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和具有该夹具的压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1370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具有压配合部的压配合端子安装到被安装部件上的夹具和压入装置,具体而言,涉及如下夹具和具有该夹具的压入装置:能够抑制安装到被安装部件时的按压导致的压配合端子的压配合部的压曲。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将具有压配合部的压配合端子安装到被安装部件例如基板上,使用了专用的夹具。该夹具构成为,通过对形成在压配合端子的一部分上的按压用的肩部进行按压,将压配合端子压入到基板上形成的通孔中。此时,由于压配合端子为长条状,因此在受到按压力时,有时会在中途发生弯曲或破损。因此,在进行压配合端子的压入时,需要抑制压配合端子的压曲。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可靠地防止压配合触头在压入时的压曲的压配合夹具的发明。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压配合夹具由夹具主体和姿态矫正夹具构成,在夹具主体上设置有整列齿和突起部,其中,以从上部的基部起垂直设置的梳齿状在左右方向上成列设置有1个或多个所述整列齿,所述突起部从整列齿的前后方向上的单侧壁面向前方或后方突出设置,所述突起部的下表面成为朝下方按压压配合触头的肩部的上表面的按压面,姿态矫正夹具具有梳齿状的矫正部:该矫正部以压配合触头的肩部的上表面位于突起部的下表面的方式,朝向后方或前方按压肩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单侧壁面,并且,沿着压入方向,将肩部下方的压配合触头的末端部矫正为平行的直线状。

通过这样的结构,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压配合夹具,借助夹具主体,将相对于压入方向前后倾斜不一致的压配合触头的末端部排列为直线状,由此,在利用压入装置按压所述压配合夹具而压入到印刷基板中时,压配合触头不会发生压曲,压入作业不会屡屡中断,能够高效地压入,还提高了压配合触头的成品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178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压配合夹具,通过使压配合触头的末端部排成列,能够进行相对于印刷基板的孔位置的位置校正,但是,由于在进行向基板孔的插入时,未进行压配合部分的引导,因此存在会产生压配合部分处的压曲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夹具和具有该夹具的压入装置,所述夹具将包含具有压配合部的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压入地安装到基板或触头壳体等被安装部件,其中,所述夹具具有:插入冲头,其对压配合端子上形成的按压用的肩部进行按压;以及可动引导部件,其一直引导到压配合部及其末端侧而使压配合端子排成列,并且在压入时能够上下运动,由此,能够抑制压配合部及其末端部的压曲。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夹具具有夹具单元,该夹具单元是组合多个金属制的板状体而构成的,用于将配设成至少一列的多个压配合端子安装到被安装部件上,所述多个压配合端子具有形成为比端子主体的宽度宽的压配合部和肩部,

所述夹具单元由至少1个可动引导部件、至少1个插入冲头以及1个背面板体构成,其中,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形成为具有能够供所述端子主体嵌入地通过的多个引导槽的梳齿状,所述插入冲头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引导槽对应的多个冲压槽的梳齿状,在所述冲压槽中形成有按压所述肩部的按压部,

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冲头上下运动,

在将所述压配合端子安装到所述被安装部件时,在利用所述插入冲头将所述压配合部压入所述被安装部件的期间,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在它们的下侧与所述被安装部件抵接之后,相对于所述插入冲头向上方移动。

此外,第2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夹具中,所述夹具单元构成为,以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处于插入所述压配合端子的一侧的方式,交替地配置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插入冲头,在与插入所述压配合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所述背面板体,

所述插入冲头的下方端部的位置被配置为比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的下方端部靠上方。

此外,第3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第2方式的夹具中,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在上方形成有至少1个长圆形状的第1可动开口,在下方形成有至少1个第1固定孔,

