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8321发布日期:2018-06-12 21:4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减少工艺余料,降低铅耗的板栅结构。



背景技术:

板栅是铅酸蓄电池主要组成部件,有拉网和浇铸两种。浇铸是在重力作用下将加热溶化的铅合金灌入板栅模具中,然后冷却成型,再经过加工。拉网板栅是将一定宽度的铅带在冲床上做出规定的长方形孔,经过拉伸,成型。其中尤其是浇铸成型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多。

铅酸蓄电池板栅的制造过程同时也是板栅的质量形成的过程,因此,板栅的设计、合金材料的质量与配比、合金熔化过程的损失、合金的温度、铸造设备及铸模质量、铸模温度、脱模剂的配制、喷模刮模的方法和程度、合金的冷却速度、板栅厚度的均匀性、剪切方法、检查水平、贮存方式等都是影响板栅质量的因素,应对这些因素实施有效的控制。

板栅浇铸是极板生产中的第一道工序,质量的好坏对极板的质量影响很大。生产过程中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对板栅的质量指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证明,对于同一个板栅模具,不同技术水平的人所浇铸的板栅多个数据的离散性很大,例如:板栅的塑性(硬度)不同;板栅的强度不同,很容易折断;重量差异大,包括大片之间的差异大和每大片中的小片之间的差异大;铅钙合金板栅出现的沙眼;铅锑镉合金和铅锑合金板栅烧片、缩筋问题。

目前板栅铸板出模具后,需要经过两道切刀裁切后,才成为板栅成品。但是两道切刀不但工序繁琐,好费时间,而且切下的余料铅耗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板栅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其能够减少工艺余料,降低铅耗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其包括板栅主体,设置于所述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中间位置;固定件,与所述板栅主体的外侧进行连接,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以及引流件,设置于所述板栅主体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板栅主体具有边框筋条、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板栅主体的边框筋条上设置有极耳,所述极耳位于所述板栅主体的侧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板栅主体顶部的角端,且向背离所述板栅主体的水平方向进行伸展。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板栅主体顶部的另一个角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具有一个孔洞。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引流件包括承接口和导流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承接口位于所述导流件的正上方,所述导流件与所述板栅主体的顶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去除下切刀工艺余料对应的模具腔体,仅设计必要的上切刀浇口部分的余料,使得出模板栅切边只有一道上切边,下切边不设计工艺余料。如此可以达到减少工艺余料,降低铅耗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第一、二个实施例所述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第一、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板栅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多连片板栅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多连片板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包括板栅主体100,其设置于所述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中间位置;固定件200,与所述板栅主体100的外侧进行连接,包括第一固定件201和第二固定件202;以及引流件300,其设置于所述板栅主体100的顶部。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包括板栅主体100。板栅主体100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主要结构,是本实用新型最终成品的截取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设结构为板栅模具经重力浇铸成型后的板栅结构,关于板栅模板,本实用新型暂不详述。在本实施例中,板栅主体100设置于所述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中间位置,其上部连接有引流件300,两侧设置有固定件200。

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也包括固定件200,固定件200具有固定整个所述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作用。其在用板栅模板进行重力浇铸的过程中,伴随板栅主体100一同成型。因此,固定件200与板栅主体100之间为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同样板栅主体100与引流件300之间也为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00与板栅主体100的外侧进行连接,包括第一固定件201和第二固定件202。具体的,固定件200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两侧位置,进一步的,设置于板栅主体100两侧靠近上端的位置。进一步的,固定件200所包括的第一固定件201和第二固定件202设置在不同的侧边。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件201设置于板栅主体100顶部的角端,且向背离板栅主体100的水平方向进行伸展。参照图1可知,第一固定件201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左上角位置,但与板栅主体100的侧边进行对接。第一固定件201与板栅主体100连接处的横向尺寸较宽,第一固定件201向背离板栅主体100的水平方向进行伸展一定长度。而与此相对的,第二固定件202设置于板栅主体100顶部的另一个角端。如图1,第二固定件202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右上角位置,但与板栅主体100的侧边进行对接。与第一固定件201相同,第二固定件202与板栅主体100连接处的横向尺寸较宽,第一固定件201也向背离板栅主体100的水平方向进行伸展一定长度。进一步的,第二固定件202上具有一个孔洞202a,用于板栅成型后,整体结构的悬挂和扣接。

