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SB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4569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USB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SB 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 3.1是最新的USB规范,其数据传输速度提升可至速度10Gbps。与USB 3.0技术相比,新USB技术使用一个更高效的数据编码系统,并提供一倍以上的有效数据吞吐率,可完全向下兼容现有的USB连接器与线缆。USB 3.1作为下一代的USB传输规格,将在未来替代USB 3.0。现有的USB 3.1插座连接器内的金属外壳通常为冲压铆合结构,壳体上存在铆合缝或孔,导致插座连接器屏蔽性不好,影响信号传递,且金属外壳在外力作用下,例如在做侦破力测试时,存在开裂的风险,且容易错位,影响了插座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结实耐用、屏蔽性好的USB 插座连接器, 该USB 插座连接器为USB 3.1 插座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USB 插座连接器,包括外壳、内壳以及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以及与基部连接的插接部,所述内壳包覆于插接部,所述外壳包覆于内壳及基部,所述内壳为通过抽引成型方式形成的中空筒状结构。

其中,所述内壳的前端设置有凸伸于内壳外表面的环状凸缘,所述内壳的后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外壳设置有与卡槽连接的卡舌,所述外壳的前端抵接于环状凸缘。

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上遮蔽座、下遮蔽座以及设置于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间的中夹片,所述上排端子嵌设于上遮蔽座,所述下排端子嵌设于下遮蔽座,中夹片与上遮蔽座以及下遮蔽座连接。

其中,所述内壳包括内腔、顶壁、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侧壁,所述顶壁的后端和底壁的后端均设置有向内腔凸伸的卡勾,所述上遮蔽座和下遮蔽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卡勾卡接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

其中,所述上遮蔽座包括第一后座以及由第一后座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一舌部,所述下遮蔽座包括第二后座以及由第二后座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二舌部,所述第一后座及第二后座均设置于基部,所述第一舌部和第二舌部均设置于插接部;所述上排端子的前端插入第一后座,所述上排端子的后端插入第一舌部;所述下排端子的前端插入第二后座,所述下排端子的后端插入第二舌部,所述中夹片的前端显露于第一舌部和第二舌部。

其中,所述第二后座设置有由第二后座向上延伸而成的抵靠部,所述第一后座的后端抵接于抵靠部的前端。

其中,所述上遮蔽座设置有凸柱,所述中夹片设置有定位孔,所述下遮蔽座设有用于容设凸柱的安装孔,所述凸柱穿过定位孔并插接于安装孔。

其中,所述上遮蔽座设置有分别供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插入的收容槽。

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接地片,所述接地片套设于插接部,所述接地片的后端设置有凸伸于接地片外表面的环状凸起部,所述环状凸起部抵接于第一后座和第二后座。

其中,所述接地片为通过抽引成型方式形成的中空筒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USB 3.1 插座连接器设置有外壳和内壳,内壳采用整体拉伸工艺抽引成型,在外力影响下不会开裂和错位,有利于补强外壳的结构强度,使得插座连接器内部结构稳固,提高了插座连接器整体强度,延长了插座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且组装更为简单;内壳的壳体不存在铆合缝,提高了插座连接器屏蔽效果,具有良好的信号传递效果。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壳、内壳及绝缘本体处于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