所述插入冲头在上方形成有至少1个第2固定孔,在下方形成有至少1个长圆形状的第2可动开口,

所述板体主体在上方形成有至少1个长圆形状的第3可动开口,在下方形成有至少1个第3固定孔,

所述第1可动开口、所述第2固定孔和所述第3可动开口被同一固定部件贯穿插入,并且所述第1固定孔、所述第2可动开口和所述第3固定孔被同一固定部件贯穿插入。

此外,第4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第1~3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夹具中,在所述夹具单元的上侧设置有朝向下方按压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的弹性部件。

此外,第5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第1~3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夹具中,所述夹具单元在与所述压配合端子进行安装时,

所述端子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从位于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外侧的一侧插入到所述夹具单元,所述端子主体的比所述肩部靠上方的部分嵌入地通过所述可动引导部件的所述引导槽和所述插入冲头的所述冲压槽,

在所述背面板体与设置于最外侧的所述压配合端子抵接时,所述端子主体的比所述肩部靠上方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冲压槽内,

通过使所述夹具单元下降,利用所述冲压槽引导所述压配合端子所排列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端子主体的两侧面,并且,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肩部的上部抵接,而且,对以下部分进行引导:所述可动引导部件的设置在所述引导槽的两侧的梳齿部所抵接的所述压配合端子的所述肩部和所述压配合部的形成为比所述引导槽宽的部分、以及与所述背面板体抵接的部分处的压配合端子。

此外,第6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第5方式的夹具中,在使所述夹具单元下降而将所述压配合端子压入所述被安装部件时,

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的下方端部与所述被安装部件抵接,由此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的下降被限制,然后继续使所述夹具单元下降,从而所述插入冲头下降,利用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肩部而将所述压配合部压入所述被安装部件,并且,利用所述可动引导部件的所述梳齿部引导所述肩部、和所述压配合部的形成为比所述引导槽的宽度宽的部分以及与所述背面板体抵接的部分。

此外,第7方式的夹具的特征在于,在第6方式的夹具中,在所述夹具单元上侧设置有弹性部件,

在使所述夹具单元下降时,所述弹性部件因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朝上方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在所述压配合端子向所述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完成后,在所述夹具单元上升时,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被释放,所述可动引导部件和所述背面板体被弹性部件的弹力向下方按压而配置到规定的位置。

第8方式的压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1~7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夹具。

发明效果

在第1方式的夹具中,构成为:在将压配合端子安装到被安装部件时,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在与被安装部件抵接后,相对于插入冲头向上方移动。因此,根据第1方式的夹具,利用插入冲头按压压配合端子的肩部,由此压入被安装部件,并且,在将压配合端子压入被安装部件的期间,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在相对于插入冲头向上方移动的同时,利用梳齿状的部分来引导压配合端子的肩部和压配合部的从可动引导部件的引导槽超出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压配合端子在压入时的压曲。此外,即使压配合端子的排列增多,也能够相应地增加可动引导部件和插入冲头的个数,因此,能够通过1个夹具进行各种压配合端子的安装。

此外,在插入冲头的冲压槽中形成有肩部嵌入槽,形成为比冲压槽宽的压配合端子的肩部嵌入该肩部嵌入槽,还能够将该肩部嵌入槽的上部作为按压部。由此,利用所述肩部嵌入槽支承压配合端子的肩部的侧面,由此,在向被安装部件插入压配合端子时,当肩部的按压部被按压时,能够使肩部垂直地插入。此外,在肩部嵌入槽的下侧,形成有下方侧相对于肩部嵌入槽逐渐变宽的锥形部,由此,容易将肩部插入到肩部嵌入槽中,能够抑制肩部的损伤。

此外,根据第2方式的夹具,引导压配合端子的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相对于按压压配合端子的插入冲头上下移动,因此,能够提供如下夹具:在1个夹具单元中,能够在按压的部分和引导的部分中进行不同的动作,能够进行各种插入。此外,即使压配合端子的排列增多,也能够相应地增加可动引导部件和插入冲头的个数,因此,能够通过1个单元进行各种压配合端子的安装。

