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绕线支架及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505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压器绕线支架及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绕线支架以及具有该种绕线支架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如图I所示,现有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包括具有贯穿通道的绕线部12、形成于该绕线部12 —端的基座部11,以及均形成于该绕线部12另一端并彼此相背布置的一次侧挡墙20和二次侧挡墙30。一次侧挡墙20包括一次侧主板部21、分别形成于一次侧主板部21左右两侧的一次侧左壁22和一次侧右壁23、形成于一次侧主板部21前面的一次侧理线部24,其中一次 侧理线部24的顶部设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一次侧引脚,一次侧理线部24前面形成有若干条竖直的一次侧理线槽241,一次侧理线槽241朝向前方。若干个一次侧引脚依次为一次侧第一引脚I、一次侧第二引脚2、一次侧第三引脚3、一次侧第四引脚4、一次侧第五引脚5。二次侧挡墙30的结构与二次侧基本相同,包括二次侧主板部31、分别形成于二次侧主板部31左右两侧的二次侧左壁32和二次侧右壁33、形成于二次侧主板部31后面的二次侧理线部34、形成于二次侧理线部34的顶部的二次侧第一引脚6、二次侧第二引脚7、二次侧第三引脚8、二次侧第四引脚9、二次侧第五引脚10,二次侧理线部34后面形成有设有朝向后方的若干条竖直的二次侧理线槽341,二次侧理线槽341朝向后方。如图2所示,使用上述现有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绕线操作包括如下步骤一、缠绕第一初级绕组26 :首先要在绕线部12的二次侧邻近二次侧挡墙30处贴第一层反折绝缘胶布40,缠绕完成第一初级绕组26后,再将第一层反折绝缘胶布40折回包覆第一初级绕组26的邻近二次侧挡墙30的部分,然后再贴第一层间绝缘胶布50。二、接着,缠绕第一次级绕组36 :在绕线部12的一次侧邻近一次侧挡墙20处贴第二层反折绝缘胶布60,缠绕完成第一次级绕组36后,再将第二层反折绝缘胶布60折回包覆第一次级绕组36的邻近一次侧挡墙20的部分,然后再贴第二层间绝缘胶布70。三、接下来,缠绕第二初级绕组27和第三初级绕组28 :同样需要先在二次侧贴第三层反折绝缘胶布80,缠绕完成第二初级绕组27后,贴第三层间绝缘胶布90 ;接着缠绕第三初级绕组28,再将第三层反折绝缘胶布80折回包覆第二初级绕组27、第三初级绕组28的邻近二次侧挡墙30的部分,最后贴第四层间绝缘胶布100。四、理线将第一初级绕组26缠绕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分别压入相应的理线槽,并分别与一次侧第二引脚2、一次侧第三引脚3电连接;将第一次级绕组36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分别压入相应的理线槽,并分别与二次侧第二引脚7、二次侧第四引脚9电连接;第二初级绕组27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分别压入相应的理线槽,并分别与一次侧第二引脚2、一次侧第一引脚I电连接;第三初级绕组28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分别压入相应的理线槽,并分别与一次侧第四引脚4、一次侧第五引脚5电连接。由上述的绕线作业可以看出,使用传统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绕线,各个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在绕线部12绕制完成后的各个起始线、终止线直接进入相应的一次侧理线槽241、二次侧理线槽341而电连接到各相应的引脚上,所以各个起始线、终止线与绕组横截面(相当于每匝绕线所在的平面,或者与绕组中心线垂直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45°,有的甚至呈90°的十字交叉。为防止各绕线的绝缘层被破坏造成短路,安规要求当各绕组的起始线、终止线与绕组横截面大于45°时必须增加其它绝缘材料来隔离,如增加套管、绝缘胶布等。因此,上述绕线过程需要贴覆三层反折绝缘胶布第一层反折绝缘胶布40、第二层反折绝缘胶布60、第三层反折绝缘胶布80。由于变压器绕线支架的结构限制,贴反折绝缘胶布处的空间狭小,贴覆绝缘胶布的操作非常困难,而且也很难贴平整,而在不平整的表面上绕线也不好排线,员工作业时总是需要反复按压或者摊平反折绝 缘胶布,这严重影响了作业效率,无形中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原料成本。
发明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绕线方便的变压器绕线支架。于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压器绕线支架,包括绕线部、一次侧挡墙和二次侧挡墙,绕线部内具有贯穿通道,绕线部外用于绕设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一次侧挡墙形成于该绕线部上,所述一次侧挡墙在邻近所述绕线部的一端形成有一次侧底壁,该一次侧底壁上设有至少两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该一次侧倾斜理线槽与所述次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 -45° ;二次侧挡墙形成于该绕线部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至少两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互相平行布置或者对称布置。所述一次侧倾斜理线槽的深度大于初级绕线的直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二次侧挡墙在邻近所述绕线部的一端形成有二次侧底壁,该二次侧底壁上设有至少两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该二次侧倾斜理线槽与所述初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 -45°。所述二次侧倾斜理线槽的深度大于次级绕线的直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至少两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平行布置或者对称布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其中还包括形成于该绕线部的底端部的基座部;所述一次侧挡墙和所述二次侧挡墙分别形成于所述绕线部的顶端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一次侧挡墙和所述二次侧挡墙相背布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一次侧挡墙包括一次侧主板部、形成于该一次侧主板部一次侧理线部以及形成于该一次侧理线部的若干个一次侧理线槽,其中所述一次侧底壁形成于所述一次侧主板部的底端部,在所述一次侧理线部的顶部设有至少两个一次侧引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一次侧挡墙还包括分别形成于该一次侧主板部左右两侧的一次侧左壁和一次侧右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二次侧挡墙包括二次侧主板部、形成于该二次侧主板部的二次侧理线部以及形成于该二次侧理线部的若干个二次侧理线槽,其中所述二次侧底壁形成于所述二次侧主板部的底端部,在所述二次侧理线部的顶部设有至少两个二次侧引脚。