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也包括引流件300。引流件300对应的板栅模具功能部分在本实用新型中起到承接和疏导铅液的端口作用。引流件300所对应的模具腔体部分在上端承接浇铸的铅液,铅液延顺着引流件300对应的空腔渗透延伸到板栅主体100以及固定件200对应的腔体内,并铸造成型。如图2所示,引流件300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顶部,且与其进行固定连接。具体的,引流件300包括承接口301和导流件302。其中,承接口301为凹槽状结构,其位于导流件302的正上方。导流件302具有若干连接板栅主体100的腔体通道,其与板栅主体100的顶部相连接。且上述所有的连接方式均为固定连接。

参照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板栅主体100具有边框筋条101、横向筋条102和纵向筋条103,且板栅主体100的边框筋条101上设置有极耳104,所述极耳104位于所述板栅主体100的侧边。

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板栅主体100、固定件200和引流件300。其中板栅主体100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主要结构,是本实用新型最终成品的截取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板栅主体100设置于所述新型减少工艺余料的板栅结构的中间位置,其上部连接有引流件300,两侧设置有固定件200。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00与板栅主体100的外侧进行连接,包括第一固定件201和第二固定件202。具体的,固定件200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两侧位置,进一步的,设置于板栅主体100两侧靠近上端的位置。进一步的,固定件200所包括的第一固定件201和第二固定件202设置在不同的侧边。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件201设置于板栅主体100顶部的角端,且向背离板栅主体100的水平方向进行伸展。参照图1可知,第一固定件201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左上角位置,但与板栅主体100的侧边进行对接。第一固定件201与板栅主体100连接处的横向尺寸较宽,第一固定件201向背离板栅主体100的水平方向进行伸展一定长度。而与此相对的,第二固定件202设置于板栅主体100顶部的另一个角端。如图1,第二固定件202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右上角位置,但与板栅主体100的侧边进行对接。与第一固定件201相同,第二固定件202与板栅主体100连接处的横向尺寸较宽,第一固定件201也向背离板栅主体100的水平方向进行伸展一定长度。进一步的,第二固定件202上具有一个孔洞202a,用于板栅成型后,整体结构的悬挂和扣接。

引流件300对应的板栅模具功能部分在本实用新型中起到承接和疏导铅液的端口作用。引流件300所对应的模具腔体部分在上端承接浇铸的铅液,铅液延顺着引流件300对应的空腔渗透延伸到板栅主体100以及固定件200对应的腔体内,并铸造成型。如图2所示,引流件300设置于板栅主体100的顶部,且与其进行固定连接。具体的,引流件300包括承接口301和导流件302。其中,承接口301为凹槽状结构,其位于导流件302的正上方。导流件302具有若干连接板栅主体100的腔体通道,其与板栅主体100的顶部相连接。且上述所有的连接方式均为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板栅主体100具有边框筋条101、横向筋条102和纵向筋条103,且板栅主体100的边框筋条101上设置有极耳104,所述极耳104位于所述板栅主体100的侧边。具体的,横向筋条102和纵向筋条103设置于边框筋条101的内侧,并横纵交差设置,末端与边框筋条101连接。进一步的,板栅主体100为网状结构,其主体部分的轮廓为矩形。由图3可知,板栅主体100的一周外框为边框筋条101,内部分布着密度一定的横向筋条102和纵向筋条103。横向筋条102为横向设置,纵向筋条103为竖向设置。横向筋条102和纵向筋103条互相交差,形成网状,且端部均与边框筋条101交接,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的,在板栅主体100的边框筋条101外侧延伸由凸状的极耳104。

参照图4、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二个实施例的是: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实施方式均为单片板栅实施案例,本实用新型还适用于多连片板栅的使用范畴。

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固定件200和引流件300的具体结构构造与单片板栅实施案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板栅主体100包括第一板栅组100a和第二板栅组100b,第一板栅组100a和第二板栅组100b结构相同,尺寸一致,且对称设置。如图4所示,第一板栅组100a位于板栅主体100的左侧,第二板栅组100b位于板栅主体100的右侧。由图可知,第一板栅组100a和第二板栅组100b并非单一的板栅体,两者均是由多个独立的板栅排列连接而成,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板栅组100a和第二板栅组100b均由两个独立的板栅组合而成,且两个组合的板栅都呈上下拼接的结构形式。进一步的,第一板栅组100a和第二板栅组100b的极耳104相对设置,并且互相对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板栅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去除下切刀工艺余料对应的模具腔体,仅设计必要的上切刀浇口部分的余料。因此出模板栅切边只有一道上切边。也即将引流件300对应的部分作为上切刀工艺余料进行切除。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实用新型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