此外,根据第2方式的夹具,夹具单元的配置插入冲头的位置比配置有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的位置靠上方,由此,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比插入冲头先与被安装部件抵接。进而,插入冲头向下方移动而按压肩部,将压配合端子压入被安装部件,被被安装部件按压的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相对于插入冲头向上方移动。因此,即使在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向上方移动时,压配合端子也被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压配合端子的压曲。

此外,根据第3方式的夹具,相对于插入冲头,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被固定,通过使分别贯通形成为长方圆形状的各第1、第3可动开口和第2固定孔、以及各第1、第3固定孔和第2可动开口的螺栓等固定部件进行移动,能够使得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相对于插入冲头上下地移动与形成为长圆形状相应的量。

此外,根据第4方式的夹具,能够向下方按压为了安装压配合端子而已经向上方移动后的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使得它们配置到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反复连续地进行压配合端子的安装。此外,在进行夹具的初始配置时,利用弹性部件向下方按压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由此,能够与插入冲头的下方之间形成间隙。

此外,根据第5方式的夹具,在将压配合端子安装到夹具单元的工序中,在压配合端子嵌入地通过并列地配置的引导槽和冲压槽时,能够将压配合端子排列为与被安装部件垂直。此外,根据第5方式的夹具,压配合端子在向夹具单元插入时,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从前后方向引导压配合端子的压配合部和肩部,由此,能够调节压配合端子的前后方向的偏差。此外,在插入冲头的冲压槽中形成有肩部嵌入槽,形成为比冲压槽宽的压配合端子的肩部嵌入该肩部嵌入槽,还能够将该肩部嵌入槽的上部作为按压部。由此,压配合端子的肩部的侧面被所述肩部嵌入槽支承,由此,在向被安装部件插入压配合端子时,当肩部的按压部被按压时,能够使肩部垂直地插入。此外,在肩部嵌入槽的下侧,形成有下侧相对于肩部嵌入槽逐渐变宽的锥形部,由此,容易将肩部插入到肩部嵌入槽中,能够抑制肩部的损伤。

此外,根据第6方式的夹具,在将压配合端子安装到被安装部件时,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从前后方向引导压配合端子的压配合部和肩部,并且,在安装时也上下移动,由此,能够一直引导至完成安装,因此,能够抑制比压配合部更早的压曲。

此外,根据第7方式的夹具,在夹具中设置弹性部件,由此,能够连续地进行可动引导部件和背面板体的移动,能够反复进行压配合端子向被安装部件的安装。

此外,根据第8方式的压入装置,能够得到起到第1~7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夹具的效果的压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夹具的压入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中的图2a是构成实施方式的夹具的夹具单元的立体图,图2b是图1a的夹具单元的侧视图,图2c是示出图2a的夹具单元的移动时的立体图,图2d是图2c的状态的夹具单元的侧视图。

图3中的图3a是具有被实施方式的夹具安装到基板上的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3b是压配合端子的主视图。

图4中的图4a是可动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ivb部的放大图,图4c是插入冲头的立体图,图4d是图4c的ivd部的放大图,图4e是背面板体的立体图。

图5中的图5a是图1a的va-va线处的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vb-vb线处的剖视图,图5c是图5a的vc-vc线处的剖视图,图5d是图1b的vd-vd线处的剖视图,图5e是图5d的ve-ve线处的剖视图,图5f是图5d的vf-vf线处的剖视图的

图6中的图6a是示出将压配合端子插入到夹具中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图6a的vib-vib线处的剖视图,图6c是图6a的vic-vic线处的剖视图。

图7中的图7a是示出将压配合端子插入到夹具中的图6a的后续状态的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viib-viib线处的剖视图,图7c是图7a的viic-viic线处的剖视图。

图8中的图8a是图7b的viia部的放大图,图8b是图7c的viic部的放大图。

图9中的图9a是示出将压配合端子插入到夹具中的图7a的后续状态的剖视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线处的剖视图,图9c是图9a的ixc-ixc线处的剖视图。

