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于连接器壳体的后盖和连接器壳体与后盖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0021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固定于连接器壳体的后盖和连接器壳体与后盖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于连接器壳体的后盖,利用该后盖能够稳固地保持电线,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与所述后盖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连接器壳体的内部,连接器壳体需要安装后盖。连接器壳体内部形成有供电线插入的一个以上的电线插入部,后盖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电线安装孔,电线安装孔的形成位置与所述电线插入部的形成位置一致,从而电线能够插入在该电线安装孔与电线插入部中,并且得以保持。传统上,为了实现后盖与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安装,在所述后盖的侧面形成有卡扣结构,通过将该卡扣结构扣合于连接器壳体上的卡锁,完成了后盖与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安装。

图1和图2是上述传统的连接器后盖的实例,如图1所示,连接器后盖100在两侧上形成有卡环101,连接器壳体200在对应位置形成有突起201,通过将卡环101卡止在突起201上,如图2所示,后盖100与连接器壳体200即实现了固定安装。

然而,对于如上传统的连接器后盖100,由于其仅通过卡环101与突出201之间的配合来实现向连接器壳体200的安装固定,因此,只在Z方向有固定作用,以起到不使后盖脱落的效果。由于在X和Y方向上并没有固定力,因此当安装于汽车上的连接器振动时,后盖的震动可能会比较大,另外,安装在电线安装孔中的电线也可能随之振动,从而对于电线的保持力低下,而且发生由于电线振动而导致的电线绝缘外皮与连接器后盖摩擦从而产生磨损,以及由于电线振动而导致的公母端子接触部位的摩擦生热,更甚者,可能发生由于电线过度晃动而引起的甩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连接器后盖。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后盖,能够在X、Y和Z三个方向上提供对于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力,从而能够保证连接器后盖可靠地固定于连接器壳体,从而降低连接器后盖的大幅震动。另外,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后盖,即使安装在汽车上的连接器发生振动,也能够充分地减小该振动对于安装在电线安装孔中的电线的影响,从而降低电线的磨损以及甩断,提高保持力。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的技术内容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固定于连接器壳体的后盖,所述后盖形成有锁定部,该锁定部能够与形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被锁定部锁定,所述后盖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电线安装孔,其中,所述后盖一体地包括沿着所述电线安装孔的周缘以环状向连接器壳体侧伸出的主突出部,所述主突出部的内径等于所述电线安装孔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后盖还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突出部,该附加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主突出部的外侧并且与所述主突出部分开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附加突出部是从所述后盖的底面在与所述主突出部相同的伸出方向上直立延伸的立柱部。

优选地,所述附加突出部形成在相邻的所述主突出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后盖,由于该后盖一体地包括沿着所述电线安装孔的周缘以环状向连接器壳体侧伸出的主突出部,所述主突出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电线安装孔的内表面共面,因此,当将该后盖安装于连接器壳体时,除了锁定部所实现的Z方向上的锁定之外,所述主突出部也能够提供对于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力,从而实现X、Y方向上的固定力。另外,由于形成有所述主突出部,所以电线与后盖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大了电线的保持力。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除了主突出部之外,还设置有上述的附加突出部。因此,通过该附加突出部,可以协同主突出部一起,更加增强对于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力。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与后盖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后盖形成有锁定部,所述连接器壳体形成有能够与所述锁定部锁定的被锁定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部形成有供电线插入的一个以上的电线插入部,所述后盖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电线安装孔,所述电线安装孔的形成位置与所述电线插入部的形成位置一致,并且其中,所述后盖一体地包括沿着所述电线安装孔的周缘以环状向连接器壳体侧伸出的主突出部,所述主突出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电线安装孔的内表面共面,所述主突出部的内径与所要使用的电线的外径相匹配,并且所述主突出部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电线插入部的内径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后盖还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突出部,该附加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主突出部的外侧并且与所述主突出部分开地设置,当后盖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壳体时,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电线插入部夹置在所述主突出部与附加突出部之间。

或者是,优选地,所述后盖还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突出部,该附加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主突出部的外侧并且与所述主突出部分开地设置,当后盖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壳体时,所述后盖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盖安装部上,并且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后盖安装部夹置在所述后盖的周壁与附加突出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附加突出部是从所述后盖的底面在与所述主突出部相同的伸出方向上直立延伸的立柱部。

优选地,所述附加突出部形成在相邻的所述主突出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由于后盖一体地包括沿着电线安装孔的周缘以环状向连接器壳体侧伸出的主突出部,主突出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电线安装孔的内表面共面,主突出部的内径与所要使用的电线的外径相匹配,并且主突出部的外径与连接器壳体的电线插入部的内径相匹配,因此,除了锁定部所实现的Z方向上的锁定之外,由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电线插入部套设在整个主突出部上,从而实现X、Y方向上的固定力,另外还增大了电线的保持力。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除了主突出部之外,还包括附加突出部,从而在后盖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的状态,连接器壳体的电线插入部被夹持在突出部与附加突出部之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在X、Y方向上的固定力,且进一步增大了电线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连接器后盖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述的连接器后盖与连接器壳体的安装固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后盖与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其中图3(a)是连接器后盖的立体图,图3(b)是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后盖与连接器壳体安装固定的状态的剖视图,其示出电线未插入的状态。

