会在第一和第二轴23、24的轴向上移动。结果,光拾取器22 就会沿着固定在主轴机构21上的光盘的径向移动。光拾取器22在光盘的规定半径位置从受主轴机构21的驱动而转动的光盘中读取数据,或者将数据写入该光盘内。 <2.由板簧支承部支承第一轴的支承结构〉接着,参照图3 6对由板簧支承部5支承第一轴23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图3 是板簧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轴23后端部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第一轴23 后端部周围所得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板簧支承部5具有设置在基体3上的左纵壁部35a和右纵壁部35b、安装在基体 3上的板簧6、与基体3螺合的螺钉50。板簧6具有第一立壁部61、第二立壁部62、连结部63、按压部64和限位部65。第二立壁部62与该第一立壁部61相向且平行于该第一立壁部61 ;连结部63在第一和第二立壁部61、62的上方将第一立壁部61上端缘的前端部分和第二立壁部62上端缘的前端部分连结起来;按压部64从第一立壁部61上端缘的后端部分朝着第二立壁部62 —侧沿斜上方延伸;限位部65从第二立壁部62的后端缘朝着第一立壁部61 —侧延伸。板簧6由一块金属板弯折制成。在第一立壁部61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翻折的翻折部61a。同样,在第二立壁部 62的下端部也形成有向内侧翻折的翻折部62a。而且,在第一立壁部61,在连结部63和按压部64之间形成有切口 61b。如图6所示,按压部64的位置比连结部63更靠近板簧6的内侧。在基体3的右后短边部32a形成有从右后短边部32a立设的左纵壁部35a和右纵壁部35b。该左纵壁部35a和右纵壁部35b设置在右后短边部32a左前方的角部。左纵壁部35a与右纵壁部35b之间的间隔比第一轴23的外径稍微宽一些。在右后短边部32a形成有接合孔35c,该接合孔35c位于右纵壁部35b的后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贯通右后短边部32a。而且,在右后短边部32a,在接合孔35c的左侧形成有螺钉孔35d,该螺钉孔35d贯通右后短边部32a。螺钉50从右后短边部32a的背面侧(即与设置有主轴机构21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螺合在该螺钉孔35d内。接着,对第一轴23后端部的支承结构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将上述板簧6安装在后侧短边部32的右后短边部32a。具体而言,将板簧 6的第二立壁部62的翻折部62a挂在右后短边部32a的左端缘上,并且将板簧6第一立壁部61的翻折部61a插入右后短边部32a的接合孔35c内,使翻折部61a紧固在右后短边部 32a的背面。然后,让第一轴23的后端部从左纵壁部35a和右纵壁部35b之间穿过,并插入板簧6内。在该状态下,第一轴23具有在板簧6内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余隙。然后,从背面侧将螺钉50螺合到右后短边部32a的螺钉孔35d内。该螺钉孔35d位于第一轴23的下方。因此,一拧入螺钉50,螺钉50的顶端就会顶到第一轴23上,从而将第一轴23向上推。之后, 第一轴23就顶在板簧6的按压部64上。如果再进一步拧入螺钉50,则按压部64会发生弹性变形,向左斜下方推压第一轴23。该按压部64的弹力分解成向左的力和向下的力,这两个方向的力分别将第一轴23压向左纵壁部3 和螺钉50。这样一来,第一轴23的后端部就被按压部64、左纵壁部3 和螺钉50这三点所支承,从而使其径向移动受到限制。此时,板簧6的限位部65位于第一轴23后端面的轴向后方。也就是说,第一轴23的后端面与限位部65相向。因此,即使第一轴23朝着轴向后方移动,第一轴23也会顶在限位部65 上,从而限制第一轴2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朝着轴向后方移动。应予说明,第一轴23的后端面和板簧6的限位部65也可以从一开始就顶在一起。应予说明,因为在该状态下,右纵壁部3 不与第一轴23抵接,故可以将其省略。 但是,为了在将第一轴23设置到板簧6内时让第一轴23的位置稳定以提高组装性,优选设置有右纵壁部35b的方案。组装顺序并不限于上述顺序,只要能进行组装,任意顺序皆可采用。例如,可以在已将第一轴23的后端部插入板簧6中的状态下,将该板簧6安装到右后短边部3 上。而且,还可以预先让螺钉50螺合在右后短边部3 上。<3.