图10中的图10a是示出将压配合端子插入到夹具中的图9a的后续状态的剖视图,图10b是图10a的xb-xb线处的剖视图,图10c是图10a的xc-xc线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是例示了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夹具和具有该夹具的压入装置,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定于此,也能够等同地应用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中包含的其它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对实施方式的夹具和具有该夹具的压入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夹具10例如被安装于图1所示的压入装置来使用,具有将多个板体层叠组合而成的夹具单元11(参照图2)。该夹具单元11被至少1个固定部件31组装和固定。此外,在夹具单元11的上部,设置有弹性部件32。而且,安装着该夹具10的压入装置30用于将图1和图3所示的具有压配合端子35的连接器33压入被安装部件而进行安装。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基板42作为被安装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处,参照图3,对具有被实施方式的夹具10安装到基板42上的压配合端子35的连接器33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那样,该连接器33是在形成为箱状的壳体34上配设2列弯曲为l字状的压配合端子35而形成的。如图3a和图3b所示,压配合端子35具有棒状的端子主体38,端子主体38在一侧具有向基板42插入的末端部36,在另一侧设有与对方连接器具有的触头连接的连接部37。

此外,还构成为具有压配合部39和肩部40,压配合部39位于端子主体38的末端部36侧,被压入到基板42上形成的通孔43(参照图7)中,肩部40形成在该压配合部39的上侧,被夹具10按压。此外,肩部40和压配合部39形成为:在与压配合端子35排列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比端子主体38的宽度突出。

此外,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压配合端子35只要具有被夹具10按压的肩部40和向基板42压入的压配合部39即可使用,优选使用由线材形成的压配合端子。对于由线材形成的压配合端子而言,线材在制造时的滚轧方向沿着压配合端子的压入方向,因此,与冲裁板材而形成的压配合端子相比,在朝基板压入时,耐受更高的按压力,因此,能够抑制压配合端子的破损或损伤。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和图5,对构成实施方式的夹具10的夹具单元1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11是组合2个可动引导部件12、2个插入冲头18和1个背面板体26而成的结构。这样组合成的夹具单元11例如被螺栓等固定部件31固定,并安装固定在压入装置30上。在利用固定部件固定该夹具单元11时,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相对于插入冲头18上下移动。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可动引导部件12呈矩形,具有由规定厚度的板状体形成的引导部件主体13。该引导部件主体13具有面积最大的正面13a和背面13b,并形成有多个引导槽14,引导槽14贯通该正面13a和背面13b,且下侧是开放的。该引导槽14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在引导部件主体13的比中央靠下侧的部分。而且,在各引导槽14之间,设置有形成为梳齿状的第1梳齿部15。此外,该引导槽14的间隙的宽度14a形成为能够供压配合端子35的端子主体38的宽度38a嵌入地通过的宽度。此外,在各引导槽14中,朝向内侧形成有锥形部15a(参照图4b)。

此外,在引导部件主体13的上方,形成有多个、例如2个长方圆形状的第1可动开口16,此外,在该第1可动开口16与引导槽14之间的部分处,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圆形的第1固定孔17。该第1可动开口16和第1固定孔17用于后述的可动引导部件12的移动。

此外,对于被插入冲头18夹着配置的可动引导部件12而言,引导部件主体13的厚度13c以与排列在壳体34上的压配合端子35的各列的前后间隔44相对应的方式,成为与间隔44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厚度,在安装压配合端子35时,与各列的前后的压配合端子35接触。

此外,关于配置在最内侧的可动引导部件12的引导部件主体13的厚度,因仅在单侧配置有压配合端子35,因此,不需要形成为压配合端子35的各列的前后间隔44的厚度,可以形成为任意厚度。此外,在图3所示的安装有形成为l字形的压配合端子35的连接器33中,压配合端子35的端子主体38从连接器33的壳体34突出后弯曲,因此,配置在该部分处的引导部件主体13的厚度形成为能够进入该壳体34与端子主体38的弯曲的部分之间的厚度。