图5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后盖与连接器壳体安装固定的状态的剖视图,其示出电线已插入的状态。

附图标记列表

10 连接器后盖

11 卡环部(锁定部)

12 电线安装孔

13 主突出部

14 附加突出部

20 连接器壳体

21 后盖安装部

22 突起(被锁定部)

23 电线插入部

W 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将更容易理解其技术构思。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固定于连接器壳体20的后盖10,以下简称为连接器后盖10,以及一种连接器后盖10与连接器壳体20的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连接器壳体可以是公知的连接器壳体,如图3(b)所示。连接器壳体20具有向外伸出超过连接器壳体20的外罩的后盖安装部21,该后盖安装部21在两侧面上形成有突起(被锁定部)22。在该后盖安装部21的内部,形成有两个圆柱状的电线插入部23,电线W能够插入到该电线插入部23中。需要注意的是,电线插入部23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只要是一个以上就可以。

连接器后盖10的外部形状遵循连接器壳体20的后盖安装部21的形状,并且在两侧面处形成有卡环部(锁定部)11,该卡环部11能够卡止在连接器壳体20的突起22上,从而实现连接器后盖10与连接器壳体20在Z方向上的锁定。

对于上述方向的定义,如图3(b)所示,Z方向是后盖10向连接器壳体20的安装方向,Y方向是垂直方向,X方向是与Y和Z垂直的方向。

连接器后盖10,与传统的连接器后盖10一样,同样形成有电线安装孔12,当然,该电线安装孔的数量以及形成位置与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相一致。此外,如图3(a)所示,该连接器后盖10还一体地包括沿着所述电线安装孔12的周缘以环状向连接器壳体20侧伸出的主突出部13,所述主突出部13的内表面与所述电线安装孔12内表面共面,并且所述主突出部13的内径与所要使用的电线W的外径相匹配,并且所述主突出部13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的内径相匹配。

利用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后盖10,当其安装于连接器壳体20时,如图4所示,连接器后盖10的主突出部13配合(间隙配合)在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的内周上,换句话说,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套设在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上。

因此,通过该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与连接器后盖10的主突出部13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在X和Y方向上的固定。与传统的固定结构相比,提高了固定力。

另外,如图3(a)所示,除了主突出部13之外,连接器后盖1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突出部14,该附加突出部14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以两个为例。该附加突出部14在所述两个主突出部13中间与所述主突出部13分开地设置,从所述连接器后盖10的底面在与所述主突出部13相同的伸出方向上以立柱的形状直立延伸,当连接器后盖10固定于连接器壳体20时,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夹置在所述主突出部13与附加突出部14之间,从而连接器壳体的电线插入部23还与附加突出部14配合(间隙配合),如图4所示。由于设置了该附加突出部14,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于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的固定力。

另外,为了便于连接器后盖10的主突出部13和附加突出部14向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的安装配合同时避免刮伤,主突出部13和附加突出部14的自由端是倒角的,同时电线插入部23的自由端也可以是倒角的。

因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后盖10设置了主突出部13和附加突出部14,并且在连接器后盖10安装于连接器壳体20时,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配合(间隙配合)在主突出部13与附加突出部14之间,所以,除了传统的Z方向的固定之外,在X和Y方向上也能够确实地固定连接器后盖10与连接器壳体20,从而抑制了由于振动而使得连接器后盖10意外地从连接器壳体20脱离的情况。

在安装电线W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电线W经由连接器后盖10的主突出部13而插入在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内,因此,与传统的连接器后盖相比,电线W的受到保持的长度增加,这有益于更加可靠地保持电线W,抑制了电线W的晃动。注意,本实施例的电线W是包括导体和绝缘外皮的被覆电线。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后盖及其与连接器壳体的连接结构至少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1)能够在X、Y和Z三个方向上提供对于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力;(2)提升电线的保持力;(3)即使安装在汽车上的连接器发生振动,由于三个方向上都存在固定力,从而能够保证连接器后盖可靠地固定于连接器壳体,从而降低振动的影响以抑制连接器后盖的意外脱落;(4)由于更够更加可靠地保持电线,所以即使在振动环境下,电线所受到的影响降低,减小了电线由于晃动而导致的磨损以及甩断,并且降低了公母端子之间由于电线晃动造成的摩擦生热。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而已,而并不是限制性的,可以在其保护范围内做各种改进。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和连接器后盖10的电线安装孔12是两个,但是其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可以是多于两个,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后盖10的附加突出部14出于小型化的目的而言设置在了相邻的两个主突出部13之间,但是该附加突出部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部位,只要其与主突出部13分开地设置并且能够连同主突出部13一起夹持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插入部23即可,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该附加突出部。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附加突出部14设置在主突出部13之间,但是根据尺寸要求,例如小型化要求严格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形成一个附加突出部14即可。另外,在上面的实施例中,考虑到加工便利性以及成本,附加突出部14以立柱的形状为例,但是该附加突出部并不排除其它可能的形状,例如圆环形状等。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考虑主突出部与附加突出部一起夹持连接器壳体的电线插入部来设置该附加突出部的位置,但是,该附加突出部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是用于与后盖周壁一起夹持后盖安装部,而并非局限于上述,即,附加突出部的设置位置可以是任意设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