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缘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151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缘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缘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的卡缘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如个人计算机、电视屏幕等电子产品,多半会于机壳内部设置插座电连接器, 以与外围的设备作一信号的传递。请参阅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其中电连接器100是包含一绝缘本体 110、多个导电端子120、与二支撑架130,该二支撑架130分别设置于该绝缘本体110的两 侧。绝缘本体110为一体成型的塑料材质。绝缘本体110设有多个插置洞111。该多个导 电端子120包含一接触部121、一固定部122、一延长部123、与一安装部124。于现有技术中,是将绝缘本体110先行制作完成后,再将导电端子120的接触部 121与固定部122分别插置于该绝缘本体110的插置洞111。另外现有技术的插置的方式 是将导电端子120个别的插入该导电端子120,此时只要一个导电端子120正确的插入该绝 缘本体110,则整组电连接器100则必须废弃,因此增加生产成本。现有的导电端子120本身并无设计良好的弹力结构,因此当一对接模块多次拔插 于绝缘本体Iio后,可能会造成部分的导电端子120无法提供足够的弹力于对接模块的对 接端子,因此造成传输信号的质量降低。此外,如图中所示,于现有技术中的导电端子120为了能稳固地固定于绝缘本体 110与本身结构上的强度,因此导电端子120各处的截面积变化很大,亦会影响到于高传输 量之下的信号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改进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卡缘电连接器,其 利用埋入成型的方式,固定端子于一组合件中。之后,再将组合件组合于绝缘本体。另外, 端子本身的结构,亦可因此具有良好的弹力结构,以提高与对接端子良好的接触性。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缘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设有一位于前侧的对接插槽与一第一限位槽;一第一组合件,组合于该绝缘本体的后侧;多个第一端子,固定于该第一组合件,并经由贯穿该绝缘本体以露出于该对接插 槽,每一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弯曲区段与一第二弯曲区段,该第一弯曲区段与该第二弯曲 区段分别为一 U型结构,该第一弯曲区段与该第二弯曲区段连接形成一波浪形结构;一第二组合件,组合于该绝缘本体的下侧,每一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三弯曲区段,该 第三弯曲区段为一 U型结构;以及多个第二端子,固定于该第二组合件,并经由贯穿该绝缘本体以露出于该对接插 槽;其中当一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时,该对接模块推移该第一弯曲区段。
4[0015]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限位端,该第一限位端移动地 设置于该第一限位槽内,并抵顶于该第一限位槽的下侧,其中当该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 插槽时,该对接模块推移该第一弯曲区段,以使该第一限位端抵顶于该第一限位槽的上侧。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弯曲区段设有用以施一施力于该对接模块的 表面的一第一刮除凸块。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三弯曲区段设有用以施一施力于该对接模块的 另一表面的一第二刮除凸块。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弯曲区段设有用以刮除该对接模块的氧化层 的一第一刮除凹槽。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弯曲区段设有用以刮除该对接模块的氧化层 的一第二刮除凹槽。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绝缘本体与该第二组合件之间形成一第二限位槽,该 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二限位端,该第二限位端移动地容置于该第二限位槽,并抵顶于该第二 限位槽的上侧,其中当该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时,该对接模块推移该第三弯曲区段, 以使该第二限位端抵顶于该第二限位槽的下侧。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端子依序设有该第二限位端、该第三弯曲区 段、一弯折区段与一第二固定区段,该第三弯曲区段与该弯折区段为一 U型结构,该第三弯 曲区段位于该第二固定区段的上方。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的下侧设有一第一卡合槽,该第一卡合槽 的底部设有一第一卡合洞,该第二组合件的上侧设有一第一卡合块,该卡合块经由贯穿该 第一卡合洞露出于该第一卡合槽。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卡合槽与该第一卡合块之间灌注有胶体。