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壳体及其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2139发布日期:2018-07-11 04:3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产品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壳体及其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含有盖体与座体且为一体成型之设置结构,至少包括:一座体,具复数穿槽的容置者,其一侧部藉由连接部与盖体连结,而于一侧纵壁面形成复数具凸部之凹槽;一连接部,系一衔接者,其作为座体及盖体间之连接,以及;一盖体,系为一保护者,其一侧藉由连接部与座体连结,而于另一侧朝纵向形成复数具扣孔之扣持件,其中该座体一侧以连接部衔接盖体,藉由盖体具扣孔的扣制件与座体具凸部的凹槽对应扣制,使得盖体与座体为一体成型,且该盖体以与座体相连一侧为轴,当盖体罩覆预设线缆结合座体后,预设线缆由盖体长边侧壁穿孔穿出。

藉由上述传统电连接器结构可以了解,传统电连接器的壳体供预设线缆所穿设的穿孔系为保护或梳理线缆,当定位扣臂与连接部为不同侧侧壁设置,预设线缆一端藉由端子安装到座体,该预设线缆之另一端由穿孔穿出至盖体外。

上述传统结构会发生以下问题,已安装于座体的预设线缆的另一端须逐条或多条穿设至穿孔,线缆沿盖体的长边侧壁至末端的穿孔始穿出,虽具理线效果但浪费过长的侧壁使用空间,导致对于操作者的操作效率影响较大。

因此,如何解决前述缺陷,即为业界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简化组装操作工序、提高操作便利性的电连接器壳体及其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壳体,应用于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座体与一盖体,其中座体内设有从后部朝前部贯穿的端子槽,而盖体一侧侧壁设有与座体侧壁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于该盖体另一侧的侧壁处设有与座体侧壁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而座体于盖体罩覆座体后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盖体相交的二侧壁与座体后部形成有供导体穿出的至少一穿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盖体侧壁朝座体方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卡扣臂,该第一卡扣臂与座体侧壁所设第一卡扣部相卡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盖体侧壁朝座体方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二卡扣臂,该第二卡扣臂与座体侧壁所设第二卡扣部相卡扣。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为盖体侧壁与座体侧壁一体成型相连。

进一步地,定位扣臂自侧壁朝外延伸再朝上、下方向分别延伸有形成用以释放受定位之对接电连接器的按压端与扣接定位对接电连接器的扣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相交的二侧壁与座体后部形成有供导体穿出的至少一穿孔,该穿孔设置于背离定位扣臂处。

进一步地,盖体罩覆座体二者间具有接合面,且盖体接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导引斜块,而座体接合面上设有与盖体导引斜块相对应的用以引导导引斜块定位的定位斜部。

一种基于前述电连接器壳体的电连接器,还包括有端子组及线缆组,其中电连接器壳体包括有座体与盖体,其特征在于:座体内设有从后部朝前部贯穿的端子槽,线缆组一端与端子组后方所设连接部连接,而端子组前方对接部穿设定位于端子槽内,且座体一侧壁设有卡扣区,且于座体另一侧的侧壁处设有与盖体一侧壁处相连的连接部,而盖体于另一侧的侧壁则设有卡扣定位于座体第一连接部的卡扣臂,当盖体罩覆座体的后部形成有供收纳线缆的容置空间,该盖体的侧壁上设有与容置空间相通供线缆穿设的穿孔,而盖体侧壁处的卡扣臂设有与第一连接部的卡扣凹部相扣合的卡扣钩块,并于该座体连接部所在一侧的侧壁设有用以定位于对接电连接器的定位扣臂。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盖体侧壁朝座体方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卡扣臂,该第一卡扣臂与座体侧壁所设第一卡扣部相卡扣。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包括盖体侧壁朝座体方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二卡扣臂,该第二卡扣臂与座体侧壁所设第二卡扣部相卡扣。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为盖体侧壁与座体侧壁一体成型相连。

进一步地,定位扣臂自侧壁朝外延伸再朝上、下方向分别延伸有形成用以释放受定位之对接电连接器的按压端与扣接定位对接电连接器的扣接端。

进一步地,盖体相交的二侧壁与座体后部形成有供导体穿出的至少一穿孔,该穿孔设置于背离定位扣臂处。

进一步地,盖体罩覆座体二者间具有接合面,且盖体接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导引斜块,而座体接合面上设有与盖体导引斜块相对应的用以引导导引斜块定位的定位斜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连接器壳体的盖体穿孔位置与用以连接盖体与座体的连接部以不同侧壁处的设置结构,在组装时能于线缆装配定位后,盖体与座体结合定位时线缆亦同时受导引且整理,相较先前须要逐条或多条穿设盖体穿孔进行整理,透过周围一侧为开放缺口的穿孔,一次整理单条或多条线缆,从而能够减少操作程序,提高用户便利性;另外,配合盖体穿孔位置和连接部的设置,定位扣臂设置于连接部同侧壁处,故线缆穿出盖体穿孔的位置并不会对用户操作定位扣臂时形成干扰,从而提高操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盖体开启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盖体开启状态的另一角度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设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设状态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盖体开启后的电连接器组设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5沿A-A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沿B-B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盖体开启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中,1、电连接器壳体

