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9224发布日期:2018-06-30 06:29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是用来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通过接线端子可随时将两根或多根导线按照需要连接起来,而无需将它们焊接起来或是缠绕在一起,方便快捷。

目前对接线端子的导线夹持力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又要具有较好的夹持效果的弹片价格高;不选用这类弹片就需要在接线端子中增加新的部件,这势必会增加接线端子的结构复杂度,使得产品小型化设计变得更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接线端子。

于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导电片与弹片;其中,

所述弹片上设有夹线部及弹性部;

所述导电片与所述弹性部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形变将导线压紧在所述导电片与所述弹性部之间;

所述夹线部对所述导线的压紧位置的一侧施加夹紧力。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对所述导线施加的压紧力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夹线部对所述导线施加的夹紧力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或者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可选地,所述弹片包括形成引线通道的固定部;自所述引线通道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固定部上顺次设置有弹簧舌以及至少一个弹性夹臂;其中,所述弹簧舌向所述导电片弯曲形成所述弹性部,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向所述引线通道弯曲形成所述夹线部。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为U形结构;所述弹簧舌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上,或者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的连接两平直段的中间段上;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上或分布在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上。

可选地,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之间的中间段的第一侧边向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弹簧舌;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的与所述第一侧边连接的两个第二侧边分别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相向弯曲的两个所述弹性夹臂;其中,所述U形结构的第三侧边所在侧的一端为所述引线通道的引线入口,所述第三侧边为所述中间段的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侧边。

可选地,所述弹簧舌处于两个所述弹性夹臂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的两相背侧面上分别设有卡扣结构,通过所述卡扣结构将所述弹片卡合在所述接线端子的绝缘外壳内。

可选地,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与所述U形结构的另一平直段形成所述夹线部;或者

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所述U形结构的另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

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长出另一平直段的部分向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方向弯折形成所述弹簧舌;

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之间的中间段上开设有所述引线通道的引线入口。

可选地,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端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

可选地,所述的接线端子还包括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插槽,所述导电片沿导线插入方向推入到所述插槽内;

所述导电片的两相对侧边上设有限位挡块,推入过程中所述限位挡块抵住所述插槽的槽底时推入到位。

可选地,所述插槽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的中部,插入所述插槽的所述导电片将所述绝缘外壳分割为上下两层;

容置在所述绝缘外壳上下两层空间内的弹片的弹性部位于所述导电片的两侧,以将通过上下两层空间插入的导线压紧在所述导电片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绝缘外壳包括:具有敞口的本体壳以及扣合在所述敞口一端的盖体;

所述盖体上设有至少两个进线孔;

所述至少两个进线孔之间设有隔断墙。

可选地,所述进线孔为阶梯孔,沿导线插入方向孔径逐渐变小,且两相邻孔径之间采用锥面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本体壳内设有至少一个隔离筋;

所述至少一个隔离筋将所述本体壳内的空间隔断出至少两个用于安装弹片的安装腔。

可选地,所述导电片为平直板结构,或所述导电片包括直板部及与所述直板部连接的向所述弹性部倾斜的斜板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弹片上增设夹线部及弹性部,弹性部与导电片共同作用对导线进行一次压紧外,再通过夹线部对导线进行二次夹紧,以在保证电连接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夹紧力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弹片进行结构改进,无需选用高成本的弹片或增添新的部件,即可实现弹片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又具有较好的夹持力的目的,结构简单且产品更易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带有弹片与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视图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视图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一种实现结构的轴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另一种实现结构的轴侧视图;

图9为图8所示视图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的本体壳的一种实现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右视图;