[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述二次侧挡墙还包括分别形成于该二次侧主板部左右两侧的二次侧左壁和二次侧右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变压器绕线支架,包括绕线部、一次侧挡墙和二次侧挡墙,其中绕线部内具有贯穿通道,绕线部外用于绕设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一次侧挡墙形成于该绕线部上;二次侧挡墙形成于该绕线部上,所述二次侧挡墙在邻近所述绕线部的一侧形成有二次侧底壁,该二次侧底壁上设有至少两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该二次侧倾斜理线槽与所述初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 4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压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绕设在所述变压器绕线支架的绕线部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以及部分设置于所述绕线部的贯穿通道内的铁芯组。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及变压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在一次侧挡墙的邻近绕线部的一端形成有与次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 -45°的一次侧倾斜理线槽,或者在二次侧挡墙的邻近绕线部的一端形成有 与初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 -45°的二次侧倾斜理线槽,当绕设绕组时,各个绕组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分别先沿着一次侧倾斜理线槽或二次侧倾斜理线槽走线,因此,各个绕组的起始线和终止线与初级绕组横截面或次级绕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小于45°,所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在绕设各个绕组过程中,不必在绕线管的一次侧和/或二次侧贴反折绝缘胶布,绕线非常方便,故能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及原料成本,并能大幅度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图I是现有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立体图;图2是图I中沿A-A线所作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俯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仰视图;图6是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主视图,表示一次侧挡墙的结构;图7是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后视图,表示二次侧挡墙的结构;图8是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的侧视图;图9是图3中沿B-B线所作的剖视图;图IOA至图IOH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绕线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效果,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本实用新型中的方向定义为一次侧的一面为前面,与一次侧相反的二次侧的一面为后面。[0039]参阅图3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包括绕线部12、形成于该绕线部12底端部的基座部11、形成于该绕线部12顶端部的一次侧挡墙20和二次侧挡墙30,并且一次侧挡墙20和二次侧挡墙30相背布置。绕线部12呈方形管状,当然不以此为限,其还可以是长方形管状或者圆形管状等,绕线部12内具有贯穿通道121,绕线部12外面可用于绕设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一次侧挡墙20包括一次侧主板部21、一次侧左壁22、一次侧右壁23、一次侧理线部24和一次侧底壁25。一次侧主板部21呈板状,一次侧左壁22和一次侧右壁23分别形成于该一次侧主板部21的左右两侧前面,一次侧底壁25形成于一次侧主板部21的底端部(邻近绕线部12的一端)前面,一次侧理线部24形成于该一次侧主板部21的前面,并位于一次侧左壁22、一次侧右壁23和一次侧底壁25所围成的空间内。一次侧理线部24前部形成有若干个竖直的一次侧理线槽241,一次侧理线槽241朝向前方。该一次侧理线部24的顶部设有5个一次侧引脚,依次为一次侧第一引脚I、一次侧第二引脚2、一次侧第三 引脚3、一次侧第四引脚4、一次侧第五引脚5。一次侧引脚的数量不限于5个,只要两个以上均可。一次侧底壁25上设有6个对称布置的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 (见图6),每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与次级绕组的横截面(次级绕组的横截面基本上是次级绕组的每匝绕线所在的平面,即是与绕线部12中心线垂直的平面)之间的夹角ZC均为35°,当然该夹角Z C不限于35°,夹角Z C在20° -45°范围内均是可行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底壁25上具有角度小于45°的倾斜理线槽251,当各个初级绕组绕设完成后,其起始线和终止线沿着倾斜理线槽251和一次侧理线槽241走线,再电连接到相应的一次侧引脚上,所以就保证了各个初级绕组绕的起线和终止线与次级绕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小于45°,因此,在各初级绕组的绕设过程中,不必在绕线部12的二次侧贴反折胶布,故本实用新型能大幅度节约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本实用新型中,6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在底壁25上的布置方式优选为对称布置,这样可以使绕线完成时理线比较方便,但不以此为限,6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也可以互相平行布置,甚至,即不平行也不对称,这时6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各自与次级绕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是不同的,但只要保证每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与次级绕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小于45°即可。