由受扭螺旋弹簧支承第一轴的支承结构〉接着,参照图7 图13对由受扭螺旋弹簧4支承的第一轴23的支承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受扭螺旋弹簧4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轴23前端部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9 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第一轴23前端部周围所得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图8中已将受扭螺旋弹簧4拆下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图9中已将受扭螺旋弹簧4拆下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2是从上方观察第一轴23前端部周围得到的放大俯视图,图13 是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受扭螺旋弹簧4由金属制成。如图7所示,受扭螺旋弹簧4具有螺旋部40、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螺旋部40卷绕成线圈状,第一臂部41从螺旋部40的一端沿螺旋部 40的切线方向延伸,第二臂部42从螺旋部40的另一端沿螺旋部40的切线方向延伸。螺旋部40的内径比第一轴23的外径大。也就是说,第一轴23可插入螺旋部40内。沿着螺旋部40的轴向观察时(参照图13),第一臂部41的顶端部朝着与螺旋部40相反的一侧弯曲。 第二臂部42具有切线部43、轴向部44、平行部45和横切部46。切线部43从螺旋部40的另一端沿切线方向延伸;轴向部44从切线部43的顶端弯曲,沿螺旋部40的轴向延伸;平行部45从轴向部44的顶端弯曲,与切线部43平行地延伸;横切部46从平行部45的顶端弯曲,并且在沿着螺旋部40的轴向观察时(参照图13),横切部46横切螺旋部40地延伸。 沿着螺旋部40的轴向观察时(参照图13),第二臂部42的切线部43朝着与第一臂部41所成的角略微大于90°的方向延伸。该受扭螺旋弹簧4为螺旋弹簧之一例。在基体3的前侧短边部31,在主轴机构21右侧的位置设置有轴支承部7。轴支承部7是将前侧短边部31的一部分弯曲而成,与前侧短边部31大致垂直。轴支承部7具有底壁部71、纵壁部72和左纵壁部73,底壁部71与前侧短边部31连结且平行于前侧短边部 31,右纵壁部72和左纵壁部73从底壁部71的两端向上延伸。即,轴支承部7大致呈“U” 字形,开口朝上。轴支承部7的U字形内侧端面起到轴承的作用。
钩状部74从右纵壁部72朝着前方延伸。钩状部74的顶端部形成为钩状。具体而言,钩状部74从右纵壁部72朝着前方延伸后向上弯曲,然后再向后弯曲,最后向下弯曲。 这样一来,钩状部74的顶端部就形成开口朝后的钩状。该钩状部74为第二接合部之一例。在基体3的前侧短边部31,在比轴支承部7更靠近前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一接合孔36,该第一接合孔36贯通前侧短边部31。第一接合孔36大致呈方形。该第一接合孔36 为第一接合部之一例。在前侧短边部31,在比第一接合孔36和钩状部74更靠近前方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接合孔37。具体而言,第二接合孔37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即俯视时沿着与第一轴 23的轴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第二接合孔37的前端缘呈台阶状,第二接合孔37 的宽度在左右方向上向左递减。具体而言,第二接合孔37的前端缘具有第一平行部37a、 第一倾斜部37b、第二平行部37c和第二倾斜部37d。第一平行部37a位于最右侧,与后端缘平行地(即,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倾斜部37b从第一平行部37a的左端沿左斜后方延伸,第二平行部37c从第一倾斜部37b的左端与后端缘平行地(即,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倾斜部37d从第二平行部37c的左端沿左斜后方延伸。在俯视图中,第二平行部37c位于轴支承部7的底壁部71的前方。该第二接合孔37为第三接合部之一例。接着,对第一轴23前端部的支承结构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首先,从上方将第一轴23设置在轴支承部7上,使第一轴23顶着轴支承部7的内侧端面。然后,从前方将受扭螺旋弹簧4的螺旋部40套在第一轴23的前端部上。此时,以第一臂部41位于后方、第二臂部42位于前方的状态,将螺旋部40套在第一轴23上。并且, 此时一边将第一臂部41的顶端部插入基体3的第一接合孔36内,一边将螺旋部40套在第一轴23上。在此状态下,受扭螺旋弹簧4的第二臂部42的切线部43、轴向部44和平行部45 从第一轴23沿右斜上方延伸,位于比基体3的钩状部74更靠近上方的位置。而且,受扭螺旋弹簧4的横切部46的顶端部插入基体3的第二接合孔37内。接着,将第二臂部42朝着基体3 —侧向下按,使第二臂部42的切线部43与钩状部74接合。