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2123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尤指连接器本体上结合有屏蔽壳体及外壳,当下压按压部抵持于压动部时,其顶推部便会向下顶推于连动片,同时连动二扣持部的弹臂使扣接片退入至基座的容置槽内,进而达到方便操作与重复插拔对接的效果。



背景技术:

按,现今电子科技快速发展,使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都已普及于社会中的各个角落,而随着科技的愈发达,使电脑、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慧型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也朝运算功能强、传输速度快及体积更轻、薄、短、小的方向迈进,而为了满足电子产品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需求,一般电子产品内部大都会安装有许多规格型式的传输介面或连接器,并提供传输线的插头连接器进行对接,且传输介面或连接器体积大小及高度也需随之更为小型化,整体结构强度也需要加强,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由于电子产品的传输介面或连接器体积小型化,相形的下连接器与传输线的插头连接器对接及固定上势必更加困难,并在插头连接器进行插拔对接时,只能靠第一壳体的弹片与第二壳体的扣孔相互扣合,整体扣合力量较差,以致使插头连接器插接后容易因传输线受到外力拉扯而造成脱出于连接器外的情况发生,甚至是导致有电性连接失效或资料流失的问题,且因插头连接器插拔对接于连接器的次数十分频繁,也容易产生结构损伤或破坏的情况发生,而电子产品长久的使用下,即需要考虑到插头连接器于插拔对接时的便利性,所以要如何克服现有传输线的插头连接器扣合力量不足、不利于插拔对接的问题,便为从事此行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故,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的试作与修改,始有此种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新型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连接器本体、屏蔽壳体及外壳,其中:

该连接器本体的基座前方处设有对接部,并在对接部内定位有端子组一侧处的接触部,且端子组另一侧处的各连接部上连接有传输线材,再在对接部二侧处设有容置槽;

该屏蔽壳体包含一下壳体与上壳体,该下壳体与上壳体之间形成有可供基座定位的容置空间,并在下壳体二侧处下侧板都朝容置槽方向延伸有具有弹臂与扣接片的扣持部,且二弹臂上方处向内弯折有连动片,而上壳体朝基座上方处弯折延伸的延伸部设有具有抵压片的压动部,并由抵压片二侧处向下延伸的侧臂挡止于弹臂外侧表面上,且二侧臂内壁面处形成有顶推部;

该外壳包含一下胶壳及上胶壳,该下胶壳与上胶壳之间形成有可供屏蔽壳体的定位空间,该基座的对接部延伸出定位空间前方开口处,并在上胶壳表面上设有按压部;下压按压部抵持于上壳体的压动部上,能够使该压动部以延伸部作为支点朝下壳体方向偏摆位移,并由顶推部向下顶推于二连动片上,同时连动二扣持部的弹臂使扣接片退入至基座的容置槽内。

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中:该连接器本体在基座的对接部由前往后形成有插槽,并在插槽内壁面处设有可供端子组定位的复数端子槽,且各端子组的接触部穿出端子槽而伸入至插槽内。

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中:该基座后方处设有安装部上下排分别连通于端子槽处的复数上纳线槽及下纳线槽,并由端子组弯折延伸上下排的连接部分别伸入且位于上纳线槽与下纳线槽内,而传输线材包含上下排的线缆具有复数金属芯线,且各金属芯线一端处分别定位于上纳线槽与下纳线槽内,再与端子组的连接部焊固形成电性连接。

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中:该基座的对接部上罩覆结合有一屏蔽外壳,并在屏蔽外壳前方处设有连通于插槽内的透孔,且各容置槽分别外露于屏蔽外壳二侧处。

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中:该屏蔽壳体的上壳体结合于下壳体上,并在下壳体二侧处向上延伸的下侧板上分别设有一扣孔,且上壳体二侧处向下延伸的上侧板上分别设有扣持于扣孔内的凸扣。

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中:该屏蔽壳体于上壳体的延伸部具有二支臂,并在二支臂端部设有压动部的抵压片及二侧臂,且二侧臂分别挡止于下壳体二扣持部的弹臂外侧表面上形成正交,再在弹臂前端底缘处分别向外弯折有延伸出基座的容置槽外部的扣接片。

