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6375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小、工作温度范围宽、没有环境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产品和移动设备上。但其特殊的制造结构,常造成电池保液量低,循环寿命远低于设计值,而且其特殊的电化学体系容易造成电池鼓胀、起火等安全问题。

商业化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在结构上每边只有一个封装区,在研发制造时通常通过优化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内部材料体系来提高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但是,商业化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为了追求电池硬度,通常在注液化成后通过抽真空把化成后气体抽出,同时伴随着游离电解液被抽出,电池保液量降低,经过多次循环使用后,电池因电解液不足而使得其循环性能出现断崖式跳水,并且常会因副反应产气而导致电池鼓胀,严重影响电池使用。这些缺陷通过电池内部材料的优化不足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其通过电池结构的改善,可以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并解决副反应、滥用导致的鼓胀和安全失效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其通过电池结构的改善,可以提高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并解决副反应、滥用导致的鼓胀和安全失效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主体和包装袋,所述电池主体置于所述包装袋内,所述包装袋上形成有第一封装区、气液缓存区和第二封装区,所述第一封装区设置于所述电池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封装区设置于所述第一封装区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一封装区位于所述电池主体和所述第二封装区之间,所述第一封装区和所述第二封装区之间形成所述气液缓存区,所述第一封装区上还设置有泄气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泄气结构设置为至少一个小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小孔的孔径为所述第一封装区的长度的1/50-1/10。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泄气结构设置为至少一段低强度封装区域,所述低强度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低于与其相邻的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低强度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为与其相邻的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的1/5-2/3。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泄气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封装区的中部、上部、下部、中上部或中下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气液缓存区的宽度大于0.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气液缓存区内填充有电解液。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池主体包括电芯、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和灌充于所述电芯内的电解液,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均从所述电芯的同一侧引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池主体包括电芯、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和灌充于所述电芯内的电解液,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从所述电芯的两侧引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封装区、第二封装区和气液缓存区,并在第一封装区上设置泄气结构,当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主体气压达到所需设计值时,泄气结构开启,气体从电池主体通过泄气结构流向气液缓存区,而气液缓存区的电解液通过开启的泄气结构流向电池主体,补充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这样,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主体产气膨胀时,气体能够及时释放,确保电池安全性,降低电池整体的膨胀厚度;同时气液缓存区的电解液可以流入电池主体补充反应消耗的电解液,提高电池循环寿命;此外,使用两次封装(第一封装区和第二封装区)提高了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封装可靠性。另外,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主体1和包装袋2,电池主体1置于包装袋2内,包装袋2上形成有第一封装区21、气液缓存区22和第二封装区23,第一封装区21设置于电池主体1的一侧,第二封装区23设置于第一封装区21的外侧,并且第一封装区21位于电池主体1和第二封装区23之间,第一封装区21和第二封装区23之间形成气液缓存区22,第一封装区21上还设置有泄气结构24。

当电池主体1副反应增多产气或遭受滥用产生气体而膨胀时,第一封装区21上的泄气结构24开启,气体通过泄气结构24进入气液缓存区22,使电池主体1内的气体能够及时释放,确保电池安全性,降低电池整体的膨胀厚度,而气液缓存区22的液体电解液则通过泄气结构24可以进入电池主体1,一方面补充电池电解液延长其循环寿命;另一方面气液缓存区22提供足够的空间给电池主体1内的气体进入,同时电池主体1热量得到释放,保证了电池各种滥用的安全性;第三方面,使用两次封装(第一封装区21和第二封装区23)提高了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封装可靠性。

其中,泄气结构24设置为至少一个小孔,即可以设置为一个小孔,也可以为两个以上的小孔,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小孔的孔径为第一封装区21的长度的1/50-1/10,小孔的孔径不宜过大,否则会大大降低电池的封装强度。

或者,泄气结构24设置为至少一段低强度封装区域,低强度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低于与其相邻的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该低强度封装区域可以通过降低封装温度、封装压力或封装时间等参数来获得,低强度封装区域可以设置为一段,也可以设置为两段以上。

低强度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为与其相邻的封装区域的封装强度的1/5-2/3,这就使得当电池主体1副反应增多产气或遭受滥用产生气体时,低强度封装区域容易被冲破而开启。而其余地方封装强度与商业化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一致,确保其余地方的封装强度。

泄气结构24设置于第一封装区21的中部、上部、下部、中上部或中下部,或者说,泄气结构24可以设置在第一封装区21的任何位置上,只要能够起到泄气、允许电解液通过的作用即可。

气液缓存区22的宽度大于0.1mm,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气液缓存区22内填充有电解液,当然也可以不填充电解液,优选为填充电解液,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电池主体1包括电芯11、正极极耳12、负极极耳13和灌充于电芯11内的电解液,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均从电芯11的同一侧引出。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电池主体1包括电芯11、正极极耳12、负极极耳13和灌充于电芯11内的电解液,正极极耳12和负极极耳13分别从电芯11的两侧引出。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