此时,由于在第一轴23的轴向(即,前后方向)上,第二臂部42的切线部43 位于比钩状部74的顶端部更靠近前方的位置,所以沿斜后方将切线部43向下按。在将切线部43充分地向下按了之后,再让切线部43朝着前方移动,从而使切线部43从后方与钩状部74接合。在此状态下,如图13所示,第一臂部41与基体3的第一接合孔36接合,从第一接合孔36的边缘部受到箭头Al方向上的力。另一方面,第二臂部42与钩状部74接合,从钩状部74受到箭头A2方向上的力。结果,螺旋部40受力而沿着卷绕方向收紧,并朝着由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所成的角的二等分线方向(箭头B方向)推压第一轴23。该箭头B方向朝向右斜下方。该受扭螺旋弹簧4的弹力分解成向右的力和向下的力,这两种力分别将第一轴23压向轴支承部7的右纵壁部72和底壁部71。这样一来,第一轴23的前端部就被受扭螺旋弹簧4、轴支承部7的右纵壁部72和底壁部71这三点所支承,从而使第一轴23在径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应予说明,因为在由受扭螺旋弹簧4支承第一轴23的支承状态下,左纵壁部73不与第一轴23抵接,故可以将其省略。但是,为了在将第一轴23设置到轴支承部7上时让第一轴23的位置稳定以提高组装性,优选设置有左纵壁部73的方案。在让第二臂部42与钩状部74接合时,第二臂部42的横切部46在第二接合孔37 内沿第二接合孔37的前端缘向左侧移动。即,在仅将螺旋部40套在第一轴23上的状态下, 横切部46顶在第二接合孔37的第一平行部37a或第一倾斜部37b上。然后,随着第二臂部 42被向下压,横切部46就沿第二接合孔37的第一倾斜部37b和第二平行部37c向左侧移动。最后,当第二臂部42与钩状部74接合时,横切部46位于第二接合孔37中由第二平行部37c和第二倾斜部37d所形成的角部。结果,横切部46就位于第一轴23前端面(S卩,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的轴向前方。即,横切部46位于与第一轴23前端面相向的位置。横切部 46与第二接合孔37的第二平行部37c接合,使得横切部46朝着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在第二臂部42中位于比横切部46基端部更靠近基端的一侧的切线部43与钩状部74接合, 使得切线部43朝着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即使第一轴23已朝着轴向前方移动,第一轴23也会顶到第二臂部42的横切部46上,从而靠第二臂部42的切线部43、轴向部44、平行部45和横切部46的弹力将第一轴23朝着轴向后方压回去(参照图8的箭头C)。这样一来,第一轴23朝着轴向前方的移动就会受到限制。应予说明,第一轴23的前端部和受扭螺旋弹簧4的横切部46可以从一开始就顶在一起。应予说明,组装顺序并不限于上述顺序,只要能进行组装,任意顺序皆可采用。例如,可以在已将受扭螺旋弹簧4套在第一轴23的一个端部上的状态下,一边将受扭螺旋弹簧4的第一臂部41的顶端部插入基体3的第一接合孔36内,一边将该第一轴23设置在轴支承部7上。可以先组装第一轴23前端部的支承结构,也可以先组装第一轴23后端部的支承结构。例如,可以在未拧紧螺钉50的状态下利用板簧支承部5支承第一轴23的后端部,然后利用受扭螺旋弹簧4支承第一轴23的前端部,最后再拧紧螺钉50进行组装。而且,第一轴23在上下方向(pitch direction)上的倾斜度能够以前端部的轴支承部7为基准,用后端部的螺钉50来进行调节。应予说明,第二轴2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都由板簧支承部5、5来支承。因此,第二轴24在上下方向上的倾斜度能够利用前端部的板簧支承部5的螺钉(图示省略)和后端部的板簧支承部5的螺钉(图示省略)两个螺钉来进行调节。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将螺旋部40收紧的状态下使受扭螺旋弹簧4的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与基体3接合,能够将第一轴23推压到轴支承部7上,从而用轴支承部7来支承第一轴23。具体而言,能够由受扭螺旋弹簧4的螺旋部40、基体3的轴支承部7的底壁部71和右纵壁部72这三点来支承第一轴23。这样一来,就能够限制第一轴 23在径向上的移动。此时,通过使第二臂部42位于第一轴23的轴向前方,即使第一轴23 已朝着轴向前方移动,第一轴23也会顶在第二臂部42上。这样一来,就能够限制第一轴23 在轴向上的移动。结果,能够防止出现第一轴23朝着前方移动而使得第一轴23的后端部脱离板簧支承部5的情况。这样一来,就能够利用轴支承部7和受扭螺旋弹簧4这样简单的结构来限制第一轴23在径向上的移动和在轴向上的移动。