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中:该外壳的上胶壳结合于下胶壳上,并在下胶壳与上胶壳间的定位空间内定位有连接器本体与屏蔽壳体,且定位空间前后二侧处分别具有可供基座的对接部与传输线材延伸出外部的开口。

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其中:该外壳在上胶壳的按压部具有按压片以及在该按压片周边处开设的剖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连接器本体所具的基座前方处对接部内为定位有端子组一侧处的接触部,并在端子组另一侧处的连接部上连接有传输线材,且基座上结合的屏蔽壳体包含下壳体及上壳体,该下壳体二侧处的下侧板朝外延伸有具有弹臂与扣接片的扣持部,再在二弹臂上方处向内弯折有连动片,而上壳体上方处的延伸部则设有具有抵压片的压动部,并在抵压片内壁面处形成有顶推部,且屏蔽壳体上结合的外壳包含下胶壳及上胶壳,当下压上胶壳的按压部抵持于上壳体的压动部上时,可使压动部便会以延伸部作为支点朝下壳体方向偏摆位移,并由顶推部向下顶推于连动片上,同时连动二扣持部的弹臂使其扣接片分别退入至基座二侧处的容置槽内,进而达到方便操作与重复插拔对接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于按压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于按压时的俯视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于按压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于按压后的俯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器本体;11-基座;111-对接部;1110-插槽;1111-端子槽;112-安装部;1121-上纳线槽;1122-下纳线槽;113-容置槽;1131-阻挡壁;12-端子组;121-接触部;122-连接部;13-传输线材;131-线缆;1311-金属芯线;14-屏蔽外壳;140-透孔;2-屏蔽壳体;20-容置空间;21-下壳体;211-下侧板;2111-扣孔;212-扣持部;2121-弹臂;2122-扣接片;213-连动片;22-上壳体;221-上侧板;2211-凸扣;222-延伸部;2221-支臂;223-压动部;2231-抵压片;2232-侧臂;224-顶推部;3-外壳;30-定位空间;301-开口;31-下胶壳;32-上胶壳;321-按压部;3211-按压片;3212-剖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局部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定位结构为包括有连接器本体1、屏蔽壳体2及外壳3,其中:

该连接器本体1所具的基座11前方处设有板状的对接部111,其对接部111内部由前往后形成有凹陷状的插槽1110,并在插槽1110内壁面处设有复数端子槽1111,且基座11后方处设有安装部112上下排的复数上纳线槽1121及下纳线槽1122,再由各上纳线槽1121与下纳线槽1122分别连通于端子槽1111处形成一通道,而基座11位于对接部111的复数端子槽1111内则定位有端子组12,并在端子组12一侧处都设有穿出端子槽1111而伸入至插槽1110内的接触部121,且端子组12的另一侧处分别弯折延伸有上下排的连接部122,该连接部122分别水平伸入且位于上纳线槽1121与下纳线槽1122内。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组12的各连接部122上为连接有传输线材13,而传输线材13包含上下排的线缆131,并由线缆131所具的复数金属芯线1311一端处分别定位于上纳线槽1121与下纳线槽1122内,再与端子组12的连接部122焊固形成电性连接,使线缆131配合焊固后可以上下排平行堆迭的方式出线;另,基座11的对接部111二侧处设有相对的凹陷状容置槽113,并在容置槽113前侧处都形成有垂直的阻挡壁1131,且对接部111上罩覆结合有一屏蔽外壳14,再在屏蔽外壳14前方处设有连通于对接部111的插槽1110内的透孔140,且对接部111的容置槽113分别外露于屏蔽外壳14二侧处。

该屏蔽壳体2包含下壳体21及结合于下壳体21上的上壳体22,并在下壳体21与上壳体22之间形成有可供连接器本体1定位的容置空间20,且传输线材13的线缆131为向后延伸出容置空间20外部,而下壳体21二侧处向上延伸的下侧板211上则分别设有一扣孔2111,并由下侧板211朝基座11的容置槽113方向都弯折延伸有具有弹臂2121的扣持部212,且各弹臂2121前端底缘处分别向外弯折有延伸出容置槽113外部的扣接片2122后,再在二弹臂2121上方处相对向内弯折有连动片213。