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的数量也不限于6个,可以参照初级绕组的数量而定,但通常情况下要有至少两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进一步地,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的深度大于初级绕线的直径,可以防止在初级绕线在绕设过程中与起始线摩擦。二次侧挡墙30包括二次侧主板部31、二次侧左壁32、二次侧右壁33、二次侧理线部34和二次侧底壁35。二次侧主板部31呈板状,并与一次侧主板部21相背布置,二次侧左壁32和二次侧右壁33分别形成于该二次侧主板部31左右两侧后面,二次侧底壁35形成于二次侧挡墙30的底端部(邻近绕线部12的一端)后面,二次侧理线部34形成于该二次侧主板部31的后面,二次侧理线部34后面设有若干个竖直的二次侧理线槽341,二次侧理线槽341朝向后方,二次侧理线部34的顶部设有5个二次侧引脚,依次为二次侧第一引脚6、二次侧第二引脚7、二次侧第三引脚8、二次侧第四引脚9、二次侧第五引脚10。二次侧引脚的数量不限于5个,在一次侧引脚的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二次侧引脚的数量可以相对较少,但至少要有两个,本实施例中仅使用两个二次侧引脚。[0044]二次侧底壁35上设有对称布置的4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 (见图7),每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与初级绕组的横截面(初级绕组的横截面基本上是初级绕组的每匝绕线所在的平面,或者是与绕线部12中心线垂直的平面)之间的夹角ZD均为35°,当然该夹角Z D不限于35°,夹角Z D在20° -45°范围内均是可行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二次侧底壁35上具有角度小于45°的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当各个次级绕组绕设完成后,其起始线和终止线沿着该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和二次侧理线槽341走线,再电连接到相应的二次侧引脚上,所以就保证了各个次级绕组绕的起线和终止线与初级绕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小于45°,因此,在各次级绕组的绕设过程中,不必在绕线部12的一次侧贴反折胶布,故本实用新型能进一步大幅度节约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本实用新型中,4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在二次侧底壁35上的布置方式优选为对称布置,这样可以使绕线完成时理线比较方便,但不以此为限,4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也可以互相平行布置,甚至,即不平行也不对称,这时4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各自与次级绕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是不同的,但只 要保证每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与次级绕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小于45°即可。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的数量也不限于4个,但通常情况下要有至少两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进一步地,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的深度大于次级绕线的直径,以防止在次级绕线在绕设过程中与起始线摩擦。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基座部11、绕线部12、一次侧挡墙20和二次侧挡墙30各自结构,以及这些部件之间的连接、位置关系也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其他形式,只要在一次侧邻近绕组处设置倾斜理线槽,或者在二次侧邻近绕组处设置倾斜理线槽,或者在一次侧邻近绕组处和二次侧邻近绕组处同时设置倾斜理线槽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图IOA至图IOH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绕设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包括如下步骤一、见图10A,缠绕第一初级绕组26 :直接在绕线部12上绕线,绕线完成后,将第一初级绕组26的起始线261和终止线262分别压入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一次侧理线槽241后,再分别与一次侧第二引脚2、一次侧第三引脚3电连接,第一初级绕组26绕制完成;然后在第一初级绕组26外贴第一层间绝缘胶布50 (图10B);二、见图10C,接着,缠绕第一次级绕组36 :直接在第一层间绝缘胶布50外面绕线,绕线完成后,将第一次级绕组36的起始线361和终止线362分别压入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二次侧理线槽341后,再分别与二次侧第二引脚7、二次侧第四引脚9电连接,第一次级绕组36绕制完成;然后在第一次级绕组36外贴第二层间绝缘胶布70 (图10D);三、见图10E,接下来,缠绕第二初级绕组27 :直接在第二层间绝缘胶布70外面绕线,绕线完成后,将第二初级绕组27的起始线271和终止线272分别压入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一次侧理线槽241后,再分别与一次侧第一引脚I、一次侧第二引脚2电连接,第二初级绕组27绕制完成;然后在第二初级绕组27外贴第三层间绝缘胶布90 (图10F);四、见图10G,接下来,缠绕第三初级绕组28 :直接在第三层间绝缘胶布90外面绕线,绕线完成后,将第三初级绕组28的起始线281和终止线282分别压入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一次侧理线槽241后,再分别与一次侧第四引脚4、一次侧第五引脚5电连接,第三初级绕组28绕制完成;然后在第三初级绕组28外贴第四层间绝缘胶布100 (图10H),整个绕组的绕线工作就完成了。