此时,切线部43与基体3的钩状部74接合,使得第二臂部42朝着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因为即使第一轴23已朝着前方移动而顶在第二臂部42的横切部46上,受扭螺旋弹簧4朝着前方的移动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能够利用横切部46来挡住第一轴23 的移动。由于与第一轴23前端面相向的第二臂部42的横切部46,与基体3的第二接合孔 37的前端缘接合,所以能够利用基体3来挡住第一轴23朝着轴向前方移动。也就是说,与横切部46成为自由端的结构相比,能够用更强的力来限制第一轴23朝着轴向前方的移动。由于第一轴23贯穿受扭螺旋弹簧4的螺旋部40,所以能够将由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与基体3的接合所产生的受扭螺旋弹簧4的推力充分传递给第一轴23。也就是说,即使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受力而使螺旋部40收紧,在螺旋部40中产生较大压力的部分也是靠近第一臂部41、第二臂部42的两个端部,即螺旋部40的轴向两个端部。通过让第一轴23贯穿螺旋部40,螺旋部40的轴向两个端部就会卷绕在第一轴23上。这样一来,通过使螺旋部40的轴向两个端部卷绕在第一轴23上,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受扭螺旋弹簧 4的推力传递给第一轴23。结果,能够用较强的力来限制第一轴23在径向上的移动。通过让第二臂部42形成弯折的形状,能够易于使第二臂部42的顶端部位于第一轴23轴向前方的位置上。而且,通过在第二臂部42上形成翻折的部分,能够形成在为了使第二臂部42与基体3 —侧的部件(即,钩状部74)接合而推压第二臂部42时手指扣住的部分。结果,能够使推压第二臂部42时的操作性提高。由于受扭螺旋弹簧4只套在第一轴23上,并且与基体3接合,所以能够使组装性提高。即,即使不预先将受扭螺旋弹簧4安装在第一轴23上,也能够在将第一轴23设置在轴支承部7上后,再通过将受扭螺旋弹簧4套在第一轴23上,并使该受扭螺旋弹簧4与基体3接合,从而完成第一轴23的支承结构的组装。也就是说,在将第一轴23设置在轴支承部7上时,弹力等来自外部的力不作用在第一轴23上,因而能够易于将第一轴23设置在轴支承部7上。《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光盘装置10的轴支承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对于支承打印装置的打印头自由滑动的轴,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支承结构。也就是说,只要是支承某对象物的轴,则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支承结构均可适用。上述基体3是成为支承第一轴23的基础的部分之一例,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 基体3并不一定由金属板形成,也可以由块状部件形成。第一轴23的后端部和第二轴M的两个端部由板簧支承部5、5、…所支承,但并不限于此。即,只要能够限制第一轴23的后端部和第二轴的两个端部相对于基体3在轴向上的移动和在径向上的移动,则任意结构均可采用。应予说明,还可以用受扭螺旋弹簧4支承第一轴23的后端部和第二轴M的两个端部。第一轴23贯穿螺旋部40,但并不限于此。即,不需要将整个螺旋部40都卷绕在第一轴23上。螺旋部40卷绕了好几圈,但也可以只卷绕一圈。在本说明书中,“螺旋”是指至少卷绕了一圈的形状。第一和第二臂部41、42沿螺旋部40的切线方向方向延伸,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和第二臂部41、42可以朝着沿螺旋部40的轴向观察时比螺旋部40的切线方向还要远离螺旋部40的方向延伸,即朝着径向外侧延伸,还可以朝着比螺旋部40的切线方向更靠近螺旋部40内周侧的方向延伸,即横切螺旋部40地延伸。例如,第二臂部42可以在沿螺旋部40的轴向观察时,从螺旋部40的端部横切螺旋部40地延伸。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第二臂部42可以从螺旋部40的端部朝着螺旋部 40的径向内侧延伸,横切螺旋部40。或者如图15所示,第二臂部42也可以从螺旋部40的端部朝着螺旋部40的径向内侧延伸,在螺旋部40的轴心附近呈大致90°弯曲后再朝着螺旋部40的径向外侧延伸,横切螺旋部40。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第一轴23都不贯穿螺旋部 40,螺旋部40轴向前侧的最外周也不卷绕在第一轴23上。也就是说,让第二臂部中横切螺旋部40的部分位于第一轴23的轴向前方,与第一轴23的轴向前端面相向。而且,此时钩状部74起到了将第二臂部42压向将螺旋部40收紧的方向的作用,以及限制第二臂部42朝着前方移动的功能。因此,即使没有上述第二臂部42的轴向部44、平行部45和横切部46、 以及基体3的第二接合孔37也可以。