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的减震降噪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3807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智能的减震降噪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智能的减震降噪电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输电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目前高压直流换流站中滤波设备也出现较为严重的噪声问题,其中电力电容器的噪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目前,对于滤波电容器的降噪方法研究,主要有多塔布置、电容器单元交错布置以及设置声屏障等,已有不少换流站采用双塔布置来降低噪声传播距离;单元交错布置还缺乏实际应用且可能对接线造成影响;声屏障因经济性及安全性考虑目前也未得到针对应用。但是这些结构都较为复杂,提高了制造成本,同时还都未解决如何防止由于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容器降噪机构成本高、且性能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本低、且降噪效果明显的新型智能的减震降噪电容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智能的减震降噪电容器,包括壳体、芯子、铜导线、套管和出线端子,还包括有绝缘支架和盖板,所述壳体与绝缘支架具有同轴心的圆筒状结构,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绝缘支架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配合的凹槽,使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分别插入,以固定所述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的内壁上通过拉紧螺栓连接设有弹性的减震环,所述芯子插入所述减震环内并与所述减震环相抵接;所述盖板连接于所述绝缘支架的上方,所述铜导线穿过所述盖板和壳体与所述出线端子连接,所述盖板与所述绝缘支架之间形成有密封的腔室,并在所述腔室内填充有多孔吸声材料,所述减震环的下端面上通过轴孔和螺栓设有多个橡胶支撑的减震条。

作为优选,所述芯子的外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无线信号与外部的处理器信号连接,所述处理器内设有温度预定值和报警系统,用于当检测到的温度超过温度预定值时,通过报警系统报警。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扣合形成所述壳体。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制造方便,通过采用带有减震环的绝缘支架将芯子定位于壳体内,并通过在盖板与绝缘支架之间形成的腔室内填充多孔材料来共同达到降噪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放大图。

图中:1-第一外壳; 2-第二外壳;3-芯子; 4-绝缘支架;5-盖板; 6-铜导线; 7-套管; 8-出线端子; 9-减震环; 10-减震条;11-第一凸台; 12-第二凸台;13-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智能的减震降噪电容器,包括壳体、芯子3、铜导线6、套管7、出线端子8、绝缘支架4和盖板5,壳体与绝缘支架4具有同轴心的圆筒状结构,壳体的内壁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凸台11和第二12凸台;

具体请参见图2,绝缘支架4的外壁上设有与第一凸台11和第二凸台12配合的凹槽,使第一凸台11和第二凸台12分别插入,以固定绝缘支架4。绝缘支架4的内壁上通过拉紧螺栓连接设有弹性的减震环9,芯子3插入减震环9内并与减震环9相抵接。盖板5连接于绝缘支架4的上方,铜导线6穿过盖板5和壳体与出线端子8连接,盖板5与绝缘支架4之间形成有密封的腔室,并在腔室内填充有多孔吸声材料,如超细玻璃棉等,利用多孔材料在高频段优秀的吸声特性,并配合减震环9,可进一步扩大降噪结构的吸声频带,提高降噪效果。

本实施例中,减震环9的下端面上通过轴孔和螺栓设有多个橡胶支撑的减震条10,以进一步起到减震的效果。

为了使电容器的温度不过由于过高而毁坏,在芯子3的外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3通过无线信号与外部的处理器信号连接,处理器内设有温度预定值和报警系统,用于当检测到的温度超过温度预定值时,通过报警系统报警。

本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扣合形成壳体,这样更便于组装,且发生损坏时也容易拆卸。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