11、座体

111、前部

112、后部

113、端子槽

114、第一连接部

1141、第一卡扣凹部

115、定位扣臂

1151、按压端

1152、扣接端

12、盖体

121、第一卡扣臂

1211、卡扣钩块

122、容置空间

123、穿孔

13、第二连接部

131、接合面

1311、导引斜块

1312、定位斜部

132、第二卡扣臂

133、第二卡扣部

14、端子组

141、铆接部

142、对接部

15、线缆组

2、电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该电连接器壳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可分为座体11与盖体12,其中:

座体11二端分别设有用以插接预设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前部111与可供端子组14插入的后部112,而座体11内设有从后部112朝前部111贯穿的端子槽113,座体11的一侧壁设有供盖体12的第一卡扣臂121定位的第一连接部114,所述第一连接部114凹设有第一卡扣凹部1141,第一卡扣凹部1141朝盖体12方向凹陷形成,并于座体11相对另一侧的侧壁设有与盖体1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13。此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3为与盖体12一体成型设置,该座体11后部112的侧壁端面处设有与盖体12相互接合的接合面131,而座体11于接合面131周围朝端子槽113朝内渐缩形成斜面的定位斜部1312,并于座体11于第一连接部13同侧壁处设有定位扣臂115,该定位扣臂115自侧壁朝外延伸并朝上、下方向分别延伸有形成用以释放被定位之对接电连接器(图面未示)的按压端1511与用以扣接定位对接电连接器(图面未示)的扣接端1152。

用以罩覆于座体11后部112的盖体12,盖体12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122,盖体12一侧侧壁透过连接部13相连于座体11处,而盖体12相对于座体的第一连接部114的同一侧侧壁处设有相对应数量的第一卡扣臂121;该第一卡扣臂121朝盖体12顶壁方向延伸形成有形状大致呈弧形锁钩的卡扣钩块1211,且盖体12设有第一卡扣臂121的侧壁与第二连接部13相连座体11的盖体侧壁,上述二侧壁相交形成与容置空间122相连通的穿孔123,于盖体接合面131上设有与座体11定位斜部1312相对应且引导定位的导引斜块1311,该导引斜块1311所述受定位斜部1312所引导对正。

参照图2至图5,电连接器壳体1由座体11与盖体12组成,使用者操作时电连接器壳体1的盖体12与座体11为开启状态,而端子组14安装前,其后方铆接部141与线缆组15一端为裸线或可预先结合其他电连接器(图面未示),而线缆组15为一条以上线缆所组成;当使用者将端子组14前方对接部142及铆接部141插设于相对应之端子槽113内,铆接部141所结合线缆组15的另一端所设其他电连接器(图面未示)或裸线状态,透过操作盖体12透过连接部13为轴心旋转使之能将盖体12罩覆座体11,于盖体12完全罩覆前,盖体12的穿孔123供使用者将线缆组15多条或一条线缆分别收纳于穿孔123内。在此较佳实施例中为二穿孔123设置,二穿孔将线缆组15依穿孔123位置将线缆组15移置邻近或所需的穿孔123处穿置并将盖体12阖上,使线缆组15整理并定位于电连接器壳体1之内,达到引导整理及保护线缆组15的功效。

参照图6、图7和图8,电连接器壳体1透过前述结构组装为电连接器2,该电连接器2利用定位扣臂115扣接端1152扣接定位对接电连接器(图面未示),而欲解除扣接定位使用者操作按压端1151使扣接端1152释放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于此较佳实施例中线缆组15穿出方向为穿孔123位置背离该定位扣臂115设置,故线缆组15的出线位置不会产生干扰用户操作定位扣臂115。

参照图1、图6和图7,电连接器壳体1包含盖体12与座体11,而盖体12上所设第一卡扣臂121的卡扣钩块1211系与座体11上所设卡扣区114的第一卡扣凹部1141相对应,当盖体12以连接部13为轴朝座体11方向旋转,而盖体12与座体11二者的接合面131于完全接合呈关闭状态前,第一卡扣臂121弹性变形使得卡扣钩块1211跨过卡扣区114进入第一卡扣凹部1141形成相互卡扣抵持状态,亦即盖体12与座体11接合面131接合完全,且于二者于接合面131上所设导引斜块1311与定位斜部1312对应引导盖体12与座体11使之对正避免歪斜。

该较佳实施例中,盖体12与座体11欲从关闭状态变成开启状态,使用者可利用手指或者工具接触将第一卡扣臂121上倾斜面1213并朝外施力使卡扣钩块1211跨越第一卡扣凹部1141则使盖体12为开启状态,此种结构可减少日后维修或更换操作的不便利性。

参照图10和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当盖体12为分离式设置于开启可脱离座体11时,于背离定位扣臂115所设的第二连接部13固定方式,其与盖体12上所设第一卡扣臂121与座体11第一连接部114的第一卡扣凹部1141相卡扣方式相仿,亦设有第二卡扣臂132与第二卡扣凹部133相互卡扣。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