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4808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涉及用于房屋建筑、铁路、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地线连接导体的接地导电体的电线电缆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房屋建筑、铁路、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安全,经常需要设有地线连接导体,一般情况下接地导电体为电线或电缆。例如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为保证列车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必须沿线铺设接地性能优良的地线电缆。传统的接地电缆采用铜线包覆铅的结构形式。铜导线的作用是导电,铅包覆铜导线。由于铅材料在土壤和大气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能够保护铜导线,免于土壤的腐蚀或大气环境的腐蚀。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铅对土壤及环境有严重的污染。如铅在大多数土壤中的腐蚀速度为2.5~10μm/a,对于含有机酸或硝酸盐较高以及氧含量低的土壤,腐蚀会更严重。也就是铅以如此大的速度扩散到土壤中,当土壤中铅的浓度较高时,可严重抑制植物生长,也可引起因铅的进入遭到破坏而产生的失绿病。铅在植物组织中的累积可导致氧化过程和光合过程及脂肪代谢过程强度减弱。另一方面,铅可促使水的吸收量减少,耗氧量增大,阻碍植物生长,甚至引起植物死亡。土壤被铅等重金属污染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即主要通过土壤——农作物一人,或土壤——植物——动物——人,或土壤——水——人等食物链形式对人体产生影响,但土壤的这种污染具有比较隐蔽,污染后难以恢复和后果较严重的特点。铅及其化合物经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而进入人体,烷基铅还能通过皮肤吸收。铅在体内半衰期长对许多个器官系统和生理作用均产生危害。如神经系统、造血及心血管系统、肾脏及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因此需要寻找耐蚀、环保且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来代替铅,以适应地线导电体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腐蚀、耐磨损、导电性能良好、并且不会污染土壤的环保型接地导电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其特征在于该接地导电体由下列结构组成导电芯线—该导电芯线为经过绞缆加工铜导线形成的电缆,且在每股铜导线表面涂覆有镍或镍合金;铝箔保护层—该保护层为金属铝箔,包覆在导电芯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铜导线表面的镍及镍合金保护层和合股加工的多股复合导电铜线的外表面上包覆的金属铝箔的保护层的保护,使本实用新型的导电体耐腐蚀、耐磨损、导电性能良好,并且不会污染土壤。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该接地导电体由下列结构组成导电芯线1—该导电芯线为经过绞缆加工铜导线形成的电缆,且在每股铜导线表面涂覆有镍或镍合金2;铝箔保护层3—该保护层为金属铝箔,包覆在导电芯线。
在传导电流的铜线表面,沉积耐土壤和大气腐蚀性能好的一层镍或镍合金,具体工艺是将铜丝以4m/min的速度通过含硫酸镍、次亚磷酸钠、乙酸钠的溶液中,获得涂层厚度大于30μm导线。将涂覆有镍或镍合金的导线,经过绞缆加工,制成多股电缆,再在多股电缆的外表面,包覆一层保护多股电缆的铝箔层。这样就可以制备出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
实施例1在直径为2mm的铜导线以4m/min的速度通过含硫酸镍20g/L、次亚磷酸钠15g/L、乙酸钠6g/L、乙酸4g/L的溶液中,表面涂覆厚度为30μm的镍,将7根这种涂有镍层的复合导线,进行合股,然后在其外轮廓线上包覆一层厚度为100μm的纯铝箔保护层,在土壤中的腐蚀率≤0.0015mm/a。
实施例2在直径为2.16mm的铜导线以4m/min的速度通过硫酸镍50g/L、次亚磷酸钠35g/L、乙酸钠19g/L、乙酸15g/L的溶液中,表面涂覆厚度为60μm的镍层,将7根这种涂有镍层的复合导线,进行合股,然后在其外轮廓线上包覆一层厚度为150μm的铝合金箔保护层。在土壤中的腐蚀率≤0.001mm/a。
权利要求1.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其特征在于该接地导电体由下列结构组成导电芯线—该导电芯线为经过绞缆加工铜导线形成的电缆,且在每股铜导线表面涂覆有镍或镍合金;铝箔保护层—该保护层为金属铝箔,包覆在导电芯线。
专利摘要一种环保型接地导电体,涉及用于房屋建筑、铁路、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地线连接导体的接地导电体的电线电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接地导电体由下列结构组成导电芯线—该导电芯线为经过绞缆加工铜导线形成的电缆,且在每股铜导线表面涂覆有镍或镍合金;铝箔保护层—该保护层为金属铝箔,包覆在导电芯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铜导线表面的镍及镍合金保护层和合股加工的多股复合导电铜线的外表面上包覆的金属铝箔的保护层的保护,使导电体耐腐蚀、耐磨损、导电性能良好,并且不会污染土壤。
文档编号H01B5/00GK2872554SQ200520146929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8日
发明者杜继红, 李争显, 骆瑞雪, 杨升红, 董亚军, 黄春良 申请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