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的本体壳的一种实现结构的轴侧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的盖体的一种实现结构的轴侧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绝缘壳体的本体壳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绝缘壳体的本体壳的一种实现结构轴侧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绝缘壳体的盖体的一种实现结构的轴侧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又一种实现结构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又一种实现结构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又一种实现结构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又一种实现结构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中弹片对插入导线施加压紧力和夹紧力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所示结构的接线端子的剖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所示结构的接线端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位置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图1和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导电片1及弹片2。其中,弹片2上设有夹线部21及弹性部22。所述导电片1与所述弹性部22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弹性部22的弹性形变将导线3压紧在所述导电片1与所述弹性部22之间。所述夹线部21对所述导线3的压紧位置的一侧施加夹紧力。其中,所述导线3的压紧位置为所述弹性部22向导线3施加压紧力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弹片上增设夹线部及弹性部,弹性部与导电片共同作用对导线进行一次压紧外,再通过夹线部对导线进行二次夹紧,以在保证电连接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夹紧力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弹片进行结构改进,无需选用高成本的弹片或增添新的部件,即可实现弹片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又具有较好的夹持力的目的,结构简单且产品更易实现小型化。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弹性部22对导线3施加的压紧力方向与所述夹线部21对所述导线3施加的夹紧力方向可平行,也可垂直。为了方便叙述,所述弹性部22对所述导线3施加的压紧力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夹线部21对所述导线3施加的夹紧力方向为第二方向;即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或者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图3和图4所示的结构弹片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的示例。参见图3和图4可知,所述夹线部21对导线3施加的夹紧力方向为图3中所示的双方向X(即第一方向),所述弹性部22对导线3施加的压紧力为垂直于图3所示纸面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图4所示的右视剖视图,所述弹性部22对导线3施加的压紧力为图4所示的Y方向(即第二方向),所述夹线部21对导线3施加的夹紧力方向为垂直于图4所示纸面的双方向(即第一方向)。

图24所示结构的弹片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平行的示例。参见图24可知,所述夹线部21对导线3施加的夹紧力方向为双向Z(即第一方向),所述弹性部22对导线3施加的压紧力为图24所示的Z’方向(即第二方向)。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除平行或垂直外,还可呈任意角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5~图9以及图20~23所示,所述弹片2包括形成引线通道231的固定部23;自所述引线通道231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固定部23上顺次设置有弹簧舌221以及至少一个弹性夹臂211;其中,所述弹簧舌221向所述导电片1弯曲形成所述弹性部22,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211向所述引线通道231弯曲形成所述夹线部21。

进一步的,上述固定部23可以为U形结构,如图7、图8及图20~23所示。所述弹簧舌221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上,或者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的连接两平直段的中间段上;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211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上或分布在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上。

下面结合具体示图详细说明所述接线端子的弹片的几种可实现的结构。

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233之间的中间段231的第一侧边232向第一方向a延伸出所述弹簧舌221;所述U形结构的两平直段233的与所述第一侧边232连接的两个第二侧边234分别向所述第一方向a延伸出相向弯曲的两个所述弹性夹臂211;其中,所述U形结构的第三侧边235所在侧的一端为所述引线通道的引线入口,所述第三侧边235为所述中间段231的与所述第一侧边232相对的侧边。

所述弹簧舌221可处于所述两个弹性夹臂211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如图7所示),也可处于所述两个弹性夹臂211之外的位置(如图8所示)。这两种实现结构,图7所示的弹片结构的更加小巧,更有利于实现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采用上述结构的弹片,每个插入接线端子的导线需对应有一个上述结构的弹片,因此接线端子需设置多个上述结构的弹片。如图1所示,每个弹片需通过固定结构分别固定在接线端子内部。一种实施方式是,如图6、7和8所示,所述U形结构23的两平直段的两相背侧面上分别设有卡扣结构24,通过所述卡扣结构24将所述弹片卡合在所述接线端子的绝缘外壳内。具体地,所述卡扣结构24可以为图6、7和8所示的自所述U形结构23的平直段冲切出的翘起卡扣。

另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如图20~22所示,所述U形结构23的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211,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211与所述U形结构23的另一平直段形成所述夹线部;所述U形结构23的一平直段长出另一平直段的部分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方向弯折形成所述弹簧舌221;所述U形结构23的两平直段之间的中间段上开设有所述引线通道的引线入口25。