接下来,如图4c所示,插入冲头18为矩形,具有由规定厚度的板状体形成的冲头主体19。该冲头主体19具有面积最大的正面19a和背面19b,并形成有多个冲压槽20,冲压槽20贯通该正面19a和背面19b,且下侧是开放的。该冲压槽20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在比冲头主体19的中央靠下侧的位置,在该各冲压槽20之间,设置有形成为梳齿状的第2梳齿部21。

此外,该冲压槽20的间隙的宽度20a形成为压配合端子35的端子主体38的宽度38a能够嵌入的宽度。此外,在冲压槽20的下侧,形成有肩部嵌入槽22,该肩部嵌入槽22的宽度比冲压槽20的宽度20a大,供压配合端子35的肩部40嵌入。而且,该肩部嵌入槽22的上部的、与冲压槽20之间的边界部分为按压肩部40的按压部23。此外,在肩部嵌入槽22的下方端部,分别设置有锥形部22a,肩部40能够顺畅地嵌入,并且,锥形部22a不与压配合端子35的肩部40的下部形成的压配合部39接触(参照图4d)。此外,肩部嵌入槽22的长度与使压配合端子35安装进来的深度相关,因此,在较深地安装压配合端子35的情况下,较短地形成肩部嵌入槽22的长度,在较浅地安装的情况下,较长地形成肩部嵌入槽22的长度。

此外,在冲头主体19的上方,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圆形的第2固定孔25,此外,在该第2固定孔25与冲压槽20之间的部分处,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长方圆形状的第2可动开口24。该第2固定孔25和第2可动开口24用于后述的可动引导部件12的移动。

此外,冲头主体19的厚度以与压配合端子35的端子主体38的相对于宽度方向呈直角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对应的方式,形成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厚度19c,在向冲压槽20嵌入端子主体38时,使得端子主体38嵌入。此外,在冲头主体19的上部,设置有缺口部19d,成为配设弹性部件32的部分。此外,可动引导部件12的引导槽14和插入冲头18的冲压槽20形成为,在组合可动引导部件12和插入冲头18时,彼此是对应的,形成于对应的位置处的引导槽14和冲压槽20彼此成为贯通的状态。

此外,如图4e所示,背面板体26为矩形,具有由规定厚度的板状体形成的板体主体27,具有面积最大的正面27a和背面27b。在该板体主体27的上方,形成有多个、例如2个长方圆形状的第3可动开口28,此外,在该第3可动开口28与引导槽14之间的部分处,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圆形的第3固定孔29。该第3可动开口28和第3固定孔29用于后述的可动引导部件12的移动。此外,引导部件主体13的厚度可以形成为任意厚度,可以使用用于制造可动引导部件或插入冲头的板状体来制造。

此外,在组合夹具单元11时,可动引导部件12的第1可动开口16、插入冲头18的第2固定孔25和背面板体26的第3可动开口28彼此对应,此外,可动引导部件12的第1固定孔17、插入冲头18的第2可动开口24和背面板体26的第3固定孔29也是彼此对应的。

接下来,对夹具的组装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5所示,在构成夹具10的夹具单元11中,交替地配置可动引导部件12和插入冲头18。此时,在插入压配合端子35的一侧配置有可动引导部件12,在其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插入冲头18。而且,在配置在最外侧的插入冲头18的更外侧配置有背面板体26。因此,该背面板体26在压配合端子35被插入时与压配合端子35抵接而进行定位。

此外,夹具单元11被配置为:插入冲头18的下方端部18a的位置比可动引部件12的下方端部12a和背面板体26的下方端部26a朝上方高出间隙g的量(参照图2a、图2b、图5a~图5c)。因此,在可动引导部件12的下方端部12a以及背面板体26的下方端部26a与插入冲头18的下方端部18a之间,设置出规定距离的间隙g。通过形成该间隙g,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能够相对于插入冲头18朝上方移动,该间隙g的距离为可动范围(参照图2c、图2d、图5d~图5f)。