再者,上壳体22二侧处向下延伸的上侧板221上分别设有凸扣2211,并由凸扣2211分别扣持于下侧板211的扣孔2111内与下壳体21结合成为一体,而上壳体22前侧为朝基座11上方处弯折延伸有具二支臂2221的延伸部222,并在二支臂2221端部设有具ㄇ形状抵压片2231的压动部223,且抵压片2231二侧处分别向下延伸有挡止于弹臂2121外侧表面上形成正交的侧臂2232,再在抵压片2231相邻于二侧臂2232内壁面处形成有对应于二连动片213上方处的顶推部224。

该外壳3包含下胶壳31及结合于下胶壳31上的上胶壳32,其下胶壳31与上胶壳32之间形成有前后二侧处具开口301的定位空间30,并在定位空间30内定位有连接器本体1与屏蔽壳体2,使其基座11的对接部111延伸出定位空间30前方的开口301处,且下壳体21的扣持部212分别外露于对接部111二侧处,传输线材13的线缆131也延伸出定位空间30后方的开口301处,而上胶壳32表面上则设有具按压片3211的按压部321,并在按压片3211周边处开设有剖槽3212。

请搭配参阅图5、图6、图7、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于按压时的侧视剖面图、按压时的俯视剖面图、按压后的侧视剖面图及按压后的俯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系先将连接器本体1于基座11的对接部111为横向插接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座内部,其插座的舌板便会插入至对接部111的插槽1110内,并使端子组12的接触部121分别抵触于舌板的导电端子上形成电性连接,而屏蔽壳体2于下壳体21的扣持部212则分别推顶于插座内壁面处,并使扣接片2122受到推顶的作用后,其弹臂2121便会以下侧板211作为支点朝容置槽113方向呈一弹性变形,同时使扣接片2122退入至容置槽113内,且待连接器本体1插入至定位后,便可凭借扣持部212的弹臂2121经由弹性变形与复位的过程,使其扣接片2122扣持于插座的定位槽内形成锁定状态,并具备有低插入力与高抗拉拔力的效果,以避免传输线材13受到外力的拉扯时所造成连接器本体1电性连接失效或资料流失的问题,同时确保整体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欲将连接器本体1退出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座内部时,可向下按压外壳3于上胶壳32的按压部321处,并由按压部321的按压片3211抵持于屏蔽壳体2于上壳体22的压动部223上,使其抵压片2231与侧臂2232以延伸部222的支臂2221作为支点朝下壳体21方向呈一偏摆位移,且顶推部224向下顶推于下壳体21二侧处的连动片213上后,便可连动扣持部212的弹臂2121以下侧板211作为支点朝基座11的容置槽113方向呈一弹性变形,同时使扣接片2122退入至容置槽113内而脱离于插座的定位槽的限制,便可将基座11的对接部111自对接连接器的插座内部快速退出,进而达到方便操作与重复插拔对接的效果。

是以,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连接器本体1所具的基座11前方处对接部111内为定位有端子组12及连接于端子组12上的传输线材13,并在基座11上结合的屏蔽壳体2包含下壳体21及上壳体22,且下壳体21二侧处朝外延伸有具有弹臂2121与扣接片2122的扣持部212,再在弹臂2121上方处向内弯折有连动片213,而上壳体22上方处的延伸部222上则设有具有抵压片2231的压动部223,其抵压片2231内壁面处形成有顶推部224,并在屏蔽壳体2上结合的外壳3包含下胶壳31及上胶壳32,当下压上胶壳3表面上的按压部321抵持于上壳体22的压动部223时,便会以延伸部222作为支点朝下壳体21方向偏摆位移,其顶推部224便会向下顶推于二连动片213上,同时连动二扣持部212的弹臂2121使扣接片2122分别退入至基座11二侧处的容置槽113内,进而达到方便操作与重复插拔对接的效果。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