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的下侧凸设有一第三卡合块,该第二组合 件设有一第二卡合洞,该第三卡合块容置于该第二卡合洞。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三卡合块与该第二卡合洞之间灌注有胶体。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一第一固定槽,该第一组合件 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固定块,该第一固定块容置于该第一固定槽。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固定槽与该第一固定块为一 L型结构。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绝缘本体的两侧并接近该对接插槽处延伸出一支撑 部,并由该支撑部沿伸出一限位凸块。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限位凸块设有一限位倾斜面,当该对接模块插置于 该对接插槽时,该对接模块沿该限位倾斜面移动。上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中,该对接模块设有一限位洞,当该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 接插槽并且该限位凸块对应于该对接插槽时,转动该对接模块以使该限位凸块插置于该对 接插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以埋入成型的方式固定于该 第一组合件与该第二组合件之后,再将该第一组合件与该第二组合件组合于绝缘本体以完 成组装,如此能提高端子组装的正确度,提高生产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设计与 加工方式使端子有较良好的弹力结构以良好的接触对接模块外,尚可提升产品寿命。由于端子是由长条型柱状结构所弯折而成,因此端子各处的截面积变化不大,可于高传出量之 下亦保持较高的信号质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2与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与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6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图3的B部分的放大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部分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图10为图8的C部分的放大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以及图13为图12的D部分的放大图。其中,附图标记现有技术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10插置洞111导电端子120接触部121固定部122延长部123安装部124支撑架130本实用新型卡缘电连接器1绝缘本体200本体单元210对接插槽211第一固定槽212第二固定块213第二固定槽214第三卡合块215第一"^合槽216第一"^合洞217
6[0066第--限位槽218.[0067第四固定槽219[0068支撑部220[0069限位凸块221[0070限位倾斜面222[0071第--组合件300[0072第--组合本体310[0073第--固定块311[0074第三Ξ固定槽312[0075第三Ξ固定块313[0076端子固定件320[0077第--端子400[0078第--限位端410[0079第--弯曲区段420[0080第--刮除凸块421[0081第--凹槽422[0082第--刮除凹槽423[0083第:二弯曲区段430[0084连结区段440[0085第--固定区段450[0086第--连接端460[0087第:二组合件500[0088第:二组合本体510[0089第--卡合块511[0090第:二卡合块512[0091第:二卡合洞513[0092第:二限位槽515[0093第:二端子600[0094第:二限位端610[0095第三三弯曲区段620[0096第:二刮除凸块621[0097第:二凹槽622[0098第:二刮除凸块623[0099弯折区段630[0100第:二固定区段640[0101第:二连接端650[0102夹持件700[0103对接模块3[0104限位洞31[0105]第一组合方向Dl第二组合方向D2插接方向D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阅图2至图4,图2与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 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分解图。该卡缘电连接器1包含一绝缘本体200、一 第一组合件300、多个第一端子400、一第二组合件500、多个第二端子600、与二夹持件700。 该绝缘本体200的前侧设有一对接插槽211,该第一组合件300沿一第一组合方向Dl组合 于该绝缘本体200的后侧。该多个第一端子400埋入成型(insert molding)固定于该第 一组合件300,并经由贯穿该绝缘本体200以露出于该对接插槽211。该第二组合件500沿 一第二组合方向D2组合于该绝缘本体200的下侧,该多个第二端子600埋入成型(insert molding)固定于该第二组合件500。该第一组合方向Dl与该第二组合方向D2可相互垂直。该二夹持件700可沿该第一组合方向Dl的相反方向设置于该绝缘本体200的两 侧。