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端母排组件以及自动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5115发布日期:2018-07-27 22:26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载端母排组件以及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自动转换开关,又称为自动转换开关或双电源开关。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电机控制或者手动控制将负载端与第一电路或第二电路进行连通或切断,即,当连通第一电路时,负载端与第二电路为断开状态,当连通第二电路时,负载端与第一电路为断开状态。

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其负载端通常由两组负载端母排构成,而此种自动转换开关,用户在购买后为方便和其它电器的电源线的连接,需要将两组负载端母排在外部通过导线或者外接母排进行串接,此种串接无疑需要增加新的连接件,因此会加重了用户的负担并且可能连接不稳定,同时采用外部进行串接使得两组负载端母排之间需要过多的连接结构,使得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损耗。

所以设计一种新型负载端母排组件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电能损耗、无须增加新的导电连接件的负载端母排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负载端母排组件,其包括第一母排以及第二母排;其中,第一母排的形状为Z字形,第一母排包括固定部Ⅰ、接线部以及连接固定部Ⅰ与接线部的连接部,固定部Ⅰ与接线部为平行设置;第二母排的形状为L字形,包括固定部Ⅱ以及衔接部;衔接部上开设有孔,连接部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与孔对应通过螺栓穿过将衔接部与连接部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衔接部与连接部通过螺栓固定,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须导线或者其它母排进行连接,可以降低电能损耗,使得主电路在通电时,负载端可以通过最大电流。

其中,固定部Ⅰ与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87-93°,接线部与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87-93°。

采用此种角度的设计,使得固定部Ⅰ与自动转换开关的壳体固定后,接线部与连接部更加容易由壳体伸出进行接线或者与第二母排连接。

其中,固定部Ⅱ与衔接部之间的夹角为87-93°。

采用此种角度的设计,使得固定部Ⅱ与自动转换开关的壳体固定后,衔接部更加容易由壳体伸出与第一母排连接。

其中,所述孔为螺孔,所述通孔的尺寸大于螺孔。

其中,所述通孔为腰形孔。

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可以降低加工精度,使得通孔更加容易对准螺孔,以便于螺栓穿过进行固定。

其中,固定部Ⅰ上开设有安装孔Ⅰ,固定部Ⅱ上开设有安装孔Ⅱ。

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固定部Ⅰ、固定部Ⅰ与自动转换开关的壳体固定。

其中,接线部的长度为A,固定部Ⅰ的长度,1.1A-1.3A,连接部的长度为0.9A-1.1A,30mm≥A≥25mm。

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第一母排的电流通过量,同时有利于与第二母排进行配合。

其中,固定部Ⅱ的长度为B,衔接部的长度为1.5B-1.8B,30mm≥B≥36mm。

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第二母排的电流通过量,同时有利于与第一母排进行配合。

其中,固定部Ⅰ、接线部、连接部、固定部Ⅱ以及衔接部的厚度为3.2-3.8mm。

采用此种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第一母排以及第二母排的电流通过量。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壳体;其中,还包括上述的负载端母排组件,固定部Ⅰ和固定部Ⅱ均与壳体固定,接线部、连接部以及衔接部均由壳体一侧伸出。

采用上述结构,将固定部Ⅰ和固定部Ⅱ与壳体固定,接线部、连接部以及衔接部均由壳体一侧伸出,然后将衔接部与对应的连接部通过螺栓固定,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须导线或者其它母排进行连接,可以降低电能损耗,使得主电路在通电时,负载端可以通过最大电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母排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二母排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3所示,一种负载端母排组件,其包括第一母排以及第二母排。

第一母排的形状为Z字形,第一母排包括固定部Ⅰ11、接线部12以及连接固定部Ⅰ11与接线部12的连接部13,固定部Ⅰ11与接线部12为平行设置。固定部Ⅰ11与连接部13之间的夹角为90°,接线部12与连接部13之间的夹角为90°。接线部12的长度为A,固定部Ⅰ11的长度,1.1A-1.3A,连接部13的长度为0.9A-1.1A,30mm≥A≥25mm。接线部12上开设有接线孔14,接线孔14的设计便于与负载通过导线连接。

第二母排的形状为L字形,包括固定部Ⅱ21以及衔接部22。固定部Ⅱ21与衔接部22之间的夹角为90°。固定部Ⅱ21的长度为B,衔接部22的长度为1.5B-1.8B,30mm≥B≥36mm。

接线部12、连接部13、固定部Ⅱ21以及衔接部22的厚度为3.2-3.8mm。

衔接部22上开设有孔,此处孔为螺孔23。连接部13上开设有通孔,此处通孔为腰形孔15。腰形孔15的尺寸大于螺孔23的尺寸,以便于螺栓穿过腰形孔15与螺孔23相连,从而使得衔接部22与连接部13通过螺栓2固定。采用此种结构,可以降低加工精度,并且使得第一母排与第二母排的连接更加便利。

接线部12的端头位置处设有倒角Ⅰ16以防止划伤物件并且节省材料,衔接部22的端头位置设有倒角Ⅱ24以防止划伤物件并且节省材料。

固定部Ⅰ11的端头位置为窄部Ⅰ18,通过窄部Ⅰ18的设计便于与自动转换开关内部的导线连接,并且节省材料。

固定部Ⅱ21的端头位置为窄部Ⅱ26,通过窄部Ⅱ26的设计便于与自动转换开关内部的导线连接,并且节省材料。

固定部Ⅱ21上开设有安装孔Ⅱ25,螺丝通过安装孔Ⅱ25与自动转换开关的壳体进行固定,固定部Ⅰ11上开设有安装孔Ⅰ17,螺丝通过安装孔Ⅰ17与自动转换开关的壳体进行固定。然后将衔接部22与连接部13通过螺栓2固定。采用此种结构使得第一母排与第二母排之间无须过多的拼接结构,只需采用螺栓固定即可,同时也具有装配方便等作用。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壳体3以及四组如实施例1所述负载端母排组件4,固定部Ⅰ11和固定部Ⅱ21均与壳体3通过螺丝固定,接线部12、连接部13以及衔接部22均由壳体的侧面伸出,然后进行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