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102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10)、第一封装层(20)、电池片层(30)、第二封装层(40)和背板层(60),其中,背板层(60)与第二封装层(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电池片层(30)和第二封装层(40)上,第一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第一导电体,第二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浆料(50),背板层(60)的材质为玻璃。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的问题。
【专利说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通过光生伏打效应将太阳能光线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具有绿色环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特点。
[0003]目前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太阳能电池一般可分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经过多年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广比较成熟,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逐步在太阳能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0004]为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研究人员期望尽量减少太阳能电池受光面入射光线的遮挡面积。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通过激光在电池片开孔以去除正面的主栅电极,使电极贯穿到太阳能电池背面,然后利用导电背板的金属箔将所有电池片的正电极连接、所有负电极相连接的太阳能电池。背板是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需要在高可靠性的背板材料上制备高精度的导电电路。现有技术中的背板均由含氟聚合物制成,还需要往背板上印刷金属导电层。这样,一方面由于含氟聚合物材料耐高温性能不佳,另一方面又由于含氟聚合物材料薄膜的抗张强度有限,就造成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第二封装层和背板层,其中,背板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电池片层和第二封装层上,第一孔道连通电池片层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第一导电体,第二孔道连通电池片层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浆料,背板层的材质为玻璃。
[0007]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均为导电金属箔。
[0008]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在背板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之间的填充有电介质。
[0009]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厚度均在ΙΟμπι至500μπι的范围内。
[0010]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均为厚度在25μπι至35μπι范围内的铜膜,电介质为厚度在25μπι至35μπι范围内的硅胶。
[0011]进一步地,导电金属箔包括多层。
[0012]进一步地,导电金属箔包括叠置的底层和顶层,底层为厚度在35μπι至45μπι范围内的铝膜,顶层为厚度在5μπι至15μπι范围内的银膜,电介质为厚度在45 μ m至55 μ m范围内的硅胶,电介质的厚度与导电金属箔的厚度相同。
[0013]进一步地,导电金属箔包含至少一层银金属薄膜、铝金属薄膜、铬金属薄膜、钼金属薄膜、钥金属薄膜或铜金属薄膜。
[0014]进一步地,透明层与背板层材质为钢化玻璃。
[0015]进一步地,第一封装层和/或第二封装层的材质为聚乙烯-乙烯酸乙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氨酯弹性体、聚烯烃和聚乙烯-乙酸酯离子聚合物中之一。
[0016]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设置有导电体的背板层的材质为玻璃。由于玻璃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电化学腐蚀和高的屈服强度,在材质为玻璃的背板层上印刷或者焊接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就会更加可靠,也会使得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加工工艺变得简单,更降低了废品率。同时,玻璃材质的背板层硬度也比较大,保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使用可靠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9]图2示出了图1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1]10、透明层;20、第一封装层;30、电池片层;40、第二封装层;50、导电浆料;60、背板层;61、导电金属箔;62、电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10、第一封装层20、电池片层30、第二封装层40和背板层60。其中,背板层60与第二封装层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电池片层30和第二封装层40上。其中,第一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第一导电体,第二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衆料50,背板层60的材质为玻璃。
[0024]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设置有导电体的背板层60的材质选为玻璃。由于玻璃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电化学腐蚀和高的屈服强度,在材质为玻璃的背板层60上印刷或者焊接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就会更加可靠,也会使得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加工工艺变得简单,更降低了废品率。同时,玻璃材质的背板层60硬度也比较大,保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使用可靠性。
[0025]如图2所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均为导电金属箔61。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在背板层60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之间的填充有电介质62。这样,电介质62的填充,很好的避免了与电池片正极连接的第一导电体和与电池片负极连接的第二导电体之间的窜电。
[0026]优选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厚度在10 μ m至500 μ m的范围内。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为厚度均在在25μπι至35μπι范围内的铜膜,电介质62为厚度25 μ m至35 μ m范围内的硅胶。优选地,铜膜的厚度为30 μ m,硅胶的厚度为30 μ m。
[0027]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导电金属箔61包括多层。优选地导电金属箔61包括叠置的底层和顶层。其中,底层为厚度在35μπι至45μπι范围内的铝膜,顶层为厚度在5 μ m至15 μ m范围内的银膜。电介质62为厚度在35μπι至65μπι范围内的硅胶,电介质62的厚度与导电金属箔61的厚度相同。进一步优选地,铝膜厚度为40 μ m,银膜厚度为10 μ m,硅胶厚度为50 μ m。这样,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在满足低成本的要求下,也能保证导电浆料的接触性和导电性都比较好。导电金属箔61包含至少一层银金属薄膜、铝金属薄膜、铬金属薄膜、钼金属薄膜、钥金属薄膜或铜金属薄膜。
[0028]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层10与背板层60材质为钢化玻璃。这样可以很好的保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强度。第一封装层20和或第二封装层40的材质为聚乙烯-乙烯酸乙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氨酯弹性体、聚烯烃和聚乙烯-乙酸酯离子聚合物中之一。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10)、第一封装层(20)、电池片层(30)、第二封装层(40)和背板层(60),其中,所述背板层(60)与所述第二封装层(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片层(30 )和所述第二封装层(40 )上,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所述第一导电体,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所述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浆料(50),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层(60)的材质为玻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均为导电金属箔(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在所述背板层(60)上间隔的设置,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之间的填充有电介质(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厚度均在ΙΟμπ?至500μπ?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均为厚度在25μπι至35μπι范围内的铜膜,所述电介质(62)为厚度在25 μ m至35 μ m范围内的硅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箔(61)包括多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箔(61)包括叠置的底层和顶层,所述底层为厚度在35μπι至45μπι范围内的铝膜,所述顶层为厚度在5μπι至15μπι范围内的银膜,所述电介质(62)为厚度在45μπι至55μπι范围内的硅胶,所述电介质(62)的厚度与所述导`电金属箔(61)的厚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箔(61)包含至少一层银金属薄膜、铝金属薄膜、铬金属薄膜、钼金属薄膜、钥金属薄膜或铜金属薄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层(10)与所述背板层(60)材质为钢化玻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20)和/或所述第二封装层(40)的材质为聚乙烯-乙烯酸乙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氨酯弹性体、聚烯烃和聚乙烯-乙酸酯离子聚合物中之一。
【文档编号】H01L31/048GK103560154SQ201310565600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4日
【发明者】倪健雄, 李高非, 韩帅, 于波, 蒋京娜 申请人: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