而且,这样组合后的夹具单元11被固定部件31固定,在该夹具单元11的上部设置有弹性部件32,并被安装到图1所示的压入装置30,作为夹具10来使用。此外,组装后的夹具单元11的固定和向压入装置30的安装方法为:可动引导部件12、插入冲头18和背面板体26各自下侧的第1固定孔17、第2可动开口24和第3固定孔29被螺栓等固定部件31固定,此外,它们各自上侧的第1可动开口16、第2固定孔25和第3可动开口28与压入装置30一同被螺栓等固定部件31固定而进行安装。

由此,插入冲头18被固定于压入装置30,另一方面,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被固定在一起,此外,通过使贯通了形成为长方圆形状的各第1和第3可动开口16、28和第2可动开口24的螺栓等移动,使得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能够相对于被固定在压入装置30上的插入冲头18上下移动。此外,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以被夹具单元11的上部设置的弹性部件32朝下方按压的状态安装到压入装置30,通过克服弹性部件32的按压力,能够使得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相对于被固定于压入装置30的插入冲头18,向上方移动与朝下方按压插入冲头18的距离对应的距离d(参照图2、图5)。

接下来,参照图6~图10,对将压配合端子35设置到夹具10并安装到基板42上的工序进行说明。此外,实施方式的夹具10如上述那样被安装到图1所示的压入装置30来使用。此外,压配合端子35被安装到图3所示的连接器33,该连接器33也如图1所示那样被安装到压入装置30。此外,在图6~图10中,将包含压入装置的夹具在内的一部分放大地示出。

为了将压配合端子35设置于夹具10,首先,使压配合端子35沿水平方向移动,如图6a所示那样,从夹具10的侧面侧插入。此时,在夹具10的插入压配合端子35的侧面一侧,形成有构成夹具单元11的可动引导部件12的引导槽14和插入冲头18的冲压槽20,压配合端子35的端子主体38的比肩部40靠上方的部分被插入到该引导槽14及冲压槽20中(参照图6b和图6c)。

此外,引导槽14和冲压槽20被形成并配置为彼此相对应,因此,贯通到背面板体26(参照图6a)。此外,引导槽14和冲压槽20中形成的间隙的宽度14a、20a形成为能够供端子主体38嵌入地通过的宽度,因此,使端子主体38的比肩部40靠上方的部分嵌入地通过引导槽14和冲压槽20,由此,能够调整从正面观察压配合端子35的连接器33时的左右的偏差而成为垂直(参照图6b和图6c)。

进而,将配置在连接器33的最外侧的压配合端子35插入到与背面板体26抵接。此时,配置在连接器33的最外侧的压配合端子35与背面板体26抵接,由此,包含各压配合端子35的肩部40、压配合部39和末端部36在内的端子主体38的一部分被配置到配设有插入冲头18的位置处。而且,在各压配合端子35排列的前列和后列之间配设有可动引导部件12。

接下来,使夹具10沿垂直方向移动,向夹具插入压配合端子35。在该插入中,首先,使夹具沿垂直方向下降,由此,插入冲头18下降,如图7a所示那样,使压配合端子35的肩部40嵌入到插入冲头18的肩部嵌入槽22中,使肩部40的上部与肩部嵌入槽22的上部的按压部23抵接(参照图7c、图8b)。此外,使插入冲头18下降,由此,端子主体38的侧面侧被冲压槽20引导。此时,肩部嵌入槽22至少形成为能够使得肩部40整体嵌入的长度。