具体实施时,如图20所示,所述U形结构23的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冲切出一个弹性夹臂,该一个弹性夹臂211与所述U形结构23的另一平直段形成所述夹线部。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U形结构23的另一平直段上在与弹性夹臂211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向U形结构23内侧凹陷的弧形段26,以提高夹线部的夹紧力度。再进一步的,图22示出了一种排列设置的两个弹性夹臂的示例,较设置一个弹性夹臂的方案,顺序的设置两个或更多弹性夹臂可有效的提高夹线部的夹紧力度。本实施例对弹性夹臂的设置方式,及设置数量都不作具体限定。

又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如图23所示,所述U形结构23的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211,所述U形结构23的另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211;所述U形结构23的一平直段长出另一平直段的部分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方向弯折形成所述弹簧舌221;所述U形结构23的两平直段之间的中间段上开设有所述引线通道的引线入口25。

一种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如图23所示,所述U形结构23的两平直端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夹臂211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相较上述图22所示的在U形结构23的同一平直段设置两个弹性夹臂211的方式,图3所示的结构可有效的减少弹片沿引线通道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上述内容主要针对接线端子中弹片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下面将从整体结构上对接线端子进行说明,以介绍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接线端子的具体实现结构。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来提供的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外壳4、导电片1及弹片2。其中,导电片1及弹片2均容置在所述绝缘外壳4内。所述弹片2上设有弹性部22及夹线部21;所述弹性部22与所述导电片1相对设置,通过弹性部22的弹性形变将导线压紧在导电片1与所述弹性部22之间,以实现导线与所述导电片1的电连接。所述夹线部21对导线的压紧位置的一侧施加夹紧力。

具体的,沿导线的插入方向,夹线部21可设置在所述弹性部22的上游或下游。例如,所述夹线部21设置在弹性部22的下游,如图3所示导线3通过引线通道先通过所述弹性部22再伸入夹线部21,导线的端部被夹线部21夹紧,导线3进入绝缘外壳4的中部在弹性部22的弹性力的作用被压紧在导电片1与弹性部22之间。图8和与9示出的是夹线部21设置在弹性部22的上游的示例,即导线通过引线通道先通过夹线部21,再伸入弹性部22与导电片1之间;导线的端部在弹性部22的作用下被压紧在导电片1与弹性部22之间,导线进入绝缘外壳4的中部被夹线部21夹紧。

进一步的,如图1、图2、图10~13所示,所述接线端子的绝缘外壳4上设有插槽411,所述导电片1沿导线插入方向推入到所述插槽411内;所述导电片1的两相对侧边上设有限位挡块101,推入过程中所述限位挡块101抵住所述插槽411的槽底时推入到位。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接线端子的绝缘外壳4包括具有敞口的本体壳41;以及扣合在所述敞口一端的盖体42。如图10~13所示的单层结构的接线端子,所述插槽411设置在绝缘外壳4的本体壳41的靠近一侧壁板412的位置处。如图15~18所示的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所述插槽411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4的本体壳41的中部,插入所述插槽411的所述导电片1将所述绝缘外壳分割为上下两层;容置在所述绝缘外壳4上下两层空间内的弹片2的弹性部22位于所述导电片1的两侧,以将通过上下两层空间插入的导线压紧在所述导电片1的两侧。

进一步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本体壳41内设有至少一个隔离筋413,所述至少一个隔离筋413将所述本体壳41内的空间隔断出至少两个用于安装弹片的安装腔。对于单层结构的接线端子,所述至少一个隔断筋413的一端与所述本体壳41的一侧壁板之间留有间隙,以形成用于插入导电片的插槽411。对于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所述至少一个隔断筋413的中部截断形成用于插入所述导电片的插槽411(如图16、17和18所示)。