1—外壳 11—卡舌 2—内壳

21—环状凸缘 22—卡勾 23—卡槽

3—绝缘本体 31—基部 32—插接部

33—上排端子 34—下排端子 35—上遮蔽座

351—第一舌部 352—第一后座 353—第一插槽

36—下遮蔽座 361—第二舌部 362—安装孔

363—收容槽 364—抵靠部 37—接地片

371—环状凸起部 38—中夹片 381—定位孔

39—插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附图1-5。

如图1-5所示,一种USB 插座连接器,包括外壳1、内壳2以及绝缘本体3,所述绝缘本体3包括上排端子33和下排端子34,所述绝缘本体3设有基部31以及与基部31连接的插接部32,插接部32的前端设有插接头39,插接部32用于与插头连接器连接,所述内壳2包覆于插接部32,所述外壳1包覆于内壳2及基部31,所述内壳2为通过抽引成型方式形成的中空筒状结构。外壳1和内壳2均为金属结构,内壳2采用整体拉伸工艺抽引成型,在外力影响下不会开裂和错位,插接部32受到外壳1和内壳2的双重保护,插座连接器内部结构稳固,到金属延长了插座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且组装更为简单;内壳2的壳体不存在铆合缝,提高了屏蔽效果。本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在使用时与插头连接器对接的一端为前端。本实施例的USB 插座连接器为USB 3.1 插座连接器。

如图2-3所示,所述内壳2的前端设置有凸伸于内壳2外表面的环状凸缘21,所述内壳2的后端设置有卡槽23,所述外壳1设置有与卡槽23连接的卡舌11,所述外壳1的前端抵接于环状凸缘21。外壳1可为冲压铆合结构。外壳1的前端紧贴环状凸缘21,且卡舌11于插接卡槽23,使得内壳2和外壳1连接稳定,组装方便,内壳2有利于补强外壳1的结构强度,避免外壳1被插头连接器撑开。

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3还包括上遮蔽座35、下遮蔽座36以及设置于上排端子33和下排端子34之间的中夹片38,所述上排端子33嵌设于上遮蔽座35,所述下排端子34嵌设于下遮蔽座36,中夹片3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上遮蔽座35以及下遮蔽座36连接,中夹片38可将上排端子33和下排端子34分开,具有屏蔽作用,

如图2-4所示,所述内壳2包括内腔、顶壁、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侧壁,所述顶壁的后端和底壁的后端均设置有向内腔凸伸的卡勾22,所述上遮蔽座35和下遮蔽座36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卡勾22卡接的第一插槽353和第二插槽。由于上述结构的设置,组装时上遮蔽座35、下遮蔽座36可准确对位,组装方便,内壳2与上遮蔽座35、下遮蔽座36连接稳固。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遮蔽座35包括第一后座352以及由第一后座352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一舌部351,所述下遮蔽座36包括第二后座以及由第二后座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二舌部361,所述第一后座352及第二后座均设置于基部31,所述第一舌部351和第二舌部361均设置于插接部32;所述上排端子33的前端插入第一后座352,所述上排端子33的后端插入第一舌部351;所述下排端子34的前端插入第二后座,所述下排端子34的后端插入第二舌部361,所述中夹片38的前端显露于第一舌部351和第二舌部361。中夹片38的前端抵接于插接头39。内壳2的后端抵接于第一后座352及第二后座。本实施例中,上排端子33的前端和下排端子34的前端关于中夹片38对称设置,使得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正反均可正常连接使用,即使在摸黑状况上亦可顺利完成接线。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遮蔽座35设置有分别供上排端子33和下排端子34插入的收容槽363,收容槽363可限制上排端子33和下排端子34的位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后座设置有由第二后座向上延伸而成的抵靠部364,第二后座大体呈L型,所述第一后座352的后端抵接于抵靠部364的前端。抵靠部364设置于第二后座的后端,第二后座向前抵压于第一后座352的后端,限制第一后座352向后移动,使绝缘本体3组装时对位准确,不易发生错位,组装方便。

如图3所示,所述上遮蔽座35设置有凸柱,所述中夹片38设置有定位孔381,所述下遮蔽座36设有用于容设凸柱的安装孔362,所述凸柱穿过定位孔381并插接于安装孔362。上遮蔽座35、中夹片38、上遮蔽座35连接稳固,组装方便。

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3还包括接地片37,所述接地片37套设于插接部32,所述接地片37的后端设置有凸伸于接地片37外表面的环状凸起部371,所述环状凸起部371抵接于第一后座352和第二后座。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片37为通过抽引成型方式形成的中空筒状结构。接地片37采用整体拉伸工艺一体成型,提高了插接部32的抗冲击性,使得绝缘本体3内部结构稳固,各组件连接不易出现松散和错位的情况,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