从上述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绕设过程可以看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不需要在绕线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贴反折绝缘胶布,因此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工劳务成本和原料成本,并且能大幅度提高绕线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绕设在变压器绕线支架的绕线部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以及铁芯组。其中铁芯组可以是E型铁芯和I型铁芯,E型铁芯有部分设置在绕线部内的贯穿通道内。当然铁芯组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结构类型。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绕线部(12),其内具有贯穿通道(121),其外用于绕设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一次侧挡墙(20),形成于该绕线部(12)上,所述一次侧挡墙(20)在邻近所述绕线部(12)的一端形成有一次侧底壁(25),该一次侧底壁(25)上设有至少两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该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与所述次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 -45° ; 二次侧挡墙(30),形成于该绕线部(12)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互相平行布置或者对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倾斜理线槽(251)的深度大于初级绕线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挡墙(30)在邻近所述绕线部(12)的一端形成有二次侧底壁(35),该二次侧底壁(35)上设有至少两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该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与所述初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4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的深度大于次级绕线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平行布置或者对称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部(11),形成于该绕线部(12)的底端部; 所述一次侧挡墙(20)和所述二次侧挡墙(30)分别形成于所述绕线部(12)的顶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挡墙(20)和所述二次侧挡墙(30)相背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6之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挡墙(20)包括一次侧主板部(21)、形成于该一次侧主板部(21) —次侧理线部(24)以及形成于该一次侧理线部(24)的若干个一次侧理线槽(241),其中所述一次侧底壁(25)形成于所述一次侧主板部(21)的底端部,在所述一次侧理线部(24)的顶部设有至少两个一次侧引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挡墙(20)还包括分别形成于该一次侧主板部(21)左右两侧的一次侧左壁(22)和一次侧右壁(23)。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挡墙(30)包括二次侧主板部(31)、形成于该二次侧主板部(31)的二次侧理线部(34)以及形成于该二次侧理线部(34)的若干个二次侧理线槽(341),其中所述二次侧底壁(35)形成于所述二次侧主板部(31)的底端部,在所述二次侧理线部(34)的顶部设有至少两个二次侧引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挡墙(30)还包括分别形成于该二次侧主板部(31)左右两侧的二次侧左壁(32)和二次侧右壁(33)。
13.一种变压器绕线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绕线部(12),其内具有贯穿通道(121),其外用于绕设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一次侧挡墙(20),形成于该绕线部(12)上;二次侧挡墙(30),形成于该绕线部(12)上,所述二次侧挡墙(30)在邻近所述绕线部(12)的一侧形成有二次侧底壁(35),该二次侧底壁(35)上设有至少两个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该二次侧倾斜理线槽(351)与所述初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 45°。
14.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之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支架、绕设在所述变压器绕线支架的绕线部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以及部分设置于所述绕线部(12)的贯穿通道内的铁芯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绕线支架及变压器,变压器绕线支架包括绕线部、一次侧挡墙和二次侧挡墙,绕线部内具有贯穿通道,绕线部外用于绕设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一次侧挡墙形成于该绕线部上,一次侧挡墙在邻近绕线部的一端形成有一次侧底壁,该一次侧底壁上设有至少两个一次侧倾斜理线槽,该一次侧倾斜理线槽与次级绕组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20°-45°;二次侧挡墙形成于该绕线部上。变压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支架在绕设各个绕组过程中,不必在绕线管的一次侧和/或二次侧贴反折绝缘胶布,绕线非常方便,故能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及原成本,并能大幅度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H01F27/30GK202549585SQ20122016977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9日
发明者吴华星, 张菊英, 徐月朗, 邹金龙 申请人: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