再进一步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本体壳41的每个安装腔内还设有限位块。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限位块414设置在安装腔内壁的远离所述插槽411的一侧。该限位块414可限制弹片插入所述安装腔的深度,即如图7所示结构的弹片,两个弹性夹臂211上均设有限位台阶2110,将所述弹片推入所述安装腔的过程中,所述限位台阶2110抵住所述限位块即安装到位。

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所述盖体42上设有至少两个进线孔421;所述至少两个进线孔421之间设有隔断墙423。具体的,所述进线孔421可以为阶梯孔,沿导线插入方向孔径逐渐变小,且两相邻孔径之间采用锥面过渡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片1为平直板结构,或所如图20所示,述导电片1包括直板部及与所述直板部连接的向所述弹性部221倾斜的斜板部。

图10~13示出的单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本体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的单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的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爆炸示意图。其中,图16~图18示出的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本体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9示出的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可知,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上下两层均可共用同一导电片。即,如图16和图18所示,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本体壳的两层之间可设置用于插设导电片的插槽411,上下两层的弹片可相对导电片镜像对称的方式布置;如图15所示,两层公用同一导电片可有效的减少接线端子的厚度,进而使得其结构更加紧凑,小型化。相应的,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盖体上设有相应数量的进行孔。如图19所示,所述进线孔可设置成长圆孔,该长圆孔内设有隔断筋,将长圆孔分隔成上下两层的两个进线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片可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弹片的结构实现,具体的实现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弹片上增设夹线部及弹性部,弹性部与导电片共同作用对导线进行一次压紧外,再通过夹线部对导线进行二次夹紧,以在保证电连接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夹紧力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弹片进行结构改进,无需选用高成本的弹片或增添新的部件,即可实现弹片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又具有较好的夹持力的目的,结构简单且产品更易实现小型化。

图2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外壳4、导电片1及弹片2。其中,导电片1及弹片2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4内。所述弹片2包括夹线部21及弹性部22。所述弹性部22与所述导电片1相对设置,通过弹性部22的弹性形变将导线压紧在导电片1与所述弹性部22之间,以实现导线与所述导电片1的电连接。所述夹线部21对导线的压紧位置的一侧施加夹紧力。

具体的,所述弹片2为U形结构23。如图20所示,所述U形结构23的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冲切出至少一个弹性夹臂211,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夹臂211与所述U形结构23的另一平直段形成所述夹线部21。又例如,图21所示的结构,U形结构23上一平直段上设有一个弹性夹臂211,但为了提高该弹性夹臂211的夹紧力度,将U形结构的另一平直段上与所述弹性夹臂211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内凹段。又例如,图22示出的结构,在U形结构23上一平直段上设有两个弹性夹臂211,两个弹性夹臂211分别与U形结构的另一平直段构成夹紧部。当然,该U形结构上的平直段上还可设置三个或更多弹性夹臂,具体可根据实际弹簧结构尺寸来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再例如,图23所示的结构,所述U形结构的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冲切出弹性夹臂211,所述U形结构的另一平直段上向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冲切出弹性夹臂211,两个相对的弹性夹臂211形成所述夹线部。相较于上述仅在U形结构的一侧平直段设置第一弹簧舌的方式,在两侧均设置弹簧舌的方式,其能提供的夹紧力更大,较易满足夹紧力要求较高应用场景使用的接线端子。

相应的,所述U形结构23的一平直段长出另一平直段的部分向所述U形结构23的内侧方向弯折构成所述弹性部22;所述U形结构23的两平直段之间的中间段上开设有所述引线通道的引线入口25。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片可以平板结构,也可如图24所示的导电片上设有向所述弹性部倾斜的斜面,导线可在斜面的引导下向弹性部弯曲,这样弹性部再对导线施加压紧力可使得导电与导电片的电连接更稳定可靠。