即使没有这些部分,因为利用钩状部74限制了第二臂部42朝着前方的移动,所以即使第一轴23朝着前方移动而顶在第二臂部42上,也能够限制第一轴2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朝着前方移动。基体3的第一接合孔36只要是能够在将螺旋部40收紧的方向上对受扭螺旋弹簧 4的第一臂部41施加力的结构,则对于该孔的形状并没有限制。同样地,基体3的第二接合孔37只要是能够限制受扭螺旋弹簧4的第二臂部42的横切部46朝着前方移动的结构,则对于该孔的形状也没有限制。关于第一接合孔36和第二接合孔37,例如,还可以是立设在基体3上的肋(rib)或者挡块(block)。应予说明,这些挡边或挡块并不一定与基体3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作为独立于基体3的个体而形成,安装在基体3上。钩状部74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即,钩状部74无需与轴支承部7形成为一体,只要是能固定设置在基体3上的结构即可。即,钩状部74可以与基体3的基板30形成为一体, 也可以作为独立于基板30的个体而形成,安装在基板30上。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等意图。一产业实用性一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具备设置有轴支承部的基体和配置在所述基体的轴支承部的轴的轴支承结构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支承结构,包括设置有轴支承部的基体和配设在所述轴支承部的轴,其中 所述轴支承结构还包括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具有套在所述轴上的螺旋部、分别从该螺旋部的两端延伸出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所述螺旋弹簧利用由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基体的第一接合部接合且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基体的第二接合部接合所产生的弹力,沿着所述轴的径向将所述轴推压到所述轴支承部上;所述第二臂部的一部分位于与所述轴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相向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支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臂部利用与该臂部接合的第一接合部或第二接合部,限制所述螺旋部朝着脱离所述轴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支承结构,其中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部接合的第三接合部; 所述第二臂部的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的部分和与所述第三接合部接合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位于与所述轴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相向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轴贯穿所述螺旋弹簧的螺旋部。
5.一种光盘装置,该光盘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支承结构;以及由所述轴支承而可滑动的光拾取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支承结构,该轴支承结构用简单的结构来限制轴在径向和轴向上的移动。该轴支承结构包括设置有轴支承部(7)的基体(3)和配设在轴支承部(7)的第一轴(23)。轴支承结构还包括套在第一轴(23)上的受扭螺旋弹簧(4)。在基体(3)上形成有分别与受扭螺旋弹簧(4)的第一和第二臂部(41、42)接合的第一接合孔(31a)和钩状部(74)。受扭螺旋弹簧(4)利用由第一臂部(41)与基体(3)的第一接合孔(31a)接合且第二臂部(42)与基体(3)的钩状部(74)接合所产生的弹力,沿着第一轴(23)的径向将第一轴(23)推压到轴支承部(7)上。第二臂部(42)的一部分位于与第一轴(23)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相向的位置。
文档编号G11B7/08GK102203859SQ200980144309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7日
发明者宫元诚一, 田边直久, 石塚正和, 西达郎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