一对接模块3 (绘制于图9)可插置于该对接插槽211,该二夹持件700可夹持于该对接 模块3的两侧,该对接模块3可为一记忆体,于另一实施例中亦可为一对接的电连接器。请参阅图4与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分解图。该绝缘本体200包含 一本体单元210、该对接插槽211、二第一固定槽212、一第二固定块213、二第二固定槽214、 一第三卡合块215、多个第一卡合槽216、与多个第四固定槽219。该本体单元210为该绝缘本体200的主要结构。该绝缘本体200的上侧、下侧、前 侧与后侧等分别对应于该本体单元210的上侧、下侧、前侧与后侧。该本体单元210的前侧凹设有该对接插槽211,以供一对接模块3插置,该多个第 一固定槽212设于该本体单元210的两侧,该第二固定块213由该本体单元210的后侧一 体延伸出。该多个第二固定槽214设置于该本体单元210的下侧,该第二固定槽214可沿 该第二组合方向D2延伸。该第三卡合块215凸设于该本体单元210的下侧。该多个第一 卡合槽216位于该本体单元210的下侧,如图中,可间隔地排列于该对接插槽211的下侧。 该第一卡合槽216的底部设有一第一卡合洞217。该多个第四固定槽219可间隔排列地设 置于该本体单元210的后侧下缘。该第一组合件300包含一第一组合本体310、二第一固定块311、一第三固定槽 312、一端子固定件320、多个第三固定块313。该第一组合本体310为该第一组合件300的 主要结构,该第一组合件300的两侧与前侧亦为该第一组合本体310的两侧与前侧。该多个 第一端子400固定于该第一组合本体310,该端子固定件320固定该多个第一端子400,该 端子固定件320可为一长条柱状体,并于该第一组合本体310距离一预定距离。该多个第 一固定块311分别设置于该第一组合本体310的两侧,该第一固定槽212与该第一固定块 311可为相互配合的L型结构。该多个第三固定块313间隔地排列于该第一组合本体310 的前侧,并配合该绝缘本体200的第四固定槽219。当该第一组合件300组合于该绝缘本体200时,第一固定块311可沿该第一组合 方向Dl移动并容置于该第一固定槽212,该绝缘本体200的第二固定块213亦卡合于该第
8三固定槽312内,该多个第三固定块313卡合于该第四固定槽219内,以辅助结合该第一组 合件300与该绝缘本体200。此时,该多个第一端子400亦贯穿该绝缘本体200以露出于该 对接插槽211。由于该多个第一端子400先经由埋入成型的方式埋入于该第一组合件300, 因此该多个第一端子400之间的相对位置已经固定,当该第一组合件300组合于该绝缘本 体200时,由于该第一组合件300与该绝缘本体200间的第一固定块311、第二固定块213、 第三固定块313等扣合结构,因此第一端子400能准确地设置于该绝缘本体200,进而加快 生产速度与降低不良率。该第二组合件500包含一第二组合本体510、多个第一卡合块511、二第二卡合块 512与一第二卡合洞513。该第二组合本体510为该第二组合件500的主要结构,该第一组 合件300的两侧、前侧、上侧、与下侧亦为该第一组合本体310的两侧、前侧、上侧、与下侧。 该多个第一卡合块511设置于该第二组合本体510的上侧。请一并参阅图6,该第一卡合块511可经由该第二组合方向D2贯穿该第一卡合洞 217露出于该第一卡合槽216,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卡合槽216与该第一卡合块511之间可 灌注有胶体,以胶合该第二组合件500与该绝缘本体200。同理,请一并参阅图7,该第三卡 合块215容置于该第二卡合洞513,该第三卡合块215与该第二卡合洞513之间系可灌注胶 体,以胶合该第二组合件500与该绝缘本体200。利用上述的胶合方式,可以较一般卡扣机 构,更能稳固地结合第二组合件500与该绝缘本体200。因此经由上述的结构,第二端子600 亦如同第一端子400能准确地设置于该绝缘本体200,进而加快生产速度与降低不良率。请参阅图8与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 态图。该多个第一端子400分别为一长条形金属结构,其可经由一金属板上裁切与弯折制 成。每一第一端子400依序设有一第一限位端410、一第一弯曲区段420、一第二弯曲区段 430、一连结区段440、一第一固定区段450、与一第一连接端460。该第一限位端410可移 动地设置于该绝缘本体200内的一第一限位槽218内,该第一限位槽218可与该对接插槽 211相互连通,于未插置一对接模块3时,该第一限位端410抵顶于该第一限位槽218的下 侧。该第一弯曲区段420与该第二弯曲区段430分别为一 U型结构,该第一弯曲区段 420与该第二弯曲区段430连接形成一波浪形结构,如图中所示,该第一弯曲区段420的顶 端可低于该第二弯曲区段430。该端子固定件320可固定于该连结区段440,以辅助固定端 子间的距离。该第一固定区段450可固定于该第一组合件300,该第一连接端460可焊接于 一印刷电路板(图未示)上。此外,由于本案的第一端子400可由一金属板制成,因此当裁 切金属板后可以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g)的方式先行固定,再施以弯折工艺以形成该多 个第一端子400,如此可确保该多个第一端子400于折弯工艺后仍可保持彼此间的相对位 置,以防止彼此间接触与确保其优良的传输性能。每一第二端子600分别为一长条形金属结构,每一第二端子600设有一第二限位 端610、一第三弯曲区段620、一弯折区段630、一第二固定区段640、与一第二连接端650。 如图中所示,该绝缘本体200与该第二组合件500之间可形成一第二限位槽515。该第二限 位端610可移动地容置于该第二限位槽515,于未插置一对接模块3时,该第二限位端610 是抵顶于该第二限位槽515的上侧。该第三弯曲区段620与该弯折区段630为一 U型结构, 该弯折区段630的两端实质上可沿该第一组合方向Dl方向延伸,该第三弯曲区段620是位于该第二固定区段640的上方。该第二固定区段640可固定于该第二组合件500,该第二连 接端650可焊接于一印刷电路板上。