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中可设置多个弹片,每个弹片对应一个导线;或者,如图25所示,接线端子中的弹片2为一体结构,即弹片2上设有多个弹性部22及至少一个夹线部21。具体的,参见图25所示,弹片2上设有与进线孔数量相同的弹性部22,每个弹性部22沿弹片2的长度方向排布,且每个弹性部22之间留有间隙;弹片22上设有一个夹线部21。该一个夹线部21包括横贯U形结构一平直段的长条形的弹性夹臂以及横贯U形结构另一平直段的长条形的弹性夹臂。具体实施时,两平直段上的长条形弹性夹臂可采用冲切成型工艺得到。当然,弹片上也可设有与进线孔数量相同的夹线部,例如,对应每个进线位置U形结构的两平直面上对应位处均设置有弹性夹臂。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片可以是一整片导电板,也可以是如图25所示的结构,即所述导电片1上可设置有多个沟槽,以将导电片分割出对应不同导线的连接区域。

进一步的,如图25所示,所述导电片1包括直板部及与所述直板部连接的向所述弹片的弹性部倾斜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连接在所述直板部的一侧边,所述直板部的连接该侧边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有限位挡块101。参见图26所示,所述导电片1插入接线端子的绝缘壳体的本体壳41内,并在所述导电片1的限位挡块101抵住所述本体壳41内的相应位置即安装到位。其中,所述本体壳内的相应位置可以是插槽的槽底,也可以依据导电片1的形状及尺寸在本体壳内腔中对应设置的与所述限位挡块适配的限位固定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达到限位固定作用即可。

图25和26示出了单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7和28示出了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对于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每层可设置如图25中所示的弹片,当然弹片也可以是图27中所示的结构即图25中所示结构的两个弹片镜像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弹片(如图27所示),两个U形结构合并在一起,且中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可根据实际设计空间来确定,例如,该间隙可在1.5~3mm。相应的,如图27和28所示,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的导电片1包括一个立板103以及分处于立板103的两相对侧的导电平板102组成。其中,立板103的设置有导电平板102的两相对侧分别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立板103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分别设有限位挡块101。图27和28所示结构的导电片1插入接线端子的绝缘壳体的本体壳41内,并在所述导电片1的限位挡块101抵住所述本体壳41内的相应位置即安装到位。其中,所述本体壳内的相应位置可以是插槽的槽底,也可以依据导电片1的形状及尺寸在本体壳内腔中对应设置的与所述限位挡块适配的限位固定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达到限位固定作用即可。

进一步的,绝缘壳体包括具有敞口的本体壳41;以及扣合在所述敞口一端的盖体42。对于单层结构的接线端子,采用图25所示一体结构的弹片2,所述导电片1上设有多个沟槽;相应的绝缘壳体的本体壳内可设有与多个沟槽相对应的隔断壁,所述隔断壁将本体壳内的空间隔成至少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对应一个导线,即一个导线在一个腔室内与导电片电连接。所述盖体42上设有多个进线孔,每个进线孔与弹片U形结构上开设的引线入口25相对应。

对于双层结构的接线端子,采用图27所示的一体结构的弹片2。所述绝缘壳体的本体壳41内设有与所述导电片1的U形形状(立板及两导电平板形成的形状)相适配的凸台结构,所述导电片1插设在所述凸台结构上,如图28所示。所述弹片2的两镜像对称结构(即两个图25所示结构的弹片镜像对称连接)的连接处与所述导电片的立板103相抵,所述绝缘壳体的本体壳41的盖体42内与所述连接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凸起,所述盖体扣合在所述本体壳上后,所述凸起伸进所述弹片的两镜像对称结构连接处形成的凹陷,以对所述弹片进行限位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弹片上增设夹线部及弹性部,弹性部与导电片共同作用对导线进行一次压紧外,再通过夹线部对导线进行二次夹紧,以在保证电连接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夹紧力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弹片进行结构改进,无需选用高成本的弹片或增添新的部件,即可实现弹片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又具有较好的夹持力的目的,结构简单且产品更易实现小型化。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