此外,使夹具10沿垂直方向下降,由此,可动引导部件12下降到超过压配合端子35的肩部40和压配合部39的位置(参照图7b)。此时,由于引导槽14的宽度14a以与端子主体38的宽度38a大致相同的宽度形成,因此,肩部40和压配合部39的从端子主体38的宽度38a超出的部分41也从引导槽14超出,因此,该超出的部分41的前后侧与各引导槽14之间形成的第1梳齿部15抵接(参照图8a)。通过该抵接,肩部40和压配合部39被可动引导部件12引导,能够调整从侧面观察压配合端子35的连接器时的前后的偏差而成为垂直。这样就将压配合端子35设置于夹具10。

接下来,将压配合端子35安装到基板42上。在该安装中,首先,如图9a所示那样,使设置在夹具10上的压配合端子35与夹具一同沿垂直方向下降,使压配合端子35的末端部36插入到基板的通孔43中,并且,使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的下方端部12a、26a与基板42抵接(参照图9b)。此时,插入冲头18被配置为与基板42相距间隙g的距离的状态,压配合端子35的压配合部39被配置在该间隙g中(参照图9c)。

然后,如图10a所示,在使夹具10下降后,插入冲头18下降了间隙g的距离,由此,利用插入冲头18的按压部23按压肩部40,将压配合部39压入到通孔43中。此时,压配合端子35的端子主体38的侧面被冲压槽20引导,此外,肩部40的两侧也被肩部嵌入槽22引导(参照图10c)。此外,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被基板42限制下降,因此,朝上方移动了与插入冲头18被朝下方按压的距离对应的距离d(参照图10a和图10b)。由于该朝上方的移动,在压配合部39的压入时,肩部40和压配合部39的从引导槽14超出的部分41也被可动引导部件12的第1梳齿部15引导。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夹具10,在向基板42压入压配合端子35时,能够利用插入冲头18的冲压槽20和肩部嵌入槽22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引导,利用可动引导部件12的第1梳齿部15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压曲。尤其是,进行压配合部39的压入时也利用可动引导部件12进行引导,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压曲。

此外,在背面板体26中,在朝上方移动时,对肩部40和压配合部39的整面进行引导,因此,也能够利用背面板体26抑制压曲。此外这时,通过使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朝上方移动,夹具10的上部设置的弹性部件32被按压而蓄积弹力。由此,完成压配合端子35在基板42上的安装。

此外,在使夹具10上升时,已经朝上方移动的可动引导部件12和背面板体26被夹具10上设置的弹性部件32的弹力朝下方按压而配置到原来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安装有该夹具10的压入装置30连续地进行连接器的安装,能够高效地进行安装的作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构成夹具的夹具单元,说明了将2个可动引导部件、2个插入冲头和1个背面板体相组合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根据所要安装的连接器上设置的压配合端子的排列来变更可动引导部件和插入冲头的个数。因此,通过组合可动引导部件、插入冲头和背面板体,能够应对多种连接器来应用。因此,不需要制造适用于特定连接器的夹具,因此,能够抑制夹具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夹具安装到压入装置来使用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如通常那样进行压配合端子的安装的装置即可使用本发明的夹具。

标号说明

10:夹具11:夹具单元12:可动引导部件12a:下方端部13:引导部件主体13a:正面13b:背面13c:厚度14:引导槽14a:宽度15:第1梳齿部15a:锥形部16:第1可动开口17:第1固定孔18:插入冲头18a:下方端部19:冲头主体19a:正面19b:背面19c:厚度19d:缺口部20:冲压槽20a:宽度21:第2梳齿部22:肩部嵌入槽22a:锥形部23:按压部24:第2可动开口25:第2固定孔26:背面板体26a:下方端部27:板体主体27a:正面27b:背面28:第3可动开口29:第3固定孔30:压入装置31:固定部件32:弹性部件33:连接器34:壳体35:压配合端子36:末端部37:连接部38:端子主体38a:宽度39:压配合部40:肩部41:超出部分42:基板(被安装部件)43:通孔44:间隔d:距离g: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