如图9所示,当该对接模块3插置于该对接插槽211后,该对接模块3推移该第一 弯曲区段420与该第三弯曲区段620,以使该第一限位端410抵顶于该第一限位槽218的上 侧,并使该第二限位端610抵顶于该第二限位槽515的下侧,意即该第二组合件500。由于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400与第二端子600的良好的弹力结构,可使该第一端子400 与第二端子600提供足够的夹持力夹持该对接模块3,以与该对接模块3的端子(图未示) 与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进而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并由于前述良好的弹力结构,可使本实 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1经由多次的插拔后,亦能提供足够夹持力夹持该对接模块3,进而 能提升产品寿命。请参阅图10,于该第一弯曲区段420的顶端可设有一第一刮除凸块421,该第三弯 曲区段620的顶端设有一第二刮除凸块621,该第一刮除凸块421与该第二刮除凸块621是 用以施一施力于该对接模块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可使当该对接模块3插接于该对接插槽 211或是当该对接模块3拔出于该对接插槽211时,该第一刮除凸块421与该第二刮除凸 块621可用以括除该对接模块3上的接触端子(图未示)的氧化层,以让端子之间能保持 良好的电性连接。于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刮除凸块421可经由于第一刮除凸块421的相对 处冲压以形成该第一凹槽422并凸挤形成该第一刮除凸块42。同理,可经由于该第二刮除 凸块621的相对处冲压以形成该第二凹槽622并凸挤形成该第二刮除凸块621。请参阅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与第一实施 例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绝缘本体200的高度变高,夹持件700采用更简化的结构。此外,于 本实施例中,该本体单元210的两侧接近该对接插槽211处沿该第一组合方向Dl延伸出一 支撑部220,并可由该支撑部220的上侧面沿伸出一限位凸块221,该限位凸块221设有一 限位倾斜面222。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缘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该 对接模块3设有一限位洞31,并且该限位凸块221的限位倾斜面222是沿一插接方向D3倾 斜。如图所示,当使用者将该对接模块3朝右下插入该绝缘本体200的对接插槽211时,该 限位凸块221会抵顶该对接模块3,并且使该对接模块3沿该限位倾斜面222倾斜与移动, 换句话说,即使该对接模块3沿该插接方向D3倾斜与移动。当该对接模块3沿该插接方向 D3继续移动时,该限位凸块221会插入该限位洞31,此时该对接模块3即可由沿该插接方 向D3倾斜转为水平方向并正确地与该卡缘电连接器1连接,另外该支撑部220可用以支撑 该对接模块3。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限位倾斜面222的限位凸块221可限制插卡的角度,意 即,可使该对接模块3沿一正确的插入方向(插接方向D3)插接于卡缘电连接器1,以提高 插卡的顺畅度。另外该限位凸块221与该限位洞31可防止使用者插置错误,以达到防呆的 功能,并能防止对接模块3未插置到定位,使造成对接模块3与卡缘电连接器1接触不良, 进而影响传输质量。请参阅图12与图13,图13为图12的D部分的放大图。本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子 400与第二端子600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在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刮除凸块421是由第一刮除 凹槽423所取代,并可不具有第一凹槽422,第二刮除凸块621由第二刮除凹槽623所取代,
10并可不具有第二凹槽622。于制作本实施例的第一刮除凹槽423与第二刮除凹槽623是可 直接于该第一端子400的第一弯曲区段420与第二端子600的第三弯曲区段620上以冲压 的方式直接制作而成。本实施例改为第一刮除凹槽423与第二刮除凹槽623的益处在于,当该对接模块3 经过该第一刮除凹槽423与第二刮除凹槽623时不但可刮除对接模块3上的氧化层,并可 使刮除后的碎屑堆积于该第一刮除凹槽423与第二刮除凹槽623,以避免刮除后的碎屑散 落至第一端子400或是第二端子600上的其它部分,以致影响传输的质量。另外本实施例 的第一端子400与第二端子600为了能配合绝缘本体200的高度,因此该第一端子400的 第一固定区段450的长度加长,另外第二端子600的第二固定区段640为垂直,其可与第一 固定区段450平行。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以埋入成型的方式固定于该 第一组合件与该第二组合件之后,再将该第一组合件与该第二组合件组合于绝缘本体以完 成组装,如此能提高端子组装的正确度,提高生产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设计与 加工方式使端子有较良好的弹力结构以良好的接触对接模块外,尚可提升产品寿命。由于 端子是由长条型柱状结构所弯折而成,因此端子各处的截面积变化不大,可于高传出量之 下亦保持较高的信号质量。