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9254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FPC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FPC连接器。



背景技术:

FPC 连接器 Connector 为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的缩写,中文含义为“柔性印刷连接器”。其作为柔性线路板 / 排线连接器,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各类民用移动通信设备及各类个人终端设备 ( 如手机、PDA、GPS、MP3/MP4、数码相机、手持式游戏机、各类 CD 机等 )。

现有的FPC连接器主要包括一侧具有插入口的绝缘外壳,绝缘外壳中插接有并排设置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的尾部位于绝缘外壳外侧用于与电路板连接。使用时,软排线的接口从插入口插入,使得软排线接口处的铜片夹持于导电端子中,从而实现电气连接。传统的FPC连接器通过导电端子的弹性作用对软排线的接口进行夹持,在经常性拔插软排线时,容易使得导电端子的弹性下降,进而使得导电端子与软排线的接口之间产生缝隙,存在接触不良的情况,故障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PC连接器,具有与软排线电连接效果更加稳定可靠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FPC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绝缘外壳设有供软排线插入的插入口;所述绝缘外壳中插接有导电端子,导电端子设有与插入口连通的夹线腔;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出绝缘外壳的焊脚;所述绝缘外壳于夹线腔中转动连接有压线部件,压线部件上设有伴随压线部件转动时可将软排线压紧于导电端子的压线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传统的FPC连接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外壳于夹线腔中转动连接有压线部件,在将软排线插入夹线腔后,通过转动压线部件,带动压线部转动,通过压线部将软排线压紧于导电端子上,使得软排线与导电端子接触更紧密,不易松动,导电性能好,故障率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线部件为转动连接在绝缘外壳上的压紧盖,压紧盖两端设有转轴,绝缘外壳设有供转轴嵌入的卡槽,转轴与卡槽形成转动连接,压线部为设置于压紧盖靠近转轴一侧的弧形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凸起设置在转轴所在的一侧,在压紧盖翻动时,可使得转轴转动,从而带动弧形凸起结构的压线部转动,当压线部面向软排线时,对软排线于夹线腔中的空间进行压缩,从而将软排线压紧于导电端子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触片和下触片,上触片和下触片一端相连接形成“U”结构,焊脚位于上触片与下触片相连接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端子采用上触片与下触片连接的结构,使得导电端子插接于绝缘外壳时,接触面积更大,固定效果较好;上触片和下触片一端相连接构成夹线腔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外壳远离插入口的一侧设有供下触片插入的插孔,插入口与插孔之间设有用于容纳下触片的定位槽;所述压紧盖上设有供上触片穿过的插槽,绝缘外壳靠近插入口一侧设有供上触片插入的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触片穿过插孔置于定位槽中,上触片穿过插槽并插入定位孔中,从而对导电端子进行固定,设置插槽结构,使得压紧盖翻动时,不会受到导电端子的阻挡;且上触片穿过插槽并与定位孔插接的结构可以对压紧盖进行固定,使得转轴无法脱出卡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紧盖两端设有卡扣,绝缘外壳设有在压紧盖翻下时与卡扣扣合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压紧盖翻下时可通过卡扣与卡槽扣合的结构对压紧盖进行固定,避免压紧盖意外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槽底部与下触片之间设有供下触片形变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线部通过软排线对下触片进行挤压时,间隙可供下触片向下产生形变,使得下触片产生向上的弹力,从而与压线部配合将位于压线部与下触片之间的软排线夹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槽底部设有贯穿出绝缘外壳的散热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该散热孔结构有助于导电端子进行散热,使得绝缘外壳不易老化,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触片面向上触片的一侧设有若干卡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该卡齿结构可以提高对软排线的夹紧作用,使得软排线不易松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孔中设有定位凹槽,所述下触片设有嵌合于定位凹槽中的定位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配合的结构可以提高下触片的固定强度,使得导电端子不易松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外壳于插入口处还设有引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板可用于引导软排线准确地插入插入口,使用更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可以提高软排线与导电端子的接触紧密性,使得电连接效果更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绝缘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压紧盖翻起时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凸显压紧盖与导电端子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凸显压紧盖翻起时压线部与下触片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中凸显压紧盖翻下时压线部与下触片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A处的剖视放大图;

图10是实施例一中凸显焊片与绝缘外壳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外壳;2、插入口;3、压紧盖;4、导电端子;5、焊片;6、上触片;7、下触片;8、焊脚;9、插孔;10、定位槽;11、插槽;12、定位孔;13、转轴;14、卡槽;15、卡扣;16、卡接槽;17、压线部;18、间隙;19、散热孔;20、插接槽;21、软排线;22、定位凹槽;23、定位凸起;24、引板;25、卡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FPC连接器,如图1、2所示,包括一侧具有插入口2的绝缘外壳1、转动连接于绝缘外壳1上的压紧盖3以及插装于绝缘外壳1和压紧盖3的导电端子4,绝缘外壳1的底部插设有固定用的焊片5。

如图2所示,导电端子4包括下触片7和上触片6,上触片6和下触片7尾端相连接形成U形结构,且尾端连接有焊脚8;结合图2、3所示,绝缘外壳1远离插入口2的一侧设有供下触片7插入的插孔9和定位槽10;如图3、4所示,压紧盖3设有供上触片6插入的插槽11,绝缘外壳1靠近插入口2的一侧设有供上触片6定位的定位孔12。

如图1所示,压紧盖3两端设有转轴13,绝缘外壳1两端设有供转轴13嵌设的卡槽14;安装时,先将压紧盖3设有转轴13的一端嵌入卡槽14并使得压紧盖3呈翻起状态;再将导电端子4的下触片7对准插孔9,将导电端子4的上触片6对准插槽11,并同时插入,使得下触片7插入定位槽10中,上触片6插入定位孔12中。

如图4所示,压紧盖3的两端设有卡扣15,绝缘外壳1远离插入口2的一端设有用于与卡扣15配合的卡接槽16,压紧盖3翻下时可通过卡扣15嵌入卡接槽16中进行固定;避免压紧盖3意外打开。

如图5、6、7所示,压紧盖3靠近转轴13的一侧设有呈弧形凸起结构的压线部17,在压紧盖3翻起时,压线部17不会对软排线21造成挤压,下触片7与压紧盖3之间的间距较大,便于插入软排线21;如图7所示,压紧盖3翻下时,压线部17伴随压紧盖3转动,对软排线21产生挤压,使得软排线21紧贴下触片7;下触片7设有两个卡齿25使得软排线21不易松脱。

如图8、9所示,定位槽10底部与下触片7之间设有间隙18,使得压紧盖3在翻下过程中,下触片7能够通过间隙18向下变形,并通过间隙18进行复位,使得下触片7和软排线21可以稳定地接触且定位槽10的底部设有贯穿出绝缘外壳1的散热孔19,有利于对导电端子4进行散热。

如图9所示,插孔9中设有定位凹槽22,下触片7与定位凹槽22接触的部位设有嵌入定位凹槽22中的定位凸起23,通过定位凸起23与定位凹槽22的卡合的结构使得导电端子4不易松脱。

如图10所示,绝缘外壳1的两端设有“7”型结构的插接槽20,焊片5插接固定于插接槽20内。

实施例二,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绝缘外壳1于插入口2处还设有用于引导软排线21插入插入口2的引板24;且导电端子4的数量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