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绝缘本体,设有一位于前侧的对接插槽与一第一限位槽;一第一组合件,组合于该绝缘本体的后侧;多个第一端子,固定于该第一组合件,并经由贯穿该绝缘本体以露出于该对接插槽,每一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弯曲区段与一第二弯曲区段,该第一弯曲区段与该第二弯曲区段分别为一U型结构,该第一弯曲区段与该第二弯曲区段连接形成一波浪形结构;一第二组合件,组合于该绝缘本体的下侧,每一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三弯曲区段,该第三弯曲区段为一U型结构;以及多个第二端子,固定于该第二组合件,并经由贯穿该绝缘本体以露出于该对接插槽;其中当一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时,该对接模块推移该第一弯曲区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限位端, 该第一限位端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一限位槽内,并抵顶于该第一限位槽的下侧,其中当该对 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时,该对接模块推移该第一弯曲区段,以使该第一限位端抵顶于 该第一限位槽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曲区段设有用以施一 施力于该对接模块的表面的一第一刮除凸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弯曲区段设有用以施一 施力于该对接模块的另一表面的一第二刮除凸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曲区段设有用以刮除 该对接模块的氧化层的一第一刮除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弯曲区段设有用以刮除 该对接模块的氧化层的一第二刮除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与该第二组合件之间 形成一第二限位槽,该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二限位端,该第二限位端移动地容置于该第二限 位槽,并抵顶于该第二限位槽的上侧,其中当该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时,该对接模块 推移该第三弯曲区段,以使该第二限位端抵顶于该第二限位槽的下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子依序设有该第二限 位端、该第三弯曲区段、一弯折区段与一第二固定区段,该第三弯曲区段与该弯折区段为一 U型结构,该第三弯曲区段位于该第二固定区段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下侧设有一第一 卡合槽,该第一卡合槽的底部设有一第一卡合洞,该第二组合件的上侧设有一第一卡合块, 该卡合块经由贯穿该第一卡合洞露出于该第一卡合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槽与该第一卡合块 之间灌注有胶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下侧凸设有一第 三卡合块,该第二组合件设有一第二卡合洞,该第三卡合块容置于该第二卡合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卡合块与该第二卡合 洞之间灌注有胶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一第一固定槽,该第一组合件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固定块,该第一固定块容置于该第一固定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槽与该第一固定 块为一 L型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两侧并接近该对接 插槽处延伸出一支撑部,并由该支撑部沿伸出一限位凸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限位凸块设有一限位倾斜 面,当该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时,该对接模块沿该限位倾斜面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卡缘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对接模块设有一限位洞,当 该对接模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并且该限位凸块对应于该对接插槽时,转动该对接模块以使 该限位凸块插置于该对接插槽。
专利摘要一种卡缘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组合件、一第二组合件、多个第一端子与多个第二端子。该多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固定于该第一组合件与该第二组合件。本实用新型是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以埋入成型的方式固定于该第一组合件与该第二组合件之后,再将该第一组合件与该第二组合件组合于绝缘本体以完成组装,如此能提高端子组装的正确度,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1725916SQ2010202552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6日
发明者李国基, 林景皇 申请人: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